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轮回学说,金牛座处女座合得来吗

哲学名词解释:永恒轮回(尼采)

永恒轮回(或作永恒循环或永恒重现 )指一种假定宇宙会不断,而且将会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环的观念,而且这种循环的次数不可理解,也无法预测。这种观念植根于古埃及时代,而且也被毕氏学派和斯多葛学派所接受。当古老思想没落,基督教崛起时,这种观念被认为是没用的,虽然尼采曾经努力令它复苏。 而事实上,尼采的永恒轮回概念,一定程度是来自叔本华的学说。

什么是永恒轮回?

永恒轮回(或作永恒循环或永恒重现 )指一种假定宇宙会不断,而且将会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环的观念,而且这种循环的次数不可理解,也无法预测。这种观念植根于古埃及时代,而且也被毕氏学派和斯多葛学派所接受。当古老思想没落,基督教崛起时,这种观念被认为是没用的,虽然尼采曾经努力令它复苏。 而事实上,尼采的永恒轮回概念,一定程度是来自叔本华的学说。

尼采所说的永恒轮回到底是指什么

这个问题颇难理解.
永恒轮回?这是尼采致力于突破自身的一道关卡.我开始也很难理解.参见海德格尔的<尼采>.他对尼采的评述不但经典,而且很到位.
我记得这个经典的问题开始于尼采在大海边的思索.人存在于世上,此在.但生命的瞬间流逝了,而没有人能追上时间之煎.在这无尽的时间之轮中,人仿佛仅仅是一个孤独的短暂存在者.谁以前面对过同样的大海,谁有过同样关于生命的思索呢,往者以逝.而时间不停留,这是人的一种渺小和悲哀,深处就是对自身命运的考问和意义的探询.
人活着为了什么?
在查拉当中,尼采提到了这个情节.前面有个岔口,两条路,我们选择什么呢?无论从哪掉路走,我们都要走回来,因为时间是一种永恒的旋转和轮回.两条岔路是一个园.这无尽的轮回,我们难以抓住什么.
但尼采提出了此在的战胜.人此刻为了什么,准备超人的到来.我们就是提升自己.做好此刻的自我.同样,荷尔德林之所以伟大,就因为用自己的生命抵达了深渊,去探测命运.我们依靠此在的意义超越了永恒的轮回.
据尼采所说,他第一次获得这个概念是在1881年的8月间在高山的森林中散步时,他承认他是受到赫拉克利特的变化理论的影响。他称其为“虚无主义的最极端形式”,但也是超克虚无主义的方法。 以下是在他的著作中对此的描述:
“万物方来,万物方去,永远的转着存在的轮子。万物方生,万物方死,存在的时间永远的运行。离而相合,存在之环,永远地忠实于自己每一刹那都有生存开始,‘那里’的球绕着每一个‘这里’而旋转,中心是无所不在的永恒之路是曲折的。”
“你们是永远的存在着!永远爱世界!而且向世界痛苦说:‘去吧!但是还要回来!’因为,一切的快乐要求永恒。”
“十字架上的上帝是对生命的诅咒,一个由生命寻找救赎的路标。酒神被斩成碎片是对生命的承诺:他会由毁灭中再生与回归。”
尼采认为永恒轮回是他的“所有假说中科学的”,前提如下:宇宙间的能量是不灭的而时间是无限的,有限的力在无限的时间中运行,必定能重复出现。但实际上这种机率是近乎零的,这使得他的永恒轮回说缺乏科学上的根据。考夫曼对此的评论是:“永恒轮回对尼采而言是一个观念的成分小于是一个体验……他对自己第一次有这个体验说的很多,因为对他而言那是一个拯救了其生命的时刻。”

请了解尼采的朋友们对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做出一个深刻客观的分析...

在“和解”里,尼采一开始就指出,他看到“历史”上并没有完整的“人”, 而只有“残缺不全的肢体”——“……es findet immerGleiche:Bruchstuecke und Gliedmaassen und grause Zufaelle —aber keine Menshen”(注:我用的是《尼采全集》批审研究本,第四卷,第179页。)。请大家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Gleiche”,这个字并不意味着老是出现“相同的东西”,而只是指,它们在“残缺不全”上是“相同”的。 所以, “永恒轮回”加上“相同”、 “同样”(Gleiche),并不是说,同样的东西在那里“轮回”, 过去是“残肢”,将来也是“残肢”,这是尼采的基本意思,也是德罗兹所要强调的意思。这一点一定要牢牢记住的。
然后,尼采就来解释他的“和解”,他用了“Erloesung ”这个词,而在德国哲学,在黑格尔那里,通常用“Versoehnung”。 “Versoehnung”这个词在行文中尼采也用,但标题和主要分析的是“Erloesung”。我体会,“Erloesung”这个词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它意味着“和谐”、“统一”,一方面也有“释放”、“解开”的意思,所以本文译成中文的“和解”。“和”和“解”是相关的,“解开”了,就“和谐”了。
“解”还有“解脱”的意思,从一个什么东西里“解脱”出来。能够从一切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是“意志”,这是从康德到叔本华的教导,“意志”是“自由”。
什么叫“摆脱一切的束缚”?所谓的“一切”,乃是“一切”的“既成事实”,亦即“过去”。“过去”一直在束缚着“意志”,如今“意志”觉醒了,  要摆脱这一切的束缚,  说了一声“我愿意”(Sowollts ich es!)(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0页。),就以为真的“解脱”了。尼采批评这种人为“蠢人”(Narr),他说,“被监禁的人都成了蠢人!被监禁的意志愚蠢地释放(解脱)出来的仍然是被监禁的意志。”(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0页。)尼采解释道,时间不能倒流,就象一块曾经滚动的石头现在不能再滚了。意志要从时间里解脱出来,对于它已经无可奈何的“过去”则充满了“怨恨”(Ingrimm),是一个“恶意的观察者”, 被释放出来的意志是一种“报复精神”(Der Geist der Rache )(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0页。);而这种报复, 又必定要受到“时间”的“惩罚”(Strafe),于是人间一切的“苦难”(Leid),都是这种报复精神的“应得”之“惩罚”。尼采指出,这就是“带有谎言(Luegenwort)性质的良心(gutes Gewissen)”(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0页。)。
尼采指出把人间一切苦难“化解”为一种“惩罚”乃是地地道道的谎言,这是理解尼采“永恒轮回”思想的关键所在,这一点,是要提请大家注意的。
按照这个谎言,人生充满了苦难乃是一个接受惩罚、努力赎罪的过程,而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洗清”身上的“罪孽”而“得救”的。
这时候,尼采又设计出一个“疯人”(Wahnsinn),跑出来说,“如果有永恒的正义,会有和解吗?啊,那石头已不再滚动,‘已经过去了’:惩罚也必是永恒的!”(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1 页。)。这是“疯话”,却是“实话”。
在这里,尼采力图告诫世人,不要去相信那些“罪与罚”、“得救—和解”这类的“谎话”,不要做那“摆脱”“时间”的“美梦”,起那自以为“自由”的“蠢念”,“永恒”中没有“正义”,没有“和解”,而只是“同样的”“轮回”。在这里,我们要记住尼采在说“永恒轮回”时心目中要“破”的批判对象。
尼采所批判的“对象”,首当其冲的是基督教神学思想,这里的“罪”与“罚”等等,是基督教大力宣扬的道理;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尼采的矛头所向,不仅仅是基督教,而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整个的欧洲哲学传统。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是对整个欧洲哲学传统的批判。哲学“化解”的问题,大大丰富了自己。古代希腊哲学固然仍然保持着经久的智慧的魅力,但是也要看到欧洲近代哲学对于问题的深入和推进。
人们在不断温习近代哲学历史的过程中,渐渐地发现,哲学之所以能够—有能力“化解”的问题原来也在于它们在理论上、在对世界的理解上原本有一些共同的基点。明确地把这个基点揭示出来的哲学家中,尼采是突出的一位。
我们已经知道,尼采对于基督教的“罪”与“罚”、“尘世”与“天国”这类观念可谓深恶痛绝,然而,就深入的层次来看,哲学又何尝不如是!
哲学从古代希腊开始,特别是经过苏格拉底、柏柏图的“理念论”,教导人们要用一种“超越”的态度思考问题。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变幻不定、 转瞬即逝的感性世界, 只有那超越的“理念”(ideas),才是真实的、不变的、永恒的世界,按照柏拉图, 感觉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理念世界”为“本”,而“感性世界”为“末”。这两者的关系很费了柏拉图一番周折,也有很深入的内容,但其基本点,却不外乎此。
欧洲哲学这个基本点——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我们对于这个“感性世界”永远是一种“否定”的态度,而只有“理念”才是被“肯定”的;只有“否定”了这个“应该”“否定”的感性世界,我们才能进入“肯定”的“理念世界”。这就是尼采所批判的欧洲哲学的“虚无主义传统”:感性世界的生活,是“应该”被“否定”的生活,于是,它也就是“应该”被“谴责”、被“诅咒”的生活。这种态度,我们在柏拉图的《费多》篇里,看得最清楚了。在那里,苏格拉底关于“灵魂不灭”的宣教,深入到欧洲人的内心已经有几千年了。尼采要破除千年积习,则非大声疾呼不可。
尼采在《如是说》的“和解”一章中指出“永恒”也得不得“公正”之后,在“康复”这章中,更进一步地阐述了这个意思。他说,“万物皆逝,万物复回;存在者(Seins)之齿轮(Rad)永(ewig)转。万物皆死灭(stirbt),万物有复生,存在者之岁月常(ewig)流。”(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272页。 )紧接着又说:“万物分而又合;存在者永久地(ewig)建造着同一的(gleich)房子;永远地(ewig)在那存在者之圈(Ring)中。”(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 273页。)
这里,“轮回”针对着那“超越”,意思是很明确的。不要把“超越”寄希望于“永恒”,“永恒”的过程中,仍是那相同的生灭经验,“永恒”不能保证“得救”、“超升”。
于是,尼采的“永恒轮回”,并不仅仅意味着“永生”,而且也意味着“永死”,“总是(永远)有生”,也“总是(永远)有死”,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永不能“超越”这个“生”“死”的“轮回”,“生”“回来了”(Wiederkunft),“死”也“回来了”, 这就是尼采的“永恒轮回(总是要回来的)学说”(der Lehrer der ewigenWiederkunft),并说,这是一种“命运”(Schicksal)(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275页。), “灵魂”与“肉体”同时“有死”(sterblich)(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276页。)。
然后,在《如是说》的“七印”一章中,就出现了尼采充满激情的“永恒”的赞歌。应该说,尼采的“永恒”就是“轮回”,“轮回”也就是“永恒”,并不是在“轮回”之上,还有一个“永恒”,即“不轮回”的“永恒”。他在赞歌里说得很明确,他对“永恒”的“动情”(bruenstig ), 是一种对“婚礼指环, 亦即回归之环的追求”(nachden hochzeitlichen Ring der Ringe,…dem Ring der Wiederkunft!)(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287页。)。
这意味着,尼采并没有把“永恒轮回”当作一个“理念”来理解,这就是说,世间的万物,不可能形成一个“整体”,而只是一些“个别”的、“具体”的“残肢”“碎片”,它们永远如此,生灭无穷。在这个意义上,尼采不是形而上学者,他的思路,恰恰是和欧洲形而上学针锋相对的。尼采厌恶一切的“超越”的“绝对”、“精神”、“理念”、“大全”、“神”,不遗余力地揭示它们的虚妄性,而反过来则对被欧洲传统哲学贬为“变幻虚无”的现实世界,充满了热情的赞颂。
尼采把整个欧洲哲学传统颠倒了:过去认为“虚幻”的感性世界,原是真实的,而过去认为真实可靠的“理念世界”,原来真是“虚幻”的。就是那被认为“至高无上”的“神”,也是“有死的”。“神”已经“死”了,而且“死过了”,尼采在那“已经死了的”“神”的墓地旁, 感到欣喜若狂, 深深体会到“神”原来是世界的“诽谤者”(verleumder)(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288页。),为什么?因为“神”“污蔑”现实世界是可憎的、丑恶的,是要被“扬弃”的。尼采批判了形而上学、神学的欺人之谈,热情地歌颂了感性的现实生活,把这种批判的精神贯彻到底,无所顾忌地提出了“永恒轮回”的学说,固不免于一时的误解,但他这种哲学的彻底精神,吸引着人们有信心消除误解,得窥其真实意义(注:我试着把尼采《如是说》“七印”(第288页)中三段颂歌译成中文:
“我狂喜地坐在那过去的神灵的墓地旁;祝福世界,热爱世界,但我却在那世界之诽谤者的纪念碑旁。”
“当天空透过其破碎了的遮盖物闪烁着纯净的目光时,当教堂的废墟上长满了千篇一律的青草和红色的樱菽花时,我就喜欢坐在教堂和神的坟墓旁。”
“我还没有找到可以为我生儿育女的女人;也许有一个人为我所爱:啊,我爱你,永恒!”)。
破除形而上学真理观,欧洲古代就有怀疑论的传统,破除神学的也有强有力的无神论传统,这些自然都为尼采思想提供了资源;不过尼采并不止于怀疑论,他反对基督教神学也有其特点。
尼采不是怀疑论者,他的真理价值观对传统形而上学来说,是一种颠倒,他的信心建立在现实的世界的永恒变化之中。坚强的人勇敢地面对着千变万化的世界,不断地开拓着自己的事业,只有那怯懦的人,才逆来顺受,忍受着现世的折磨,而幻想着“永恒的和解”。
基督教神学也好,形而上学也好,都教导人们正确“理解”这个世界。
基督教,特别是新教说,人本是因为“有罪”才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生原本是为了“赎罪”,因此,你的一切苦难都变得可以“理解”,可以“忍受”起来。
形而上学也告诫人们,“现象”原本是变幻不居—不完善的,是“本质”的一种“影子”和“摹本”。人作为一个感性的存在者,不可避免地生活在感性的现象界,自然也是不完善的,要经过“永恒”的努力,经过曲折艰辛,受苦受难,才能不断接近这个“本质”。
尼采的时代,形而上学的高峰是黑格尔,正是黑格尔,把欧洲的哲学传统和基督教新教传统结合到亲密无间的程度,他的《精神现象学》乃是哲学的“圣经”,是“精神”历经磨难、考验并努力奋斗而“升天”的过程。和基督上帝一样,黑格尔把人间一切苦难和不公,都在他的“绝对理念”的“回归”中,得到了“和解”。象上帝一样,“绝对理念”作为“第一因”“外化”“创造”了世界,世间一切都在“绝对理念”的“运作”之中,这种“运作”,乃是高出于自然因果的最高的必然性,在它的涵盖下,一切都是“合理的”,即“可以理解的”。现实世界的一切的否定,都会经过再一次的否定,回到肯定。世界受着这个最高的“运作”支配,一切都有它的“安排”,黑格尔叫做“理性的机巧”,亦即“上帝的睿智”。
既然并没有那虚无缥缈、化解一切的矛盾的“绝对理念—神”,那么人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去掉了那否定生活(现象)的“至高无上”的真善美,生活现象本身就得到了肯定,在这个意义上,被德国哲学所推崇的“意志”,才真正有了“力量”,才真正赋予了“创造性”。在尼采看来,设定一个“绝对—神”,来化解生活,也化解了意志,“意志最终自身和解(化解,erloeste),意志成为无(非)意志”(Nicht-Willen)(注:尼采:《如是说》,见《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1页。)。尼采说,这是疯人的寓言之歌, 据此尼采(查拉图斯特拉)教导人们说,“意志是一个创造者”(注:尼采:《如是说》,见《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1页。)。
我们知道,基督教把人的自由意志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希腊的知识性的必然性,使“神学”与“形而上学”成为一体(亚里士多德),而基督教要创建一个人格的唯一的神,不得不把自由意志赋予人类,这样,正如康德后来论证的,才能通过道德的途径进入。然而,人类的意志自由既是神所赋予,神也就有权力将其收回,这是一种借贷的关系。果然,人类不仅在结成社会时相互让出一部分权力(卢梭),而且在与神交往时,把自己的“自由”全部“托付”给神。“放弃”“人”自己的自由,把它交给神来管理,以此来忍受生活,以赎罪的心态来度过自己的一生。于是,对于人来说,“自由”成了“服从”,“意志”成了“无(非)意志”。什么叫“无(非)意志”?“无(非)意志”就是“没有力量”的“意志”,“软弱无力”的“意志”,亦即“没有现实性”的、抽象的“意志”。提倡这种“意志”最力的,是康德。尼采的“权力意志”主要的反对目标是康德的意志学说。
康德哲学的贡献在于把基督教神学的问题“化解”于他的哲学思路之中,使理论上自奥古斯丁以来的“意志自由”有了一个系统的哲学位置,它占据了“实践理性”的核心中枢,以此展开了康德在伦理道德学说方面的深入的论述。
不过,康德的“意志自由”却是很抽象、很形式的,意志自由没有任何现实的经验的内容,它是纯理性、纯形式的,一粘上经验的内容,就成了“幸福论”,那是经验的学问,所以,在经验的现实世界,康德这种“意志”也就成了“无(非)意志”了。当然,康德的“意志自由”也会有“现实性”的,即要等到“永恒绵延”中的遥远的“天国”,“意志自由”才会有(而且一定、必定有)“现实性”,这种“超越的现实性”,只有在“神的王国”里才有可能。
如今,“神的王国”、“天国”、“绝对理念”的虚幻性,统统都被尼采的“永恒轮回”所摧毁,那么,“意志”的“现实性”,也就回到了经验的现实世界,“意志”恢复了它的“力量”,“权力意志”,也就是“有力量的意志”,而不是“软弱的意志”了。

人是多少年一个轮回?

人的轮回没有固定的时间,人的生死是分段的,有的时候长,有的时候短,有的时候做人,有的时候做鬼,下地狱,有的时候升天。做人的时候寿命一般几十岁,而做出生的时候,也各有寿命,升天做天人的时候寿命就长可能有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但在天人自己感觉仍然很短,因为天人很快乐。如果做鬼,堕地狱,那时间就长了。即使人感觉不怎么长,但是由于很痛苦,度日如年,乃至一秒钟都觉得太漫长,所以时无定时。而且一旦堕了饿鬼地狱,时间是很长的,很痛苦。

在我国古代3代表一个轮回,古代王朝也难逃此劫,这是为何呢?

3这个数字在我国古代是一个神奇的数字。比如事不过三,约法三章,三足鼎立,富不过三等等。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3也代表着一个轮回,这不光体现在民间上面,就连我国古代王朝都难逃粗劫,可能有人会问了为什么这样说啊?接下来我带大家进行一波分析。

我国古代历经了很多朝代,一般而言,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就是秦国,可以说秦国为后世的王朝创造了非常多的”第一“,首先,他历史性灭掉了其余的六个国家,结束了持续几百年的战国时期,第二个就是将多个领域的条例以及计量单位和货币进行了统一。而它最大的贡献就是实现了中央统一。

秦始皇

可以说,秦国虽然在短时间内就走向了灭亡,但是它为我国后代王朝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们也习惯将秦之后的王朝统称为大一统王朝。不过秦朝之后的朝代虽然是统一的,但是有一点很奇怪,那就是这些朝代时间再长,也不会长过300年,最终还是会被一个新的王朝取而代之。3这个数字就在里面起到了一个关节作用,这又是为什么呢?

说到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人要反对了,汉朝时期不就是超过了300年,达到了400年的时间吗?但是要注意,在西汉和东汉之间,还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王朝,而他的创立者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王莽。好在经过了刘秀的中兴,大汉得以继续传承下去,但是我们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刘秀虽然是汉代皇族的后裔,但是严格的来讲他并不是西汉末代皇帝得子嗣。严格来说,东汉只是将西汉给传承了下来,除去中间的兵荒马乱以及新朝得建立,所以说它并没有达到400年。

汉朝

而其他的朝代,最短的秦朝只有15年,然后是隋朝37年,唐宋元明清都是时间在300年以内,而且唐朝因为武则天的存在,是否连续也是颇有争议,但是尽管把武则天的统治时间也算进去,还是只有289年,距离300年仍然是差一截,所以不超过300年,可以算作是一个定论了。那么,为什么所有的朝代都没有超过300年呢?

这一点,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一个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找找原因。首先说一下秦国,二世是一个表面风光无限,实则权力尽失得傀儡,当时国家得所有权力基本上都掌握在宦官赵高的手中。甚至二世也死在了他的手里。西汉和东汉的末代皇帝得情况均与二世相同,权力甚至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外人手中。东晋在历史上算得上是非常混乱的王朝。我觉得大家应该对此没有争议。造成他如此混乱的原因不仅仅是皇帝的昏庸,甚至可以归结为当时整个皇族得不作为和内部矛盾重重。

刘邦斩白蛇

隋朝同样二世而亡,隋炀帝的荒淫生活也是很出名;唐朝自从唐玄宗之后,也没有出过像他一样雄才大略得君主了,他们基本上都是得过且过。唐玄宗可以说是亲手将唐朝推上了巅峰,同时也亲手把它拉下了谷底;宋朝时期尽管有钱,但是一有钱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消极情况,皇帝没有作为,以至于外患频发。元朝不用多说,本身就有民族歧视,自然不会长远。

明朝时期的很多制度在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到了后期宦官当权,官僚机构冗杂,大家都是空有一个职位但是没几个人办事,再加上其他民族的入侵,一国之君竟然屈辱而死。我们可以说明朝的衰落源于“土木堡之变”的,幸亏于谦力挽狂澜,不然明朝的后果真是让人后怕。

而清朝的闭关锁国自以为是,面对国外的坚船利炮,一点抵抗能力都没有,说是历史上最屈辱的一个朝代,绝对是“名副其实”。清朝有着著名的“康乾盛世”它出现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但是乾隆将父辈留下的财富挥霍一空,还自诩“十全老人”。不可否认的是,清朝在乾隆之后走向了衰落。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每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问题大多数原因都是由于后期皇帝的骄奢淫逸,在接到父辈留下的巨额财富之后,他们无法感受到江山稳固的重要性,生活过于安逸,就像是“富不过三代”一样的道理,古代大家大族并不少,但是能够从始至终都一直流传到现在的,屈指可数。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