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道投胎人道的特征,六道轮回正确顺序
佛教“六道轮回”与道教“五道轮回”相比有什么不同?
“轮回”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佛教信仰中的“六道轮回”与道教信仰中的“五道轮回”又有怎样的异同呢?
说起我国的传统文化,自然离不开佛教和道教这两大已发展千年的。中国传统思想劝人向善,这两大亦是如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两大的部分教义相互借鉴并产生融合。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中,我们竟能看到类似的神明。
例如:
道教的华光大帝,在佛教的形象为华光天王佛;
道教雷部马天君,则是佛教的护法四圣之一。
......
不过,由于信徒的追求不同,所以,佛道的某些概念亦有差别。
佛教信仰中的“六道轮回”,是依托于“三世因果”存在的,这是一套相对严谨的理论。在佛教中,“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生死死,在死亡后,灵魂又轮回重新投胎成为另一个人,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
所以,这里所谓的“三世”,并不可望文生义地将其理解为“前世现世来世”,这个概念是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段的泛称。“六道”所指的是六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依照所处境界的不同被分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及地狱道。
想要剖析佛教的轮回,还得结合佛教思想劝人向善的基本观来看。
佛教教义认为:人所做出的善行和恶行都属“因”,这些“因”会酿成不同的“果”。对“果报”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来世托生的“道”。
可以说,这种思想与中国人信奉的“善恶有报”观念如出一辙,生前多做好事,便能得到善报,来世前往天道或人间道享受福报。若生前作恶多端,死后轻则堕入畜生道,重则沦落下界,在饿鬼道和地狱道中受苦。“三世”循环往复,这种命运的转轮是为“轮回”。
之所以佛教会出现这种理念,完全是因为佛教徒的修行方式及追求所决定的。因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有生灭相,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佛教徒的最终目的,就是“涅槃”(无为、自在、不生不灭),超脱轮回,不再局限于被摆布的命运。
显然,这种追求与道教的理念是相悖的。
修道者希望通过不辍的修行,将来能白日飞升或兵解成仙,永恒地留存在世界上,达到“仙道贵生”的目的。对于修道者来说,他们所修的并不是“来世”,而是永恒的“今生”。
既是如此,“轮回”的概念在道教是否适用呢?
由于理念相悖,所以,最早的道教是并不存在“轮回”这一概念的。既然,修道者能够通过修行永远留存于今生,那么,他们自然不会进入轮回。
不过,张道陵祖师所创建的道教发展到北魏时期时,寇谦对教义进行了一番修改,与佛教思想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寇谦认为:并非所有修道者都能修炼有成,他们仍要受轮回之苦,终有一日进入来世。所以,为了鼓励信徒修行不辍,寇谦提出前世的修炼对今生亦有影响,今生的修行会为来世奠基。从这以后,道教开始有了“轮回”和“功德”的概念。
王重阳创立全真派后,这种思想被写入道书:
“所以来生而身有等殊,寿有长短。既生复灭,既灭复生。转转不悟而世世堕落,则失身于异类,透灵于别壳。至真之根性不复于人,傍道轮回,永无解脱。”
“人生欲免轮回,不入于异类躯壳,尝使其身无病、老、死、苦,顶天立地,负阴抱阳而为人也。为人勿使为鬼,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
道教引入了“轮回”的概念,并借鉴了佛教的“六道”,创造出“五道”的说法:
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
二道者,神入骨肉形为人神;
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
四道者,神入薜荔者,饿鬼名也;
五道者,神入泥黎者,地狱名也,神有罪过入泥黎中考。
这“五道”说把生命分为五类,分别为天、人、禽兽、饿鬼、地狱,合称为“众生”。最低、最痛苦的是地狱,最高、最清静的是天。天神与人同属众生,“各有寿夭”,都有一个生命周期。然而,虽然道教有五道之说,但修道者的终极追求并不是飞升天道,仍是永远留存在世界上,“与道合一”才是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标。
道教以生为乐,并进而追求长生不老。甚至于,道教认为:人的生命并不取决于“天命”。正如《西升经》所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人的生命存亡、寿夭长短,决定于自身,而非由天命决定。人只要修道养生、与道合一、安神固形,就可以长生不死。生与道合一,生与道相保,即是道教的基本教义,更是道教不同于其他的基本特征。
不过,在与佛教思想的融合过程中,道教的留存出现了变通。
此后的道教认为:“守虚无者”是修道者的最终形态,以这种方式证道者可以与自然融合,这一点与佛教的“涅槃超脱”高度相似。对于道教来说,飞升仙界只是修行的一个阶段,成为仙人的“守神者”可以居住在天宫,在此地向更高的境界修行。
在修行方式上,道教更倾向于今生的修行。修道者本着“无量度人,仙道贵生”的信念济世度人,并以此作为修行之本,这一点,与佛教视前世现世来世等同的思维略有不同。
如何判断现人从六道中哪一道投胎转世而来,身边人有没
有一个方法,可以。叫做:“等流果”。
某生命在其前生中,因为是以某生命形式来显现的,就会带有该生命形式特有的习气或习惯,被称为:业习。
该业习,会在今生中或多或少的流露出来,被称为:“等流果”。
通过观察该业习的流露,就可以知道其前生前世曾是哪种生命形式(或者说是从六道中哪一道投胎转世而来)。
关于佛教 六道对应的一些特征
心情愉悦是天人。
心情平和是人类。
心情好斗阿修罗。
心情喜贪是饿鬼。
心情喜嗔是地狱。
心情喜痴是畜生。
神仙转世特征有哪些
《大宝积经》告诉你是哪一道投胎转世的
从六道中各道转生为人,都带来了一些独特的习气,通过这些习气我们就可以判断自己或他人究竟是从哪一道投胎转世而来。关于这些习气,在《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二中有详细记载。
(白话文翻译):
世间所有众生的身体、长相,一切皆是因果,世人的身形相貌、言行举止、行动作为,没有一个众生是无「习气」的,每个众生的习气都由来有之,端看此人的外相、言行、动作就可以知晓,从六道中何处来。
习气就像大蒜的气味一样,即使将它碾碎了,洒上香水,也难以消除,物以类聚,众生也因习气群聚,制造共业。
从天界转生人间的众生:
1、若有众生持五戒修十善,能得生天上受胜妙乐,当从天上退没而生于人世间时,长相端严,具正信正见,貌好殊妙,其人聪慧,乐好清净。
2、喜穿着华鬘,熏香涂身、常爱鲜洁,,好择贤良的人为友。
3、常乐于音声歌舞赞叹。
4、常乐高楼,不居在下 (爱住在高楼处,不愿住低下楼)。
5、为人作首含笑 (常含笑着)不瞋,有行有德 (生气的有道理,是有德性的),讲话是吐言柔美的,具善巧方便的,是出言诚恳的,让听的人都很相信欢喜,讲话不会伤人,有大智慧。
6、常乐好衣严身之具 (喜欢穿戴的很庄严) 。
7、此人有善,,乐欲出家。
8、若得为师就会精进修持清净律行,学习佛道,不爱世间名利,志求无上菩提。
9、如此之人,有智有慧,多劫修行,难可筹量,非心所测,非眼所观。此是贤良,见生受福,若修净戒,不久当得无上正等菩提。(很快成佛)
道家所说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神话里有谁跳出了?
跳出三界外 不在五行中
三界是道场, 可视为无所趣也, 要把三界看成一个道场, 把三界全部看成一个干干净净的没有污染的地方。要看破三界, 领悟人生均属无性, 三界都是没有性的是色空境界。三界是欲界、色 界、无色 界。要把三界看成是道场,看成清净之地, 成为心中的道场, 心不投入当中, 不把三界当成心中喜欢的地方, 你心中就有道场了, 如果把三界统统看成是空幻的东西, 就不会落入其中。比如: 喝酒,就算享受了吧, 多喝就会醉, 就会陷进去, 享受的东西都会把人陷进去, 沉沦其中。烦恼即菩提, 众生也是无我的,三界是道场。烦恼来了就是给你一个智慧的启发, 为什么有烦恼你才会有智慧? 如果没有烦恼哪有智慧。菩提就是智慧, 就是要利 用烦恼来开发自己的智慧, 众生是无我的,是没有我自己的, 要有菩提心, 清凉心, 就不会生烦恼,要记住三界是道场。
师父给你们讲一点点色 界天的事, 色 界天四处都是鸟语花香, 微妙其中, 有美妙的音乐, 乐在妙中, 行在妙中,美在妙中, 香在妙中, 一切都在妙法之中, 而这些美妙的境界也是不长久的, 天人有五衰, 等到天福享尽时, 也会下来。佛菩萨的境界, 是要看破它是空幻的, 真正的有光 明境界的人, 你一定要看破它。师父常和你们讲凡是不能长久的物质皆属虚幻, 三界轮回是境界, 三界轮回, 是到天上了, 又下来了, 就是六道轮回, 不论在哪一个道, 都是一个境界, 境界纯属虚幻, 是你的感觉。三界轮回均属虚幻, 一念善, 会上去, 一念恶, 会下去, 菩萨是无碍的,所以菩萨不会趣入, 也就是菩萨不会有兴趣加入其中, 什么境界你都会得到解脱, 就是只有当你不趣入, 不对这三界存有想法, 什么样的境界都能解脱。见解是一切无碍,如果每人在见解上对某一事情认为没有障碍, 就会事事顺利无碍, 也就无对立故。要做到无滞无碍, 当你脑子里真正破除了这些杂念, 就不会有障碍了。
缘由愿来, 缘分是由你的愿力所来的, 愿力大, 你的善 缘就自然聚足了, 所以能觉他人之障, 不行语言。如能受人之辱, 无动于色, 佛道成近矣。如果知道 人家在骗你,不要有反映, 笑一笑, 受人侮辱要不动于色, 做人如果能够守住这几个字, 你学佛接近成功了。境界来了不惧怕,来去不留, 一切随缘, 你就很自在了, 就不会难过, 放下即得解脱, 你把这个缘分放下了, 你就解脱了。
如果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永远不会指责别人, 检 查人家不如先检 查自己, 师父让你们知道聪明难, 糊涂更难, 在人间学聪明已经很难了, 要学糊涂更难, 所以有句话叫: 难得糊涂,这个糊涂是聪明的, 有智慧的糊涂, 真正的放下就不会糊涂了, 真正糊涂的人就是放不下。总之失意时要用忍耐的方法克制自己的失意。快 意, 治之于淡, 就是开心了, 有好事情来时尽量淡化, 经常不要让自己的心有增减感, 是名入道之人, 即为修为之人。
懂佛教的人来看看!!!
你知道地府的阎君吗?
他们有些可以说佛教徒死后变成的,或者是大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是修功德,福德,这些修够了,就可以做佛菩萨了。
而且本师住世的时候,我曾经听问他向众生顶礼,为什么?结个善缘,下次来可以有缘分度他们了。
不过这些是我的俗知俗见,如果上面说的有不如法的地方,请原谅,毕竟我还是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