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命认命算命什么意思,知命堂自助算命

”五十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
“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扩展资料:
出自《论语》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吾十有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⑵,四十而不惑⑶,五十而知天命⑷,六十而耳顺⑸,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⑹。”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於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
“五十而知天命”,什么叫“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到底能干点什么,命中注定该干点什么。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20.3)。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造就君子,君子的使命是做官;读书一定要做官,没商量,但什么时候出山,在谁手下干事,全看天命如何。鲁昭公时,机会未到,孔子只能埋头读书,自娱自乐。鲁定公即位四年后,孔子47岁,阳货请他出山,他没答应,一直等阳货出亡,才肯出山。他出来做官是51岁,正好在他“知天命”后。孔子“知天命”,据说和学《易》有关。如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晚”是多少岁?司马迁没直接说,但他引用的孔子语,是出于《论语》。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7.17)。皇疏说,这是从45或46岁,加上几年,到50岁。邢疏说,这是从47岁,加上几岁,到50岁。也就是说,他是因为学《易》,知道自己该出来做官,才出来做官。所以第二年,他才出来做官。这是汉代的说法。这个每个人解释不一样。单独只看知天命那能掰出无数种解法。
联系上下文来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的一生,主要是从建立世界观开始的,首先得弄清楚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说自己完全看透了这个世界,所以每个人的世界观,就是盲人摸象,就看他悟透了多少,看穿了多少。所以才有四十不惑的说法,到四十岁,基础的世界观已经建好了,已经不再被这个世界的表象迷惑了。
五十知天命,得联系这个上文来释义。天命,字面就是老天给自己定的命运,实际是指五十岁了,已经根据自己建立好的世界观,准确的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在这个世界里能实现什么样的理想,说白了,就是完全建立好自己的人生观,知道自己人生想要实现的追求的是什么。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怎么50岁才建立好人生观,这也太晚了。其实三观的建立,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于天才来说,那可能1年就看破世界的本质,看穿一切,从而知道自己力量有多大,能做多少事。但是对普通人来说,单单是认清楚这个世界,就不简单,这涉及到很多很多知识,需要非常多的阅历和思考。而能够清楚知道自己力量的极限的人,就更加少,甚至很多人50岁都没办法知天命,只能认命。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房价。步步高升的房价,有几个知道这里面一层层的含义呢?根源在哪呢?如果看不穿这些,你知道房价是涨是跌?房子是保值还是升值还是贬值?这就像剥洋葱,一层层的剥下去,最终弄懂里面最核心的内容,需要很多很多知识,并不容易。
看不懂里面的内容,自然理解不了世界的本质,也搞不清楚自己的人生观到底是怎样的,自己以为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实际上不是,那根据这个世界观建立起来的所谓人生观就是建在沙子上的,建歪的。所以需要很长时间,足够的阅历才能不惑,进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有点听天由命的意思。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说,人到了四十岁时,遇事而明辩不疑,外界的许多事情已经不能迷惑自己了。到了五十岁呢,应该说一切都造就了,懂得了“天命”的涵义了,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了,赶紧作颐养天年的打算,将红尘看破得了。
一个人一个看法。。。意思是说人活到50岁就能知道天地万物的道理,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认命·抗命·知命

对待命运,有的人认为,“落地三声命注定”;有的人认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有的人认为,“不信命,只信双手去苦拼”;有的人认为,“性格即命运”;有的人认为,“命由己造,相由心生”等等。概括起来,人们对待命运的态度不外乎三种:一是认命;一是抗命;一是知命。

认命的人,把命运当作自己的主人,把自己变成命运的奴隶。听任命运的主宰,对命运逆来顺受。缺失基本的自信,缺乏起码的觉悟。结果,有的不知就里,惶恐不安;有的问卜求签,看相算命;有的怨天尤人,自怨自艾;有的行尸走肉,得过且过;有的灰心丧气,自暴自弃。一句话,就是随波逐流,消极度日。

抗命的人,妄自尊大,高估自己的能耐,要与命运较量,争个高低,决一胜负。结果,有的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有的盲目自信,缺乏自知;有的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有的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有的自找麻烦,自讨苦吃。一句话,就是自以为是,狂热人生。

知命的人,相信在人力之外,必定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左右着人的运情,如自然的力量,宇宙的力量。从而,以平等的身份主动与命运对话;以真诚的态度积极与命运沟通;以友好的姿态认真与命运磋商,在双方达成的框架协议下,寻求最大的自利。但始终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能随缘而安,能屈能伸,进可攻,退可守,对己不苛求,对人不勉强。特别是,还能以平和的心态和全景的角度看待世事,审视人生。正如叔本华所说:“倘若一个人着眼于整体而非一己的命运,他的行为就会更像是一个智者而非一个受难者了。”因而,获得了对生命因果的彻悟、人情世故的了悟、人生意义的领悟,使自己到达一种更高远的人生境界。

认命是无能为力的自怜和无奈;抗命是不自量力的无知和狂妄;知命是量力而为的清醒和努力。《因果经》上说:“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既珍惜人生,又正视人生,这就是知命者的智慧。

我们为什么要算命?

知命,知善是知所长,知恶是知所短,知恶比知善更重要,知人之恶,知変鬼的一面,人オ有耻之心,オ能更好的改变自己。就是所长,其实也是短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有其长必有其短,知命的目的,就是知长短,明贵贱,用人所长,避己所短,先知命,后才能革命,完善自己,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古人创研命学的根本要义与核心。
知命,可以趋言避凶。人生的道路坎坷崎収,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甚至贵为天子,都有七灾八难,进也难以抗拒!而且,意是大富大,意是灾多灾大,一殷平民,却是灾少实小。故趋言避凶,是人人关心的问题。
算命的方法确实有很多种。八字、六爻、梅花、奇门、紫薇…这些方法督有特长,有的更适台综观一生,有的更适合预测年运,有的更适合预测一牛事的生,但他们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用天干、地支、八卦的阴阳、五行、易象来研究分析喜物,只不过分析的程式不同而已。其实用什么方法并不重要,关键是算命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作
为一种娱乐,似乎有违古人创造《易经》的初衷,大家都知道古人有句话叫:“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算命的目的”应该是:认识自己的人生勃迹、发现自己人生的优缺点、找出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各种因素,从尔更好的把握人生,设计人生。概括的说:算命的目的就是要寻找改造人生的方法。这样研究占ト,通过预测一些过去、未来的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什么理论,都不重要。提前预知吉凶算命无论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皆可指出一条明路来。难怪道家要将术数列为“五术”之一,真是以术救人,以术载道,以术传道啊!不过,毕竟术数只是小技,道才是本体,道长则智开,道高则技深,所以那些古代的术数高人最后差不多都修仙求道去了,连我的祖先宋代第一拆字高手谢石(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祖先,反正和我同姓,也不算是冒充吧,﹕)嘻嘻……)传闻也和仙人跑了,《梅花易数》这本书上就曾经记载了我这个祖先曾经碰到过仙女,哈哈,想必他老人家也是看破了红尘。我在想,到了他们那个境界,他们的很多想法,也许就不是我们这些凡人可以理解的啦,因为我们没有他们那样的奇妙的经历,也缺乏他们那样深邃的智慧、思想和丰富的知识,更没有他们那样的体悟,所以一般人是很难理解他们的。还有,如果真的用大智慧大神通,把人生未来的路都看清了,把一切都看透了,人的想法又会不同了。也许也会和他们一样生起“出离心”,想离开这个尘世,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吧。
不过,我记得易经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察见渊鱼者不祥”,是说连深渊水底的鱼,河里面浑水里面的鱼有多少条,是怎么动的也要看得很清楚,是不吉利的,因为精神用得过度了。说不定会早死,所以还是不要弄得太清楚的好,只要知道一个大概就行了,这样人生也许会过得更舒服。当然,如果立志于修行的朋友,那就另当别论了。
正所谓识实务者为俊杰,他们都是一时才俊,自然懂得如何取舍方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才华,并且可以保全自己于乱世,处虎豹以藏身。过于贪婪,利令智昏,只会让自己“亢龙有悔”,真正的精通了术数,其实也就通达了人生,修养,定力,智慧皆为一般人所不及也。想想张良的功成身退,范蠡的携美泛舟于西湖,真是让人深深的钦佩他们的深邃的智慧和高雅的情操啊!邵长文老师说【算命就是为了改变命运趋吉避凶】

人为什么需要算命?算命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很多人确实都不了解!

算命,在中国几乎是的代名词。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算命。原因很简单,在一个机会越来越多的社会,人们对于机会的选择感到越来越难以把握。于是,寄希望于冥冥的命运之中。

但是,绝大多数人对于算命的认识并不准确。很多人以为算命就是算自己希望的东西有还是没有,或者多还是少。比如,算算自己何时当官,何时发财或者何时交上桃花运等。

其实,这并不属于算命。从命运的角度看,这顶多算是在测运。

算命是什么?算命是在推导人生的发展轨道。我在前面写的文章说过,"命"是宇宙赋予人的固有的人生运行轨道。既然是固有的运行轨道,那么这个轨道就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

算命对人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推导出一个人的人生发展轨道,从而指导人采取正确的行为。当一个人对他的人生轨道了解以后,就可以根据人生轨道的走向顺势而为,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这几年,你的人生轨道显示出你适合去南方发展,并适合做一些与文化类相关的行业。可是,如果你并不知道这些,你很可能去北方发展,而且是从事餐饮之类的行业。这样,你的现实行动就与“命”的轨道正好相违背。这样你工作起来就会很辛苦,虽然也很努力,但总会感到扭着劲儿,最终的效果也并不好。

但是,如果你算过命,对于命运的发展轨道有清晰的了解,那么你就会适时地做出相应地调整,顺应“命”的轨道而行。

“顺命而行”这一行为本身实际上就是在行“运”。“运”并不神秘,对于某个人来讲,他的“运”指的就是他以及与他相关的人的运动给他带来的综合影响。如果这些影响与他本人的“命”的轨道相一致,那么他的“命”与“运”就如双剑合一,人生的表现就如虎添翼。反之,如果如果这些影响与他的“命”的轨道不一致,那么他的“命”与“运”的力量就相互抵消,人生的表现就如逆水行舟。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知“命”对人生的结果是多么地重要。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人说谁的命好或者谁的命坏,其实“命”无所谓好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的轨道。许多人的“命”的轨道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运”的不同,有些人做到了顺命而行,有些人却总是逆命而行,其人生表现和结果就有很大不同。

因此,欲有好的人生结果,我们必须知命。欲知命,必先算命。欲算命,必先信命。一个不相信命运的人,他永远也不会成为命运的主人。

信命,一定不能。必须对命有正确的了解。算命是算不出好坏的。人生的表现是“命”与“运”综合运动的结果。对于人而言,“运”是更重要的。所谓命运,是要依“命”而“运”,知命,是为了指导我们的“运”,只要我们会“运”,善于“运”,则一定能把人生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知命而知幸运,人生方得始终。

.......................

...................................

笔者研究周易多年,若有事业,运势,婚姻,子女等困惑可【私信】与老师交流。

为何要信命不认命?

命运,玄妙之至,有人笃信不疑有人嗤之以鼻。成功的人会说“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遭遇坎坷的人往往却更能体会命运的力量。于是有人说要信命、有人不信命而信自己、有人认命有人却不认命,世人各有主张,但往往随着年龄和境遇的变化,对命运二字的认识也会逐渐变化。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命运呢,就请随 杨清华老师 来一起探讨一下吧。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知道我们的老祖先一直在探求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风水 也好、生辰八字也好还是面相、紫薇等等方法,都是在研究和推算人的发展轨迹或者说发展规律,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总结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命理学的预测方法,我们常将其称为“术数”。于是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来测算人的发展轨迹,也就是“命运”。

命运是不是固定的呢?如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做任何的干扰,完全顺其自然的发展,那么这个人一生的贫富贵贱、坎坷顺达都是完全依据其命运的轨迹而行的。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命运发展轨迹,只有真正的信了,才能了解和把握自己的命运发展轨迹,知道何时波折,何时坎坷,何时顺达,何时应加速前进,何时应减速慢行,何时韬光养晦,何时全力以赴,这就是我们说的顺势而为。

我们了解了命运的发展轨迹之后,就会发现,人总有起起伏伏,也难免会有灾祸、坎坷,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认命吗?如果命运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我们去有意识的改变呢?会有效果吗?答案是——可能会有。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其一,一些朋友去算命,会遇到有些江湖中人会说:你在什么时候会离婚,或者你命中有几次婚姻等等,有的人会认命,离婚、再婚,但实际上呢?绝大多数所谓的“离婚”其实只是婚姻危机而已,只要能提前预知,采取措施,改变自己或改变环境去应对,那么基本上都可以度过,当然前提是不能等到事情发展到无法收拾再去解决。其二,曾有个朋友咨询于我,问能否投资一个物流基地,我告诉他近几年流年不利,必定亏本,结果他没有抵住朋友的诱惑,依然投入,结果大败亏输,损失很大。而如果他信命,不去做无谓的“拼搏”,转而用这些钱去置办地产或购房,过了这个低潮期,财运上升之时,反而会有所收益,一正一反,时也命也。

除了上面这些例子之外,改变自己也能改变命运,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秉性和气场,然而的确有些朋友在这些方面有着一些阻碍成功或影响幸福的缺陷,如果能够了解并正视,而且勇于去改善或改变自己,或者通过信仰的力量、风水环境的力量、学习知识的力量来提升自己,很多时候是能够改变不利的境遇的。而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下决心并且找对方向、用对方法,才能获得效果。

命理学已经不仅仅是研究预测人生未来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根据预测的结果,通过阴阳五行的计算,妥善利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力量,从命理上、方位上、职业上、人际上等等诸多方面,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向和道路,并且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去改变或改善,或锦上添花,或迷途知返,或厚积薄发,或择善而处如此等等,那就是在信命、知命的基础上不认命,积极地去改变命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信命 不认命

信命,不认命
信命:是因为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不认命:是因为事在人为;

记住这次跌倒的痛,不是沉溺,而是警醒;

记住这次伤心的泪,不是幽怨,而是宣泄;

记住这次暗暗的誓言,不是报复,而是证明;

不求一个多么完美的自己,但求一个说到做到的自己! 把一切都交给时间,用一年半的时光证明自己!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