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推算亡人六道,人死六道算法
人死后怎么推算六道?
阿弥陀佛。看他活着的时候造过哪些善恶业,业力强者先牵。大善大恶之人没有中阴身阶段,大恶人寿命终了后直接堕地狱,善人寿命到了直接升天或者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善恶参半,就看他临命终时的状态了。最后一念是恶,来生在三恶道;最后一念是善,来生在三善道;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
车祸横死的人死后,面容平静,像睡着一样,按六道轮回来说,应该去往哪个道...
车祸横死的人死后,
面容平静,像睡着一样,
说明他没有什么痛苦而已
就是突然发生了事故
来不及痛苦,不要相信迷信
佛教六道是什么
佛所说“六道轮回”,是“十法界”之中的六个法界,这六个道都有生死轮回。其中“天、修罗、人”是“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是“三恶道”。
“六道轮回”,其实质就是“因果”的循环、“因果”的相续、“因果”的转变,即所谓是“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受恶报”,所以,俗话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真实不虚的。人能够明白“因果”的道理,明白“因果”的残酷无情,他就一定会老老实实地修“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修“上品十善”,死后升“天道”;修“中品十善”,死后生“修罗道”;修“下品十善”,死后仍生人道。这是修善的果报。那么如果造“十恶业”,死后必定堕落“三途”,今生“愚痴”,不明是非,不辨善恶,死后堕落“畜生道”;今生“贪”心重,贪图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享受,死后必堕落“饿鬼道”;如果“嗔”心重,喜欢杀生,喜欢伤害人、伤害动物(包括家禽家畜),喜欢仇恨别人,敌视别人,见到不顺心的人事物,即起憎恨之心,死后必定堕落“地狱道”。
人在善道享福的时间毕竟短暂,而一旦堕落“恶道”,那真是苦不堪言,求出无期,在恶道中受苦的时间都是用“劫”来计算的,可见受苦的时间有多长。即使经过多生多劫出离恶道生到人间,那也是“贫穷下贱”,这是所造恶业的余报。可见造恶的果报有多么重,多么残酷!所以佛陀无比慈悲,怜悯罪苦众生,苦口婆心教导众生“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希望众生生善道,不堕恶道受极重的苦报。更希望众生破迷开悟,脱离六道生死轮回之苦海,生到“四圣”法界,享受“大自在”的安乐境界。佛告诉我们,人最殊胜的归宿莫过于“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仅一生超脱了六道轮回,而且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一生不退成佛,这是其他法门要修“三大阿僧祗劫”这么长的时间才能修到的果位,所以佛教给我们这个无比殊胜的“难信易行”的净土法门,希望末法众生能够乘弥陀的“四十八宏愿”的愿力,脱离六道轮回,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是至善圆满的教育,学佛是人生的最高享受。佛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让人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明白之后努力修行,最终成佛,再去度化众生。而佛教我们成佛的最殊胜的捷径“法门”,就是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人果能“老实”执持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一定会往生成佛。
亡人六道推算公式
天道,地道,人道,佛道,畜道,鬼道,男天顺,女佛逆十岁数到死十数,再逐位数到死年再数到死月再数到死日再数到死时,六宫掌计法
亡人落道的具体算法
人死后可以依据《印光文钞》所言推算六道投胎: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
次年,复得师文,再印续编,继又合初续二编为一。1920、1921两年,复有增益,先后铅印于商务书馆及木刻于扬州藏经院。
1922至1926年间,多次增广,复于中华书局印行,始题《增广印光文钞》,此为大师文钞之正编本。1939年,大师应妙真之请,同意将掩关报国寺时该寺当家明道令人偷抄之文稿付梓,由德森主其事,此为文钞之续编本。
惟其三编之大陆版,首于1989年在灵岩山寺明学倡导下,由广化寺圆拙主持编印,次年出版。其版系依上世纪中页罗鸿涛居士编集、妙真和尚定稿之稿本发排;版则为在台由广定重编,故所收内容有异。
早于1912年大师52岁之时,高鹤年居士取师文数篇,刊于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引发了读者的善根。1917年,徐蔚如居士得到师致其友之三书印行,题为《印光信稿》。1918年更搜得师文20余篇于北京,题名《印光文钞》。
人死了后怎推算天地人佛鬼畜六道轮回的
看人生前的善业与恶业。大善入天堂,中善投人道。恶人入三恶道。极恶之人,下地狱受苦。
人去世后全身冰冷,但唯独有一个地方发热,8-16小时神识离开躯体后可触摸判断出逝者投生去那一道:
脚心发热:地狱
膝盖发热:畜生
腹部发热:鬼道(人死后大部分腹部发热)
胸口发热:人道
眉心发热:天道
此为五道,因阿修罗五道皆含有,共称六道。
顶门发热:往生佛世界。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瑞相:身体柔软如棉、头顶门发热、面色红润、散发檀香(此香非人间那种,但可清楚闻到),火化后有舍利子或舍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