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典故取名,周易八卦典故

出自周易的典故

出自周易的典故
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乾·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周而复始,永不停歇。推及到人事,说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不停地运转,永不停息,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坤·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作为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周易》八卦用八种符号代表自然界的八种现象。认为先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万物,天即乾,地即坤。《周易》讲究阴阳辩证,遵循自然,就是要人们向大自然学习,遵循自然规律行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早已升华为中国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让我们华夏民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九五之尊:语出《周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和五都是《周易》中的爻位名,乾者象征天,而六十四卦的首卦为《乾》卦,九五即《乾》卦中的第五爻,居于刚位,为君主之位。古人认为九在阳数(奇数)中最大,有最尊贵之意,而五居正中,有调和之意,这两个数字结合在一起,既尊贵又协调,无比吉祥。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其实《周易》中是比较讲究数字的,并由此形成易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象数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许多建筑与数字有关,如“九门相照”“九重阳”等,这些说明易学中的数字符号早已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思维方式。

周易女生起名,

真正的按照易经周易取是需要收费的。免费的一般不靠谱,不然师傅都吃什么呢

周易起名李姓男孩长字辈请帮忙

李长发

如何用成语典故为孩子取名,好听的名字大全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相信很多家长都会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好听有寓意的名字,将内心的祝愿与爱意都赋予在名字当中,而用成语典故为孩子取名也就成为了比较常见的取名方法,那么现在就让小编为大家整理下关于成语典故取名的方法和大全吧。
01
成语一般来自古代诗文典籍、寓言、神话以及有名的事件,一般寓意深刻,含蓄隽永。以成语起名,能使人名显得文雅含蓄。用典故周易起名也是我国人民的文化传统之一,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孩子名字也因深刻而不俗,且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以下为免费取名为您介绍的巧用成语典故周易起名取名字。
经故周易起名法 例如:马三立: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衰,此之谓不朽”;
蔡经国:语出《左传·论文》“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谢冰心:语出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斐冲天:语出《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则惊人”;
李德邻:语出《论语》“里仁之为美”,“德不孤,必有邻”;
潘安仁:语出“仁者乐山”;
沙千里:语出唐韩愈《杂说·马说》“古之有千里马”;
易家言: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缺,成一家之言”;
孟浩然:语出《孟子》: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周树人:语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人”;
于至清:语出《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而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郑板挢:语出《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挢”;
周邦彦:语出《诗经·郑风》“彼其之子,邦其彦今”;
其美成:语出《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恶”。
02
成语周易起名法:
1.直接从成语中抽取相连的两或三宇为名。如选用 “任重道远”中前两个字而成其名。又如明代人留睿,字若愚,取自成语“大智若愚”。郑鹏程、郑两兄弟分别取成语“鹏程”中两个字作名。王居安,取自成语“居安思危”。盛以恒,取自成语“持之以恒”。
如果成语中的第一、二、三字正好是某人的姓,在这种情况下,用相连的两三字取名,就会显得巧妙生动,耐人寻味。如四川文联主席、著名作家马识途,就是利用 成语“老马识途”中的后三个字而取名。又如马行空,利用成语“天马行空”而作名,表明自己无拘无束的天性。再如著名作品《上海的早晨》的作者周而复,利用 成语“周而复始”作名。清代文学家乎步青,利用成语“平步青云”作名。方正,利用成语“贤良方正”作名。叶知秋,利用成语“一叶知秋”作名。成于思,取自 成语“行成于思”。于得水,于谐鱼,取自成语“如鱼得水”。

2。从成语中抽取两三个主要宇为名。这里的主要字指的是成语中起主要作用,表达主要意义的那两三个字,而这几个字结合起来,就能体现出成语的意义。
利用成语来取名的例子较多。如:
宋世雄,取自成语“一世之雄”。
刘德重,取自成语“德高望重”。
周义山,取自成语“义重如山”。
易了然,取自成语“一目了然”。
任卓群,取自成语“卓越超群”。
谢质彬,取自成语“文质彬彬”。
方可畏,取自成语“后生可畏”。
方未然,取自成语“防患于未然”
谢壁瑕,取自成语“白璧无瑕”。
江不凡,取自成语“不同凡响”。
梁冲霄,取自成语“直冲云霄”。
冯正君,取自成语“正人君子”。
刘海粟,取自成语“沧海一粟”。
,取自成语“炉火纯青”。
钱未闻,取自成语“前所未闻”,“钱”与“前”谐音
魏哲,字知人,取自成语“知人则哲”。
孙维圣,字其维,取自成语“谦受益,满招损”。
陈群,字人鹤,取自成语“鹤立鸡群”。
汤和,字鼎臣,取自成语“调和鼎鼐”。
陈鹤龄,字鸣九,取自成语“鹤鸣九皋”。

3.化用成语人名。即不直接从成语中抽取字词来取名,而是用别的文字来表达成语意义,而又起到传达原有意义的作用。
如,何通海,化用成语“百川通海”。“何”与“河”谐音;河就是川,通海就是归海。
03
好听有诗意的成语取名大全
余庆:语出明•王永彬《围炉夜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心远:语出晋•陶渊明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沙鸥:语出唐•杜甫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藏辉:语出唐•李白诗“处世忌太洁,圣人贵藏辉”。
观澜:语出《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克明:语出《尚书•伊训》“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子泰:语出《论语•子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敏达:语出《文心雕龙•知音》“目明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蓝青: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川盈:语出晋•张华《励志诗》“山不让尘,川不辞盈”。
雨微:语出东晋•陶渊明诗“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
可悦:语出唐•杜甫诗“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石坚:语出晋•鲍照《拟古八首》“石以坚为性,君勿轻素诚”。
见明:语出《荀子•劝学》“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贵祥:语出明•张《陈六事疏》“天下之事,虑之贵祥,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之在独”。
乐佳:语出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为善最乐,读书更佳”。
若始:语出《老子》“慎终若始,则无败事”。
新雷:语出清•张维屏诗“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
清川:语出唐•王维《归篙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江雪:语出唐•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嫣然:语出宋•汪藻诗“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巧巧:语出《菜根谭》“大巧无巧术”。
信芳:语出《楚辞•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守静:语出《菜根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
凯歌:语出明•于谦诗“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
鸿飞:语出唐•杜甫诗“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修远:语出《楚辞•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勤珍:语出清•秋瑾诗“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江秋:语出清•王士祯诗“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天旭:语出东晋•陶渊明诗“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云汉:语出唐•李白诗“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凌翔:语出唐•韦应物诗“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飞鸿:语出宋•苏轼诗“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若尘:语出魏晋•阮籍诗“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江涵:语出唐•杜牧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友仁:语出《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道朋:语出宋•欧阳修《朋党论》“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同善:语出《二程语录》“君子之心,欲人同其善”。
宽敏:语出《论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思敏:语出《逊志斋集•耒耜》“劳思善敏丰财”。
卓然:语出晋•陶渊明《饮酒并序》“青松在乐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
可勉:语出《欧阳修全集•感兴五首》“圣贤非虚名,惟善为可勉”。
怀玉:语出《老子》“是以圣人被遏怀玉”。
爱莲:语出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君兰:语出《大戴礼记》“与君子游,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芳芬,则与之化矣”。
玉润:语出《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
彰善:语出《尚书•毕命》“彰善瘴恶,树之风声”。
嘉木:语出唐•孟郊“嘉木依性植,曲枝亦不生”。
惠泽:语出明•陈继儒《小窗幽记》“贫士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
友成:语出明•王永彬《围炉夜话》“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介福:语出《诗经•小雅•信南山》“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敬德:语出《周易•坤》“‘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尹子敬义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中国历史上的《周易》有何价值呢?

第一部分,价值。各位注意到我的PPT 没有?“《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典籍”。有的朋友就要质疑了:“你刚才还说是‘人类文明史’,怎么一转眼就缩小范围了?”别着急,咱们是分层次来说的。先说《周易》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我在这里说它是“最重要的”,何以说“最”重要呢?我列出了四方面理由,大家看够还是不够?

第一方面,历史悠久,非常古老*。《周易》的主体部分形成于三千年之前,三千年之前形成一部完整的著作,这是很了不起的。这在我们这个具有悠久文明的民族,也是仅有的。当然,最老并不能说一定是最重要,这中间还不能画等号。所以还要看后面的理由。

第二方面,《周易》不但是最古老的,它的作者还具有高度权威性—至少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在华夏文明的系统中,这种权威性是无与伦比的。《周易》作者的权威性能到什么程度呢?古人用一个句子来概括,叫“人更四圣”*。“人更四圣”就是说由四个“圣人”级别的作者,先后接续(像跑接力一样,呵呵),集体合作完成了这部书。哪四个圣人呢?

第一个,是所谓“华夏文明初祖”的伏羲;第二个就是刚才说的文王姬昌;第三个,姬昌的儿子周公。现在人们对“周公”这个词印象都比较淡漠了,实际在古代周公的地位是很高的,孔子就自认为是周公的超级粉丝。孔子说他每天晚上做梦都会梦见周公。而当孔子老了精力衰退时,有那么几天没梦见,就深切感慨:“哎呀,我太衰老了,好几天做梦没梦见周公了。”

孔子一生的抱负就是实现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古人认为,后世的社会制度都是由周公奠定的基础。周公就是这样的地位,所以在古代被视为大圣人。第四个圣人是孔子,他的工

作是阐发前三位的思想。这四个圣人来联合完成一部书,那我国古代任何其他书的作者都没法比得了。

第三方面,就是《周易》传播之后的影响与效果。我们知道,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居于主流位置的意识形态化的著作是“四书五经”。

“四书”是后起的,是到南宋的中后期才合到一起;而作为认可的指导性的一组经典,则是从元代才开始。“五经”却是从汉代就开始成为主流经典。而“五经”的第一部就是《周易》(这是古文学派的主张,但也是长期流行的主张),可见其影响巨大。

后面我列出的这个词句—“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个小典故,但传播很广,可以集中反映古代对《周易》的尊崇。过去的书都刻在竹简上,竹简拿牛皮带子串起来,一本书要好几大捆。这牛皮带子就叫“韦编”。“韦编三绝”讲的是,《周易》在文王和周公手里基本成型后,过了五百多年传到孔子手中。

孔子非常喜欢这部书,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老天让我多活几年,我就能好好地钻研钻研《周易》了。”结果呢,他钻研《周易》到什么程度?按照《史记》的记载,就是“韦编三绝”。也就是说,孔子钻研《周易》,反复阅读,一遍又一遍,竟然把串竹简的牛皮带子看断了三次。这说明什么呢?

40个历史典故

1、大约四千七百年前,黄帝(轩辕)联合炎帝战胜了九黎族蚩(chī)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后来黄帝又击败炎帝族,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因此,后人被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由于他的长子丹朱不肖,舜并未传位于丹朱,而是让位于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ǔ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的方法治水有功,受舜禅让。成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我国最早的可考文字甲骨文是从商朝开始的。

6、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ó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相传《周易》为其所著,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7、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8、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9、“秦晋之好”指春秋时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其中最出名的是秦穆公帮助流亡秦国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í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0、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1、商鞅变法:商鞅(yā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

1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13、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于五月初五这一天自投汨(mì)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14、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命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15、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16、秦始皇统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á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秦朝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17、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à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18、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项梁的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19、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设鸿门宴欲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án)哙(kuà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掩护下得以逃脱。

20、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大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1、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执掌大权,她为人阴险毒辣,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还将刘邦爱妾戚夫人做成“人彘(zhì)”。吕氏执政16年。在她死后,刘氏消灭吕氏家族,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值得肯定的。

22、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在漠北之战中因迷路而未能参战,愧而引剑自刎。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23、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西汉时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时年仅23岁。

24、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25、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书》(《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ò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狱后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6、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áng),字昭君,相传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待考。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和亲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27、王莽改制:王莽是汉成帝母亲王太后的侄子,西汉末期的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改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28、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探险家,他通军事,有胆气。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àn)善、于阗(tiá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29、党锢(gù)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ī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官宦依靠,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30、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冀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31、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公元200年,袁绍派军10万,先是大将颜良被暂降曹操的关羽所杀,文丑也于乱军中被斩,形成了官渡对峙。袁绍谋士许攸(yōu)献计不被采用,且家人被拘捕,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将袁绍击败,两年后袁绍忧愤而亡。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后曹操消灭袁绍残余,统一了北方。

32、三顾茅庐: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生司马徽(huī)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对》“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33、建安七子:在曹操统治集团里,有七位文学家,合称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gàn)、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zhēn)主导文坛发展。

34、公元220年一月,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曹丕称帝,建魏,东汉灭亡。

35、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36、自蜀汉建兴5年起,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后主刘禅(shàn),六次出兵北伐,史称“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终因心力交瘁,病逝,年仅54岁。虽然没有实现统原的愿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万古流芳,他为蜀汉的巩固和发展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7、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38、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máo),曹丕之孙,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huàn)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39、三国归晋:司马昭立了魏元帝后举兵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昏庸透顶,在奸佞(nìng)宦官黄皓的唆使下负荆而降,刘备、诸葛亮千辛万苦开创的蜀汉政权从此灭亡。蜀汉灭亡不久,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公元279年,起兵灭吴,三国归晋,全国统一。

40、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太子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贾后)阴险毒辣,先后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wěi),废太子(后毒杀),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囧(jiǒng)废除贾后,司马伦称帝,之后各诸侯为争夺皇位展开了厮杀,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yóng)、长沙王司马乂(yì)、东海王司马越,加上被贾后所杀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史上称“八王之乱”,持续16年,独剩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chì)为帝,即晋怀帝,西晋王朝从此衰落。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