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八卦阵图,八卦方位图解
谁能告诉我五行八卦阵是怎么排列的?
实质是太极八卦阵,只不过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将阵法加入时间的内涵,活化了太极八卦阵。换句话说,五行八卦阵,就是动态的太极八卦阵,是时刻处于变化中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被我国古代先哲认为是世界的本原,和西方古代的元素学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金,其实就是光亮、光线;木,这里就是各种植被;水,在这里已经化成雾;火,就是温度;土,则是大地。大家看周围的情况就会发现,五行都在变化。经过初步分析,布阵的人是想通过这些来困住我们,阵本身是不具有攻击性质的,当然这只是初步分析。八卦,它是中国古代儒家论述万物变化的重要经典--《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和“--”符号组成。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也就是说,五行被包含在八卦中。一般认为阴、阳两种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太极和八卦组合成了太极八卦图,它又为以后的道教所利用。道家认为,太极八卦意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
五行八卦阵 黑白 表示什么?
正邪、阴阳
五阴八卦阵是做什么用的?
五阴八卦阵就是阴阳五行八卦阵。
九宫八卦阵又称五阵、五行阵、五行八卦阵、八阵图、九军、阵八卦阵等等。都源自同一理论所生,阵法理论相近。这种布阵格局简单易学,周全易用,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无确切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为主流的行军布阵以及营地驻扎的布局。
九宫八卦阵俗称黄河九曲连,是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陌陂乡陌陂街一项独特的传统民间游艺活动。游客步入九宫八卦阵游玩,流连忘返,可谓“人在宫中走,一览千古情”。九宫八卦阵还是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九宫八卦阵也是四川唐门掌门唐天生三师弟柳清河所布阵式。
原为民间游艺活动,后来演变为排兵布阵。
八阵图是哪八个组成的?
【简介】 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当十万精兵。 【发展历程】 纵观《唐太宗李公卫问对》全书,可发现八阵图的发展和改进的全过程: 黄帝《握奇文》五阵,握机阵,丘井之法 姜尚《太公兵法》太公阵 司马穰苴《司马法》五行阵 管仲 重新整理〈太公兵法〉 孙武《孙子兵法》-八卦阵 诸葛亮《八阵图法》-八阵图 韩擒虎-九军阵法,即八阵图的别名 李靖《卫公兵法》-六花阵 李绩《卫公兵法》-六花阵 可以看出《八阵图》渊源极深,可以追溯到上古华夏的黄帝。经过姜太公,司马穰苴,管仲,孙武等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到三国时期,诸葛亮使他达到了顶锋,完善为八阵!唐代李靖由于九个阵指挥过于复杂而简化为六花阵。 【八阵图的特点】 八阵图的特点,正如李靖《问对》所指出的,是“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内圆外方”;而其构想,则与《周易》是分不开的。八阵的排列,实际是一幅“文王八卦方位图”(即“后天八卦图”)。八阵中的每一阵都由六小阵组成,取《周易》六爻之意。八阵加中军的总共六十四个小阵,与《周易》别卦的六十四卦相合。至于八阵图的奇正之法,即杜牧之《孙子注》所说的“奇亦为正之正,正亦为奇之奇,彼此相穷,循环无穷”,则更是《易》理在布阵中的具体应用。(林花甲2005年2月) “八阵图村落”就坐落在金坛儒林镇东南的大鲁墅和小鲁墅村,因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八阵图村落”早已面目全非。上图为“八阵图村落”的分布图。 【内容记载】 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战阵法。谨慎堂《诸葛氏宗谱》就载有“八阵功高妙用藏与名成八阵图”的诗词赞歌。 天覆阵赞:天阵十六,外方内圆,四为风扬,其形象天,为阵之主,为兵之先。善用三军,其形不偏。 地载阵赞:地阵十二,其形正方,云主四角,冲敌难当,其体莫测,动用无穷,独立不可,配之於阳。 风扬阵赞:风无正形,附之於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风能鼓物,万物绕焉,蛇能为绕,三军惧焉。 云垂阵赞:云附於地,始则无形,变为翔鸟,其状乃成,鸟能突出,云能晦异,千变万化,金革之声。 龙飞阵赞:天地后冲,龙变其中,有爪有足,有背有胸。潜则不测,动则无穷,阵形赫然,名象为龙。 虎翼阵赞:天地前冲,变为虎翼,伏虎将搏,盛其威力。淮阴用之,变为无极,垓下之会,鲁公莫测。 鸟翔阵赞:鸷鸟将搏,必先翱翔,势临霄汉,飞禽伏藏。审之而下,必有中伤,一夫突击,三军莫当。 蛇蟠阵赞:风为蛇蟠,附天成形,势能围绕,性能屈伸。四奇之中,与虎为邻,后变常山,首尾相困。 “八阵图”的组成,是以乾坤巽艮四间地,为天地风云正阵,作为正兵。西北者为乾地,乾为天阵。西南者为坤地,坤为地阵。东南之地为巽居,巽者为风阵。东北之地为艮居,艮者为山,山川出云,为云阵,以水火金木为龙虎鸟蛇四奇阵,作为奇兵。布阵是左为青龙(阵),右为白虎(阵),前为朱雀鸟(阵),后为元武蛇(阵),虚其中大将居之。八阵又布于总阵中,总阵为八八六十四阵,加上游兵24阵组成。总阵阴阳之各32阵,阳有24阵,阴有24阵。游兵24阵,在60阵之后,凡行军、结阵、合战、设疑、补缺、后勤全在游兵。有赞歌颂扬“八阵图”威力无比:“阵间容阵、队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奇正相生,循环无端;首尾相应、隐显莫测;料事如神,临机应变。”“八阵之法,一阵之中,两阵相从,一战一守;中外轻重,刚柔之节,彼此虚实,主客先后,经纬变动,正因为基,奇因突进,多因互作,后勤保证。”
有谁知道九宫八卦的步法图示呀
九宫八卦,这个是武侠小说扯出来的。真正的八卦武术只有八卦掌,八卦掌其实跟八卦图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唯一相同的,就是练习八卦掌要走圈,走圈是走八部,要走完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这个跟八卦图阴阳鱼外的64驳排列成的图形大概相似而已。
九宫图与伏羲八卦图有什么关系?
汉代徐岳《术数记遗》:“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北周甄鸾注曰:“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九宫”之法用之多端。汉代时有“九宫占”、“九宫术”、“九宫算”、“九宫八风”、“太一下行九宫”、“太一坛”等,是于占、术、算、医、纬、建等方面的应用。
《易乾凿度》曰:“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阳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郑玄注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游,息于紫宫之内外。其星因以为名焉。故《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行犹待也。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天一下行,犹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卒则复。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宫。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以言无偏也。自此而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从巽宫。巽,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从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此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所行即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序而为一周。一周之后还于中央,再行又从一始。后来,这样的“行”法被道家称之为“禹步”,据说到一定时候行者本身就会“隐形”。就是这样,“九宫”图与八卦结合起来,而有“九宫八卦图”的出台(见第一讲中之图)。术数《奇门遁甲》中的“八门”,就部署在这样的“九宫八卦图”上。
今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九宫算图》,那只不过是一简单的“数阵”(也称“幻方”)。因“九宫算”图纵、横、对角三数之和皆为十五,又《易》数九与六、八与七之和为十五,所以此图与《易》有所挂钩。
徐岳曰“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是因为古人赋予了一至九数的五行和方位属性。一、六为水,七、二为火,九、四为金,三、八为木,五为土。从图中看,一六→七二→九四→三八→五→一六……,的确为一数字循环,而且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五行相克循环。方位是:水数一居北,水数六居西北,火数七居西,火数二居西南,金数九居南,金数四居东南,木数三居东,木数八居东北,土数五居中央。
“九宫”占术在汉代初期就有应用。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太一九宫占盘”,是汉文帝时的器物。当时《简报》说:“太乙九宫占盘的正面是按八卦和五行属性(水、火、木、金、土)排列的,九宫名称和各宫的节气的日数与《灵枢经·九宫八风篇》首图完全一致。”
我们看这样的“九宫术”图,是与八卦相配之后,方会与《周易》有所关系。如果仅是《九宫算图》,就只是数字式图像,其含意不过是数与五行、方位的配合,与《周易》没有什么关系可言。我们在这一讲中之所以要拿出汉代“九宫”数字式图像,为的是要说明后来出世的“易图”。如果把《九宫算图》中的数字用黑白圆点替代,那就是宋代刘牧《易数钩隐图》中所谓的“河图”,也是朱熹《易学启蒙》中所谓的“洛书”。
象棋术语。指棋盘上由斜交叉线构成的“米”字形方格。类似古代战争发号施令的“中军帐”。是将(帅)、士(仕)活动的地区。
北周甄鸾注曰:“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我们准此,即可得到《九宫算图》(见下图)。 ... 我们在这一讲中之所以要拿出汉代“ 九宫”数字式图像,为的是要说明后来出世的“易图”。如果把《九宫算图》中的数字用黑白圆 ..
一 汉代的“九宫算”图
汉代徐岳《术数记遗》:“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北周甄鸾注曰:“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我们准此,即可得到《九宫算图》(见下图)。
四 九 二
三 五 七
八 一 六
“九宫”之法用之多端。汉代时有“九宫占”、“九宫术”、“九宫算”、“九宫八风”、“太一下行九宫”、“太一坛”等,是于占、术、算、医、纬、建等方面的应用。
《易乾凿度》曰:“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阳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郑玄注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游,息于紫宫之内外。其星因以为名焉。故《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行犹待也。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天一下行,犹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卒则复。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宫。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以言无偏也。自此而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从巽宫。巽,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从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此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所行即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序而为一周。一周之后还于中央,再行又从一始。后来,这样的“行”法被道家称之为“禹步”,据说到一定时候行者本身就会“隐形”。就是这样,“九宫”图与八卦结合起来,而有“九宫八卦图”的出台(见第一讲中之图)。术数《奇门遁甲》中的“八门”,就部署在这样的“九宫八卦图”上。
今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九宫算图》,那只不过是一简单的“数阵”(也称“幻方”)。因“九宫算”图纵、横、对角三数之和皆为十五,又《易》数九与六、八与七之和为十五,所以此图与《易》有所挂钩。
徐岳曰“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是因为古人赋予了一至九数的五行和方位属性。一、六为水,七、二为火,九、四为金,三、八为木,五为土。从图中看,一六→七二→九四→三八→五→一六……,的确为一数字循环,而且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五行相克循环。方位是:水数一居北,水数六居西北,火数七居西,火数二居西南,金数九居南,金数四居东南,木数三居东,木数八居东北,土数五居中央。
“九宫”占术在汉代初期就有应用。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太一九宫占盘”,是汉文帝时的器物。当时《简报》说:“太乙九宫占盘的正面是按八卦和五行属性(水、火、木、金、土)排列的,九宫名称和各宫的节气的日数与《灵枢经·九宫八风篇》首图完全一致。”(见下图,图中文字原为篆字)
我们看这样的“九宫术”图,是与八卦相配之后,方会与《周易》有所关系。如果仅是《九宫算图》,就只是数字式图像,其含意不过是数与五行、方位的配合,与《周易》没有什么关系可言。我们在这一讲中之所以要拿出汉代“九宫”数字式图像,为的是要说明后来出世的“易图”。如果把《九宫算图》中的数字用黑白圆点替代,那就是宋代刘牧《易数钩隐图》中所谓的“河图”,也是朱熹《易学启蒙》中所谓的“洛书”。
二 汉代的“五行生成数”图
《易传·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这里说了十个数,一至五,是五个生数,五个生数各与五合而得六至十,是谓五个成数。
汉人对这十个天地之数有一定的解释。如郑玄就说:
《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为后。
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偶,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礼记正义·月令》引)
按郑玄此说,我们即可画出“五行生数图”和“五行成数图”:
南 南
二
七
东三
五中
四西
东八
十中
九四
一
六
北
北
如果把图中的数字用黑白圆点替代,就得到刘牧《易数钩隐图》中所列“洛书五行生数”与“洛书五行成数”二图。如果合为一图,就是李觏于《删定易图论序》中所列的《洛书》,也就是朱熹《易学启蒙》中所列的《河图》。
《易传·系辞》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宋人在解释这一句话时,就以具体的“河图”、“洛书”去解说“圣人”(指上古伏羲氏)则之画卦的过程。北宋初刘牧把《九宫算图》中的数字换成了黑白圆点,作出了《河图》,说这就是上古伏羲时龙马从黄河中负出的图,伏羲氏则这样的图画出了八卦;又把“五行生数图”与“五行成数图”中的数字换成了黑白圆点,作出了《洛书》,谓这样的“河图”与“洛书”并出于羲皇之世。到了南宋朱熹作《易学启蒙》,又说刘牧所谓的“河图”是上古时神龟从洛水中背负出来的,应该称之为《洛书》,刘牧所谓的“洛书”是上古时龙马从黄河中衔负出来的,应该称之为《河图》。是刘牧“臆见”,易置了“图”和“书”。因此,宋末元初的道士雷思齐于《易图通变》中说:刘牧是“妄人”,而朱熹是“妄人中之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