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真仙灵签全部,妈祖灵签1一60签解签

”马仙娘娘”是什么神仙?

马仙娘娘,又称马夫人、马氏真仙、护国夫人马氏等。因其孝顺父母,受到朝廷(唐代)敕封,为“唐孝妇”。宋太祖赵匡胤将马仙、妈祖、陈靖姑并称为三大女神。
宋太祖褒封马仙“懿正,命列祀典”,宋太宗加封“护国嘉佑真仙,并立像祀之”,宋真宗敕封“灵泽感应马氏”、“懿正广惠马氏”等。
马仙信仰流传地域,包括浙江南部和福建大部分地区。俗传马仙生于元宵节,故正月十五到马氏真仙庙进香礼拜者云集。有些地方,则一直保留着盛大的“七月七马仙庙会”活动。
扩展资料
马氏成仙的传说很多,流传很广,但大多传说中都相传马仙年轻时多艰辛,遇仙点化,感悟人生,最后修真升天,是一个(或多个)极尽孝道、精于医术、乐于公益事业的孝媳贤妇型的女性,求雨祈子、召圣兴云、驱瘟遣疫、降魔伏寇,都在马仙的主要职责之内。
关于马仙娘娘的起源地众说纷纭,如建瓯、霞浦、永安等。在关于马仙娘娘的文献中,最早记载的是唐代时的缙云县令李阳冰撰写的《护国夫人庙碑记》。
据其记载:“护国夫人马氏,括苍下邑鸬鹚人也,地之距郡与邑几三百里,源深水纾,山高路阻,猿猱纷纷,狼虎相尾,居民鲜少。鸬鹚水鸟善因名其地,即夫人故居也。”
因此为最早记载,故马仙娘娘为鸬鹚人的传说流传最广。所以至今福建大部分地区的马仙信仰均以浙江鸬鹚(现丽水市景宁县鸬鹚乡)为信仰发源地。每年的七月初七,鸬鹚的马氏仙宫的七夕庙会热闹非凡,香客甚多。
在社区村落、种族群体和宗族内部产生了巨大的聚合作用,为和谐婆媳、和谐社区树立了典范,有利于乡土和谐向上氛围的形成,对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夕节时,百姓不向织女乞巧、乞姻缘,“里巫以缕系小儿颈臂,云可长命,谓之长命丝。”显然是将马仙娘娘当成了能让小孩子健康成长的保护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氏真仙马仙是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鸬鹚人士

马仙娘娘,又称马夫人、马氏真仙、护国夫人马氏等。因其孝顺父母,受到朝廷(唐代)敕封,为“唐孝妇”。宋太祖赵匡胤将马仙、妈祖、陈靖姑并称为三大女神。

宋太祖褒封马仙“懿正,命列祀典”,宋太宗加封“护国嘉佑真仙,并立像祀之”,宋真宗敕封“灵泽感应马氏”、“懿正广惠马氏”等。

马仙信仰流传地域,包括浙江南部和福建大部分地区。俗传马仙生于元宵节,故正月十五到马氏真仙庙进香礼拜者云集。有些地方,则一直保留着盛大的“七月七马仙庙会”活动。

扩展资料

马氏成仙的传说很多,流传很广,但大多传说中都相传马仙年轻时多艰辛,遇仙点化,感悟人生,最后修真升天,是一个(或多个)极尽孝道、精于医术、乐于公益事业的孝媳贤妇型的女性,求雨祈子、召圣兴云、驱瘟遣疫、降魔伏寇,都在马仙的主要职责之内。

关于马仙娘娘的起源地众说纷纭,如建瓯、霞浦、永安等。在关于马仙娘娘的文献中,最早记载的是唐代时的缙云县令李阳冰撰写的《护国夫人庙碑记》。

据其记载:“护国夫人马氏,括苍下邑鸬鹚人也,地之距郡与邑几三百里,源深水纾,山高路阻,猿猱纷纷,狼虎相尾,居民鲜少。鸬鹚水鸟善因名其地,即夫人故居也。”

因此为最早记载,故马仙娘娘为鸬鹚人的传说流传最广。所以至今福建大部分地区的马仙信仰均以浙江鸬鹚(现丽水市景宁县鸬鹚乡)为信仰发源地。每年的七月初七,鸬鹚的马氏仙宫的七夕庙会热闹非凡,香客甚多。

在社区村落、种族群体和宗族内部产生了巨大的聚合作用,为和谐婆媳、和谐社区树立了典范,有利于乡土和谐向上氛围的形成,对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夕节时,百姓不向织女乞巧、乞姻缘,“里巫以缕系小儿颈臂,云可长命,谓之长命丝。”显然是将马仙娘娘当成了能让小孩子健康成长的保护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氏真仙

马仙.又称马仙娘娘、马天仙、马夫人、马五娘、马七娘、马氏真仙、娘娘妈、娘妈等,是浙南闽东很有名的地方神,马仙的民间信仰比较普遍。大大小小的马仙庙宇很多,但能够比较完整地保持着传统庙会活动习俗的,根据笔者多年的了解.也只有本县南宋镇了。因此,忠实地记录当今南宋镇的“七月七马仙庙会”活动.对研究浙南闽东的民俗文化,有一
定的价值。
一、 南宋马仙信仰
马仙来历的传说与宫庙 据今年78岁的吴娇兰说,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弹棉花的人,出外逃荒,他很信马仙,一家人带着马仙香炉出走。有一年夏天,他们来到南宋,中午天气很热.就在大宫岗的一块大石头边(另一说法是在清叙桥边)歇息。歇息时候把马仙香炉从行李中取出,放在比较高的地方。当他们要离开时,这个香炉已经搬不动了。他们觉得这是马仙显灵,就在这个地方立了香炉。后来马仙一直显灵.也就从小小的庙宇不断地扩大了。坑底孙氏的祖先出来做头.盖了一座很大的马仙庙,后来庙堂正中的大匾额.一直由孙姓的人做。
马仙到底是什么地方人?南宋人都认为是丽水市景宁县鸬鹚乡人。在南宋和埔坪一带,更多的是关于她行医的民间传说。甚至有不少人说南宋永福宫的马仙是大姐.埔坪建福宫的马仙是小妹。两人擅长银针和民间草药,手到病除。从不收取金钱……此后,马仙宫香火不绝。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南宋永福宫一直在清叙桥边.经过学校两次扩建永福宫被拆除。一次是五十年代,由于建南宋镇小学的需要,出面,雇用民工,拆除宫庙厢房等附属建筑物,并将正殿主要构件抬至东北边。1976年.建设矾山区高中部时,宫庙被全部拆除.
因此,南宋自1976年至1985年大约十年时间.没有了马仙宫庙。1985年前后,南宋人在北山街街头,建了一座有一定规模的宫庙,并沿用过去的叫法.取名“永福宫”。
永福宫庙会活动的班子组织 南宋永福宫,从宫庙建设到庙会活动,自古以来,一直由“八境”(八个自然村)承办。今年3月20日.笔者在南宋镇南宋村李求富家召开座谈会,据陈照篆、李敏须说,“八境”指的是“北山境”、“五美境(现大埔山村)”、“梅源境(现坑底村)”、“垟头境”、“方士门境”、“坑边境”、“大园境”、“三湖境(现茶寮村)”。后来由于“三湖境”人数不足,放弃了参加,只剩下七个境。1985年,大埔山新建了马仙宫之后.属于大埔山村的“五美境”.也不再参与这项集体活动。于是当初的“八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只剩下了六个境,后来又增补了宋阳境(华阳牛角弯)。虽称八境,实为七境。
永福宫现设常务理事一人,理事八人。理事的名额基本上根据参与活动的各个“境”来分配.而且有一定的代表性.
庙会活动组织的“七境”按照地方顺序自然排列轮流。每一年排列轮流到当头的这一“境”.到了七月初一这天.要有五六个人到永福宫“卜、杯”,卜到一阴一阳才算有“圣杯”。三次有“圣杯”神明才同意你当“头人”。近年来,通过“卜杯”,主持活动的“头人”有李敏共、黄友蓬、钟显展、欧阳后解、李若遮、李招发、林炳昌等。2005年农历七月初一,“垟头境”通过“卜杯”.有“圣杯”的“头人”是欧阳后足.他已成为2006年庙会活动的主持人。
永福宫活动的资金来源和支出 永福宫活动的资金来源靠两大收入。一是靠香资收入,一般每年收入约在14000—16000之问。2005年香资收入,约15000元。解放前有“众田”,可以靠这些田租收入,作为活动基金。二是靠各“境”捐资收入.每一年六月初一,永福宫都要举行一次“做福”。这实质上是一次常务理事会议,商议七月初七庙会的组织资金、分配情况。三是靠大款捐资。这部分资金,都用于添置实物或修缮庙宇。如2000年,华阳洪振聪出资26000元,做了三辆迎神用的“銮驾”。
六月初一这一天,众理事们简单地吃了“福酒”之后,自己要带回总数约为200份的“福贴”,请本“境”的人,七月初一到宫中“做福”。参与“做福”的人,可以向宫中捐款,也可以不捐款。但是参与“做福”的人,自己吃的这一餐,必须自己出钱。2005年,七月初一.共办了21桌的“福酒”,每条桌约lO人.每人出资25元。210多人的捐资共5500元,全部用于“做福”会餐。
各“境”的每一个理事,只需要集资1000至1500元.这是比较轻松的事。反正理事都是乐于公益事业的头面人物.2005年永福宫共集资1t000多元.
永福宫的支出一般分三块,一是日常支出,一般是庙中管理人员的工资,一年在3000元左右;二是庙会活动时的戏金支出,一般三天三夜的戏,要花钱八千至一万元:三是用于
修缮费用。
永福宫庙会活动相关仪式 永福宫活动比较多.如正月初一早“争烧头炉香”,正月初三的灯上殿,六月初六的“福会”,这些活动与其它神庙相差无几,这里就不再一一说明.最主要的是农历七月七的庙会活动:
主持庙会活动的“头人”卜到“圣杯”之后.一年之内就不得担粪尿,不得人“月内房”(女人坐月子,未满月的房间)。理事会人员在进入宫庙之前,都要“净身”。如果某某人觉得自己碰到秽气,如过了竹竿下,脚踩了不洁净的东西.就要烧一张“净符”以“净身”。
“净符”由所写,甚至用木刻板印刷,数量较多.一般挂在入口处,可以随便去取。理事会和参与活动的人员要特别加以注意自身洁净,自觉做到。其他人员可随便些。
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头人们就给神灵塑像换上新衣.七月初七早上四时左右,主要人员全部到场。忙了一段时间就开始在宫庙之中排好队列。队伍中要有二个七八岁的男童.穿上新的衣服,通过化妆,分别坐入轿内。轿中放有一枚大印,用大红布包扎,分别是“叶大元帅”、“关圣帝君”。南宋的当地人,把小孩坐的轿,叫做“浮印斗轿”。轿内还有书、扇,但不可放水。因为小孩水喝多了,容易拉尿,拉在什么地方,谁都不喜欢。小孩在轿中还不得吃零食,不得讲话,只能看书或闭目养神。
永福宫马仙迎神队列 迎神队伍出发之前.都要鸣炮、打铁铳。相传鸣炮、打铁铳可以除秽驱煞。这也是迎神出发前的信号,过去迎神省不了铁铳开道。使人远远听见这种震撼的巨响,以便于让不该“冲”的东西(如孕妇、牲iZl、运输农家肥等)回避。2005年镇为了确保安全,通知庙会不得打铁铳和放炮.但大家总是觉得少了什么.最后请来了三十多人的女子腰鼓队和礼炮车。
2005年马仙迎神队列如下:
1、总头人捧一个大竹筒,竹筒中插三支令牌。2、女子腰鼓队。3、四面大锣。4、100多面大旗。5、中乐队。6、香亭。7、T型大照,上写“护国佑民叶大元帅”。8、“浮印斗轿”,上坐小孩一人。9、特制大凉伞。10、元帅轿,轿中坐元帅塑像。11、T型大头照.上写“敕封护国佑民关圣帝君”。12、“浮印斗轿”,上坐小孩一人。13、特制大凉伞。14、关帝轿,轿中坐关帝塑像。15、T型大头照,上写“敕封护国佑民马氏真仙”。16、特制大凉伞。17、马仙轿,轿中坐马仙塑像。18、中乐队。
永福宫马仙迎神线路 马仙迎神线路.有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一是参与活动的“七境”,都要巡到。二是沿途凡有小宫庙的地方,要是有人摆出供品,要稍停一下。三是.时间不能过分浪费。具体线路是.
北山街道—>沿公路至方士门一>沿公路至松墩一>沿公路回来,过方士门桥至金山一>沿机耕路至苦竹脚一>沿机耕路至大贡一>过桥至大埔山一>回街道过二街一>又沿公路至堑头一>到坑底树脚宫一>沿公路到孝门底五显宫一>沿公路至杨曹坑一>沿公路至宋阳隔一>沿公路至牛角弯宫一>再去牛角弯村一>华阳菜市场一>往回走,沿公路去后垟一>至上弯宫一>沿机耕路至垟尾园一>至半垟宫一>往回走,至大樟脚冥关三王宫一>回
永福宫。
走完上述地方,路程大约有40多华里,从早上的五点左右出发,到中午的十一点左右,回到宫庙中,全程约六个小时。沿途除了宫庙之中摆供品祭请之外,还有不少人在自己的门口路边,点上红蜡烛,烧起金纸,上香跪拜,直到迎神队伍离开。
需要提到的是,埔坪建福宫也在这一天迎神。大约上午七时以前,都经过原两乡交界处一个名做“大宗,,的地方.两宫的头人们故意不安排两大迎神队伍相会。相传过去曾有过“相会”之后,马仙两“姐妹”不愿离开,神轿越抬越重。埔坪的迎神队伍很壮观:有女子腰鼓队、化妆八仙游行等.
物资交流过去南宋交通不便,物资紧缺,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庙会推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它的作用是巨大的。近年来的庙市活动经过当地的组织,庙会的临时性集市得以划分,大大方便了群众。一般有以下几个市场.
南宋学校大操场,嫁妆市场。大操场如摆不下,就要摆在公路两边。货物来源大多数是观美、桥墩、灵溪等地。嫁妆家俱的款式很多.风格各种各样,而且价钱十分便宜。这些嫁妆家俱是工匠们在自己家中利用空闲时间做的,再加上他们在使用材料时.精打细算,所以可以便宜出卖。群众在庙会期间购买嫁妆家俱与平时请工匠在家中做嫁妆家俱相比,价钱低
了大半。因此.嫁妆家俱供求市场十分看好。
北山大厝门口,竹器市场。竹器有各种家用的竹椅、篾制的各种席子、竹廉等等,农用的如箩、筐、筇、篓、畚箕、竹筛等等.食用的器具如竹制的蒸笼、笊篱、篾篼、竹勺等等。还有用的笱、抓泥鳅用的小竹笼等等。这一类产品多来自山区的能工巧匠之手。
北山街市场内,钱器市场。大多是各种农用锄头、铲、镐、草刀、稻刀、斧头、柴刀、犁、耙等等,木匠篾匠用的各种斧头、篾刀、锯,大大小小的凿子、刨类等等。各种器材应有尽有。
路边和各地凡是有空的地方,见缝插针,摆满各种东西。包括服饰、玩具、木椅、楼梯、饭桌、书架各种各样的木桶等等。
附近各乡镇的人.有看热闹的、有购物的、有会客探友的.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八十年代,南宋还属于矾山区管辖时.矾山区几乎要调动全部的机关人员到南宋,参与管
理,还是忙不过来。
但近年来.庙市明显地一年不如一年,出现了萧条的现象。
二、 南宋二大马仙宫庙比较
南宋人笃信马仙,在同一个乡镇,就有二座规模很大的马仙神庙。一座在南宋镇的南宋村北山街街头,另一座在南宋镇的大埔山村,两地相隔不到五里,都是1985年前后新建的。当时,南宋的一些老人出面,要建马仙神庙,选址在南宋的北山街街头,后来由于头人意见不大统一,作为原“八境”之一的大埔IJJ吴氏,便单独出面,在大埔山村的青竹岭脚.建设了一个同等大小的庙取名“马仙宫”.
北山街街头的“永福宫”,坐西北向东南,宫庙与街道相邻,香火比较旺;大埔山“马仙宫”坐东向西,建在青竹山下.虽不很热闹,倒是修心养性的好地方。相同与不同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神庙上的辅神不一样
笔者曾问过.为什么大埔山没有关帝? 老人们说,关公不喜欢吴地.这里大部分姓吴,因此,大埔山“马仙宫”没有关帝的塑像。
(二)迎神活动的时问线路不一样
北山街街头“永福宫”迎神活动的时间是七月七.而大埔山马仙宫迎神活动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三。农历正月初三虽不是南宋镇传统的庙会节日,但是这段时间,在外地务工的南宋人.都回家过年.所以场面还是很热闹的。特别是做戏三天三夜(有时五天五夜).增加了春节的热闹氛围。
迎神活动也不像北山永福宫这么累,时间长达4至5个小时。2006年农历正月初三迎神时,在众神的“銮驾”下,还安装上轮子.沿着公路迎神。迎神的队伍没有北山永福宫这么长.但多了戏班的“化妆游行”。
其线路是:
大埔山一沿公路至方士门一沿公路至松墩一沿公路回来一至北山街道一再过大埔山一回大埔山马仙宫。
(三)迎神班子组织结构不一样
大埔山马仙宫活动的班子组织以吴姓为主,而北山街永福宫的活动以各“境”即以地方为主,不分姓氏。当然,南宋的不少自然村,至今还是以族居为主,如溪光以李姓为主,金山以欧阳姓为主.坑底以孙姓为主.但毕竟在迎神活动中,不搞宗族活动。南宋虽然有马氏.但对马仙活动,却没有一点特殊化。
大埔山马仙宫活动的“头人”大多以富户和包工头为主。北山街永福宫的活动多在几个地方中轮流.但两地的常务理事一般不变。比较大埔山马仙宫和北山街永福宫的活动,大埔山马仙宫虽然仪式简单一些,但参与活动的人比较轻松.
经费相对节省;北山街永福宫活动内容丰富,凸现传统庙会活动的民俗特色。
(四)两大马仙宫庙的相同之处
北山街街头的“永福宫”,与大埔山青竹岭脚的“马仙官”相比,也有不少相同的地方,首先是建筑规模基本相同.建筑面积都在600平方米左右。
两个地方的建筑风格,基本一样。分正殿、两厢房、戏台三大部分。正殿、两厢房和戏台上边,主要是木质结构为主.地面和戏台以砖混结构为主,戏台正中,有一条二米左右的通道. 用厚木板盖上,做戏时,再加上一层地毯,看不出有什么两样。迎神时,抽去木板,神像从这条通道中抬出。戏台上有藻井.
文娱活动内容基本一样:两个地方,都请中老年人喜欢看的大戏为主。一般情况做三天三夜的越剧.有时也做五天 五夜。如果是戏做得好,或者宫中资金比较宽裕.或者有人出资,就会适当增加演出的天数。演戏的戏金一天一夜为2000元左右,大米饭和菜由宫庙补贴。戏班如增加“庆八仙”等节目,另外加红包。
旧时庙会活动,带有赌戏陋习,即在宫庙中摆设赌场.从中抽取一定的赌金,作为宫庙活动的费用。当然,过去北山街 头的永福宫、大埔山的马仙宫还没有建造,两个宫庙都不存在这种情况,“赌戏”主要是指旧时在清叙桥边的旧“永福宫”,、
南宋和周边关于马仙的传说很多,从众多的民间传说中,可以解读马仙是一个孝敬父母、精于医术、乐于公益事业的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旧中国基层劳动人民的愿望.

仙妈的传说

漳平龙兴宫坐落在市区西郊,宫里供奉的“仙妈娘娘”200多年前由邻县三明永安百丈岩奉引而来,“文革”期间该宫被毁。至1985年,当地百姓于原址附近选址复建,复建工程得到四邻八乡百姓的鼎力捐资,历时一年完工。
新建龙兴宫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坐东朝西,门朝西南,采用砖木结构,全宫内外飞檐画栋,做工精细,古朴典雅,环境清幽,使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刹重焕异。整个建筑由正殿、下殿、天井、斋房、住房等组成。正殿到下殿有七级石阶,正殿正中供奉“三仙妈”(即五真仙、六真仙、七真仙),左边供奉“五谷真仙” ,右边供奉“骑龙仙妈”,下殿供奉“帅公爷”。“仙妈娘娘”、“骑龙仙妈”为保佑孩子平安和健康之神;“五谷真仙” 为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神;“帅公爷”为灭怪之神。鉴于“三仙妈”的神力,因此,远近许多老百姓都喜欢在孩子出生后不久拜“三仙妈”为干妈,以求佑护孩子平安成长,直到孩子年满16岁时,再去还愿。
在民间传说中,“仙妈娘娘”名叫“马金瑛”, 俗称“马氏真仙”,是玉皇大帝的第三爱女投胎转世,降临凡间为人们消除瘟疫之灾,解救黎民百姓。传说她自幼聪明伶俐,尤其精通医术,乐善好施,治病救人,颇受黎民百姓敬爱。她15岁那年,闽越瘟疫流行,她为了解救众人,就和后人称为“骑龙仙妈”的姑姑上山拔草药、配药方,分送给四里八乡的百姓,百姓喝了她们的药方后病即痊愈,瘟疫不久即告消除,百姓们为了表示感谢尊称她们为“仙妈”,立庙奉祀。此后,仙妈也成了福建民间信仰的神灵。龙兴宫香火颇盛,每天一大早就有许多善男信女来敬香拜仙许愿。
每年正月,漳平龙兴宫都要到原籍地永安百丈岩仙妈庙去取香火。仙妈

马氏真仙的有关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时值中秋佳节,月圆风清,天上适逢蟠桃盛会。天宫众仙,聚集瑶池,为王母娘娘祝寿。玉皇大帝的第三爱女,赴会路过南天门,忽见人间桃源地界,一道灵光,直上九霄。出于童心好奇,三公主步出天门,细细观赏,竟流连忘返,触犯天规。次日早朝,南天门守将上奏玉皇。玉皇盛怒,是时太白金星急忙出班启奏:桃源地界,将有瘟疫之灾,可令三公主下凡,以救百姓,将功补过,了此俗缘。玉皇闻奏,沉吟不语。太白金星知玉皇有怜惜之心。复奏曰:桃林场马家,累世阴功,可令三公主前往投胎,又令公主之婢,投胎杜家,为马家媳,与公主作伴。另下旨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暗中保护,则可万无一失。玉皇准奏。
却说古桃源驿西去六七里,有马文忠府第。马家世代忠良,为官清正,乐善好施。是年三月十七日吉旦,生下一女,端庄秀丽,玉质琼姿,举家大喜。其女生时,金光兆瑞,瑛花吐馥,故取名金项,字余玉。马小姐自小伶俐过人,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无不通晓,尢精医术。年十三,偕嫂杜氏,上山采药。行二十里,但见马德山奇峰插天,祥云缭绕,松鹤相亲,芝兰竞秀,石烛钟灵,好一派人间仙境!是以流连忘返,遂萌修道之志。
马小姐十五岁那年,乡间瘟疫乍起,疾病蔓延,庶民遭难。小姐生性慈悲,遂恳求双亲应允,偕嫂上马德山结茅修道,采药为乡民治病,医术通灵,药到病除,犹如华佗再世,未经旬日,瘟疫敛迹。乡民皆以为神仙下凡,非常感激!
马小姐十七岁时,其父受奸臣陷害,含冤入狱。小姐得知,急到岩下掏蜜洞,取得石乳十八担,领十八壮士,星夜上京献蜜,为父鸣冤。皇上品石乳如啜甘露,嘉其忠孝,遂赦马文忠无罪,且册封小姐为“和丰公主”。时值中秋,马小姐忠孝美名,被传为佳话。
翌年,马小姐出落得婷婷玉立,她才貌双全,皇帝意欲为她招驸马。马文忠得知此事,急归家与爱女商议。公主无心富贵,又恐圣命难违,心生一计,请父亲自焚府第,带领全家遁迹他乡,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马公主嫂杜氏,在百丈岩炼成三身化境。是日屈指一算,知圣旨将下,其嫂杜氏,应得蛇形天子地,便让嫂往东去镇正穴,并告之曰:“若见向天烛火起时,又闻溪流吼三声,实时坐化。”马公主也沐浴斋戒,寂然登仙。
是日差官奉旨,来到桃林场,见马家焚烬,遂上百丈岩访马公主。但见祥云霭霭,神烛煌煌,千鹤拜舞,百里馨香,知公主已成正果,急回朝复旨。皇帝闻奏,感叹不已,遂下旨建马氏庙,命名“公主殿”;并将马氏真身,装佛奉祀。此事传开,乡民震慨,投工建庙,踊跃争先。马氏庙建成,海内外游客结队参谒,香火日盛,冠绝永邑。千百年来,虽历经沧桑,然得乡民保护,现镇殿的仙妈,仍是马氏的正身。杜氏仙妈另由乡民主庙奉祀,取庙名“水吼宫”,香火千秋不替。
“隐隐青峰画不成,烟云来去岂无情?蓬莱三岛谁曾适,醉此莺声共鹤声”。百丈仙山,人间奇境,传奇益盛,妙趣盎然。 马公主得道之时,皇帝嘉其忠孝,下旨建马氏庙而显赫四方。此第一显也。
不久,皇后临盆之时,不幸难产,宫中太医束手无策,皇后母子生命垂危。皇上心急如焚,只好默祷上天,祈求母子平安。祷毕未及一刻,只听“哇”的一声,生下太子,母子安然。祷告如此,皇帝心想必有缘由,遂问皇后,后曰:“当时见一白衣仙女,手捧一杯甘露,令妾饮下,片刻即产太子。妾问仙子仙山何处,但云‘马氏’二字,转眼不见。”皇帝知是公主显圣,此第二显也。
又有一回,金銮殿起火,正当危急之际,忽见一白衣仙女,手执定扇,从云头降下,连扇三下,大火即灭。众宫人急忙跪拜,抬头时见仙子飘然而去,宝扇却留在地上。宫人急将宝扇拾起,献与皇帝。皇帝开扇一观,有诗一首:“父皇收义女,三扇报君恩。百丈仙人府,何劳万乘尊。”皇帝即知又是公主显圣,龙颜大悦,再下旨用七宝铜铸“圣旨”牌,敕封公主为“三显真仙”,差官把两幅金匾送到百丈岩,马氏身后备极恩荣。此第三显也。
又称马仙、马氏真仙、马仙姑等,原名马元君,俗名马五娘,或云建瓯人,或说霞浦人,还有永安人说等。据何乔远《闽书》、冯梦龙《寿宁待志》载,马五娘出嫁前夕,未婚夫突然去世。她发誓不嫁,奉侍公婆至孝。民间传说有一次外出,遇山洪暴发,溪水暴涨,只见她将雨伞仰置于水上飞渡而过,观者以为是仙女下凡。马五娘自称非凡世女子,待公婆终其天年后,就飞升而去。当地百姓遇到旱灾,常请她祈雨,据称随祷随应。马五娘去世后,当地人奉之为神,立庙祭祀。
马五娘的生平在永安民间则另有传说,相传马五娘不愿婚嫁,在九天玄女的指导下,吃了桃源洞百丈岩的仙桃而成仙。宋代,宋真宗先后两次敕封马五娘,分别为“灵泽感应马氏”和“懿正广惠马氏”,其影响逐渐扩大,浦城、沙县、松溪、崇安、寿宁等地都建有马仙宫或马仙祠。明清以后,马仙信仰逐渐向闽中、闽南传播,古田、闽清、侯官、永春等地也建有马仙宫。冯梦龙《寿宁待志·香火》指出:“民间佞佛者,男奉三官,女奉观音,他非所知矣。惟马仙则不问男女,咸虔事焉。……今建中名山,所在有香火,而寿宁尤盛,凡水旱无不祈焉。”马仙信仰至今在闽北、闽东地区仍有较大影响,是群众祈福禳灾的主要对象之一。  俗传马仙生于元宵节,故正月十五到马氏真仙庙进香礼拜者云集。松溪南霞乡茶坪村保存一座明初的马氏真仙庙,被当地群众奉为农业神。每年正月初,当地群众要举行“游庙”活动。游庙活动由“龙头”组织(一共10人,1人为“大头”,9人为“小头”),举行祭典后,“仙奶妈”被安放在有顶蓬的竹轿里,由两名健壮青年抬着前行,全村男女老少排成长队跟随其后,唢呐队、锣鼓队间隔行进。队伍沿着村子四周的田间小路缓缓而行,沿途诸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之类的喊声此起彼伏。绕村一周后,把“仙奶妈”抬进“龙头”家,放在厅堂的香案上,献祭五牲。祭毕,“龙头”宴请众人,每桌固定12人,22碗菜肴(“龙头”出10碗,赴宴者每人出1碗)。宴会后,举行舞龙等活动,庆贺去年五谷丰登和预祝今年风调雨顺,最后择日送神回庙供奉。 层峦叠嶂、绿树成荫;光凝碧海、皓月明辉;瀑布高挂、流泉低鸣;飞禽戏玉笋,走兽踩云林;悬岩长不谢之花,龟地有长青之草——这便是千古名胜倒排岩。
古香古色的龙龟祖殿,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碧波万顷的倒排岩原始森林深处。
龙龟祖殿坐坤兼申(坐西南朝东北),殿内主供的马氏真仙眉如柳叶,眼如丹凤,粉面生喜,朱唇微启,璎珞横披,环结宝明,头顶凤冠,身著锦袍,神情端庄,秀美可亲。
千百年来,得道成仙的马氏真仙在倒排岩结庐为境、修建祖殿用以研读经书以正民风、于 “仙露园”广种异草医治百姓以造福桑梓。
关於马氏真仙的由来,传说有很多种,现在人们比较认同的还是“观音菩萨引渡杜、马、纪姑嫂成仙记”。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战乱不断,狼烟四起。许多中原百姓为避战乱,竞先扶老携幼,举家南迁至福建、广东等荒夷之地,寻找他们的安身立命之场所。
南唐後期,世代以行医为生的河南郑州杜庆生一家人加入了南迁百姓的行列。他们一路辗转,到了福建尤溪后安顿下来。
杜庆生娶妻李氏,养有两男三女。长子德福娶妻马氏,次子德金娶妻纪氏,长女月兰、次女桂兰、三女馨兰。
俩儿媳马氏与纪氏在家孝顺公婆,对外与邻里交好,深得人缘。
在三位小姑中,妯娌俩最疼爱的是月兰小姑了——杜月兰出生时,月台兆瑞,兰花吐馥,以故取名月兰。月兰天生慧质、自小伶俐过人——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无不通晓,尢精医术并笃信道教,经常研读经文至深夜。美中不足的是月兰体弱多病,且长相偏丑,已经23岁了还待字闺中,她的两个妹妹已先後出嫁。
嫂嫂马氏与纪氏不时为小姑月兰借来各种经书,并从各种渠道打听各种民间偏方,为她日後能拥有自己的幸福尽了自己的心力。
月兰从心里感谢俩位嫂嫂,生性善良的她清心寡欲,朝诵暮习各种经书——她想,有朝一日能够修得正果,一定要回报两位嫂嫂。研习经书之馀,她还认真学习医学,掌握了许多医治疑难杂症的偏方。
公元963年初秋,马氏与纪氏俩儿媳结伴北上,回河南娘家省亲。她们走后没几天,先天体弱的月兰又患病了,这一次病情更加严重……看著为治其先天不足之症的家道日渐衰微的杜庆生老汉十分伤心, “月兰年龄老大了还是嫁不出去,整天抱著经书研读又没有得道成仙,掌握医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却不能治好自己的病,这样下去还了得?我们杜家早晚得给她拖垮”。思来想去,杜庆生老汉想将月兰遗弃掉。
“月兰,我们还是去一趟倒排岩吧,听采药的王郎中说断层岩上面长有岩菇、岩珠、石花等奇珍异草,兴许还能找到千年灵芝,这对治好你的病可能有好处。”
月兰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拖著病体与父亲径直上了倒排岩,在一悬崖峭壁处,杜庆生老汉发了狠心,将杜姑娘推下了悬崖……
这时,赶赴瑶池参加王母娘娘蟠桃盛会回来的观音菩萨正好驾祥云经过此处,见一姑娘正往悬崖深处坠去,当即施展法力,将杜姑娘救走了……
受了惊吓的杜月兰醒来后,发觉自己正斜靠在一似龙非龙、像龟而非龟的石床上。左手托白玉净瓶、右手执杨柳圣枝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正关切地望著自己……
聪慧无比的月兰姑娘赶忙下跪、拜谢观世音菩萨的救命之恩,并恳求菩萨收她为徒。
观世音菩萨见眼前的姑娘天生慧根、善良纯朴,是个可渡之人。
“修道为哪般?”菩萨笑问。
“闲则研医诵经,忙则救苦救难,惩恶扬善,替天行道。”月兰答道。
“你想修道,定要经历许多磨难,待劫满之後,方得正果,你受得了?”菩萨笑问。
“菩萨当初千磨万难,单身而事之,终成正果,实为小女子学习之榜样。况民女生后即茹素,从小研习经文,已略备根基,恳请菩萨开恩,指引正道。”月兰又拜。
“你想学什麼?”观世音菩萨问道。
“菩萨,我想学医,在此地遍植奇花异草,为苍生造福;研诵经文,惩恶扬善,激浊扬清,使众生离苦得乐,解除黎民病痛、苦难与灾害。”
“我有仙桃一颗,此桃不是凡品,为上天欢乐园之仙果,吃后四时不渴,八时不饥。”菩萨说罢,取出一个蟠桃给月兰吃下,奇怪的事儿发生了,原先长相偏丑的月兰变成了清丽可人的仙女。
“将此医书细细研读,你便有入列药仙的资本,”菩萨又赠送给月兰姑娘许多医学书籍与经书,“这些经书可以让众生离苦得乐,明白做人的道理。你的两位嫂嫂生性仁慈,日後让她们将仙桃仁吃了,一同成为救苍生的药仙罢,”月兰姑娘低头再次拜谢菩萨……
几个月后,从娘家省亲回来的俩儿媳问公公杜庆生,月兰小姑到哪儿去了。杜老汉说:“几个月前,我们到了倒排岩采药,各走各的,谁知她上哪去了?”俩儿媳听了很不放心,於是便结伴到倒排岩去找小姑杜月兰。
她们在倒排岩找了个遍,就是找不到月兰的影子……
又渴又累的妯娌俩在龙龟圣地旁的一块石头上睡著了……
睡梦中,已经成为神仙的小姑姑月兰仙子对她俩说,我已成为“药仙娘”,两位嫂子将地上的那个仙桃仙仁吃了,便可同我一样跻身仙界,救百姓于水火中了……她们醒后,便依言把留在地上的那个核一人分一半吃了,随即也变成了“药仙”。
姑嫂三人从此成了救人于水火之中的“仙娘”,她们在得道成仙的倒排岩龙龟圣地处结庐为境,研读经文修身养性,惩恶扬善以正民风、博览医书以增纔干,广植异草以治百姓。
她们经常幻化成医生深入民间,为许多贫苦的百姓医治疑难杂症,她们为龙溪县邑的百姓送去了健康与幸福,成了人人称诵的仙娘。
为避免引起人们称呼上的混淆,三仙姑外出行医时,便以长嫂的姓氏“马”为“道仙号”,对外一致自称为“马姑娘”。於是人们便不再将她们混淆误称了,而是统一称为“马仙姑”、“马仙娘”了。
几年后,观音菩萨将杜月兰、马氏、纪氏行善人间的事迹报与玉帝得知,呈请玉帝加以册封。玉帝听后,便正式册封她们为“马氏真仙”。
姑嫂们得到观世音菩萨指引点化而得道成仙的年代,正是战火纷飞的南唐中晚期(公元963年),距今已有1044年的历史了。一千多年来,马氏真仙恩泽遍布尤溪内外——“马氏施法术济世丰功千载仰,真仙显神通救民大德万人崇”,道出了受惠老百姓的心声。 建瓯马氏真仙成长于建瓯市小松镇湖头村陈田自然村(歧头村),登仙于建瓯市小桥镇百丈岩。
古时小松湖头有个歧头村,因村庄沿古道两侧而建,无七弯八拐的巷弄,当地人称之为歧头街,可以想象出当时街边商铺林立的景象。村子位于陈田村和菊尾村之间,靠近陈田村。后因早年出了个马氏登仙,村子也就荒废了,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全村都到更好的地方去了。事实上一部分人迁到陈田村居住,马氏一生未嫁,故此人喊她姑妈婆,所以后人也就习惯称她为陈田姑妈婆。
人们都说姑妈婆从小就很有功夫。陈田到湖头隔一条溪,她每天过溪去湖头村玩,一不要渡,二不过桥,只随身带一把油纸伞,撑开伞搁在水面上,人站上去,车车转转就过了溪。她就这样游游荡荡的每天还要扎一斤麻芋的线。有一天贪玩,天太暗了回厝,半路上看见人插秧。插秧人自说自话道:不好弄,不好弄,天暗了,秧还没插掉。 陈田姑妈婆就接嘴说:不要怕,不要怕,慢慢插,总要等你秧插完才暗。她边说边拔出头上的金柄簪,把日头钉在半天里,天就一直暗不下来。等她回家一斤麻芋的线扎好了,插秧人秧也插完了,她才把金柄簪收回头,日头一下就掉进山坑。那天刚才还很亮,突然一下就漆黑,插秧的人回家,路都找不着了。
陈田姑妈婆从小爱帮助人。好隔壁厝住着一个小女孩,爹死了,常常受后娘的打、骂。有一天,后娘叫小女孩一天要洗净揩干十八个大酒缸,如果干不了,小女孩就要挨打挨饿。陈田姑妈婆知道了,她就帮小女孩干这个活。陈田姑妈婆象翻牛皮口袋一样把十八个酒缸的里面都翻出来,然后放到河里冲,冲干净后又把酒缸一只只用竹竿穿起来,架到太阳底下晒,晒干再翻回来又是一只只酒缸。
陈田村里有一个财主,专爱欺侮穷人。有一年过年,穷人办不起年货,财主家却大操大办,鸡鸭鱼肉堆成了山。陈田姑妈婆心里不平,她就把脚下穿的绣花鞋脱了一只下来,扔上财主家瓦顶,变成一只猫,把财主家瓦顶上瓦片扒下房。财主刚好在吃年夜饭,一下子头顶开天窗,瓦渣瓦片劈劈啪往下掉。财主气急了,叫了好多家奴上房赶不走,用火铳也打不下来。财主没办法,就大叫大嚷,许愿说谁能把瓦顶上的猫赶下房就给谁家办年货。这时候陈田姑妈婆才出面,她说她能把猫赶下瓦顶,但要财主把过年年货全部分给穷人。财主开头不肯,后来见瓦顶上那猫越来越凶,差点要把房子拆了,没法子只好答应了。陈田姑妈婆轻轻巧巧一扬手,猫就跳到她手上,又变成了一只绣花鞋。财主看呆了,晓得自己是落在姑妈婆手上,斗不过她,只好乖乖地把家里堆成山的鸡鸭鱼肉都分给穷人过年。
姑妈婆是在小桥镇百丈岩登仙。百丈岩很高,她撑一竿竹杖爬上去,上了山,就把竹杖插入地,自己钻进岩缝登仙去了。她插在山上的竹杖后来发芽长成一大片竹林。那竹杖是竹尾向下倒插的,长出来的竹林也都是竹节向下,在百丈山上就有这样一片怪竹林。
小松一带碰上天旱,就会到陈田去,请陈田人出面求姑妈婆降雨。相传陈田村里有半面镜子,是姑妈婆梳头用过的。陈田人接姑妈婆降雨时,先把这半面镜子丢进村子当中一口井中。井里还有另外半面镜子,要是它浮上来和丢下的半面镜子拼成一面,那就是姑妈婆接回来了,几天内陈田村一定有雨。要是井底半面镜子浮不上来,那就是没能接着姑妈婆,还要从头接过。这都是陈田姑妈婆登仙前,怕家乡受旱先交待的。

马氏真仙的介绍

传说马氏为古桃源驿(即今永春)马文忠之女。15岁时,乡间瘟疫四起,马小姐偕嫂上马德山结庐修道,采药为乡民治病,药到病除,乡人以为神。又言,马氏出自建瓯,成长于建瓯市小松镇湖头村陈田自然村,登仙于建瓯市小桥镇百丈岩,当地马氏真仙的故事广为流传。

马氏真仙26签文解说 与君相会,须待月明,龙蛇会合,含笑来迎。解签...

此签上吉,与君相会,必待明月,凡事有定术,必有宝贵时间,贵人降临,成功在望,龙蛇会合,含笑来临,此代表好事以生成,与时成功,大吉之签

畲族的仙妈是一个什么样的神

仙妈简介
仙妈,又称“马氏三显真仙”,是指马金瑛姑嫂两人。马金瑛,字余玉,宋代永春石鼓乡桃星村人。自幼聪明伶俐,尤其精通医术,乐善好施。十五岁那年,瘟疫流行,马金瑛为了救人,就和嫂嫂杜氏上山拔草药配药方,分给四乡五里的百姓。百姓药到病除,瘟疫不久就消除。百姓们称她们为“仙妈”,立庙奉祀。此后,仙妈也成了我镇民间信仰的神灵。
仙 妈 传 说
仙妈,叫“马金瑛”, 俗称“马氏真仙” ,是一位为人们做过许多好事的奇女子,称她为“仙妈”,是为了表示对她的尊敬,其实马氏是个未嫁的姑娘。她是玉皇大帝的第三爱女投胎转世,来世间为人们消除瘟疫之灾,解救黎民百姓。因此人们对她极为感激、崇拜。
相传宋朝时候,玉皇大帝第三女儿投胎凡间,在马氏家中出生,取名叫“马金瑛”。她征得父亲应允,自幼在百丈岩隐居修炼,经常上山采集草药,庭前殿后都栽上奇花异草,引得蜂来蝶往,把个百丈岩打扮得十分俏丽,处处景色宜人,四季皆春。她还常给民间诊病治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深得乡间邻里赞扬。
有一年,其父在朝廷当宫,因受奸臣陷害,被皇上惩罚十八担石乳,限期上交,否则生命难保。其父无计可施,在家中愁眉苦脸。马金瑛得知后,火速赶回官府,问明详情,劝父亲宽心等候,只须派给她十八名勇士。她率领勇士,昼夜兼行,赶回百丈岩。一下子就在一个山洞里掏取了十八担蜂蜜交给皇上。皇帝知道此事,觉得奇怪,传令马金瑛前来晋见。一见面,见她才貌双全,聪颖过人,于是皇上认她为女儿,敕封为公主。
又过一年,皇上欲为马金瑛婚配。马公主不允,偕同嫂子,逃到百丈岩隐居,终日采药,为民除疾。皇上知晓后,派人前来规劝,最后下令查抄。姑嫂俩迫于无奈,依恋不舍地离开人间。
后来,人们为纪念她们的功德,遂造马氏庙(我镇称“仙妈宫”),供奉马金瑛及其嫂塑像。从此,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马氏庙,虔诚地焚香点烛,顶礼膜拜。自宋元以来,仙妈成了八闽民间信仰的神灵。

...13日在西安大兴善寺求得观音灵签104签:有求必应 求高人指点迷津!不...

上上签就是好的意思,三角恋是暂时的,愿你俩同心合力同渡难关!

求签须知心诚则灵 行善积德 有求必应 逢月初一十五 华山 玉泉院 抽签...

这两签都好.吃穿不用愁,命好.但还需心好,保管衣食无忧, 百祸不侵.签的意思是 本来命好,又遇贵人相助,自然顺心.前面签最后留了一句 命虽好,但要长保顺遂,必须心也好,孝父母 疼兄弟 做事正直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