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奶奶过世几年阴生日,紫薇斗数田宅宫空宫
孙女的生日前两天奶奶走了,什么时候可以过生日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一、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二、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四、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五、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
-- 作者:泰山
-- 发布时间:2005-6-15 20:11:43
--
《易经》的构成:《易经》有其特殊的文字体裁,即不分篇章节次,而是由六十四卦组成。而每个卦又由内外卦,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几部分构成。《易经》分为上、下经两部分,上经计三十卦,起于乾卦,止于离卦;下经计三十四卦:起子咸卦;止于未济卦。宋代大儒来熹所著《周易本义》载有《上下经卦名次序歌,内容如下: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遯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
-- 作者:泰山
-- 发布时间:2005-6-15 20:12:12
--
《周易》名言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象传》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象传》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文言.坤》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传.系辞下》
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志。 《困.象传》
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益.九五爻辞》
易,穷则穷,变则通,通则久。 《系辞.下》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家人.象传》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迂,有过则改。 《益.象传》
一阴一阳之谓道。 《系辞.上》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说卦》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文言。乾》
奶奶过世百岁诞辰该怎样祭奠?
已过世的人出生的年月日叫生忌,去世那天叫死忌,生忌在去世后第一年做,以后就做死忌,忌日那天在牌位前摆放茶,酒,水果,鸡,烧肉,然后上香,奠酒、茶、烧纸钱就行了。
忌日:
1、旧指父母及其他亲属逝世的日子。因禁忌饮酒、作乐等事,故称。
《礼记·祭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 郑玄 注:“忌日,亲亡之日。”《后汉书·申屠蟠传》:“九岁丧父,哀毁过礼……每忌日,辄三日不食。”《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后二日我亡兄忌日,我便到院中来做斋。” 鲁迅 《准风月谈·礼》:“事亲当然要尽孝,但殁后的办法,则已归入祭礼中,各有仪,就是现在的拜忌日,做阴寿之类。”
2、后凡祖先生日、死日及皇帝、皇后死亡之日统称忌日。今亦用于一般人。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七引 汉 《三老碑》:“ 三老讳通 ,字少父 ,庚午忌日;祖母失讳,字 宗君 ,癸未忌日。”《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 烈祖明皇帝以正月弃背天下,臣子永惟忌日之哀。” 清顾炎武 《闺五月十日恭谒孝陵》诗:“忌日仍逢闰,星躔仍一周。”
3、迷信称不吉利的日子。
《汉书·王莽传中》:“冠以戊子为元日,昏以戊寅之旬为忌日。”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谷》:“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
“祭日”和“忌日”有何不同
祭日:
清明节时人们说的“祭日”是指“祭祀或祭奠的日子”。
而我国古籍中说的“祭日”与此不同。“祭日”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春分设大坛祭祀太阳神。
例如:《管子·轻重己》中说:“冬尽而春始,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服青而絻青,搢玉揔,带玉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日。”又如:《礼记·祭法》中说:“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
清明节时人们说的“祭日”是偏正结构,其中的“祭”是定语;古代祭祀太阳神时说的“祭日”是动宾结构,其中的“祭”是支配性的动词。
忌日
“忌日”指先辈去世的日子。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禁忌宴会、饮酒及各种娱乐活动,因此称“忌日”。
例如:《后汉书·申屠蟠传》中说:“九岁丧父……每忌日,辄三日不食。”又如:鲁迅在《准风月谈·礼》中说:“事亲当然要尽孝,但殁后的办法,则已归入祭礼中,各有仪,就是现在的拜忌日,做阴寿之类。”
我奶奶去世3年了,今天她过生日可以上坟去吗?
这要看当地风俗,我们这没有这样的做法,人去世后,只有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和这个人去世的日子才会去上坟,除了这三个日子不去上坟。
老人去世周年祭祀有一、三、五、七、八、九、十周年,还是有其他区分?怎 ...
绝配
生日过阴历阳历有什么说法吗?
很多地方是过阴历的。
无论是过阴历生日还是阳历阳历,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喜好决定即可。
阴历生日,也就是常说的虚岁生日,计算出来的是虚岁年龄,这是我国传统上常用的年龄计算方法,是按出生后所经历的日历年头计算,即生下来就算1岁,以后每过一次新年便增加1岁。
按阴历生日计算的年龄,一般按农历新年算,也有按公历算的。例如,12月末出生的婴儿,出生后就算1岁,过了公历1月1日或当地农历新年又算1岁。
问题相关
中国传统生日:
庆祝老人的生日一般是子女亲手为他们做的寿面与寿包;小朋友过生日,父母会封红包给儿女,以作表示。无论老人小孩过生日的时候,都要煮鸡蛋吃。
第一个生日是周岁,几乎是最重要的生日。旧时老人过生日分得比较仔细。如果是大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家长过生日还会有相应的庆祝活动。传统生日一般是按虚岁计算。
一、整生日:指的是每逢个位数是9或者0的生日 例如59岁,60岁,49岁,50岁等。他们有不同的叫法:
1、大庆
每逢生日个位9的生日如39 49 59 69 79等;
2、正庆
每逢生日个位0的生日如40 50 60 70 80等。
二、散生日:生日个位数是1-8的生日 如51-58岁。
生日的农历和阳历是什么意思。能不能解释一下?
阴历全称“太阴历”或“纯阴历”。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阴历产生的确切日期已难确定,但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来判断,阴历大约在殷代已相当普及。
阴历的主要特点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即月相来确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月的平均值大致与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长短则只是历月的整数倍,而与回归年无关。因此,阴历的月份也与四季寒暑无关。阴历的日期表示着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满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这对古人凭借月相判断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变化又是人们最容易看见的天象,因此,各国的历法大都先有阴历后有阳历。但是,由于阴历与回归年无关,因此,就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协调,后来便逐渐被淘汰。现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种称为“回历”的阴历以外,其他国家已经废弃不用。
此外,。1912年我国采用“公历”安排月日后,人们就把公历称为“阳历”,而把同时并存于民间的传统的“夏历”通俗地称之为“阴历”。
阳历,亦称公历、太阳历、新历、西历,也称格里高利历。它是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实行的历法。从这一年后,阳历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罗马皇帝朱里·恺撒所实行的“儒略历”(旧历)。阳历是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算作一年。它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于它不是整数,为了把长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称为“平年”。这种历法在每一万年中约错三天,比旧的“儒略历”每四百年就错三天。
由于这种历法是根据地球与太阳距离的位置而定,所以它的“二十四节气”是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多在每月的6日、21日,下半年多在每月的8日、23日,即使相差也不过一两天。
西洋历法是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进中国的。利玛窦的“泰西历法”当属“儒略历”。太平天国实行的“天历”,对中国的阴历起了革命,它采用了阳历,但对它也有所改订。“天历”中有中国原有的“干支”,也有阳历的“礼拜”(星期),可谓阴阳合历。“天历”在中国历法上说来,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特殊历法。辛亥革命后,从1912年元旦起,采用中华民国纪年和阳历。1949年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的纪年采用公元”。从此,我国也采用了公元纪年的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