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水起源,中国风水发展简史
风水学起源什么时候?
风水术是中国古代人环境选择的学问,又称山水、堪舆、青乌等。强调的是龙砂穴水的山川之形态与气惯环绕的半虚半实的境状,乃至无形、无状、无味的所产生神气凝聚的哲思认知体系。由于认知的差别,也没有标准化的答案,江湖术士便充斥其中,把这种堪天舆地与大自然和谐协同的方法,推之玄之又玄,借以混世。所以,风水术如易经、卜筮类一样,自古就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风水是择吉避凶的术学,从考古遗址中发现,远古人择居地形、地貌、方位,有惊人的一致性。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表明,选择在背坡面水、处河流沼泽边缘的聚落遗址最为普遍。无论仰韶时期,还是龙山时期均是如此。从遗址发掘来看,多是重向阳取暖性好,水草茂密高台近水之地,为使隐蔽、安全又便于自下而上猎取食物或便于农耕,总之是以择吉避灾为总则。这些选择至今仍然不失其合理性。
风水从字面上来理解,“风”是流动着的空气 ;“水”是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生活。风水好的吉祥地总是生气勃勃、欣欣向荣。风水坏的地方总是暗伏危机,一片荒凉,充满恐怖。风水又称“堪舆”。什么叫“堪舆”呢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已有“堪舆家”的专门名词。《汉书·艺文志》中也有《堪舆金匮》的书目。在中国古代的文意里,“堪”是天道、高处 ;“舆”是地道、低处。“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它是以当时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把当时天文、气候、大地、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布建环境的艺术之中。
风水发生于中国,它和《易经》关系密切。《易经》是中国的一部最为伟大的书。要研究中国的学问,谈中国的文化,不能不研究《易经》。中国文化思想的深厚、广大及细密,其一切思想哲学基础都与《易经》息息相关。《易经》应用于天道,例如天干、地支、气象与节气 ;应用于地道,大地、山川、河湖、道路、城镇、村落与住宅 ;应用于人道,人们的伦理观念与行为准则等。阴阳、五行是《易经》的基础。风水这门选择、布建人们生活环境的学问,是以《易经》为其理论基础的,用《易经》的观念来指导人们选择、布局和建造周围的环境。认为人要配合天、效法天才能兴盛发展。违背天理人情,违背自然法则就会失败遭殃。所以风水在选择与布建生活环境时,总是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与天象结合起来。“法天象地”,力求“天助、人助”。“万物兼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使人和周围的生活环境、气候、天象、动植物、地形等达到协和、共进、互助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助”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地。中国传统的城市、村落、住宅的选址、规划、布局,注重四方、区位,四合院、中轴线都体现了“中者,天之正道
风水的起源是何时的?
风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叫做堪舆。因有风水著作《青囊经》《青鸟经》影响广泛,故也有人称风水为“青囊”和“青鸟”。“风水”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是有关风水的最早的定义。这部著作中还提出了风水的要旨:“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学的根本基础和核心思想依据来源于《易经》。
风水的起源
风水:意为“藏风得水”。被古代风水师奉为经典的《葬书》释曰:“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谓之风水。”“风水”又称“堪舆”,“堪”指高处,即天道,“舆”指低处,即地道。是中国古代的有关住宅、村镇及城市建筑以及墓地选择和规划设计的一门学问。 风水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动。《尚书·召诏序》云:“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孝经·丧亲》中“卜其宅兆而厝也”这是相阴宅。 到了汉代起,风水学家把相宅发展成为一种术数,其代表人物青乌子著有《葬经》一书,后来成为“风水学术”的不传至宝。 魏晋时又涌现管辂、郭璞这样一些开宗立派的风水术大师。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管辂而作。而郭璞的事迹则更加传奇,他著的《葬书》是继《葬经》后又一部经典。 唐朝是各种文化的兴盛时期,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风水,吕才、张说、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延翰、曾文遄等等,不胜枚举。其中吕才的著之《葬篇》,观点与青乌子和郭璞针锋相对。 宋朝时老百姓普遍讲究风水,《朱子家礼》说:百姓家里死了人,三月而葬,先把地形选好,再择日开茔。这个时代的赖文俊、陈传、吴景鸾、傅伯通、徐仁旺、邹宽、张鬼灵、蔡元定,历伯韶等在当时都很有名。而千古名相司马光还追随郭璞的论点写了《葬论》。 到了明清时期,风水学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各种学说、各类门派层出不穷。风水活动遍及民间乃至皇室。皇帝的青睐促使风水理论“正统化”,组织众多才子,编辑了大型丛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其中都收录了大量的风水理论。两大派别即形法派和理法派逐渐形成。 “风水”伴随我国传统建筑与选址两千余裁,一度因其有色,被国人当成糟粕,为上层人士所不齿。令人感慨的是:“风水”却早于70年代在欧美为有识之士所瞩目: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兴起“风水热”,有许多人进行专题研究,他们在中国风水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建筑环境学。与《易经》热一样,由于“外转内”效应所起的影响,国内也开始转变对“风水”的看法,相继有许多人投身于研究,并陆续出版了许多有关“风水”的专著。已销声匿迹50年的“风水术”,厥而复兴。 其实风水的核心是探求建筑的选址、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办公楼、厂房、村落、城镇、陵墓诸多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涉及其他方面的称为“阳宅”。如人们普遍认为能阻挡风的环形山,能拦邪气的弯曲水流,便是好的环境,也是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它不仅影响到人们居住的周围环境,也会对人的健康发生影响。再如“背山面水”的居住环境,对任何一个中国农民来说,都是最佳模式。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此种模式依然是人们向往的理想住宅佳境。又如“风水师”说:“粪屋对门,痈疖长存。”这是环境卫生对人的影响。试想,住宅对着堆满粪便垃圾的厕所,处在臭气熏人、蚊、蝇孽生的环境中,难免要患皮肤病、生疙疖及其他疾病。可见古代的风水术中着重阳光、空气、水份等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还是十分正确的。 现代科学已证实“风水”所要求的生态环境,关系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人类生活在自然界,特别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重视建筑的“风水”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工生态环境,将“风水”原理运用于人类住宅和城市建设之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谁知道中国风水学由来?
堪舆、风水、阴阳学,发源於易经。专事研究阴阳二宅吉凶是因天、因地、因时、因运、因物、因气、因人所制宜。天运时运及地理环境确能影响人类性形。故生长何时何地,如生长於穷山恶水之地者,多困笨丑陋;如生长於明山秀水之地者,多活泼清秀出人头地。地理环境确能影人类先天畸形、哑巴、兔唇、双目失明等等。绝非由於生理遗传或药物导致。地理环境确能影响人类後天残废、破碎、死别、添丁、发秀、发财等一切祸福。故孔子在易经中谓「八卦定吉凶,吉凶定大业」盖人如招吉,自然易成大业。若果召凶,生命难保,论何大业。堪舆、风水、阴阳学为一门哲学,实为综合数学。易学包含星辰、天文、地理、生理、物理、博物等之自然科学,故亦适用於世界,为举世人类日常生活所必需之一门学问。无论何人若不注意均可能随时突遭凶祸。以是推知一般家庭一连串人伦不幸。人生贫富生死别离,绝非无因。人类阴阳宅必受地理环境之影响,此类影响,绝非西方科学家所能了解,惟有中国阴阳家一望而知。堪舆师如能有真学,可以校正自然科学之错误,可以趋吉避凶造福人群、发展事业、优生子女、医疗宿病、免於残废、掌握一家生命安全;国家用之得当,可以优生国民,安定社会,辅助军事,指导外交,慎选国都,安定一国。惜乎中国古代帝王自私,企图万世子孙永袭帝位,惟恐民间精於此学,葬得大地,出生帝王以争天下,故尽力消灭此学。始作者:为唐玄宗,罗致学者,没收真籍。复使一行禅师伪著:铜函经.地理五诀.地理四大局.地理大成.地理大全.地理精华.地理玄真.地理统会不求人.地理心法.地理辨正.地理注解.地理辨解.地理审判.地理正宗.青囊经.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玉尺经.都天宝照经.三元地理.三合地理.九宫地理.东四宅.西四宅.八宅明镜等等书藉,来捣乱吉凶,以愚百姓。自此以後,伪书集出,任何学者不得其门。江湖术士一派胡言,不识天机,只说福地福人居,天机不可洩漏等句语来唐塞受骗骗人也。
风水的创始人是谁?
本为相地之术。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坐向、建设等,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
风水之术源于哪个朝代?
【风水的历史】
如下:
【上古及先秦时期】
伏羲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和人类的始祖,姓风,建都于陈(今河南开封东)。《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认为八卦乃伏羲所画。
神农 亦称连山氏、烈山氏。一说即炎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为姜永(今湖北随县)人,相传伏羲氏所作之易,经十九传而至神农氏。神农氏扩大了易象的运用,运用阴阳升降消长之象和理数,奠定了中医之基础。相传其复演八卦而为六十四卦,作《连山易》。
黄帝 古史中说他本姓公孙,因居姬水,故改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归藏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伏羲之易,至神农氏后又经八传而至黄帝。其治易,用途甚广,深致远,制器尚象,发明了文字、音律、乾支、五行、天文、历算、舟车、宫室、杵臼、方矢及棺椁衣衾,并据易而立礼制,兴礼乐治百官,济万民,开拓中华之文化,还曾作兵家八阵法以破蚩尤。黄帝之易,以坤为首位,认为坤象地而属土,而地面上的万物,均由坤土之功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作《归藏易》。
周文王 商末周部落领袖,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故亦称伯昌。周武王之父,武王有天下,追尊为文王,故又称文昌。相传其被囚羑里时,曾取法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取象于乾,裳取象于坤),演易而穷究天人之理,演伏羲八卦而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
姜尚 姜尚,名望,又称姜子牙。其祖原居东方、与禹一起治水有功,对于吕,遂以吕为氏。因周文王曾封尚为专管军事的太师,故又称“师尚父”。传说,姜尚早年很穷,虽有才华,但怀才不遇,后听说文王求贤,遂到渭水支流钓鱼,果为文王所赏识。文王被囚羑里归国后,重用姜尚,参与策划伐商大计,后来扶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民间常称他为姜太公。传说古代兵书《六韬》为他所著。
周公 西周杰出家。姓姬,名旦,亦称公旦,叔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史称周公。文王之子,武工之弟。相传他不仅精通易学,还曾作八卦爻辞。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老子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说创始人。姓老,名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聃为谥号。楚国苦邑(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老子之学,宗黄帝《归藏易》之体系,首重坤柔。其守静、贵柔、尊阴、无为的思想,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和数字推测法,被认为是在《周易》的成卦程序以及易有两仪、四象、八卦的启示下衍生出来的。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五千余言。
孔子 (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作为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孔子对《周易》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强调卦爻辞对道德修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善学《易》的人,不去占筮,认为《周易》的用处在于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不是卜问吉凶祸福。这种对《周易》的理解,对后来儒家学者解易产生很大的影响。后来儒家解易,注重卦爻辞的教育意义,不注重筮法。如荀子之言∶“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易传》更是充分反映了孔子重人道教育意义的治《易》倾向。使《周易》完成了由卜筮之书向哲学著作的过渡。至于传统上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则自宋代欧阳修《易童子传问》提出疑问以来就一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迄今尚无定论。
卜商(前507-?) 春秋末儒学家、家。名商,字子夏,以字行。孔子得意门生,易学著作相传有《子夏易传》十一卷,今人多认为此书为后人伪托。
荀子(前313?-前238) 战国后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学大师。受战国时期阴阳学说或以阴阳说解易的影响,他以阴阳为哲学范畴,说明事物的发展。并曾引用《周易》卦爻辞论证自己的观点。
邹衍(前305-前240?) 战国末期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人。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其学说对象数派易学有一定影响。“五德终始”说后来成为西汉谶纬学说的基石。
蔡泽 战国时辩士。燕国人。精研《周易》,其易说受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以阴阳消息说来解释《周易》中的义理。
鬼谷子 相传为战国时楚人,纵横家之祖。姓名传说不一,因隐居于鬼谷而号称鬼谷子,后人或称鬼谷先生。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史记》载其为苏秦、张仪之师。其学源自《易》,论因变无常,从黄老“心术”论世御事,讲求内外损益之理,后来又演变为“反应”、“揣摩”之术,为纵横家所宗。首创多种“方术”“秘术”留传后世,今传《鬼谷子》一书,系后人伪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