郡邑为官总一同皆因王事可成功解签,第六十三签解签
过秦论的全文是什么?
秦孝公据崤函(xiáohán)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gāo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zòng)缔(dì)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chi)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fan)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qian)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yǒu)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dí)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yǐng)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yōu)棘矜(qín),非铦(xiān)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xié)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为家,崤(xiao)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求姻缘:第九十九千:邑为官总一同,皆因王事可成功,能仁爱观民疾,人在...
你现在是已有男朋友的人了,不可以三心二意,除非你不喜欢现在的男朋友了,再去追求你自己想要的
名人读书小故事(50字)
1.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2.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3.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 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4.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5.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6.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7.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8.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9.孙敬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10.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11.欧阳修
欧阳修 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2.宋濂
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13.范仲淹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4.赵胤义
宋太宗赵胤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召集文人学者编写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该书编成后,尽管国事繁忙,宋太宗还是坚持每天阅览三卷。有时因 事耽误了,他还要在闲暇时再补上。有人认为他实在太辛苦了,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后来,“开卷有益”就成为鼓励人们刻苦读书的至理名言.
15.陆游的书巢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他晚年时体弱多病,仍勤读不辍。他将自己 的 住室命名为“书巢”,题写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联句以明夙志。朋友 问他为什么取巢为名,他回答说;“我的房子里到处是书,或者放于籍内,或者置于桌上, 床上铺的是书,枕的也是书,信仰四顾,没有无书之处。”朋友进屋一看,果然到处都堆着 书,一不小心还碰倒了一摞书。朋友不由得笑着说:“真是个书巢啊!”
16.孔子和韦编三绝
孔子非常喜爱钻研《易》经,每读一次,都觉得能悟出一些新的东西来, 所以他一遍一遍地反复研读。读得次数太多,竟把竹简串在一起的牛皮绳都磨断了多次。这 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韦编三绝”。
17.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18.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19.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20.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21.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 22.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察觉,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23.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认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24.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已赞同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欧阳修笑笑告夫人说: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2.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3.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 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4.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5.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6.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7.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8.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9.孙敬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10.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11.欧阳修
欧阳修 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2.宋濂
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13.范仲淹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4.赵胤义
宋太宗赵胤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召集文人学者编写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该书编成后,尽管国事繁忙,宋太宗还是坚持每天阅览三卷。有时因 事耽误了,他还要在闲暇时再补上。有人认为他实在太辛苦了,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后来,“开卷有益”就成为鼓励人们刻苦读书的至理名言.
15.陆游的书巢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他晚年时体弱多病,仍勤读不辍。他将自己 的 住室命名为“书巢”,题写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联句以明夙志。朋友 问他为什么取巢为名,他回答说;“我的房子里到处是书,或者放于籍内,或者置于桌上, 床上铺的是书,枕的也是书,信仰四顾,没有无书之处。”朋友进屋一看,果然到处都堆着 书,一不小心还碰倒了一摞书。朋友不由得笑着说:“真是个书巢啊!”
16.孔子和韦编三绝
孔子非常喜爱钻研《易》经,每读一次,都觉得能悟出一些新的东西来, 所以他一遍一遍地反复研读。读得次数太多,竟把竹简串在一起的牛皮绳都磨断了多次。这 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韦编三绝”。
17.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18.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19.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20.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21.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 22.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察觉,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23.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认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24.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中国历史文选贞观君臣论治翻译
么要躲避疾病!
”于是吞食掉蝗虫。这一年,蝗虫没有成为灾害。
42
天少雨,中书舍人李百药上言:
“往年虽出宫人,窃闻太上皇宫及掖庭宫人,无用
者尚多,岂惟虚费衣食,且阴气郁积,亦足致旱。
”上曰:
“妇人幽闭深宫,诚为可愍。洒扫
之馀,亦何所用,宜皆出之,任求伉俪。
”于是遣尚书左丞戴胄、给事中洹水杜正伦于掖庭
西门简出之,前后所出三千余人。
天干旱少雨,
中书舍人李百药上书说:
“往年虽放出过宫女,
我私下听说太上皇宫内与
掖庭的宫女,深锁宫中的比较多,岂止是白白耗费衣物粮食,
而且阴气郁积,也足以造成干
旱。
”太宗说:
“妇人们常年锁在深宫里,实在值得同情,洒扫庭除之外,还有什么用呢?应
当全部让她们出宫,听任她们另寻配偶。
”于是让尚书左丞戴胄、给事中洹水人杜正伦在掖
庭西门选择遣返宫女,前后共计三千余人。
43
上问王曰:
“近世为国者益不及前古,何也?”对曰:
“汉世尚儒术,宰相多用经术
士,故风俗淳厚;近世重文轻儒,参以法律,此治化之所以益衰也。
”上然之。
太宗问王:
“近代以来国家越来越赶不上古代,为什么呢?”王回答道:
“汉代崇
尚儒术,宰相多用通经的儒士,所以风俗淳厚;近代以来重文艺而轻儒术,又辅以法律,这
便是治世化民之道所以日益衰微的原因。
”太宗颇以为然。
44
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征入朝,
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
”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
旨曰;
“匹夫犹敦然诺,柰何既许朕而复悔之!
”祖尚固辞。戊子,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
执不可。上大怒曰:
“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
”命斩于朝堂,寻悔之。他日,与侍臣论“齐
文宣帝何如人?”魏徵对曰:
“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有前青州长史魏恺
使于梁还,除光州长史,不肯行,杨遵彦奏之。文宣怒,召而责之。恺曰:
‘臣先任大州,
使还,有劳无过,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
’文宣顾谓遵彦曰:
‘其言有理,卿赦之。
’
此其所长也。
”上曰:
“然。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
矣!
”命复其官荫。
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寿因贪污犯罪。太宗认为瀛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全才,廉洁奉公,
便征召他入朝,命令道:
“交趾郡很久没有得力人选,需要你前去镇抚。
”卢祖尚拜谢出朝,
不久又后悔,
以旧病复发相辞。
太宗让杜如晦对他传旨道:
“一般的人尚能够重然诺守信用,
你为什么已答允了朕而又后悔呢!
”卢祖尚执意辞退。戊子(二十五日)
,太宗再次召见他,
晓以道理,卢祖尚仍固执己见,拒不从命。太宗大怒道:
“我不能对人发号施令,又如何治
理国家呢?”下令将卢祖尚斩于朝堂之上,不久又后悔。过了几日,与大臣议论“齐文宣帝
是怎么样一个人?”
,
答道:
“齐文宣帝狷狂暴躁,然而人与他争论时,遇到理屈词穷时能够
听从对方的意见。当时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梁朝还朝,拜为光州长史,
不肯赴任,
丞相杨遵
彦奏与文宣帝。文宣帝大怒,召入宫中大加责备。魏恺说:
‘我先前任大州的长史,出使归
来,有功劳没有过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长史,所以我不愿意成行。
’齐文宣帝回头对杨遵彦
说:
‘他讲得有道理,你就宽赦他吧。
’这是齐文宣帝的长处。
”太宗说:
“有道理。先前卢祖
尚虽然缺少做大臣的道义,朕杀了他也过于粗暴,如此说来,还不如齐文宣帝!
”下令恢复
卢祖尚子孙的门荫。
45
徵状貌不逾中人,
而有胆略,
善回人主意,
每犯颜苦谏;
或逢上怒甚,
徵神色不移,
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
“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
何也?”上笑曰: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
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魏徵相貌平平,但是很有胆略,善于挽回皇帝的主意,常常犯颜直谏。有时碰上太宗
非常恼怒的时候,他面不改色,太宗的神威也为之收敛。他曾经告假去祭扫祖墓,回来后,
对太宗说:
“人们都说陛下要临幸南山,外面都已严阵以待、整装完毕,而您最后又没去,
不知为什么?”太宗笑着说:
“起初确实有这个打算,害怕你又来嗔怪,所以中途停止了。
”
太宗曾得到一只好鹞鹰,
将它置于臂膀上,远远望见魏徵走过来,
便藏在怀里;魏徵站在那
里上奏朝政大事,很久不停下来,鹞鹰最后竟死在太宗的怀里。
46
上曰:
“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朕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
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
”乃命内外五品已上,各举
堪为县令者,以名闻。
太宗说:
“为朕养护百姓的,唯有都督、刺史,朕常常将他们的名字书写在屏风上,坐
卧都留心观看,
得知在任内的善恶事迹,
均注于他们的名下,
以备升迁和降职时参考。
县令
尤其与百姓亲近,不可不慎加选择。
”于是下令朝廷内外五品以上官员,各荐举能胜任县令
职位的人,呈报他们的姓名。
47
沙门法雅坐妖言诛。
司空裴寂尝闻其言,
辛未,
寂坐免官,
遣还乡里。
寂请留京师,
上数之曰:
“计公勋庸,安得至此!直以恩泽为群臣第一。武德之际,货赂公行,纪纲紊乱,
皆公之由也,但以故旧不忍尽法。得归守坟墓,幸已多矣!
”寂遂归蒲州。未几,又坐狂人
信行言寂有天命,寂不以闻,当死;流静州。会山羌作乱,或言劫寂为主。上曰:
“寂当死,
我生之,必不然也。
”俄闻寂率家僮破贼。上思其佐命之功,征入朝,会卒。
和尚法雅以妖言惑众被处死。司空裴寂曾听过他的言论,
辛未
(二十九日)
,
裴寂也因
此事被免职,勒令遣送回老家。裴寂请求留在长安,太宗数落他说:
“你的功劳平庸,怎么
能达到今天这个地步,
还不是因高祖皇帝恩泽才使你列居群臣第一。
武德年间,
贪污受贿风
气盛行,
朝廷政纲混乱,
均与你有关,
只是因为你是开国老臣,
所以不忍心完全依法令处置。
能够回家守着坟墓,已经是够幸运的人。
”裴寂于是回到老家蒲州。不久,有一个狂人信行
称裴寂面有天相。裴寂并没上报朝廷,依法令当处死;太宗将其流放到静州。正赶上当地的
山羌族叛乱,有人说叛军劫持裴寂为其首领。太宗说:
“裴寂依罪当处死,我留给他生路,
他肯定不会走这条路。
”不久听说裴寂率领僮仆家丁打败叛军。太宗考虑他有佐命之功,征
召他入进朝,裴寂恰好死去。
48
二月,戊寅,以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以尚书右丞魏徵守秘书监,参
预朝政。
二月,戊寅(初六)
,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尚书右丞魏徵为秘
书监,参预朝政。
49
上谓房玄龄、杜如晦曰:
“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比
闻听受辞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
”因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唯大事应奏者,乃
关仆射。
”
丁巳(十六日)
,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
“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广求天下贤才,因
才授官,这是宰相的职责。近来听说你们受理辞讼案情,
日不暇接,怎么能帮助朕求得贤才
呢?”
因此下令
“尚书省琐细事务归尚书左右丞掌管,只有应当奏明的大事,才由左右仆射
处理。
”
50
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
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
人所定。
上每与玄龄谋事,
必曰:
“非如晦不能决。
”
及如晦至,
卒用玄龄之策。
盖元龄善谋,
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
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昼夜操劳,惟恐偶有差池;运用法令宽和平正,听到别
人的长处,
便如同自己所有,
待人不求全责备,
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
与杜如晦提拔后进,
不遗余力。
至于尚书省的制度程式,
均系二人所定。
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
一定要说:
“非杜如晦不能敲定。
”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
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所以唐朝称为贤相者,首推房、杜
二人。房玄龄虽然多蒙太宗宠爱,有时因某事受谴责,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内,磕头请罪,
恐惧得好象无地自容。
51
夏,四月,乙亥,上皇徙居弘义宫,更名大安宫。上始御太极殿,谓群臣曰:
“中
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
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
”房玄龄等皆顿首谢。
夏季,四月,乙亥(初四)
,太上皇李渊迁居弘义宫。改弘义宫为大安宫。太宗开始到
太极殿听政,对群臣说:
“中书、门下省,都是机要的部门,诏敕文书有不当之处,均应议
论提出意见。近来唯见顺从旨意,听不见相反意见。如果只是过往文书,那么谁不能干呢,
何必又要慎择人才呢?”房玄龄等人均磕头谢罪。
52
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
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按以前的惯例,诏书凡涉及军国大事,则让中书舍人执所见,大家分别署名,称之为
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加以审核,给事中、黄门侍郎予以驳正。太宗开始申明旧的规
制,于是很少有错误。
53
是岁,户部奏:中国人自塞外归及四夷前后降附者,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
这一年,户部上奏称:大唐人从塞外归来以及四方夷族前后归顺唐朝的计有男女一百
二十余万人。
54
蔡成公杜如晦疾笃,上遣太子问疾,又自临视之。甲申,薨。上每得佳物,辄思如
晦,遣使赐其家。久之,语及如晦,必流涕,谓房玄龄曰:
“公与如晦同佐朕,今独见公,
不见如晦矣!
”
蔡成公杜如晦病重,太宗先派太子前去询问病情,后又亲去探视。甲申(十九日)
,杜
如晦去世。太宗每次得到好物品,都要想起如晦,派人将物品赐给他家里。时间长了,提到
如晦,定要流下眼泪,对房玄龄说:
“你与杜如晦一同辅佐朕,现在只见到你,见不到如晦
了!
”
55
上皇闻擒颉利,叹曰:
“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
复何忧哉!
”上皇召上与贵臣十馀人及诸王、妃、主置酒凌烟阁,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
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
太上皇李渊听说擒住了颉利可汗,
感叹道:
“当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城,
不
能报仇;现在我的儿子能一举剿灭突厥,证明我托付的人是对的,我还有什么忧虑呢!
”太
上皇召集太宗皇帝与十几位显贵大臣,以及诸王、王妃、公主等,在凌烟阁摆下酒宴,酒喝
到兴处,太上皇自己弹奏琵琶,太宗翩翩起舞,公卿大臣纷纷起身祝寿,一直到深夜。
56
乙卯,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以为:
“洛阳未有巡幸之期
而预修宫室,非今日之急务。昔汉高祖纳娄敬之说,自洛阳迁长安,岂非洛阳之地不及关中
之形胜邪!
景帝用晁错之言而七国构祸,
陛下今处突厥于中国,突厥之亲,
何如七国?岂得
不先为忧,而宫室可遽兴,乘舆可轻动哉!臣见隋氏初营宫室,近山无大木,皆致之远方,
二千人曳一柱,以木为轮,则戛摩火出,乃铸铁为毂,行一二里,铁毂辄破,别使数百人赍
铁毂随而易之,尽日不过行二三十里,计一柱之费,已用数十万功,则其余可知矣。陛下初
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曾未十年,复加营缮,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也!
且以今日财力,
何如隋世?陛下役疮痍之人,
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
”上谓玄素曰:
“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
“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
“吾思
之不熟,乃至于是!
”顾谓房玄龄曰:
“朕以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意欲便民,故使营之。今
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
”仍赐玄素二百
匹。
以道为荣,以德为华,随缘作福,定获利名
此乃方岩灵签第九十三签————严子陵隐居上上大吉
意思是:荣华只在林间山水,非为喧嚣闹市,安闲即能享受清福.清风凉月应该成为你生活和精神的重要支柱~这和解签是一个意思的.
以道为荣 以德为华 曰:随缘作福 定获利名
现在应该急流勇退,安居乐业,陶冶情操,随缘做幅,才能道荣德华,获得名利.
方岩灵签,上上签。上面还有大义二字。里面有句是沟流荷叶菱花合_百度知 ...
事理心苗既已成
一时语言便知情
沟流红叶菱花合
已定青囊旧姓名
长在心地上的禾苗.佛教以为心能生万物,就象土地一样.所以此处用心苗比喻萌发在心中的爱情的幼芽.
沟流红叶:唐僖宗时,宫女韩翠萍题诗于红叶之上,放于御沟之中.为士人于祜拾得.于祜也在红叶上题了一首诗放回沟内,复为韩翠萍所拾.后来于祜和韩翠萍结为伴侣.
青囊:崔豹<古今注.舆服>;"青囊,所以盛印也."此处指月下老人盛天下婚牍红绳的青布袋.
这签的大意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即然彼此都有爱的愿望,自然惺惺相惜,一拍即合,因此不必焦急,也无需担优,月下老人的青面袋里的红绳早已把你们联在一起了,诗中借用御沟题叶的典故,说明"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缝"的道理.韩翠萍和于祜成亲时,韩曾口占一绝:"一联诗句随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可见本签诗既有告慰卜求者婚事将造,良缘必至的意思,又有告戒求签人听从月老的安排,不要作非分之想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