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嫁娶通书,古籍善本嫁娶通书
罗庆辉的《罗家通书》的主要内容
《罗家通书》是阴阳历,内容十分丰富,精确。利用科学推算方法,皇家古典资料《协纪宪书法则》、《协记辩方书》、《创书决言》、《七政四余日月表》、《增订断表》为依据,结合中国南方各省的实际情况和《罗家通书》首创人罗庆辉的独创技艺、经验而编纂。用“升度表”(即升度时差表,均数时差表,太阳距地心数表,清蒙气差表)推算时日、节气及日蚀、月蚀。运用独特的39梗算盘计算,颇具特色。算盘上的演算标记数为:千百十京,千百十兆,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宫十度,千百十数,十分,十秒,十数,十纤,十忽,十芒。仅凭这些标记足以说明“通书”在运算上深微细致。计算时严格执行“一算一审”制度,即由一人计算,一人审核(技艺最优秀的人审核),保证准确性。 《罗家通书》的内容主要包括月辰、头由、山课、嫁娶等等。有诀言,有分述、有实例,细致深微,方便实用。 “通书”沿续着我国尧典历学节气,先算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节气温差,再推算24个节气中的其它节气的季节温差和时日。以科学方法验算,揭示自然规律发展现象,确定时日节气。如农历冬至后10天为新历年,即一月一日,是固定不移的格式。夏至前后逢辰日为分龙,即前后接近辰日为分龙节气,是固定的辰肖龙也。逢云有旺、相、休、囚之分也。“百岁图”中的放牛娃有戴帽、不戴帽几种图案,分别意示本年旱涝,冷暖的总体情况,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海域空间活动。人们根据通书的提示,演译成很多农事谚语,如:“清明晴,担秧莳草坪;清明雨,蓑衣笠 高吊起”,“时至春分,谷子满天飞”,“春蒙晴,夏蒙雨,秋蒙晒出脑甲尿”,“莳田莳到处暑节,不如上山去改葛”、“寒露过三朝,过河要寻桥”等等。“头由”含山运,24山吉凶神,造葬。选课、嫁娶以龙运为基础;“山课”即为24山造出的课,含山运、山命、穿音、星曜、曜煞、阴府、自空、冲丁、消灭、燥火;“嫁娶”内含大利小利、翁姑父母。其“选择妙用篇”、“九天玄女排定日辰吉凶定局”的时间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日;“月辰”,包括月家吉神,月圆月缺。此外,“二十八宿吉凶定局图”,绘有蛟、豹、猪、鸟、龙、狳、猴、鹿、牛、狼、猿、蛇、兔、蝠、狗、犴、蚓、狐、丑、雉、羊、虎、燕、鸡、獐等20多幅动物图象,文字精练,形象生动。据了解,印度就是用此图方法记日期。我国则用60花甲记日期。如1987年农历11月21日,叫甲子日,就是60花甲之首日。“通书”中的“竖造论”指出,凡新建宅舍,总有上梁、盖屋、安门、放水等事,总之以行墙为重,是对建筑学的具体运用。
《罗家通书》内容比较齐全,如“集福堂”罗春红出版的的通书,就有如下内容:“百岁图表”、“八卦方位”、“六掌诀起例定局图”、“罗经二十八宿度数吉凶”、“择日用事术语注解”、“二十八宿吉凶定局图”、“地理总论”、“地理水法指明”、“镇煞符”、“安门修整”、“竖造要论”、“修整要论”、“安葬要论”、“修理坟墓”、“入宅归火”、“修厨作灶”、“安灶方位”、“择吉娶嫁”、“十二属相男女爱情和婚姻的配合”、“详选六壬天星正宗炉传斗首吉课”、“月家吉神”、“月家凶神”等多项。每项论述有总论要诀,细说实例等,方便实用。
宪书协纪通书区别
三者忌宜每不相同。
宪书和通书都是一样的是历书。通书之嫁娶择日矛盾之处颇多,同一用日,协纪,通,宪三者忌宜每不相同。所以你看不同的历书所遵循的内容不同。历书,过去又称历日,宪书,通书。在封建帝王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布的,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皇历。
民国以后,改用阳历,时宪书之称逐渐消失。现在的老黄历,通书,通胜,是时宪书的一种变身。
通书怎么看???
看吉日的,比如哪天出门好啊,比如哪天结婚好。但是要学会看有的是难。
结婚风俗的结婚习俗
婚前新娘新郎是不见面的.第二天早上新娘等在娘家,我们东北新婚要在早上.中午以后结婚请喜酒的都是二婚-即再婚.新娘-ME,座在床上脚不沾地做鹌鹑装.靠着妈妈做的嫁妆:两床被褥,分别是刺绣的红色的百子千孙被子,和龙凤呈祥被子.床上撒满新的一元五角硬币,傍边放着俺的喜盆.这个盆是有讲究的,红色印着喜字,里面有一些化妆品(意思新娘子漂亮),钱(意思将来得生活会金银满盆),以及一对小的狗狗(意思小狗小狗越过越有),并且用一块有喜字的大红布包好.等我端着盆递给婆婆的时候.婆婆是要给红包的.
然后,等我男人进来的时候要跪下,送手捧花,起立,掀开头(就是包红盆那个).亲吻做幸福装,后把我扶起.这个时候我老妈--就是岳母要送进面条涡鸡蛋,新郎新娘互喂.然后新郎给岳父岳母带花.
理论上是应该新娘脚不沾地,让新郎背到车里,等到了酒店再穿鞋.后来考虑到如果我男人背了我下6楼就很有可能瘫痪以至不能行礼的情况,姐姐我就自己走下去了.(小插曲:有阿姨说要在新娘的鞋里各放100RMB意思有钱,但是我老爸坚决认为把毛主席踩在脚底下是大不敬地~这个就没有整)
新郎新娘以及伴郎伴娘做头车,二车是岳父岳母,三车是女方地爷爷奶奶.新郎地父母已经等在酒店门口.等我下车,递红盆,给公公婆婆带花.然后候在酒店门口做迎宾.然后开始演戏~改口女婿分别要给岳父岳母10001R人民币:万里挑一才找到的好媳妇.岳父岳母给999:意思天长地久. 与西方人的观念恰恰相反的是,白色是死亡的象征,一般只用在丧事上,因此结婚时不能使用白花作为装饰。传统的中国婚礼上喜欢用牡丹,兰花,荷花和水仙来作为装饰。因为牡丹代表富贵,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兰花芬芳美丽,荷花代表爱情。而荷花在中国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
红枣、桂圆、花生、莲子
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枣、桂圆、花生、莲子都象征子孙延续,年生贵子、团团圆圆、富贵吉祥。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 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地方称为“零花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现代规定男女双方领结婚证之前要到医院做婚前检查;还有些地区(主要是城市)规定要办婚前学习班。这些都是确保优生优育、保障人口素质的有效措施,应该遵照执行。 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
择吉一般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
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
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参加以外,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蔬、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
送给女方的礼物多是实物,但也有用红包替代的,称之为“助嫁”。家物多是箱、柜、床、被、餐具、衣料之类。送女方的礼物往往是亲友们闻讯即主动送去,并不等请贴来了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以送礼人的多少为据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 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花车队、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
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
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车、乐队、礼盒队。
女家在花车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车。
花车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小Y,你就认命吧!当做正宗川菜楞怂吃吧);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 ..... 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
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车了。上车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
新娘上车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新娘在发车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司机(轿夫),目的是让轿夫开的稳一点。
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车停在新郎家的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打开车门,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带、喷雪什么的有多少多少),将婚礼推向高潮。 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
迎娶之日,男家发车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
当花车停在门前,男方请的伴娘下车的一刹那,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
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
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
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
通赞: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
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 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其布置大略如下:
堂屋:
1 、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
2 、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灯,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
3 、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
4 、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
5 、后“金墙”上帖“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 亲 ” 字,右边的“ 见 ”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无别意:繁体的“ 师”字要少写一撇,写作“ 师” 。
新房:
1 、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
2 、门上贴大红双喜字;
3 、新房正中悬灯;
4 、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
5 、窗户两边贴对联;
6 、墙壁四周挂字画。
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
其他: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
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
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筵结束后,“上亲”先到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起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乡下的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 中国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们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而在今天,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们表示祝福之意。
游戏之一、取筷子
将一双筷子置于酒瓶中,只露出很短一截,让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实际就是请两人表演亲吻。
游戏之二、吃香蕉
用皮筋捆住香蕉吊于新郎跃起能够到的高度,新郎用嘴拉下香蕉。新郎新娘用嘴剥皮,然后共同把它吃完。为了不让绳子缩回,一个做动作,另一个必须咬住香蕉,这就要看两人的配合了。
游戏之三、点火柴
将火柴插于红枣上,在盛水的盆里漂浮。一根红线中间扎一支点燃的香烟,两头分别由新人咬住,两人你进我退,合力用烟点燃盆中的火柴。要屏住呼吸,用扎实的“牙功”与眼光才能获得成功。
游戏之四、夹弹子
准备一盘玻璃弹子,让新郎新娘各执一支筷子,两人一齐将弹子夹出。不妨请在场的几对情侣和新人进行比赛,落后者表演节目。
游戏之五、对诗比赛
若新郎新娘是喜爱文学的,那么请他们来一次对诗擂台赛。先由新郎吟诗一句,然后新娘接吟,要求接吟的句中至少有一个字与上一句相同,如此反复,接不下来者判负,负者表演节目。
游戏之六、夫妻识字
这个“识字”是让新郎着一个“字”(或一个短语),然后请新郎做各种动作(不准说话,不准用手描笔划)给新娘看,要使新娘能“识”这个字。选“字”的时候,挑那些与新婚气氛相吻合的内容,例如:“爱”、“恋”、“夫妻”等等。
游戏之七、说昵称
新郎新娘分别想十个昵称去称呼对方,什么心肝啊,宝贝啊,狗狗啊,肉肉啊,越肉麻越好。如果来宾不满意,则可要求再说。
游戏之八、亲亲甜心
新郎仰面躺在床上,然后把切得薄薄的香蕉片贴在他的脸上和脖子上,让蒙着眼睛的新娘用嘴去找那些香蕉片。
游戏之九、接吻
直接要求新郎新娘接一个长吻,三分钟或是五分钟都可以。
游戏之十、撒喜床
撒喜床是在闹洞房时,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游戏,嫂嫂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纸,红纸上放栗子、枣、花生、桂元等物。
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干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闹洞房的众人听了嫂嫂的歌唱,也随声附和,洞房中欢声笑语彻夜不断,嬉笑打闹声一浪高过一浪。
撒喜床的游戏是一种群体民间游戏,所有闹房的人都是演员,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因为主角要担负起活跃洞房气氛的任务,责任重大。
所以,这个主角是要经过娶亲人家精心挑选的。其重视程度,与选择婚礼司仪一样慎重。在娶亲之前,新郎的全家人在同宗同族、街坊邻居的嫂嫂辈中逐个挑选。有些地方选一个,有些地方选两个。
选出的这个撒喜床的主角,首先要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还要能唱曲,会编词;再者,要口齿伶俐,头脑灵活,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另外,因为,撒床时间长,歌词篇幅也长,况且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临场发挥,故而撒床人记忆力要强,能正确运用歌词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场景描绘出来,受这些条件的约束,筛选出的嫂嫂自然是技高一筹了。
作为嫂辈们,能受到娶亲人家的器重,也感到非常自豪。她们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新郎家调节好洞房的气氛。 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
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
呼呼,终于完了。但是要记得年后,新人还要去亲戚家下认亲,这样,也就圆满了。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婚礼从形式到内容明显的接受了西式风俗。一般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新娘一般身穿旗袍或长裙。新郎服有西服、有便服、有满清马褂。民国初期,因为国内没有制作婚纱的厂家,有些大吏或大商人、大资本家为了赶时髦,托人重金从国外购得婚纱备其子女婚礼。这种风潮源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蒋介石着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雪白手套;宋美龄穿白色婚纱,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沙,令国内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后,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了。而此前,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
1935年后,民国倡导新生活运动,集团婚礼成为时尚,又让婚纱进一步深入人心。1935年上海社会局策划组织的集团婚礼中新郎穿黑马褂和蓝袍,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软缎旗袍,头披白色婚纱。后来的集团婚礼进一步西化,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白裙白纱。民国元年通过的民国服饰制度也是以西服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中式礼服则为满清马褂。
现代中国的婚礼结合了中国传统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元素。公民结婚仪式实际上只是到地方进行结婚登记,并没有太多的程序,然而喜酒就会举办得非常盛大。现代中国婚礼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会拍摄婚纱照。
结婚嫁娶择日具体步骤?个人如何看黄历?
结婚日子单单看黄历远远是不行的,需要配合通书的
怎样择嫁娶吉日
结婚是人生大事,人生可能就这么一次,婚后双方就是日夜相对,在结婚前选日子可不能马虎,说到婚姻大事,很多人都禁不住还是要找大师择个结婚吉日,为求婚姻生活有个好开始。从择吉大师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要与自然平衡和谐,选择吉日结婚的意义,就是让成婚者尊崇自然,顺从自然时序,从而让成婚者一时好与百年好统一起来。如何找个宜嫁娶的吉时吉日呢?下面介绍一些广泛流传的结婚选日子基本原则供大家参考。
一、结婚选日子的通胜原则
这里说的通胜即黄历,或者称作皇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一种历法。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如何选结婚日子?对结婚选日子主要有如下的原则:
1、选择大吉之年份
双春:指在年头及年尾有两个“立春”之年。由于春有一年之始及开枝散叶的象征意义,所以被认为特别宜嫁娶。
闰月:指该年在农历中有闰月,即共有十三个月份。由于“闰”有滋润、丰收之意,所以象征夫妻有爱情滋润,恩爱和睦。
双春兼闰月:“双春”和“闰月”都是宜嫁娶的年份,一年中既有“双春”,又有“闰月”,自然喜上加喜了!
2、避开不宜结婚的年份日子
盲年:指整年没有“立春”的日子,通常“双春”的下一年就是“盲年”。不过“盲年”亦有吉日,所以基本上盲年结婚也无不可。
节日:避免一月,以免与过年这个大节相冲。避免阴气极重的清明和盂兰节,即三月和七月。
三娘煞:相传月老不为三娘牵红线,使她不能出嫁。基于报复心理,三娘喜与月老作对,专门破坏新人之喜事,故每月的三娘煞之日,即初三、初七、十三、十八、廿二及廿七,便不宜结婚。
新人及亲属的生日:避开新人自己及双方父母、未婚兄姐的生日。若双亲已经逝世,则避开其生忌、死忌。
喜冲喜或丧冲喜:一年内,家里最好不要办两次婚礼。若家中有直系亲属辞世,该年便不宜办喜事。
二、结婚选日子的特殊原则
通胜吉日并非放诸四海皆准,因为个体是有差异的,结婚选日子还要考虑结婚者的出生时间。一般而言,结婚选日子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1、用男、女双方的出生日期时间推算出最吉利的婚嫁时日这个“吉日”必然是一个有“贵人”出现的日子,五行上适宜办喜事、不能与男方的财星及女方的官星相冲。
2、所择日子不与双方家长的生辰八字相冲这个“吉日”至少不能与双方父母八字的用神(需求五行)相冲,不能与双方父母的食伤星相冲(食伤重者例外)。
3、所择日子不与卦象相冲一些人不能确定自己准确的出生时间,只有通过占卦来确定日子,这个日子不能与卦象规定的官星日财星日相冲。
三、结婚选日子的总原则
话说回来,选择结婚吉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总体的原则是:日子要比月份重要,月份要比年份重要。盲年亦有吉日,所以,不必太在意所谓的盲年之说,而无谓的把婚期拖后或者提前一两年。
四、结婚选日子的建议
我们建议,首先根据你们设想的婚礼形式和当地的气候特点选定结婚的季节。例如,若是想办户外婚礼,则要选在晴朗少雨、冷热适宜的季节。同时,还需要考虑亲友参加婚礼的难易程度。如果有很多想邀请的亲友都不在本地工作,则应该选择在十一等长假。其次,还要考虑新人双方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尽量避免在考试前或者项目攻关阶段筹办婚礼,造成分心。最后,结婚选日子也不能忽视长辈们的意见,毕竟结婚可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