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五行与自然规律的解释,自然界中的五行
五行之说怎么解释?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①归类法:事物的五行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的。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②推演法。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③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列简表如下。 对人体来说,是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 3.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与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学说中认为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对人体生理来说,也是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能使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使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说“制则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所以从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木,故“我生”者为土。这样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即是“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再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本克火,故“克我”者为水。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环无端,才能生化不息,并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2)相乘与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遇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 当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过,促使被克的“一行”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虚弱,因而对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显得相对的增强,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即反克),称作“木侮金”,或是发生反侮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称作“金虚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首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后者则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其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
事物(自然界)属性的五行归类理由
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事物的性质、作用或形态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从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这样便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从而将相似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规律,进而阐释、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及变化。例如:
1. 以方位配属五行。
2. 以五脏配属五行。
应当指出,事物的五行属性,除了可用上述方法进行取象比类外,还应用间接的推演络绎的方法。
3. 同属事物的相关性:五行学说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列简表如下:
事 物 五 行 属 性 归 类 表
事物的五行属性是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进行归类的。五行归类理论的应用,是将自然界万事万物纳入木、火、土、金、水五行框架之中,构建成五行系统。五行学说对事物进行属性归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直接取象比类法
取象,是指通过观察而获取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外在表象,以及事物的功能状态等认识。比类,即是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与所要认知的事物的特有征象进行比较,如果所要认知的事物征象与已知的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同或类似,即可将该事物归属于五行系统中的某一类。
2.间接推演络绎法
所谓间接的推演络绎法,是根据已知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络绎至其他相关的事物,以求知其五行属性的认知方法。在对人体的五行归类中,大多是根据这一方法求知的。例如已知肝具有疏泄、条达、主升发的特性,属性为木,肝所主的筋其性柔和,屈伸自如,符合“木曰曲直”的特性,亦属木。与肝相表里的胆,具有贮藏胆汁、排泄胆汁的功能,亦有疏畅条达特性。其属性亦为木。可见肝、胆、筋的五行属性是从直接取象比类所求知的。但是肝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其华在爪等,只能是根据肝的属性为木,而爪、目、泪、怒为肝所主,故亦属于木。显然这种归类是通过间接推演络绎的结果。而对自然界的事物归类中,则多数源于直接取象比类的归类方法,少数源于间接的推演归类。通过五行归类,即将自然界以及人体许多复杂的事物和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统。
一年有十二个月,而不同月份出生的人,各有代表的五行属性。农历正月及二月,是木旺的月份;农历四月及五月,是火旺的月份;农历七月及八月,是金旺的月份;农历十月及十一月,是水旺的月份;农历三月、六月、九月及十二月,是土旺的月份。
五行多除少补
正因为所有术数都与五行不可分割,所以因应命中所需,多进食有助生旺运程的食品,就能“自行”提升运势减免疾病的发生。
除了命格之外,食物的五大味道亦可概括地分作五行,其中苦属金、酸属木、咸属水、辣属火、甜属土。依照五行相生的原则,木旺的人,利金、土,宜多吃苦及甜的食品;火旺的人,利金、水,宜多吃苦及咸的东西;金旺的人,利木、火,宜多吃酸、辣味的东西;水旺的人,利火、土,宜多吃辣及甜的食品;土旺的人,利木,宜多吃酸的食品。
嗜吃味道看性格
从一个人平常喜欢吃什么味道的食物,便可推知其性格的一二。喜欢苦味的朋友,代表其忍耐力特别强,开讲有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承受得苦涩味的人亦是捱得苦头之人。
钟情酸味的朋友,代表为人细心、凡事追求完美,但要留意过于奄尖的表现,容易给人刻薄的感觉。喜欢咸味的朋友,代表为人冷静、处变不惊,情绪不会太过波动,最适合做决策事宜。无辣不欢的朋友,代表性格外向、活泼又热情,做事具有积极性。至于最爱吃糖果、糖水等甜食的人,大都存有梦想、乐观之余又不失贪靓的本性,是开心果一名 。
一般来说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各以白、绿、黑、红、黄五色代表,并各自联系和代表多种器官:属金的内脏有肺、大肠和鼻;属木的是肝、胆囊和肌肉;属水的有肾、膀胱、耳和骨骼;属火的是心、小肠及舌头;脾、胃和口腔则属土.
1. 红色食物代表火(心、小肠及舌头):有西红柿、红椒和红萝卜等,含丰富的降血压物质,使血管强壮,有助循环系统健康;
2. 绿色食物代表木(肝、胆囊和肌肉):有白菜、包心菜和菠菜等,含有益肝脏健康的叶绿素和多种维他命;
3. 黑色食物代表水(肾、膀胱、耳和骨骼):有黑豆、黑芝麻和蓝莓等,含黑色素,有助提高与肾、膀胱和骨骼关系密切的新陈代谢和生殖系统功能;
4. 黄色食物代表土(脾、胃和口腔):有橙、南瓜和红萝卜等,含维他命c;
5.白色食物代表金(肺、大肠和鼻):有洋葱、大蒜和梨等,具有抗敏感及炎症功能.
酸甜苦辣碱,这是五味。这五味属五行——酸属木,苦属火,辣就属金,碱就属水,甜就属土。
我们人吃东西,在春天的时候,不应该吃太多“酸”的,为什么呢?春属木旺,木最旺盛,你若再加上酸的东西,它更旺盛了,“更旺盛不好吗?”过犹不及,太过了,还是与不及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人这个身体需要补。春天木旺,木当令,因为春天万物发生。酸就属于木,在春天的时候不宜吃酸的,那么少吃一点可以吗?不要吃多,那就不是太过。酸就属“肝”,你若在春天的时候,吃酸的东西吃多了,就会伤肝。伤肝呢,眼睛看东西就看不清楚了。
夏属火旺。夏天的时候天气很热,所以是火旺。有人说:“夏天热,那到澳洲,夏天六月是最凉的时候。”那是一个地方的气候的关系,不是讲普通的。所以夏天不要吃太多“苦”的,少吃一点可以的,不要吃多。怎么说“苦”属“火”呢?所有饮食的东西,你用火一烧,你再来一吃,它是很苦的,所以苦就属于“心”。
秋天属金,不应该吃辣的东西吃太多了。在秋天吃辣的东西吃太多了,就会伤肺。冬天属水。冬天吃碱的东西不应该吃太多了。碱的东西吃太多了,就会伤肾。
你若能知道调和五味这种的道理,这是一个养身最好的方法,比你吃多少维他命,那更有功效、更好。所以无论吃什么东西,不要吃太多了,吃得多了,对人不但没有益处,而且还有害处。
那么说这个甜的呢?是在什么时候吃?甜的东西,什么时候都可以吃的,因为甜的是属土,土旺于四季,四季就是春夏秋冬,都可以吃甜的。这个甜的东西对人没有什么的害处,但是若吃得太多了,也没什么好处。
属土的东西都是什么呢?好像米、面包这个东西都属土的,都有一种甜的味道。所以我们人有的吃面包、有的吃饭,这因为我们人都需要这个东西,这是讲这个饮食经。这个饮食的经,你没有地方听去,因为佛没有说过饮食经,佛说叫你“持午”、“日中一食”,要有次序。所以我们人人若是知道这种道理,你吃什么东西不要太过,就会很少生病,很少生病,这你身体就健康;身体健康,这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五行对应表:
五行 五位 五脏 五体 五味 五色 五气
金 西燥 肺 皮 辛 白 腥
木 东风 肝 筋 酸 青 臊
水 北寒 肾 骨 咸 黑 腐
火 南热 心 脉 苦 赤 焦
土 中湿 脾 肉 甘 黄 香
一切皆可以用五行的角度来考虑,特别是身体。平衡则一切通顺,不平衡则处处遇到问题。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体形、性格特征、对季节的适应能力等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对季节的适应能力为体质分类的依据之一。这种分类揭示了人体的不同生理特征,只针对自己的体质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真正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木
木行之人一般皮肤表面浮筋毕露,肤色带青。肝气较为旺盛,容易出现、情绪忧郁、胸胁胀满、颊部色素沉着等气滞血瘀等异常。
火
火行之人上半身都比较魁梧,面色红润,性情兴奋容易、冲动。心火旺盛时,常会出现面部潮红、口干便秘、皮肤油腻、暗疮滋生、红血丝等症状。
土
土行之人,形体厚重,腰腹肥圆。食欲较为亢进,经常可因暴饮暴食、贪图美味佳肴而诱发胃肠炎、消化不良、大便秘结、肥胖症、糖尿病等。
金
金行之人,外表看似鲜光油亮,其实体内缺水,津液不足,皮肤干燥松弛,颧骨处容易生斑,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水
水行之人很容易出现肢体浮肿,尤其是下半身肥胖,四肢冰冷,肤色暗沉偏黑,面部暗疮色斑则多位于下颌、口唇周围,女性患者还可伴有痛经、**不调、白带异常等症状。
五行的相生相克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系。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自然中的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代物理学的一种学说,古人认为天下万事万物都由五行构成,人也不例外,有五行的制约和生克,产生吸引和排斥(包括人际关系),身体的阴阳平衡五行的稳定状态,可以导致人体疾病的产生,但只要每天都吸收到五色的食品便可做到五行相生,令五脏得到调和,从而调节整体机能
金---代表肺,主气,调理体内的气。有气便可推动身体运作正常。
木---代表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既,通利气血水的运行,供应心脏血液。帮助循环,补充体力。
水---代表肾,主水,帮助身体调节水分。
火---代表心,主血脉,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推动血液运行,发挥营养及滋润的作用。帮助促进新陈代谢,输送养分到身体各部分。
土---代表脾,主消化,吸收和输送作用。供应身体足够养料。
易经解释自然的规律
“天生四时,地生万物”。日月轮回,周而复始,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地球上的万物无不遵循着这个自然周期规律生死存亡、兴衰与共。虽然万物之间的各自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长短各不相同,生命的形态与运动方式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遵循着“春生、夏长、秋熟、冬亡”这一自然四季规律的轨迹,都会经历这四个大的生命阶段,日日更新,月月交替,年年轮回,亘古不变。
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从中悟出了集智慧之大成的《周易》理论。它从日月阴阳、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中,领悟到宇宙万物起源、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并抽象成阴阳五行说、四季八卦论,以此来推演类比宇宙万物的整个生命历程。并指出阴阳运动、四季轮回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普通规律。即所谓“阴阳者,天下之大理也;四时者,天下之大径也”。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有阴阳两方面的特性,并在这两方面特性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下向前发展演变,其演变发展的过程都要经过“起始、壮大、高潮、死亡”这四大阶段,这四大阶段正如“春生、夏长、秋成、冬亡”自然四季规律一样。这就是日月交替、四季轮回昭示给人类及万物简单而深刻的宇宙自然规律。这就是从宇宙天体运动规律总结抽象出来的天法、天规、天理、天道。古语说:“春生、夏长、秋成、冬藏,此天道之大径也”。因此,周易来源于日月四季,说的也是日月四季规律,只是后来它把这些抽象化了,神秘化了。
1、阴阳实际上就是冷热寒暑的抽象。《周易》中的阴阳是总领全部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用这个字来象征说明宇宙万物本质特性,并以此来分类。这是非常智慧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自然界的万物都因时因地或阴或阳,而且还在因时因地互转化、相辅相成,这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这阴阳一开始就是日月,所谓“易”就是日月也,日月交替,周而复始,产生冷热寒暑变化,进而产生四季冷暖,进而产生自然万物。管子曰:“阳之道,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易经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个两仪一开始就是子夜、午昼,夏至、冬至来表示的。
科学告诉我们,宇宙的膨胀与毁灭实际上就是冷热能量的转变,宇宙的生命历程就是由极热到极冷的一个演变过程,而且宇宙万物的生命都是冷热能量的变化过程。温度就是衡量冷热能量的一个标志。所以,《周易》的阴阳观念一开始就与宇宙冷热能量相吻合了,所以,《周易》一开始就触及到的宇宙的深处,触及到了宇宙的起始点上了。所以《周易》的空想就变得如此的伟大,让人惊叹不已,高深莫测。
2、八卦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自然规律。八卦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循环周期理论之一,八卦理论是怎么来的呢?它是阴阳演变来的。《周易》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寒暑生成四象,四象就是四季,四季生出八卦。所以这句话明确说出了阴阳四季八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八卦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周期的派生出来的,也就是把四季的又分成了八个季节,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后来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八个季节的三倍分法,把季节的转折点都分了出来。因此,八卦实际上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自然规律。只是伏羲为了类比自然万物就把用“乾、兑、离、震、巽、坎、垠、坤”这八个字来代表四季八段,以此来类比自然万物,这样一来八卦理论就抽象化了,就脱胎出四季八段而变成了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思辩理论了,也同时也变成了高深莫测的玄学理论了,但八卦理论又总是脱离不了春夏秋冬自然四季这一时间周期。看过《周易》中著名的“河图”的人都知道,春夏秋冬自然四季仍然是八卦必不可少的时间周期。
3、五行就是自然四季周期里万物形态。五行说原来与《周易》原本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学说,后来到了战国时期,这两种理论逐步融为一体,形成“阴阳五行说”,五行说成为了《周易》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用来阐述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发展。“天有四季时空周期,地有万物变化形态”。五行说有三层意思:一是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的;二是这五种自然物质之间是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三是自然万物的变化形态基本上都是这五种形态。五行的变化离不开自然四季周期或时空,而《周易》讲的又正是自然四季周期或时空,缺少物质的内容,所以这两种学说正好相互补充,自然而然也就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内经》说:“是故阴阳五行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根本也。”
《周易》理论中的阴阳四季五行八卦,实际上就是关于宇宙时空周期、宇宙万物形态变化以及两者关系的抽象化概述,并用它来预测宇宙万物的未来。《周易》中明确讲道:“古者包牺氏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就是把《周易》给抽象化、概括化、理论化了。就象伟大科学家牛顿一样,从果园树上苹果落地这一生活中的现象,从“苹果落地说”中悟出、抽象出伟大的“万有引力”学说一样。《周易》也是一样,也是从日月、四季、五行万物中悟出来的,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正如孔子说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周易》是思想者真正的空想出来的理论,可惜的是它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源头,却成为起卦算命、宿命轮回、空想巧辩的鼻祖。古人把《周易》神秘化、化可以理解,因为那时科学还不发达。如今的普通人把《周易》看得高深莫测也可以理解,因为毕竟现在的普通人还是喜欢学习当今的科学知识,但是如果当今的专家学者再把《周易》说的那么高深莫测、那么神秘玄乎,那么就纯属于骗吃骗喝的把戏了。
五行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相生规律。生,含有滋生、助长、促进的意思。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滋生、互相助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以水为例,生我者为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为木,则木为水之子。其他四行,以此类推。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
(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思。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阻抑、相互克服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则金为木之所不胜;我克者为土,则土为木之所胜。其他四行,以此类推。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含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含有相生。这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
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万物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发展;如果只有相克而无相生,万物就不会有生化。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
例如,木能克土,但土却能生金制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土虽被克,但并不会发生偏衰。其他火、土、金、水都是如此。古人把五行相生含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含有相生的这种内在联系,名之日“五行制化”。
制化规律的具体情况如下: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事物变化发展互相推移的综合关系。那么,这个概念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整体的、大的体系结构,我认为要养生首先应该对这种体系结构有一个了解。这种结构不仅跟自然界有关系,而且把一些病理、功能上的属性也划归到这个大的范围里来了。
五行是什么意思
五行观念的萌生稍晚于阴阳,作为五行的基本内容,金、木、水、火、土则早就被人们认识到了。五行最初专指五星(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土星)的运行,至战国时代,著名阴阳家邹衍把地上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依照天上星象的五行运动,建立了五行学说,借以说明自然界多种事物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并将其与阴阳学说结合起来,论述自然界事物的产生及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源头。
古代医家把阴阳学说用于医学的同时,也引入了五行学说,用以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均可根据其特性归属于五行,每一类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亦具有与五行运动相适应的规律。
这是中医里的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分别对应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这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对应的人的五脏也是相生相克的,维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这五行不能弱一强四,也不能强一弱四,,其中的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四个脏腑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的日常保健就是从这五个脏器入手,维持他们的平衡。这样子人体才不会得病。这就是所谓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小病,下医治大病。中医养生讲的是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有了病再去治,如果有了病再治,就是生死参半了。花钱费力。但是现在的人们都不接受这种观点。老是认为自己没病,不用去保养,但是病可不象以前说的病来如山倒,这只是一个表象,其实病是一点点的积累起来的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体的免疫力抗不住了就会发病。这个时候就晚了。
五行指的是什么?
存在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都是由着五行构成的,随着五行的兴衰,大自然发生变化,从而使宇宙万物循环,影响人的命运,是由于我国古代对于世界的认识不足而成的。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