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日嘎郎图苏木,本月黄历吉日查询

烽火台的烽火台

地处丝绸之路要道,和伊吾、楼兰并称西域之门户,是控扼古代东西交通大动脉的锁钥。它东通敦煌,向北、西、西南和南连接西域全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中央经营西域,必是交通先行。吐鲁番地区的交通经两汉、魏晋开发奠基,到了唐代则建立了比西域其他地区更为发达的交通网络和比较完备的馆驿制度,成为当时整个西域地区交通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在唐代,交通路线和军事防御是必不可分的,只要在重要的交通路线附近是一定会有军事设施的,有些地方是馆驿与烽燧并置的。吐鲁番这些非常重要的交通路线的客观的历史载体就是耸立在吐鲁番大地上的座座烽燧。
据文物普查统计资料,吐鲁番盆地共有军事交通类遗址62 处,占吐鲁番文物遗址的近 32% ,其中烽燧遗址 42 处,驿站9 处,戍堡 7 处,军屯 4 处,是吐鲁番文物遗存的一大类型。这些遗址大多分布在盆地的冲洪积扇区,其中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3 处,县市级 59 处。这些烽燧对于实地落实古代交通路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本上是按照吐鲁番的交通警戒路线有序和规律排列的。我们结合吐鲁番的几个重要的交通警戒路线来了解一些烽燧的状况。
根据敦煌文书《西州图经》的记载,吐鲁番盆地通往外部的交通路线共有 11 条,沿线都分布着大量的烽燧。主要有:高昌故城经交河故城、白杨沟通往乌鲁木齐的道路,古称白水涧道。高昌故城经交河故城、托克逊、干沟进入焉耆盆地,称银山道。交河故城经桃树园子、亚尔乡牧场到达庭州,称他地道。鄯善县经迪坎、大阿萨、东南至敦煌称大海道。
交通路线和烽燧组成了吐鲁番盆地内的一个非常有规律的交通网络,正是这个交通网络促进了辉煌的吐鲁番古代文明的发展、延续、交流。而现代的人们在凭吊这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一座座烽燧的同时,也会深深地体会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些烽燧可以直接反映中央对西域的管辖和建设关系,是领土关联的直接历史物证,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涉及历史、军事、交通的成体系的遗存群体。 烽火台其作用主要是便于侦查,同时有敌入侵时,可以燃烧稻草等可燃物,这样可以用烟火通报敌情,以让下一个岗提高警惕。
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 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 ,随着不 同的地形 、山势和地貌而筑 ,大都建在 山岭最高处 ,全长 7300千米(14600华里)以上,号称万里长城。
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北 方民族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出现了秦、楚、齐、燕、韩 、 赵、魏等几个大国。它们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 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 构成长城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但规模较小,互不连贯。
明代是长城修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其修筑规模之宏大,防御组织之完备, 所用建筑材料之坚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个朝代。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它横穿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巅,总长度6,700多公里,始建于春秋战国。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当今在摇控感应器的科技助益下,中国已重新测量万里长城的长度为7300公里。 在七市乡王干山村外山岗上,海拔150米,台高2米许,底边长约5米,以岩石砌成,东面有石阶6级,宽1米左右,东北角略有坍圮。登台可东望毛屿港,西南可望青山脚港,该台建于明代。
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18处汉代烽燧遗址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5日电(记者于嘉)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近日对汉代城障遗址——居延遗址群普查时,新发现18处汉代烽燧遗址,为进一步研究居延遗址群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料。
据内蒙古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所长傅兴业介绍,这些新发现的烽燧遗址分布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风镇和马鬃山苏木的居延遗址群范围内。受戈壁沙漠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大部分烽燧已坍塌为方形土台或圆形土丘,有的烽燧顶部被人们垒起石块,改造为敖包。
“根据烽燧周边发现的灰陶片和以往考古资料判断,这些烽燧均属于居延遗址群,从而为研究居延遗址群的烽燧分布情况等提供了最新的珍贵材料。”傅兴业说。
与此同时,文物工作者还在达来呼布镇吉日嘎郎图嘎查东南的荒漠中发现了一座城址。傅兴业介绍,这座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墙体夯筑,四边墙体已被风沙吹蚀成不相连的残断豁口,仅存基址。附近的地面上还散落着少量灰陶片,初步推断为汉代遗址。至于它是否属于居延遗址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居延遗址群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甘肃省金塔县境内,分布在额济纳河(又称黑河,古代称弱水)两岸南北长约250公里、东西宽约70公里的区域内,总面积约1.75万平方公里。居延遗址群主要是汉代的城障遗址,20世纪30年代,这里发现了数万件反映汉代边塞屯戍情况的简牍。 《乐清县志)记载:瓯海之岸深洋极多,凡贼寇登陆,每于乐之蒲歧、黄华关、石马。从东汉开始乐清就有了海防设施。宋帝建炎南渡,乐清海防更加严密,温州分十三砦,乐清的馆(馆)头、大荆、北监、白沙都有砦的设置。白沙还设巡检司往来策应。元朝,乐清设万户府、千户所。倭患始于元朝,到明朝,倭患频仍,海防进一步完善,沿海设卫、所,造战艇。嘉靖间,浙江省设四参(将)六总(兵),温州派有一员参将,统辖三个卫。蒲歧所驻过一个参将,三位巡检司,直辖玉环岛、披山岛,意在使倭寇不敢人内洋。
倭寇乘茅苫船,从日本出发,乘东北风而来。一见江浙交界的陈钱山、马迹山、大洋山三岛,知道临近中国,在这三个岛泊船汲水后,一潮工夫便可到达乐清等地抢掠。
明朝,乐清有烽火台十九座。磐石卫七座:洋田、池岙、日团、三屿、沙角、章岙、双峰;后所(后千户所)四座:歧头、白沙、平心、屿山;蒲岐所八座:双陡门、东山、南浦、前塘、后塘、下山头、铧锹、娄岙。外加辖台二座:下堡、高嵩。以上烽火台(包括辖台)全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年(1787),当时信国公汤和视察乐清沿海,加强了防务。
到了清朝,经过调整,设有十七座烽火台(墩台)。其中,包括清江的辖台二坐:梅屿山台、江岩山台;水涨的辖台三座:北峰峙台、火烧潭草台、陡门草台。此外,还有白箬岭台、姚头山台、西店岭台(在芙蓉)、海口台(在芙蓉)、朴头山台、蔡岙山台等等。
绵延百余里的乐清海岸线上,密布了烽火台、辖台,想见历代诲氛的不靖,外国威胁相当严重。当烽火直冲长天,兵民奋起迎战,每一座烽火台都成了历史的见证。 温岭新河镇披云山,山顶上矗立着烽火台。小山顶上有个凉亭,留有石凳。石阶的尽头便是烽火台了,块石砌成的梯形方台,四周布有垛口。
据史料记载, 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台州烽烟四起。嘉靖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1558-1562年),戚继光多次赴台州抗倭,先后九战九捷,歼敌5400余人。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初,宁、绍、台三府参将戚继光协同浙江按察使副使谭纶领兵击溃侵犯海门的倭寇,因连日大雨,无法继续作战。戚继光预料倭寇将会从附近金清闸逃走,命部下在河中打桩系船,堵塞出海去路,来个“关门打狗”,逼得倭寇只好在新河所前山上构筑工事,负隅顽抗。戚继光部署铳箭手为先锋,布置阵前,诱敌至新河所城南门外,然后分兵三路,从东、中、西合击。倭寇败退入船,明军发铳攻船,倭寇弃船逃跑。明军烧毁倭寇双桅大船32艘,倭寇被烧死、溺死达1000多人。残部狼狈逃窜,企图从乐清湾出海。戚继光乘胜追击,5月11日黄昏抵达太平县城。第二天追到南湾,明军分进合击全歼倭寇残部。激战中,戚继光与弟戚继美射杀敌头目二人,这场战役,重创倭寇,歼敌人数列“台州九捷”之首。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新河北斗桥畔立“南塘戚公奏捷实记碑”,由太平县令徐钺撰文,记述抗倭的“新河大捷”。此碑属省级历史文物。
新河所具有优越的战略位置,让它常成为“戚家军”的大本营。史籍又记载,戚继光夫人王氏,曾随军住新河。一日,军队外出作战,仅留少数守军,恰遇大批倭寇侵扰,戚夫人临危不惧,立即动员城中妇孺穿起军服列队城头,高悬“戚”字军旗,演了“空城计”,吓退倭寇。于是有了《戚夫人坚守新河城》的故事。上述两则由张岳、夏友贵采录的具有典型性的民间故事,被选入《浙江民间故事集》。
“新河大捷”后,倭寇仍然猖獗,戚继光马不停蹄地转战大田、桃渚、健跳、白水洋、松门、楚门、岙环等地,屡创战绩。披云山上的烽火台,于2002年春季重新建造,“烽火台”三字由戴昱先生所书,题有“月近烽烟冷,台高天宇香”的楹联。 金塔县鼎新镇大茨湾村南约7公里的黑河西岸的高山顶上,矗立着一座烽火台,这就是大墩门大墩,它与大墩门水库隔河相望。烽火台底径19.5米,高约11米,整体呈圆丘状。烽火台内层为夯土板筑,外层用0.18×0.30×0.07米的土坯一平两竖砌筑,表皮进行粉刷。烽火台整体保存较好,东侧有上下攀登的痕迹。周围散见绳纹灰陶片、黑釉瓷片及白瓷片等物。从甘肃省境内现遗存的烽火台情况看,大墩门大墩无论是它的规模还是保存程度,都是罕见的,堪称“甘肃第一大墩”。
由于金塔县境内有汉、明代修建的百余座烽火台。据史料记载,汉朝初年,为了防止匈奴进犯,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遣强驽都尉路博德,从高台县境内的镇夷峡口起向北沿黑河至居延地区修筑了居延塞,并在沿线修筑了关城、烽燧、堡等设施,置官开渠,移民屯垦。从大墩门大墩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它高踞山头,位于居延塞沿线,向南与石板墩、兔儿墩相望,向北与大茨湾墩、双树子墩等烽火台遥相呼应,墩墩相连,直至居延。毫无疑问,大墩门大墩应该是居延塞防线上一座重要的烽燧。

四子王旗在哪了?

汪文静~

阿巴嘎旗吉日嘎苏木到集宁有多远

驾车路线:全程约758.9公里

起点:吉日嘎郎图苏木

1.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沿X923行驶61.2公里,右转

2.行驶8.9公里,直行进入S101

3.沿S101行驶100.4公里,在第1个出口,朝滨河路方向,右前方转弯进入滨河路

4.沿滨河路行驶2.1公里,右转进入锡林西大街

5.沿锡林西大街行驶3.1公里,进入G207

6.沿G207行驶8.8公里,直行进入锡张高速公路

7.沿锡张高速公路行驶30米,直行进入锡张高速公路

8.沿锡张高速公路行驶297.3公里,直行进入张石高速公路

9.沿张石高速公路行驶112.2公里,朝呼和浩特/G6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驶600米,直行进入京藏高速公路

11.沿京藏高速公路行驶154.5公里,在集宁南/G208出口,稍向右转进入三号地立交

12.乌兰察布市内驾车方案

1) 沿三号地立交行驶630米,直行进入G208

2) 沿G208行驶60米,直行进入平安路

3) 沿平安路行驶1.2公里,左转进入怀远南路

4) 沿怀远南路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杜尔伯特路

5) 沿杜尔伯特路行驶40米,直行进入怀远北路

6) 沿怀远北路行驶4.1公里,右转进入民建大街

7) 沿民建大街行驶650米,过左侧的北辰广场约220米后,进入光明路

8) 沿光明路行驶220米,右转进入恩和大街

9) 沿恩和大街行驶220米,过右侧的乌兰察布购物中心约170米后,调头进入恩和大街

10) 沿恩和大街行驶8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集宁区

库布齐沙漠有多长?

东西长197公里,南北宽161公里,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
杭锦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交汇处,黄河流经境地242公里,横亘东西的世界第九、中国第六大沙漠库布齐将全旗自然划分为北部沿河区和南部梁外区。杭锦旗东西长197公里,南北宽161公里,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全旗辖锡尼镇、伊和乌素苏木、巴拉贡镇、呼和木独镇、吉日嘎郎图镇、独贵塔拉镇、杭锦淖乡7个行政区。总人口13.2万人,其中蒙古族2.3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
库布齐沙漠
内蒙古新闻网 2003-09-09 16:28
“库布齐”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库布齐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脊线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部分地区。西、北、东三面均以黄河为界,地势南部高,北部低。南部为构造台地,中部为风成沙丘,北部为河漫滩地,总面积约145万公顷,流动沙丘约占61%,形态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区,气温高,温差大,气候干燥,年大风天数为25—35天。东部属于半干旱区,雨量相对较多;西部属于干旱区,热量丰富;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川沟十余条,沿岸土壤肥力较高;西部地表水少,水源缺乏,仅有内流河沙日摩林河向西北消失于沙漠之中。沙漠西部和北部因其地靠黄河,地下水位较高,水质较好,可供草木生长。
库布齐沙漠的植物种类多样,植被差异较大。东部为草原植被,西部为荒漠草原植被,西北部为草原化荒漠植被。主要植物种类为东部的多年禾本植物,西部的半灌木植物,北部河漫滩地碱生植物,以及在沙丘上生长的沙生植物。在北部的黄河成阶地地区,多系泥沙淤积土壤,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是黄河灌溉区的一部分,粮食产量较高,向来有“米粮川”之称。

我想了解蒙古文网站,

2006年12月18日,国内首家蒙汉双语并用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开通。2007年11月11日,蒙古文版手机面市。2008年1月3日,内蒙古首个蒙古文互联网搜索引擎正式上线。随着内蒙古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蒙古文互联网的发展遇到了自己的难题:目前蒙古文编码没有统一标准,市场上各种软件厂商采用各自的编码标准,使得蒙古文各网站之间不能兼容、信息不能共享,从而严重阻碍了蒙古文互联网的发展。
蒙古文互联网发展相对落后
“虽然我经常到蒙古文网站上浏览,可是仅仅出于自己对蒙古文的热爱,因为从网站上学不到什么东西。”呼市一家杂志社的蒙古族小伙子照日格图这样对记者说。他的话表达了自己对民族语言的热爱,同时道出蒙古文互联网发展的落后。
照日格图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有了很多蒙古文网站,但是多数网站上的内容太少,信息更新太慢,上蒙古文网站也仅仅是随便看看而已,如果要查资料还是选择上中文网站。
据记者了解,2007年内蒙古地区召开了第二届互联网大会,100多家本土网站站长齐聚首府共同商议内蒙古互联网的发展。他们已经从最初的简单交流,发展到希望增加合作、达到共赢的局面。与此同时,蒙古文互联网的发展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此时蒙古文互联网的发展还相对闭塞。呼德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国新闻网蒙古文版网站站长阿木日吉日嘎拉说,蒙古文互联网的整体发展目前还很落后,处于最初的发展阶段。尽管他个人做蒙古文互联网做了多年,先后做了6个网站,但是蒙古文网站的总数量还是非常少,蒙古文各网站站长之间还没有召开过互联网大会。他经过2个多月的调查统计得知,目前,全世界仅仅有54家蒙古文网站,其中日本2家,北京、辽宁、一共8家,剩余的44家全部为内蒙古地区的本土网站,而这些本土网站多为网站,生活化、商业化的网站甚少,网站最基础的信息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许多蒙古文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从这个网站上下载的信息内容放到另一个网站上常常是一堆乱码。”阿木日吉日嘎拉无奈的说。
内蒙古易科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梁金宝深有同感,他告诉记者,不光是各网站之间蒙古文不能兼容、信息不能共享,就连蒙古文手机也遭遇了同样的难题。从计算机上下载的内容放到手机上,仍然是一堆乱码。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用了不同软件厂商的蒙古文编码。
阿木日吉日嘎拉说,因为蒙古文字符进入国际标准编码的时间很晚,在此之前的蒙古文应用系统根据当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及自己特殊的处理需要,都采用各自编码,因此不仅仅是蒙古文编码不同,而且输入法也不统一。蒙古文是一种从上到下、从左向右竖排显示文,目前制作网页的工具很多,但是它们不支持蒙古文的书写和显示,因此难以利用这些工具制作蒙古文网页,在网页上按照蒙古文书写习惯显示蒙古文依然属于网页制作中的一个技术难题。
阿木日吉日嘎拉调查后发现,目前各网站共采用了三大类编码,即蒙科立、赛音和明安途,这三大类编码占到市场总数的80%,其他20%的网站仅仅是采用图片、flash及其它形式制作网页,蒙古文编码不统一成为蒙古文互联网发展的最大阻碍。

蒙古文搜索引擎太难做
“以前需要知道蒙古文网站的地址才能查看相关信息资料,有了搜索引擎就可以随便查找资料了。”蒙古族姑娘哈斯兴奋的说。
2008年1月3日,内蒙古首个蒙古文互联网搜索引擎正式上线,这填补了蒙古文互联网一直没有搜索引擎的空白。这个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互联网爱好者的极大关注。然而,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内蒙古电视台《动漫驿站》栏目制片人包银锋却显得很低调。包银锋说,蒙古文搜索引擎的上线在蒙古文互联网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但是现在各方面技术还存在很多缺陷,目前仅仅能搜索到一些网页。蒙古文网站的数量太少了,原始资源就不利于搜索引擎的发展。同时由于当前蒙古文编码不统一,对搜索引擎的技术要求更是难上加难。短期内,蒙古文搜索引擎的规模和使用很难做到像中文、英文搜索引擎那样包罗万象。
鉴于此,目前该栏目不得不为了克服这种困难,考虑研究一种通过形象识别的搜索引擎技术,但是这种技术的开发最少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其成本代价相当大。
蒙古文互联网爱好者期待统一编码
“蒙古文编码的统一对蒙古文互联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能有效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蒙古族朋友对互联网的使用,也对蒙古文在互联网上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包银锋说。他认为,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随着蒙古文互联网的发展,一些软件厂商的编码产品最终将被淘汰。阿木日吉日嘎拉说,市场统一编码有很大的困难,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这段时间会使蒙古文互联网的发展继续受到影响和阻碍。
众多蒙古文网站的负责人表示,蒙古文编码的统一需要许多互联网开发者共同商讨,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实现统一。阿木日吉日嘎拉等人正在为此付诸行动,他们正在积极努力召集各蒙古文网站站长、蒙古文软件开发商等单位,准备和相关部门联系召开互联网大会,共同商讨有关蒙古文互联网发展的问题,届时,蒙古文编码的统一问题将被正式研究讨论。

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关系

你好,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近代是现代的源头,现代是近代的发展。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