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根据占卜进行判决是真的吗,怎么供奉太岁
夏朝真的存在吗?为何甲骨文上没有记载?
我觉得夏朝应该是真的存在。首先夏朝的存在是多数人都认可的,虽然说在甲骨文上面并没有发现其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是不排除只是发现的甲骨文遗留过少,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残缺没有补充。也有可能是商朝为了朝代的正统选择性抹杀历史,这都是不可控的因素存在。而且甲骨文在商朝发现之后,其文字和形体发展已经趋于完善,显然前面有朝代的发现,极大可能性就是夏朝。所以我认为,夏朝是真实存在的。
首先,在商朝和周朝之前,无疑是有前朝历史的存在的,因为甲骨文自从在商朝挖掘出来之后,就可以看出文字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演变。此时的甲骨文形态完整,已经成形,而且有了明确的认识,趋于完善,夏朝的存在有了一定的可能。而夏朝的记载首次出现出自周朝的手笔,这之间的各种关联不好言说,历史资料也没有过多的记载,只是各种猜测,但是我认为夏朝是真实存在过的。
其次,挖掘出来的甲骨文之所以没有夏朝的相关记载,很大的可能是因为残留的遗址过少,没有详细的记载。其实经过了各种文物的发掘,夏朝的文物诸如青铜等都有遗留,只是在文字记载上过于稀缺。但是一个朝代的存在并不是凭借着一个物证就能够轻易评判的,更何况在周朝对于夏朝的记载有了完善。
然后,商朝虽然没有关于夏朝的记载,到历史显然不是向商朝如此发展的,因为时至商朝,生活以及文字方面都趋于成熟。所以商朝很有可能是因为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而磨灭了夏朝存在的痕迹。对于夏朝存在与否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判断,我认为其是有存在过的。
古时候的夏朝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神话?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朝代歌》
在每个人中国人的心目中,中国的王朝始于夏,亡于清,浩浩荡荡4000年岁月,见证的是我国源远流长从未断层的古代灿烂文明。但对于中国的王朝,国际却不认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主流的观点就是中国的王朝历史只从周朝开始,之前的夏商都不存在。
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是因为要确定一段历史,尤其是一段王朝的历史,必须得有大量的史实佐证,这种史实不是指《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之类的中国的文书记载,而是得有明明确确的相关遗址以及出土文物。
商朝后来之所以得以承认,不仅仅是因为《殷本纪》中记载的商代世系非常明确,也不是因为出土了大量刻有''殷''的甲骨文,并且还不单单是因为殷墟遗址,而是因为出土的那些甲骨文上面的占卜的内容,能够跟《殷本纪》中记录的世代对应的上,并且我们能够通过这些遗址或者文字了解到商朝的行政体系以及与四周的关系,这才符合一个王朝应有的痕迹。
而夏朝则不尽然,不仅西方的学者对夏朝的存在表示质疑,连国内也有很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认为夏朝不一定真的存在,比如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以及著名的学者胡适都是持这种观点。
我们普遍以二里头遗址以及二里头文化作为夏朝遗址以及文化的证明,但根据时间来推测,二里头遗址处于的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也就是公元前1800年~1500年,根据商朝确定的时期来看,那个时候顶多属于晚夏。
2106年的时候美国最具权威的杂志之一《自然》上面曾刊登了一篇文章,主旨思想是通过证明公元前1920年在黄河地区的确发生过大洪水,因此可以与大禹治水对应得上,推导出夏王朝的确存在这个概论。但是问题来了,二里头文化遗址最早时期为公元前1800年,这还是往远了去估算,跟大禹治水的时间相差有一两百年,因此这种推测其实不是特别严谨。
有人估计要说,那史书里面记载了夏存在就是夏存在,别管别人怎么说,我们自己知道夏朝就是存在的不就行了,为什么自己国内的考古学家跟历史学家们还要抱着存疑的想法去看待夏朝?
因为关于先秦时期的记载基本上都是后人成书,像是《尚书》这种可以算是最早的一批古籍,都是成书于周,因此如果不能确切判定夏商的话,会动摇到整个中国史学体系。而且说实话,二里头文化出土的文物当中,至今也不能确切判定有哪些真正是属于夏的。
对于众说纷纭的夏王朝到底存不存在的说法,或者是抱着存疑的观点去探寻夏朝古迹的考古思路,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的王长城副教授则提出了新的想法,他认为夏朝的确存在,但我们之所以一直不能确切判定夏朝文物,是因为夏朝遗址根本就不在我国境内。
那在哪?在巴基斯坦旁遮普邦的哈拉帕文明,那是一个印度河流域文明,比古埃及文明以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巴比伦)更早。不过对于这种说法不论是网友还是学术圈基本上都是笑笑就过了,因为如果夏朝不在中国境内
夏朝真的存在吗
真的存在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依据史书记载,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分封建藩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此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晚期文化。
夏朝是否真的存在? 存在的依据是靠考古文物判断的吗?
1、我觉得是不存在。存在与否这个问题,举证责任主要在肯定一方。尽管国内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主流认为夏存在(或者换一种表述方式是:关于夏的记载是史实而不是传说),但迄今并未出现决定性的证据。
这个问题的产生是现代史学思潮的产物。在传统的古史观中,不仅夏朝是信史,夏之前的尧舜甚至更早的炎黄等古帝王也无人怀疑其真实性。20世纪西学东渐以来这种神话或信念才开始打破,现代史学的认识论基础是把历史事实和历史文献区分开来,后者只是历史认识的产物,并不是客观历史本身。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是很清楚的。对于夏的记载最早出现于西周,而且长时间内在文献中都以零碎的面貌出现,并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丰富(比如,“禹”最开始只是天神,但到了东周文献中就和夏相结合成了人王),直至西汉的司马迁根据他当时掌握的材料写出《夏本纪》,夏史的内容及其在古史中的地位才算基本定型。
根据对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早期历史的一般认识,文字出现或发明以后,并不一定就同步性地有了编年史记载,而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以口传的形式传递历史记忆和神话传说(而且两者很难区分),其中相当多数都有夸大祖先功绩、拉长祖先历史的倾向。夏史明显属于追记性质,而非当事人的直接记录或当时人的间接记录,那么其真实性就不是不证自明的。
2、如果只在传统文献中打转,上述讨论只能以疑告终;夏如果被确认为存在,那么一定来源于新的考古发现。商的确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科学地认识甲骨文特别是发掘殷墟遗址之前,商史的地位和现在的夏史差不多,但是现在商的存在特别是晚商历史已经被完美地证明了,这其中大概有几点比较关键:一是殷墟的考古遗存已经达到了
国家组织型社会
的水平,而绝非前国家的复杂社会(如酋邦)或简单社会;二是殷墟的年代和地域等要素皆和文献中记载的商代最后一个都城相符;三是当时的文字已经成熟,最重要的是甲骨文上对包括早商在内的
商王世系的记录
(包括王的名字、在位先后顺序、部分王之间的辈分关系等)与《史记·殷本纪》惊人地吻合,这意味着史记的写作年代虽然很晚而且也从不注明材料出处,但是关于商代比较准确的王系记录(比如《世本》)一定流传到了司马迁的时代。
我们拿现在最主要的夏文化探索对象——二里头文化来比较的话,其中第一个和第二个条件已基本具备,即二里头社会的发展水平达到了国家阶段,也位于文献记载中夏所处的地域(据考证,大概位于豫西晋南)和年代(据推算,约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范围之内。(虽然这些是主流意见,但也不是毫无争议的,此处从略。)但是第三条还不具备。
王国维先生当年利用二重证据法证实部分商先公先王世系后自信地说:“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也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80多年过去了,夏王的世系至今仍停留在“想、 当然”的层面,拿不出一点实证,这才是夏存在与否最致命的症结。因为刨除了夏世系,夏史几无实际内容可言,而夏世系中疑点重重,历来有人怀疑(陈梦家:《夏世即商世说》,《古史辨》第七册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总之我认为证明夏的存在条件比较苛刻。以二里头为例,首先是要有当时的文字;其次这些文字用来记录其他的东西或许无关紧要,但是一定要有能和已知文献相对应的东西,特别是夏世系,哪怕只有一两个王的名字也行;再或者退而求其次,如果略晚于二里头的考古遗存中比如二里岗出土类似文字,也是相对较强的证据——因为夏如果真存在,被商灭国之后夏遗民也不可能马上失忆,即使夏没有文字,也有可能借用商人的文字写出来;最后是这些记录文字的载体(铜器、甲骨或其他)能保存到现在,并被科学的发掘出来。
祭太岁怎么祭
该年犯了太岁,传统习俗都以拜太岁来化解,祈求趋吉避凶,并求取「太岁符」,以保平安。
程序如下︰ 拜祭地点︰有安奉太岁神的庙宇,或有安神坛的家中。
拜祭时间︰拣选当日的吉辰。
拜祭物品︰五色生果,即五种不同颜色的生果 ﹔煮熟的鸡或烧肉、乳猪﹔清茶、酒各备三小杯 ﹔太岁衣一套,另金银衣纸各一份。
拜祭程序︰
1.先在坛前放好上述的祭品,上香三炷。
2.须在太岁衣上或另备红纸写上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时、住址等资料,目的让太岁神知道你是何人,这样才能得到保护。
3.若往供奉太岁神的庙宇拜祭,先要向六十甲子的统领太岁神姆元君上香参拜 ﹔然后向当年太岁上香许愿祈福(今年太岁神是「魏仁」星君,若不清楚可请教庙祝) ﹔跟着再向自己出生年之太岁神上香一炷,同样祈求福荫 ﹔之后还要向其余各太岁神上香参拜。
4.焚烧金银衣纸及太岁衣,将茶、酒洒于地上。
5.求取太岁符。
怎么样拜太岁
“拜太岁”是常见的方法,太多数以在正月初八举行。其实拜太岁的方法可繁可简,但以下的步骤则不可缺少。
一般来说,拜太岁可粗略分为三类:
① 选择往大庙参拜:进大庙和进细庙的拜祭方式略有不同,如欲到大型庙宇参拜,步骤如下——•首先到庙外庙一份太岁衣,太岁衣的作用有如一份表格,要将自己的名字、年龄及出生年、月、日写在上面,以知会太岁应保佑哪一人:•先向六十太岁的统领上香;•向该年太岁上香(2007丁亥年的太岁姓封名齐,另一说姓均名齐);•再向自己出生年所属的太岁上香(大庙设有六十太岁一览表);•然后逐一向其余太岁上香;•最后将太岁衣化掉。
② 选择往细庙参拜:因为细庙的地方浅窄,很多时会将六十位太岁放在一起,所以拜祭方式比大庙较为简单——•到庙外购买寿金(细庙一般没有正式的太岁衣出售,通常以寿金代替);•在寿金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及出生年、月、日,寿金数目按自己的岁数多少而定;•向庙中的太岁上香参拜;•将准备好的寿金放到属于自己年岁的太岁像下(可请庙中的工作人员代劳);•最后化掉其余衣纸。
③ 选择在家中自行拜祭:不论大庙或细庙,新春前后总是人头涌涌的,如果不想往庙宇参拜,亦可选择在家中自行拜太岁,俗语称为[拜当天]——•在红纸上写上该年的太岁资料,以本年为例,可写上[丁亥年当年太岁之位]或[丁亥年封齐太岁位];•将红纸放在家中的神明(如观音、关帝)旁边;•以六色果(六款生果)、煎堆及斋菜等作供奉,诚心地参拜;•最后将衣纸化掉。
不论你用哪种方法,只要诚心拜祭,太岁便会保佑你。至于最适当的拜太岁日子一般是农历正月初八的吉时,而带去供奉的物品不需有肉,只需简单的香烛及生果即可。
“拜太岁”后记紧要于年尾“还太岁”,以酬谢神明一年来的庇佑。“还太岁”最适当的时间为每年的冬至前,即农历12月22日至23日左右,方法跟一般还神步骤一样,同样只需准备生果及香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