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婚配高姓范姓,百家姓忌婚配

范姓的来历?


寻根溯源
范姓起源有二:
1、范姓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
2、其他民族改姓。晋时,南蛮有林邑(古国名,亦称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王范文,为越南人改汉姓范;金时女孛鲁术氏,汉姓有三,其一为范;另满、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士会。范姓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有一子名隰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隰叔曾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其后子孙遂以邑为氏,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范姓以河南范县发祥,智伯灭范后,有范姓人徙居南阳顺阳,三家分晋后,范姓采地入魏,居今河南、河北、山西之间。战国时南阳范蠡入楚仕宦而定居湖北。秦汉之际,范姓已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西汉中叶时,有度辽将军范明友,因北击乌桓有功,封平陵(今山东历城)侯,其大部子孙回迁南阳。范明友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而迁居钱塘,这一时期还形成范姓的另两大郡望,汝南范姓是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河内范姓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后,范滂初居汝南,后裔中的一部徙河内,一部徙代郡(今山西大同)。西晋的永嘉之乱,使南阳顺阳的范坚(左将军范晷之少子)避乱江南,范汪(范晷之孙)南渡,其后代落籍于丹阳(今安徽当涂),后分出一支移居甘肃敦煌,并派生出怀州范姓。南阳范姓居江南者,在东晋南朝之间人才济济,光耀史册。唐安史之乱时,有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姓入闽始祖。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宋时,入闽的范姓有移居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丰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个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伊川彭婆乡许营村北),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明时有其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洪武年间,范正国的十世孙范岳山任隆庆仓大使,因失职被充军沈阳,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阳,并在东北繁衍昌盛起来。至清朝时,范孝文七世孙范文程仕历清初四帝,子孙留居北京。如今,范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范姓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郡望堂号
范姓在长期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2、高平郡,治所在今宁夏固原;
3、钱塘郡,治所在今浙江杭州;
4、敦煌郡,治所在今甘肃敦煌;
5、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平舆;
6、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武陟;
7、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金乡;
8、外黄县,治所在今河南民权。
堂号:
“高平”、“后乐”、“芝本”、“鸡黍”等。
宗族特征
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分支清晰。如由范仲淹编定的中原地区字辈谱为“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又续为:“君章微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厚,时遵道晋隆。”至民国七年又续为:“同享祖贵荣,传谱苏河通,珍珠全地理,古松万代青。”再如由范仲淹编定的苏州一带的范姓字行辈份为:“仲纯正直公,之家帮国庭,天元从汝启,惟允必能兴。仪德宏烈学,端承敬懋芳,秉中延孝立,引谷裕名扬。同福祖有功,宣林苏居丰,金玉贯九州,幽兰好其青。”
名人精粹
范蠡: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后期越国家。曾献计于勾践,一举灭吴,越国立事后乃急流勇退,于山东定陶经商,资产千万,称“陶朱公”。可谓“居官则至卿相,居家则至千万”。范睢:战国时魏(今河南开封一带)人,他游说秦昭王,主张远交近攻,为始皇一统天下立下大功。范增:今安徽桐城人,年方七十方为项羽谋士,被其尊奉为亚父。他屡劝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听,后中刘邦反间计,范增被迫离去。范滂:汝南征羌(今河南郾城)人,东汉末年享有盛名的士人领袖,他抑制豪强,反对宦官。范宁: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东晋经学家,所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谷梁传》注解。范晔:南阳顺阳人,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其代表作为《后汉书》。范缜: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有人曾以升官诱惑他改变观点,他不“卖论取官”。范履冰:河内(今河南武陟)人,知名于唐高宗,武后执政后,出任宰相,并主持了大唐国史的修撰。范仲淹: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家、文学家。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经略陕西,使夏族、羌族望风而走。其《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佳句,存《范文正公集》。范中立:陕西耀县人,北宋画家。其画落笔雄健凝炼,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颇大,有《溪山行旅图》和《寒林雪景》传世。范成大: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以善写田园诗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船录》等。范文程:辽宁沈阳人,前后历任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官至大学士、太傅等职。范文澜:浙江绍兴人,著名历史学家,著有《中国通史简编》、《正史考略》等。

姓氏范的来源

范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六。 寻根溯源 范姓起源有二:1、范姓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2、其他民族改姓。晋时,南蛮有林邑(古国名,亦称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王范文,为越南人改汉姓范;金时女孛鲁术氏,汉姓有三,其一为范;另满、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士会。范姓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有一子名隰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隰叔曾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其后子孙遂以邑为氏,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范姓以河南范县发祥,智伯灭范后,有范姓人徙居南阳顺阳,三家分晋后,范姓采地入魏,居今河南、河北、山西之间。战国时南阳范蠡入楚仕宦而定居湖北。秦汉之际,范姓已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西汉中叶时,有度辽将军范明友,因北击乌桓有功,封平陵(今山东历城)侯,其大部子孙回迁南阳。范明友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而迁居钱塘,这一时期还形成范姓的另两大郡望,汝南范姓是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河内范姓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后,范滂初居汝南,后裔中的一部徙河内,一部徙代郡(今山西大同)。西晋的永嘉之乱,使南阳顺阳的范坚(左将军范晷之少子)避乱江南,范汪(范晷之孙)南渡,其后代落籍于丹阳(今安徽当涂),后分出一支移居甘肃敦煌,并派生出怀州范姓。南阳范姓居江南者,在东晋南朝之间人才济济,光耀史册。唐安史之乱时,有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姓入闽始祖。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宋时,入闽的范姓有移居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丰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个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伊川彭婆乡许营村北),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明时有其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洪武年间,范正国的十世孙范岳山任隆庆仓大使,因失职被充军沈阳,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阳,并在东北繁衍昌盛起来。至清朝时,范孝文七世孙范文程仕历清初四帝,子孙留居北京。如今,范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范姓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郡望堂号 范姓在长期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2、高平郡,治所在今宁夏固原;3、钱塘郡,治所在今浙江杭州;4、敦煌郡,治所在今甘肃敦煌;5、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平舆;6、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武陟;7、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金乡;8、外黄县,治所在今河南民权。 堂号:“高平”、“后乐”、“芝本”、“鸡黍”等。 宗族特征 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分支清晰。如由范仲淹编定的中原地区字辈谱为“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又续为:“君章微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厚,时遵道晋隆。”至民国七年又续为:“同享祖贵荣,传谱苏河通,珍珠全地理,古松万代青。”再如由范仲淹编定的苏州一带的范姓字行辈份为:“仲纯正直公,之家帮国庭,天元从汝启,惟允必能兴。仪德宏烈学,端承敬懋芳,秉中延孝立,引谷裕名扬。同福祖有功,宣林苏居丰,金玉贯九州,幽兰好其青。” 名人精粹 范蠡: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后期越国家。曾献计于勾践,一举灭吴,越国立事后乃急流勇退,于山东定陶经商,资产千万,称“陶朱公”。可谓“居官则至卿相,居家则至千万”。范睢:战国时魏(今河南开封一带)人,他游说秦昭王,主张远交近攻,为始皇一统天下立下大功。范增:今安徽桐城人,年方七十方为项羽谋士,被其尊奉为亚父。他屡劝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听,后中刘邦反间计,范增被迫离去。范滂:汝南征羌(今河南郾城)人,东汉末年享有盛名的士人领袖,他抑制豪强,反对宦官。范宁: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东晋经学家,所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谷梁传》注解。范晔:南阳顺阳人,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其代表作为《后汉书》。范缜: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有人曾以升官诱惑他改变观点,他不“卖论取官”。范履冰:河内(今河南武陟)人,知名于唐高宗,武后执政后,出任宰相,并主持了大唐国史的修撰。范仲淹: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家、文学家。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经略陕西,使夏族、羌族望风而走。其《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佳句,存《范文正公集》。范中立:陕西耀县人,北宋画家。其画落笔雄健凝炼,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颇大,有《溪山行旅图》和《寒林雪景》传世。范成大: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以善写田园诗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船录》等。范文程:辽宁沈阳人,前后历任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官至大学士、太傅等职。范文澜:浙江绍兴人,著名历史学家,著有《中国通史简编》、《正史考略》等。范长江:四川内江人,著名新闻工作者,著有《塞上行》、

男姓范不能和哪个姓氏结婚

你好。
【范】姓丈夫,不能娶姓【胡】的夫人。因为“饭烧糊了”是不协调的。
另:【范】五行属水。【胡】五行属土。土克水。所以不妙。
姓【范】的丈夫,娶一姓【蔡】的夫人。有饭有菜。非常合适。
另:【范】五行属水;【蔡】五行属金。金生水。妙。

中国姓氏排名。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盛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章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101庞 102樊 103兰 104殷 105施 106陶 107洪 108翟 109安 110颜
111倪 112严 113牛 114温 115芦 116季 117俞 118章 119鲁 120葛
121伍 122韦 123申 124尤 125毕 126聂 127丛 128焦 129向 130柳
131邢 132路 133岳 134齐 135沿 136梅 137莫 138庄 139辛 140管
141祝 142左 143涂 144谷 145祁 146时 147舒 148耿 149牟 150卜
151路 152詹 153关 154苗 155凌 156费 157纪 158靳 159盛 160童
161欧 162甄 163项 164曲 165成 166游 167阳 168裴 169席 170卫
171查 172屈 173鲍 174位 175覃 176霍 177翁 178隋 179植 180甘
181景 182薄 183单 184包 185司 186柏 187宁 188柯 189阮 190桂
191闵 192欧 193阳 194解 195强 196柴 197华 198车 199冉 200房

史上不能通婚的姓氏有哪些?

在我国民间生活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那就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有一些姓氏之间是不能互相通婚的。经过历史的演化和发展,这已经成为一些约定俗成的民间禁忌。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即使不遵守,也可做了解增广知识。

“朱”“李”不通婚

唐朝末年,军阀乱政,节度使朱温篡夺朝政,终结了唐朝的国运,建立了后梁。从此,李姓一族和朱氏一族就结为了世仇。到了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并且攻入了北京城,崇祯皇帝缢死在梅山。李氏一族一雪前耻,但是从此两大姓族的仇恨越来越深,世代不通婚。

“杨”“潘”不通婚

在宋代的小说传奇当中曾经写道:因为主将潘仁美的关系,杨令公誓死不降,绝食死在辽军的战营里,几个儿子也壮烈战死沙场。杨家将的赫赫名声从此没落,杨家也只剩下了几个孤儿寡母来撑门面。这件事情之后,杨家几乎一蹶不振,杨氏一族对潘仁美恨之入骨。杨氏家族甚至将“不准和潘姓通婚”写到了族谱当中。

但实际上,在正史当中,潘美虽然对杨家诸将的战死也负有责任,但只是战略上的失误,并且潘仁美本身也并非怙恶不悛之辈。两家之间虽然因此是有芥蒂,但却并没有发展到势如水火的地步,小说完全是夸大之后的演绎。

“岳”“秦”不通婚

南宋初年,岳飞的赫赫战功威震中原,他和宋高宗背道而驰的战略理念招来了宋高宗的猜忌厌憎,宰相秦桧煽风点火,迫使宋高宗用12道金牌召回了在前方浴血奋战的岳飞,随即宋高宗以秦桧为主审官,将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遗留的子孙后代逃难在四方,艰难地生存下来。岳氏一族就立下了严明的家规,绝不可与秦氏一族通婚。据此是实例,明代还有文人臆想一部小说,内容就是岳家小姐和秦家公子相爱被父母阻扰历尽磨难,最终结为连理的故事。

“郑”“施”不通婚

清朝初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了,施琅本是他手下得力的大将。后来,郑王听信谗言,杀了施琅的父亲兄弟,施琅愤而投清。

投降清朝之后的施琅,为了报杀父杀兄之仇,他甘为清朝的马前卒,最后帮助清朝灭掉了郑氏在的政权,收复了。从此以后,施姓和郑姓两族从此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严令后人不得与对方结为姻亲。

“武”“潘”不通婚

《水浒传》里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那就是潘金莲身为武大郎妻子,却去勾搭西门庆,奸夫淫妇甚至密谋害死了武大郎。而打虎英雄武松为了报兄仇,手刃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自此以后,武潘两家势不相立,互不来往。

这个故事本来就是无稽之谈,但是不要低估了文学的深远持久的影响力,这个故事对清河县武潘两家造成了很深的影响。甚至连施耐庵直系后人施胜辰曾经专程赶赴清河,代自己的祖先对两大家族进行致歉。武植祠堂里面至今仍裱糊着他当时的诗作:“杜撰水浒施耐庵,潘武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武植祠里断公案,施家欠债施家还。

同姓不通婚

异性普通朋友往往是由于历史因素,但是在我国历史传统中也有同姓不通婚的民俗以蒙古族为例,蒙古各部王公都是天骄成吉思汗的后裔,血脉相连,自然不能结为姻亲。

从生物基因的角度考虑,同性人的基因相似度可能性更大,自然不能有助于缔造更好的后代。

满汉不通婚

众所周知清王朝的政权是由满族人创造的,清朝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对汉民族实行了严厉防范的歧视政策。在政策法律条理明确地写有满汉不得通婚,违令者枭首示众。

即使是乾隆皇帝,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孔子的后人,也不得不绞尽脑汁,费尽周折。乾隆先把自己的女儿过继给大臣于敏中,公主就变成了汉家女。然后乾隆把女儿嫁给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这样乾隆才算是没有违背祖制,才没有招来言官的攻击。

但是时移世易,汉满两族因为长期的杂居,早已没有什么纯正的满人。光绪二十七年,慈禧才发布懿旨,准许满汉联姻。

但是直到现在,在一些满族聚居地,他们宁愿在内部找旗人通婚,也不愿意与汉人联姻。

这些特定姓氏不通婚的现象虽然有,但只是存在于小部分宗族历史观比较强的家族里。现代人,大多往上追溯不过四五代,哪还都记得曾经的恩恩怨怨。缘分到了,还是得有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精神,该牵手时就牵手。

历史上,都有哪些不可以通婚的姓氏?

现代社会,依旧流传着很多姓氏不能在一起不能结婚的习俗,但这些习俗大多都源于历史或以前古代国仇家恨,演绎至今的转变,令不少人啼笑皆非,一起去了解一下古代那些姓氏不能通婚。

秦、岳不通婚

媒体报道在合肥,载入族谱的岳飞后人有近万名。岳家女子也入族谱。一直以来,岳家男子不准与秦姓通婚,到新中国成立,这个家法才放宽。但翻族谱,还是几乎没有和秦姓通婚的。

岳秦不通婚的根源当然是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宋朝抗金英雄岳飞被秦桧害死后,岳家立下严厉的家规:不准和姓秦的联姻,连当朋友都要保持距离。谁违背此家规,就会从族谱上除名。故而清乾隆时,曾有某秦姓状元来到岳飞墓前留下感慨之句:“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潘,与杨、武两姓不通婚

杨家和潘家能成为“世仇”,完全是受了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的影响,甚至有杨姓后人将“潘杨不通婚”的家训写进族谱。其实,《宋史》中并没有“潘美与杨业不睦”之类的记载。后来的小说《杨家将演义》中,将潘仁美描述成了陷害杨业的奸臣。从此,“潘仁美陷害杨业”的说法在民间广泛流传,元明时期,杨家后人甚至多次派人追杀潘家后人。

一部《水浒传》,本是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的歌词套在武潘两家身上恰如其分。潘金莲红杏出墙害死武大郎,这才有武松杀嫂……从此后,武潘两家势如水火两不相立,互不来往。儿女打小家长就嘱咐孩子不准和对方的孩子玩,不准和对方的孩子相好。私下相好的,到头来架不住亲朋的棍棒与眼泪,只得无可奈何拜拜分手。

梁、祝不通婚

源于《梁祝》中国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希望悲剧不再重演。

姬、嬴不通婚

姬姓人和嬴姓人是“世仇”,源于秦灭周的历史事件。《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使将军谬攻打西周公国,致其灭亡;另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了东周公国。

姬姓是周朝国姓,嬴姓是秦国国姓,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姬姓后人与嬴姓后人世代为仇。不过,这件事因年代过于久远,早已不为人所知。

李、朱不通婚

关于李姓和朱姓是世仇有两种说法。唐朝末年,军阀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大唐王朝寿终正寝。唐朝国姓是李,李家从此世代视朱家为仇敌。此外,明朝末期,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并最终攻入北京城,崇祯帝被迫自缢在万岁山,明朝灭亡。因此,朱李两家的“仇恨”又加深了一层。

吕、吴不通婚

如今,一些地方的吕氏家族,仍遵循着“不与吴姓通婚”的祖训。

宋朝时期,出身贫寒的吕蒙正考中状元,后来当上了宰相。吕蒙正与同朝一位吴姓官员素有嫌隙,他卸任宰相后,这位吴姓官员便在皇帝面前进谗,导致吕氏全族被迫流亡,不得不改成“高、江、卢、纪”四姓逃亡。从此,吕姓后人就告诫子孙,世代不与吴姓通婚。

郑、施不通婚

施琅先处死郑成功的亲信,而后来郑成功又杀死施琅的父亲和弟弟,令两姓家族不共戴天,所以训示后人不得与对方家族结姻亲。

方、汪、江、洪、翁、王不通婚

方、汪、江、洪、翁、王:不能通婚,称做「六桂」的姓氏,在于以前祖先为避免杀身之祸,兄弟各自逃亡,为让日后相认各自取姓作记号,也因此有不通婚之说,防范兄弟后代的近亲通婚。

水、火不通婚

水姓的祖先共工氏,火姓的祖先祝融氏,两位老祖曾打过仗,所谓“水火不容”,后世子孙当然不能通婚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呀,历史的误会,前辈的恩恩怨怨不应成为后代牵手的障碍。往事如烟看眼前,相逢一笑泯恩仇。如果有缘,该牵手时就牵手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