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解决单身男女婚配,古老八字婚配表

剩男剩女一直都有,大多因为缺钱,中国古代是怎么解决的呢?

时代在变,一些以前的称呼也在变。过去成年未婚的独身男人被称为光棍,如今则叫剩男,听起来文雅得多了,反映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也普遍提高了。由于成年独身的不仅有男人,也有女人,以前叫女光棍,这个称呼比光棍更难听,现在则叫剩女,听起来没那么不堪了。



造成剩男剩女的原因很多,比如忙于事业,顾不上结婚,或是崇尚自由,不愿意受婚姻的羁绊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如今结个婚,有房有车是必须的,再加礼,在城市里没有一两百万根本搞不定,所以差钱使许多人迟迟不能踏入婚姻的殿堂,甚至在孤独中终老。



由于家庭或自身经济实力不济而成为剩男剩女的现象,不仅如今有,过去也一直存在。民国时,国人大多是文盲,读到小学毕业,能写会算就很招人羡慕了,要是读到高中毕业,那可是响当当的知识分子了。按理说凭着这样的学历,在当时娶一个媳妇建立家庭是没问题的。可是有个南京的小伙子,他高中毕业后,因为家贫只能在杂货店当账房,他在学校处了一个女朋友,最终却嫁给了有钱人。备受打击的他在春节到来之际,就在自己的屋门前写下了一幅对联:愿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全世界光棍汉联合起来。
横批:有钱有爱。能写出这样对仗工整的春联,可见民国时的高中生的确是高质量的,小伙子对金钱主导婚姻的愤愤不平之情跃然纸上,呼吁全世界没钱的光棍汉联合起来,但联合起来就能娶到老婆了吗?

到了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还很贫穷,但“三转一响”是当时结婚的标配,对于当年温饱都尚且有虞的中国人来说,置办这些器物是一笔令人望而生畏的花销。

自古以来,婚姻从来就不是没有代价的。在远古氏族社会,掠夺婚姻盛行,人们往往会抢掠其他部落的女人为妻,而这样做就要付出流血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还没有礼法的约束,也没有金钱至上的婚姻观,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质朴烂漫。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男人娶妇也是要给对方一些礼物,以显示自己的诚意和能力,否则人家凭什么要跟着这个男人,照顾他的生活,为他生儿育女呢?

《国风•召南•野有死麋》:“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说的是一个男的在野外猎获了一头香獐,用白茅包好了送给一位少女,目的就是为了“诱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到西周时,出现了《周礼》,用以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为处事,在结婚时下的聘礼也要符合《周礼》的规定。《周礼》在嫁娶方面的制度称为“六礼”,分别是纳、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就是提亲,“纳征”是男方向女方家送聘礼,后来俗称“礼”



《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就是男方下聘礼时,要送给女家一只活的大雁,亲迎时,必须由主持者捧着大雁走在前面,称为“奠雁”礼。

之所以要送大雁,是因为雁是候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苏东坡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而且大雁配偶固定,从一而终。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着夫妻关系和谐稳固,也象征着夫妇二人对婚姻的忠贞专一。



由于大雁只在每年的迁徙季节出现,而且是在高空飞行,要射下来都不容易,何况活捉。所以娶亲的人家要化很多代价雇人去捕捉大雁,花销不菲,承担不起的人家就用鹅来代替。

大雁只是象征性礼物,并不是礼的全部,除此之外,男方还要送许多其他生活用品给女方,所以男方的娶妻负担是很沉重的。为了保障人口繁衍,周礼也对礼数量的上限做了规定,以此减轻大家的负担,使人民结得起婚。《周礼·地官·媒氏》规定:“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就是说女方索要的礼不能超过二十仗布,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已经是很大一笔财富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创造的财富多了,礼也水涨船高,汉代以后,礼的规格和数量都比先秦时期大大增加了。唐代杜佑在其史学巨著《通典》中说:“礼物按以玄纁、羊、雁、清酒、白酒、粳米、稷米、蒲、苇、卷柏、嘉禾、长命缕、胶、漆、五色丝、合欢铃、九子墨、金钱、禄得香草、凤皇、舍利兽、鸳鸯、受福兽、鱼、鹿、乌、九子妇、阳燧,总言物之所众者。”



为了娶媳妇,普通百姓家庭往往要倾尽全力,省吃俭用地辛劳多年才能积攒出足够的礼。汉代学者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说:“一飨之所费,破毕生之本业。”就是说一顿婚宴就把一辈子的积蓄都花完了,甚至债台高筑,可见古代结婚的负担丝毫也不比如今轻松。

古代男子娶妻不易,女子出嫁也不容易,因为嫁女需要丰厚的嫁妆,否则没人来聘。白居易在《贫家女》中写到:“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那时女子十三虽便可嫁人,二十岁还不出嫁,是十足的剩女了。

古代如何解决"光棍危机"?操碎了心,"非诚勿扰"值得拥有?_百度知...

强制女子出嫁

古人的婚恋年龄要小于现代。在古代,女子到及笄之年就可婚配。为防止"大龄剩女"的出现,也为了"光棍危机"有所解决,女子一般在及笄之年就会安排亲事,最大也不会超过20岁。有的父母认为自家的女儿自己说了算,先养几年再看情况而定。

皇帝大笔一挥,这事还由得了你?汉代为推行早嫁制度,皇室也以身作则。汉昭帝八岁即皇位,娶六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汉武帝刘彻四岁是胶东王,便对景帝说如果能娶到表姐陈阿娇,愿意给她做一间黄金屋。十五岁刘彻继位,第二年便娶了陈阿娇。

南北朝更是直接规定女子超龄不嫁当为罪,株连父母(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虽然这种法子确实是有些缺德,但客观上的确解决了一部分光棍找不到老婆的问题。

限制富人娶妾

上面有谈到富人娶得起很多妾,而穷人一个妻子都娶不起。要是按这样发展下去,强制女子出嫁也解决不了问题。父母们都把女儿嫁给富人家做妾,该打光棍的还在打光棍,这可不行,于是国家又开始限制富人娶妾。蔡邕的《独断》记载了当时汉朝对于男人娶妻妾的规定:庶人一夫一妇。

早知道在重农抑商的古代,商人在明面上的地位连普通人都不如,被视为末流。勤勤恳恳的农民都一夫一妻,你个末流有几个钱就想娶妾?门都没有!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规定,实际上你如果有钱大可以多娶两房,不过因为这条法律的限制你不能娶太多,另一个娶妾也不能太嚣张,悄悄地把人带回府上就是了。

在官员娶妻的方面,汉代也规定:"士一妻一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如果对国家有大贡献的,最多允许你除发妻之外娶八个妾(功成受封,得备八妾)"。限制富人娶妾,也不失为一个解决光棍危机的好办法。

支持改嫁、二婚

古代因为种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他杀、战争等等,导致了寡妇的出现。将寡妇许给光棍们,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寡妇们也应该组建新的家庭。这项内容在现代来说是理所当然,但在古代却是不可理喻,这就是因为古代一直对妇女提倡的忠贞。

历史上因为忠贞而留名的父母的确不少: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怀嬴、越姬,三国时期的王异等等。这些光辉榜样指引着古代妇女们忠贞守节,哪怕丈夫已经身死,也要继续侍奉公婆抚养孩子。这就比较头疼了,忠贞是自己立的,总不好再自己去反对,于是单纯地鼓励二婚,并为寡妇们新立了一些榜样:比如三国的甄宓、宋代的李清照等。然而尽管如此,妇女们改嫁的概率还是不高。

除了自愿之外,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也体现了这一点。昭君出塞嫁给了匈奴单于呼韩邪。呼韩邪死后王昭君曾上书汉帝请求归乡,却被汉帝以"从胡俗"的理由拒绝。原来匈奴有一项特殊的习俗:收继婚制。简单地来说,就是长兄死后,弟弟就要迎娶嫂嫂。父亲死后,嫡子要娶父亲的侧室为妻。所以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这样奇怪的习俗,正是令人不解的所在。

安排相亲活动

要说"仲春会"大概是没几个人知道的。如果说版"非常勿扰",那么大家就很清楚了。源自春秋时期的"仲春会",正式拉开了举办单身男女相亲会的序幕。

仲春会一般安排在农历的三月初三举行,组织尚未婚配的男性与还未出阁的女性参与,也不要求什么,能撮合一对是一对。当然了,如果你是个单身主义者,也是必须要去的。别人的面子你可以不给,官府的面子你敢不给?

《周礼》中的《地官·媒民》是这样说的,"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仲春(农历二月)这个时候,命令男女(未成婚的)相会。在这个时候,私奔的不禁止(平时是禁止的),要是没有理由就不参加(摆明不给面子),就对他/她进行处罚。可见古代对于解决男女们的终身大事,真是用心良苦啊。

古代的光棍问题,都是如何解决的?

古代的光棍如果有钱,他们就会去买一些女子回来当妻子。

社会上光棍过多的问题,古代朝廷是怎么解决的?

我记得中国古代好像有一种制度,说是让光棍可以和别的女人生孩子。

宁男大一春,不女大一辰,是还是说有别的讲究?

“宁男大一春,不女大一辰”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宁可男性比女性大一岁,也不要女性比男性大一个小时。这句话是指在男女婚配时,一定要男性比女性年长,至少男性要比女性大一岁,但是忌讳女性比男性大,那怕是大一个时辰也不行。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和没有关系,而是和古代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关联,因此在古代,在一个家庭中,凡事都以男性为中心,为保持这种局面,所以提倡丈夫要比妻子成熟,这样才能保持丈夫永远是家庭的主导人物。

在古代,因为科技、医学、甚至文明的不发达,从而导致人们的思想会有很多迂腐的表现。例如在男女婚配方面,古代人们认为,丈夫必须要比妻子的年龄大。因为在一个家庭中,丈夫是一家之主,凡事都需要体现丈夫的重要性和主导性,包括在年龄上,如果丈夫比较年长,那么从根本上就是丈夫已经是尊长了。妻子比较比丈夫年少,就会比较尊敬年长的丈夫,如果妻子年龄比较大,担心会出现丈夫领导不了妻子。

同时,在古代女子婚配的年龄比现代女子要早很多,很多女子在十五六岁就已经谈婚论嫁了。原因在于,因为医学的不发达,所以认为女子应该趁年轻婚配,这样可以在更年轻的时候生儿育女,较少生育的危险性。所以从这个角度,一般男子都愿意娶年幼的妻子。

当然,“宁男大意春,不女大一辰”这句俗语出现的背景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因为种种社会原因的关系,造就了人们有这样的思想。而这句俗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慢慢被否定。特别在现代,我们更崇尚的是真爱的力量,可以突破很多界限,包括年龄、地位及地域,在真爱面前一切都不再重要,这就是文明的发展。

求解“女大一不是妻”

其实这个问题就算你知道答案也只会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不知道的话只是满足不了好奇心。大家都是这样,明知道一个事情知道了可能会更糟但是又迫不及待的去追寻答案。心思细密敏感忧念不一定会给你带来幸福的人生。建议转一下注意力~感触下艺术可能会带来愉悦。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