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六爻解卦,六爻解卦基本口诀
六爻解卦的步骤和规则
买本易经,用揲蓍算卦,然后对卦爻辞
最简单直接的六爻解卦方法
第一星座网
易经是自古流传至今的探索天地奥秘的方法,在进行易经摇卦之时,要根据每一个卦象的运势详细解析。有的卦象简单易懂,有的卦象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解析,所以小编向你们介绍一下合适的解卦的方法
最简单直接的六爻解卦方法 六爻最高境界断卦法
六爻卦象的基础解析
1、一卦摇出后,就形成卦象,首先就是要查找出用神,如果用神不上卦,就成忧虑之事了。
2、开始断卦时,首先就要分析用神,看用神必须要看原神,因原神是用神之根源。
3、动爻中出现三合五行生助用神,如用神属木,动爻出现申子辰合成水局来生木的是为吉象。禄马、禄是十二宫中阳顺阴逆之临官位就是禄。如甲禄在寅、乙禄在卯是也,马,指驿马,三合局第一个字相冲的就是驿马,如寅午戌马居申,申子辰马居寅,以此类推,凡是卦见禄马者皆是吉象。
4、发动之爻以动爻定事之开始,以后再看变出来的爻是否空亡,如变出来的爻临空,不是吉象。
5、冲,就是卦中的爻被日辰冲之,临,就是卦中的爻和日辰相同,如子日占卦,又是子为用神,这就叫做临,但不宜化墓、化绝、化冲,又如子日占卦,午为用神,卦中又出现子爻发动,冲克午火,当然是不利于午火的。这时如见动爻子水化墓、化绝、化克。纵有日辰临之,对午火也起不了大害。
刑者、三刑、如子卯相刑,寅巳申三刑,辰午酉亥自刑。克者乃五行相克也,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之类,但凡刑冲用神者皆为凶兆。
6、世爻代表我方,应爻代表他方,世爻发动说明我心不定,应爻发动,他心不实,皆是主意不定,事情必有更改。
最简单直接的六爻解卦方法 六爻最高境界断卦法
深度解析易经卦象的方法
1、卦中青龙持世发动生世、主家有喜庆之事,白虎发动主有凶丧之事,如遇白虎临申酉金,谓之白虎叼刀,主见血光之灾。
2、勾陈发动主田产之事,朱雀主文章,又是文书,古有勾陈朱雀发动,文书书信当回。
3、财爻是父母的忌神,不宜发动,动则主父母受伤。父母是子孙的忌神,如果发动,定主儿孙受其损害。
4、男人就是官鬼爻,如占求官谋职,忌子孙发动,子孙是官鬼爻的忌神,不宜发动,动则官运有阻。女人就是妻财爻,占财求妻最忌兄弟发动,动则克妻损财,所以女人遭殃
周易六爻解卦
所以表面看似工作调整;卦中兄弟子水化酉金生亥水,但寅亥合绊,化官鬼丑土回头生、火处休地,无力相助,但与初爻相冲;官鬼戌土化兄弟亥水助世爻亥水,子丑相合益于土。
世爻亥水除时支生外、卯木耗金、午火克金,这些老弱病残无力影响强旺申金,亥水太弱而不受生父母申金晨月相地、木处囚地,卦中两官鬼生助,有太岁冲动,两者悬殊太大,不宜的是晨月水处死地,实质则不然,日时生扶,官鬼丑土化进神,可谓父母申金强旺。
子水和亥水泄金。
强旺之金与衰弱之亥水相比;
可见亥水衰弱,并且卯木化退且卯戌合绊,形成金多水浊,柱中皆是泄克
周易六爻解卦,急,谢谢
世爻遇回头克,且与日辰相冲。不太好。
易经六十四卦的爻词及解释。
给我邮箱发给你
周易中的64卦的具体解释(不要文言)
《易经》概述
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作者简介:周文王
中国商末西方诸侯之长 。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古公亶父死,季历继位,后又传位于昌。昌即位后,礼贤下士,周国势日强。昌和九侯(或作鬼侯)、鄂侯(或作邘侯)一起,任商代三公。商王纣杀九侯、鄂侯,昌不满,为崇侯虎所谮,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得释后,昌向商献洛西之地,请除炮烙酷刑,得任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当时商王朝内部矛盾剧增,政事日非,诸侯逐渐归附于周。西伯昌曾使虞(在今山西平陆北.)、芮(在今陕西大荔南)两国争讼和解,提高了威望。他在位时曾多次用兵,先伐犬戎获胜,继因密须(在今甘肃灵台西南)侵犯阮(今甘肃泾川东南)、共(今甘肃泾川北)一带,出兵灭密须,使周的西北方得到巩固。随后又向东发展,战胜黎(或作耆、饥)国,引起商贤臣祖伊的恐慌,告纣,但纣未加警惕。不久,周又伐邘(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逼近商王畿边境。最后,攻克崇国(在今陕西长安西北),并在其地修建新都丰。西伯昌自岐邑迁都于丰,后卒于程(今陕西咸阳东北),葬在毕(今陕西咸阳东北),相传在位50年。西伯昌晚年,周的已非常强盛,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终身没有称王。其子武王伐商后,始追称他为文王。古书记载文王在被囚羑里时,因困于忧思,“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