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三界内身在五行中,人真的能跳出三界不在五行吗
三界,五行,四大界
【三界】
外三界:天地人
天三界:日月星
地三界:水火风
人三界:性心身
外三界:天地人
天:清轻上浮者为天,纯阳无阴,光乐无愁,有昼无夜,谓之佛世界。
地:重浊下凝者为地,纯阴无阳,光愁不乐,有夜无昼,谓之鬼世界。
人:有阴有阳,有愁有乐,有昼有夜,谓之人世界。
地之三宝:水火风。 人身三宝:精气神。
内三界:性心身
性:天赋以明性,居于脑海,散布于四肢,知痛知痒,知饥知寒,是谓良知,无所不知。
心:地府授予命,藏于心窍,心有七孔,是谓良能,无所不能。
身:父母生身,尽孝尽悌,存理载道,是行道之具,载道之器,应答万事。
三界所生,不违背三界所管:不动性,天不降灾; 心不起恶念,地府不降病; 身不妄动,不受人世间管辖。
服爱让:性得服人,不服人伤性; 心得爱人:不爱人伤心; 身得让人:不让人伤身。
三和:性存天理,要柔和; 心存道理,要平和; 身尽情理,要矮和。
三理:性理,道理,情理
性理:即是天理也,心内无有一点隔,即是推开性理;
道理:即是伦常大理,务要推至极处;
情理:事事容人,即是推开情理。
此三理不容易推开,三理要旋转无碍,其人非凡也。
三阳:性能服人是善,心能爱人是德,身能做活是功。
三阴:性不服人不善,心不爱人无德,身不做活无功。
三养:德能养性,服人;理能养心,爱人;艺能养身,让人。
修三界:性是斗,心是秤,身是尺。修性得福,修心得禄,修身得寿。
三大:性理宽,福大;心理宽,命大;身子诚,人缘大。
三灾:上火有神灾;生气有鬼灾;亏伦常有天灾。
三界分九品
性三品: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
心三品:去争心,了贪心,实现良心;
身三品:去假身,了罪身,实现真身。
三界的漏
性界的漏:怒恨怨恼烦,去掉怒恨怨恼烦,补上仁义礼智信;
心界的漏:贪嗔痴慢疑,去掉贪嗔痴慢疑,补上温良恭俭让;
身界的漏:吃喝穿戴阔(吃喝嫖赌吸),去掉吃喝穿戴阔(吃喝嫖赌吸),补上勤劳工苦作。
三界分清
性界:性中没有脾气;
心界:心中没有私欲;
身界:身界没有不良嗜好。
清三界:
立志:用天理捉拿性中的贼(禀性),用道理捉拿心中的贼(私欲),用情理捉拿身上的贼(不良嗜好),三界自然清平。
人有三命: 天命长,宿命止,阴命了。
横超三界 :就是率性行道,正心做德,身体力行。
木性:东方甲乙木,甲木为阳,乙木为阴
木性人的外表及形色声音
面长,上宽下窄,瘦而露骨,动性面现青色,声直而短,发于齿音,动转肩背耸直,脚步高压声,气度轩昂。
阴木性人
因小失大,以私害公,以情悖理,好事难成,阳和气少,我见太深,滞塞满胸,出言撞人。
五阴质
五戒:杀。
无味:酸。
五毒:怒。
五脏:肝。
五藏:筋。
六腑:胆。
阴木性人的症状
好怒人,怒气藏于筋里,怒气伤肝,肝气不舒,肝脏气滞,头迷眼花,耳聋牙痛,两膀沉重,麻木不仁,四肢无力,胸肋疼痛,肚腹膨胀,若想好病,须自责罚,疏导阴气,拨阴取阳,找五阳质木的本质,叫性叫主意。
五常:仁。
五能:木能立万物。
五大:木的功大。
五元:木主元性,目不斜视,元性在肝。
阳木性人
有仁德心,存心正直。诸事怨己不怨人,以慈悲为怀,道心长存,正直无私,能立万物人伦之志,甲木为根
火性:南方丙丁火,丙火为阳,丁火为阴
火性人的外表及形色声音
形象上尖下阔,动性面现红色,声音尖而破,急躁,发舌音,行动急而摇,气度岸然。
阴火性人
阴火性主贪,多猜疑,极虚荣,好夸张,言词束括行多妄,有始无终多事败,慌不知己短,不见人长。屡改屡犯,后悔己伤。
五阴质
五戒:淫。
五味:苦。
五毒:恨。
五脏:心。
五藏:血。
六腑:小肠。
阴火性人的病状
好恨人,恨人伤心,恨气藏于血脉里。心慌心跳,神经错乱,惊恐不眠,头晕目眩,癫狂吐血,失血症。若想好病,须自责罚,疏导阴气,拨阴取阳,找五阳质火的本质,叫性叫明理。
五常:礼
五能:火能化万物。
五大:火的权大
五元:火主元神,舌不妄动,元神在心。
阳火性人
光明磊落,明礼克己,动容周旋,表度有方,三省四悟,高瞻远瞩,明理达时。
土性:中央戊己土,戊土为阳,己土为阴
土性人的外表及形色声音
土性人的面容丰厚,动性面现黄色,声音重实迟钝,发于鼻音,背隆腰厚,态度稳重,行动诚实。
阴土性人
阴土性人无信实,思想简单,万物不生,行无信言,气量窄小,不向外观,孤陋寡闻,近于愚顽。
五阴质
五戒:妄
五味:甜
五毒:怨
五脏:脾
五藏:肉
六腑:胃
阴土性人的病状
好怨人,怨气藏于肉里,怨人伤脾,脾胃虚弱,上吐下泻,膨闷胀饱,四肢浮肿。若想好病,须自责罚,疏导阴气,拨阴取阳,找五阳质土的本质,叫性叫信实。
五常:信
五能:土能生万物
五大:土的德大
五元:土主元气,四肢不妄动,元气在脾。
阳土性人
信实,能容能化,能生万物,慈祥,兼收并蓄,各有所长,任重而道远,大度有方。
金性:西方庚辛金,庚金为阳,辛金为阴
金性人的外表及形色声音
金性人圆脸,眉目清秀,动性面现白色,声音洪亮,发于唇音,行动灵便,气度活泼。
阴金性人
多诡诈,好分辨,喜变更,性善嫉,得权乱世,忘恩寡徳,习于谄骄,奸凶刻薄,无理争三分,祸患来魔。
五阴质
五戒:盗
五味:辛(辣)
五毒:恼
五脏:肺
五藏:皮
六腑:大肠
阴金性人的病状
好恼人,恼人伤肺,恼气藏于皮肤里,肺痨胸痛,肺结核,痰喘咳嗽,若想好病,须自责罚,疏导阴气,拨阴取阳,找五阳质金的本质,叫性叫响亮。
五常:义
五能:金能分万物
五大:金的义大
五元:金主元情 ,鼻不嗅恶味,元情在肺。
阳金性人
主义气,能应万物,片言折狱,调理详明,有谋善断,豁然贯通,饱经忧患,忠诚无私。
水性:北方壬葵水,壬水为阳,癸水为阴
水性人的外表及形色声音
水性人面主多肥,漫圆脸,下稍宽,粗眉大眼,动性面现黑色,声音漫长而低,发于喉音,行动缓慢,态度柔和。
阴水性人
愚鲁,好生闷气,性好退缩,好生回头气,自被受气,行动多愚拙,言行失据,又多愚语,不能独立。
五阴质
五戒:酒
五味:咸
五毒:烦
五脏:肾
五藏:骨髓
六腑:膀胱
阴水性人的病状
好烦人,烦人伤肾,烦气藏于骨髓里,腰腿多病,肾虚劳,遍身疼痛,小腹胀痛,遍身浮肿,病若沉重,瘫痪痿症。若想好病,须自责罚,疏导阴气,拨阴取阳,找五阳质水的本质,叫性叫柔和。
五常:智
五能:水能养万物
五大: 水的缘大
五元:水主元精,耳不听邪音,元精在肾
阳水性人
聪明活泼,沉稳雅静,智慧多谋,精通技术,中外科学,哲学。
志达佛界,意通天堂,心思苦海,身坠地狱,地狱返天堂,苦海化莲邦。以志为体,以意为用,以身心两界做补助。
志界人:无有说,谓之无心人。
意界人:常知足,谓之净心人。
心界人:好找理,谓之操心人。
身界人:好生气,谓之糟心人。
无心者:谓之佛,佛:恒定不动的志;净心者,谓之神,神:常乐无忧的意;
操心者:谓之人,人:苦海无边的心;糟心者,谓之鬼,鬼:万恶阴极的身。
志界夫妻:淡轻,生佛子佛孙。
意界夫妻:感情,生孝子贤孙。
心界夫妻:争情,生逆子。
身界夫妻:搅情,生败子。
四大界家庭
志界家庭:净底
意界家庭:清底
心界家庭:混底
身界家庭:脏底
唐衣分销
跳出三界外,仍在五行中。是哪三界?
三界的出处,来源于佛教,将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众生欲望粗拙,有淫欲、食欲,他化自在天以下诸天、人、地狱、旁生、饿鬼皆属欲界;他化自在天的上面是梵众天等天,是色界,色界天人已经没有淫欲,禅悦为食,也无男女分别,有色身与宫殿等;无色界天已经没有物质了,没有色身,只是精神的存在。
五行金木水火土指的是物质世界,而无色界诸天已经不在五行中。所以,所谓“跳出三界外,仍在五行中”,显得不好理解,可能是世俗人或小说家言,本来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谁知道当初说那个话的人什么意思呢,或许还有别的意思。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说到底,三界也好,五行也罢,一总不实有,所谓的涅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是不是也可以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呢?错咯,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五行什么意思?不看真不知道
我们在看电视剧《西游记》时,还记得有一片段是地府使者奉命捉拿孙悟空,要是按生死簿上记载,孙悟空三百四十二岁的阳寿已尽。但孙悟空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老孙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原来悟空学得了长生不老之道法,早已不受寿命限制了,可谓长生不老了。
那么,问题来了,三界、五行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对这些知识还不知道的,今天就共同学习,看自己能不能也跳出三界,不在五行。
一、三界,五行的不同说法
1、三界,最初是术语。比如道家的“三界”是指天、地、人三界,是整个宇宙的范围。
道教将宇宙空间划分为三十六重天,大致分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四梵天、三清天和大罗天,其中的二十八重天是属于三界的。
道教所谓的“三界”:第一欲界、第二色界、第三无色界,并指出“此三界之上,飞空之中,魔王歌音,音参洞章”。
欲界,指举心动念都是贪欲,完全以自己的私利为本位的众生居住的地方;色界比欲界高一界,
《度人经集注》说:“六欲总净,超出欲界,上进一天,即登色界”;无色界,就是从有形有质上升到无形无质的境界。
但在佛教术语中指“三界”就是众生居住的地方,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或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道。
2、五行
五行的说法也有不少,主要有三种说法:
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
2.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
3、还有金、木、水、火、土。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道教的一种物质观。主要应用在哲学、中医学及占卜上。
金、木、水、火、土,这五行被古人认为自然界是由这五种要素所组成的,自然的变化都是随着这五个要素之间此消彼长而盛衰的。这五行不仅对大自然产生变化有影响,也会关系到人的命运。
五行中,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
二、三界,五行的具体内容
下面就重点讲佛教的“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和五行,金木水火土。
1、三界
(1)欲界
三界的欲界里的众生都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各种比较强烈的欲望。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欲是什么?是指财、色、名、食、睡五欲。当然主要是指男女色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人活在世上,不可避免会有一些欲望诉求,有的是金钱上的、名誉上的,也有的是精神和肉体上的,这都是欲望的表现。
欲望该不该有?有人建议去除,有人并不赞成,认为欲望是人的本性,是不可能去掉的。但有欲望,人才能拼搏进取,社会也才会进步,欲望是可以控制的,无欲望的人是不存在的。
(2)色界
佛教语。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无色界之下。有精美的物质而无男女贪欲。
三界中的色界位于欲界之上,在这个世界里的众生都远离了物质之欲。就是修行到了对物质生活没有执念,是对许多欲望没有执念的人,只是还是肉体肉身。由于色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所以这里也没有男女之别。
所谓色界即有质碍之意,虽无欲,却仍有形,有相,有物质的世界,即色界。色界天共分二十二层,每高一层,对色之著就减一分,因色著所造诸业就轻一分,所得福报就多一分。
色界其实就是食色之欲,在此界中,常人会把阴阳分得十分清楚。色界更多指的是人的七情六欲。
七情:就是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在佛教中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六欲: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生理上的需求或者愿望,
实际上,人离不了色界,如果离开了色界,这世上就没有男女之分,人也就不会被七情六欲所困扰,但这又是不可能的。
(3)无色界
无色界是三界中最高境界的,当然,所谓的无色界应该主要指的是精神上的一种状态,看破了红尘,思想上的豁然开朗。能达到无色界的,应该都不是凡人,是圣人或者神仙。
2、五行
虽然关于五行也有多种说法,但下面重点讲中国道家的五行“金、水、木、火、土”。
《尚书》中记载:“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行学说是中国自古以来道教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生活中常见的: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自然万物及自然现象变化的根本。
战国时代,五行说很盛行,对五行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出现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
相生,说的是物质之间相互生长或促进,比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意味着物质之间会产生相互排斥,抑制,比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理论的出现,使五行学丰富起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性。整个世界的运行不息,万物的生死往复都包含在内。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宇宙就是这样在日夜运行不息。
五行学的这些理论,已经有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医学起了促进作用。
五行与周易八卦的对应关系:
金一一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
火一一离: 离为火;
木一一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
水一一坎: 坎为水;
土一一艮、坤: 艮为山,坤为地
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说在“三界”和“五行”这个圈子里,虽然也可以超脱生死,可它还是有一定的约束,不是如意的。跳出三界五行的目的就是要摆脱这个圈子,摆脱任何约束,达到如意状态,才能超凌三界,逍遥太清境,达到真正的自由自在,实现长生不老。
三界是处于生死轮回中的、迷妄有情的众生生存场所,所以三界又称为苦海。
“脱离苦海”,实际就是要脱离三界,人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超越三界,脱离苦海,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不生不死的境界。
所以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句话被佛家和道家奉为金科玉律,修行的人也把这句话当作人生的最终目标。
道教主张天人合一,修身养性,达到清静无为的目的,参悟天地的大道,最后返璞归真,看透事物的本质。“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古人追求自由和修成正果不受世间约束的美好愿。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实属不易,由于五行存在着物质之间的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所以“不在五行中”也就好理解了,就是说做任何事,都想不受这些物质的影响,超脱五行之外。
但现实是残酷的,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各样的牵挂和羁绊,这些牵挂也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七情和六欲。因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能作为人的一个理想和愿望。
但是,既然有了这七情六欲,怎么办?我们都是凡人,是不可能回避的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只有神仙和圣人能达到,这个路途对我们来说太过遥远。
我想,只要遵守自然规律,认真修心养性,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做一个诚实,心地善良的人,同样也会有精和不一样的人生,这对自己来说也算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生在五行中的上半句
生在五行中的上半句
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往复,形成一个环琏。
五行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形成一个五角星图。
生与克又构成了一种如人的六亲关系。称之为“生旺奴泄煞”。比如木:水来生木,水为木之父母,称食神,为之生;木来见木为弟兄,称比肩,为之旺;木去克土,土为木之妻财,称为奴;木去生火,火为木之子孙,为生出,称泄;木被金克,金为木之敌,称七煞,为煞。余此类推。这种关系构成了五行的生克制化。是风水理气的关键性内容。生在五行中的上半句人在三界内。
人在三界内,身在五行中,这是道家的一句经典名言。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金、木、水、火、土,古代哲学家们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上半句为“人在三界内”。
“人在三界内,身在五行中”是道家的一句经典名言。
三界是指众生所居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不能逃出三界外,只因身在五行中什么意思
我的理解是人的执念与欲 望是生来就有的,因为人生下来就处在这个世界中。
三界五行是道家的说法,指的是天,地,人三界,金木水火土五行,总的来说,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或这个宇宙的范围。道教认为在这个范围里是有生有死,不如意的,跳出三界五行就是要脱离这个范围,不受这个范围约束,可以自由自在,长生不老。
但是,跳出三界到哪里去呢,不在五行中又在哪里呢,这是不明确的,实际上是不究竟的宇宙人生观。
佛教也有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它比天地人的范围要广泛的多,佛教没有五行说,有四大说,是地,水,火,风,佛教认为宇宙中一切物质包括人体都是四大假合,一切都是无常的,四大分散就消亡了。
所以佛教的意义是出离三界,不执着四大,最终是入涅盘,达到常乐我净,佛教的的宇宙人生观要深刻得多简单点说,就是你食人间烟火,所以就会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谁也做不到真的超脱
天庭上的各位神仙,真的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吗?
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神仙也是人,也会有生老病死。我认为还是在五界之中,位列仙班,而且还有朝廷制度,说明还没有脱离五界,要说脱离五界的,应该是邪剑仙。并不是的,只有那些法力特别高强的三清四御,才有跳出三界外的实力,其他人还是在三界内。起始
这要我怎么说呢?依我看来他们是没有的,就拿大家熟知的西游记里的天庭来说吧,毕竟这个是大家所熟知的天庭,在其他地方里,其他影视剧其他小说之类的书里面也有天庭,但是讨论那些大家可能都不太清楚,所以就说一下这个吧。
过程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西游记这个关于天庭的剧情,首先西游记天庭的设定就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要比如我们所知的嫦娥,嫦娥是住在月球上的,在月球上要那个广寒宫,他住在广寒宫里面,而在西游记里面,天庭是在地球上的,而两人之间的来往,根本就没有清除这些东西的存在,嗯,讨论这个东西并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我们接下来先讨论一下另外一个。
咱们来说一下三界的定义,一般来说的话,三界就分为人妖神对吧?又或者说是人间天庭和地府之后是三界,那么天庭是否超脱在三界之外呢?那当然是都没有了的,它的定义就是在三界之内的,它就是三界中的仙界,那怎么能说天庭是烧托在三界之外的呢?
不仅仅是天庭就还有如来佛祖,以及观世音菩萨等等,如来佛祖又叫做西天如来佛祖,在孙悟空大到天空的时候,我们可以听到玉帝说到快去西天请如来佛祖,而西天就在地球的西方,这个怎么能说在超脱三界之外呢?
天庭(tiān tíng),正确写法是“天廷”(古代“廷”与“庭”字义相通),即天之宫廷,亦称天宫、紫微宫、紫宫。 [1] 中华神话中最高的统治中心。
常见于《西游记》、《封神演义》、《南游记》等一些古代神怪小说的记载中,是描述天帝(东皇太一、玉皇大帝、昊天大帝、真武大帝、紫微大帝)所主宰统治的地方,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统治三界(天、地、冥)、六道(轮回)、五行(诸天)、阴阳(生死)的最高权利中心。同时也是众天神和一些仙人们的所居之处(有些神仙则居住于下界),入口分为东西南北四大天门;天界仙境中包含许多各种家喻户晓且历代相传的著名神话人物,如王母娘娘、七仙女、托塔天王、金吒、木吒、哪吒、太白金星三清四御和雷公电母等等的神灵。
相传天庭位于三十六重天之中的最高天位,大罗天,弥罗宫中的最高处为皇极凌霄殿(凌霄宝殿),玉皇大帝玄穹高上帝陛下在此殿中统领诸天万神仙佛。(天庭和天堂不同)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哪三界、哪五行?
跳出三界外 不在五行中
先说“跳出三界外”。
佛教中讲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对于学佛之人,唯有出三界,才能三业清净,烦恼诸垢,皆已净尽。
再说“不在五行中”。
“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
据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解释,“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如《封神演义》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岂得以世俗男女分别而论。”
道教术语。
意思是,认为在“三界”和“五行”这个范围内虽然也可以超脱生死,但是有约束、不如意的,跳出三界五行就是要脱离这个范围,不受这个范围约束,最终超凌三界,逍遥太清境,就是真正的自由自在,长生不老。
三界五行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指有各种欲望和情感的众生居住的地方。
色界:是指各种欲望情感都已淡化,但还是需要依靠物质(色,指各种有形物质,包括自己的身体)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
无色界:是指各种欲望情感都已消除,已经不靠任何物质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
此三界众生,欲界和色界众生多由积善之功得生此二界,无色界众生则需要断除淫欲和一定的静定修持才能够得生。色界比欲界寿命福报长久,无色界比色界寿命福报长久,但是福尽寿终,依旧落入轮回,沉沦苦海。
五行: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广泛地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水、木、火、土。
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道家讲死后有鬼,但不一定有六道轮回(道家的轮回是后来加上去的),所以只要不死,或者死了但鬼灵不散,就算跳出来了。
不在五行中,是讲不再受五行运化主宰,尚书“水曰润下,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是说万物在五行运化中循环,水润木生火至顶,土得这一循环,到金由生转死,复成另一循环之滋养,即再成水润。成仙了就不再受五行运化制约,不再有寿元耗尽身体被灭的限制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