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生肖对照表波色,02是什么生肖码
2022年20岁属什么生肖
2022年20岁是属马的。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022是什么生肖年?
生肖虎。
公元2022年,公历平年,共365天,53周。农历壬寅年(虎年),无闰月,共355天。中华人民成立73周年。
生肖介绍
虎为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三,称为寅虎。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白虎的形象相似,对白虎的崇拜应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无适度、威严的象征。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白虎是五百年才能变白的虎,是神物,而且仙人往往也乘虎升天。
是镇西之兽。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而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观念。
《跳於菟》(即《跳老虎》),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年都乎村一带传统民俗仪式,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都要进行驱魔逐疫的《跳於菟》(wūtú)——即“跳老虎”活动。2006年5月20日,土族於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什么生肖
2022年生肖属虎,十二地支是寅。
寅虎,十二生肖之一,地支的第三位。虎是百兽之王,寅虎相配,甲骨文“寅”字如箭矢状,与虎的凶猛刚阳之气契合。如果说商代铜器虎食人卣反映古人对虎的畏惧,那在战争的虎烙印,则代表对征服的渴望,行军打白虎幡旗,晓勇者为“虎将”,调兵用虎符,兵器有虎纹。
虎生肖来源民间传说
相传最早十二生肖没有老虎,而有属相狮子,但狮子名声不好,玉皇大帝想找其他动物替代,于是考验殿前虎卫士能否胜任。
说起殿前虎卫士——老虎,先前在世间并不起眼,后来在师从猫,学会了各项本领后,与设树林中种动物较量,纷纷取胜,逐渐扬名。玉皇大帝听闻老虎威名,召往天宫,大败天宫卫士,从此老虎就成了殿前卫士。
老虎为职天宫卫士后,树林百兽群龙无首,开始胡作非为,骚扰祸害百姓,土地公连忙上报天庭,请求玉帝派遣天兵镇压,玉帝旨意老虎下凡,老虎接旨说:“平定祸乱,希望玉帝给我记功”,玉帝答应老虎要求。
当时,凡间最厉害且祸害的根源是狮子、熊、马三种动物,于是老虎向其发起挑战,并逐一击败,其他动物见状,落荒而逃,民间恢复宁静。
返回天宫,玉帝因为老虎三连胜,便在额前刻下三条横线以记功,后来东海龟怪协同虾兵蟹将起乱,老虎再次镇压有功,于是玉帝在老虎额前三条横线中再添一竖,也满意老虎的种种表现,最后除去狮子生肖属相位置,十二生肖补进虎生肖。
2022年十二生肖排序年龄是什么?
2022十二生排序年龄:
鼠-子(Rat)。
1900、1912、1924、1936、1948、1960、1972、1984、1996、2008、2022 、2032、2044、2056、2068、2080、2092、2104、2116、2128。
牛-丑(Ox)。
1901、1913、1925、1937、1949、1961、1973、1985、1997、2009、2022 、2033、2045、2057、2069、2081、2093、2105、2117、2129。
虎-寅(Tiger)。
1902、1914、1926、1938、1950、1962、1974、1986、1998、2010、2022、2034、2046、2058、2070、2082、2094、2106、2118、2130。
兔-卯(Rabbit)。
1903、1915、1927、1939、1951、1963、1975、1987、1999、2011、2023、2035、2047、2059、2071、2083、2095、2107、2119、2131。
龙-辰(Dragon)。
1904、1916、1928、1940、1952、1964、1976、1988、2000、2012、2024、2036、2048、2060、2072、2084、2096、2108、2120、2132。
蛇-巳(Snake)。
1905、1917、1929、1941、1953、1965、1977、1989、2001、2013、2025、2037、2049、2061、2073、2085、2097、2109、2121、2133。
马-午(Horse)。
1906、1918、1930、1942、1954、1966、1978、1990、2002、2022、2026、2038、2050、2062、2074、2086、2098、2110、2122、2134。
羊-未(Goat)。
1907、1919、1931、1943、1955、1967、1979、1991、2003、2022 、2027、2039、2051、2063、2075、2087、2099、2111、2123、2135。
猴-申(Monkey)。
1908、1920、1932、1944、1956、1968、1980、1992、2004、2022 、2028、2040、2052、2064、2076、2088、2100、2112、2124、2136。
鸡-酉(Rooster)。
1909、1921、1933、1945、1957、1969、1981、1993、2005、2022 、2029、2041、2053、2065、2077、2089、2101、2113、2125、2137。
狗-戌(Dog)。
1910、1922、1934、1946、1958、1970、1982、1994、2006、2022 、2030、2042、2054、2066、2078、2090、2102、2114、2126、2138。
猪-亥(Pig)。
1911、1923、1935、1947、1959、1971、1983、1995、2007、2022 、2031、2043、2055、2067、2079、2091、2103、2115、2127、2139。
背景:
2022年1月1日-2022年2月3日为农历辛丑牛年。
2022年2月4日-2022年12月31日为农历壬寅虎年。
2022年乃壬寅虎,五行属水,主智慧,理智,聪颖。壬寅虎人性格高傲,理智,聪颖,张扬,心思细腻,侠义之心饱满。宽厚仁慈,自幼聪颖,知书达理,处事富有激情,张扬,跳脱,喜出风头,有知人善任之能,天生富贵,一世安稳。
02是什么生肖
女孩就叫 戴颜悦 (孩子快快乐乐比什么都重要)
男孩就叫 戴颜轩(长得气宇轩昂)
02年什么生肖年多大
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即易经中有关事物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变易思想就是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源泉。
参考: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东方文明曾经有过极具辉煌的成就。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特别是中国所创造的文明永远是光辉灿烂的。在众多的文化和民族中,中华民族具有高超的智慧,而这种智慧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易经文化之内。易经文化,从古到今,都对世界文明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易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甲申年九月以来,学术界对《易经》文化提出批评,继而引起争议,很有必要正确认识易经,才能弘扬易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一、 周易热间接引发学术争议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传统文化热”、“周易热”相继兴起,但“周易热”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以占卦、算命、风水等象数类,第二将易经思维方式引入现代自然科学的“科学易热潮”。前者视《易经》为纯粹的卜筮之书,后者在很大程度上进入牵强比附的误区。在科学易热潮中,有不少学者渐而大胆提出“管理易”、“中医易”“音乐易”“美术易”“天文易”“生物易”“数学易”“军事易”“物理易”等观点,两股“易热”逐渐风糜东南亚许多国家,西方也有部分国家学者介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从事术数研究的人打着“科学”的旗号,游荡于社会各阶层,遍及各个社会角落,影响极大,间接引起了国内部分自然科学界科学家的惴惴不安,在二00四年九月三日上午,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杨振宁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报告明确指出易经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启蒙,杨振宁的发言,代表了部分科学家的心声,甚至杨振宁认为一直以来都有学者持有他的这一观点,但他们中很多人都迫于学界压力,不敢公开宣称自己的观点,准确地说易经是一部书,一部华夏民族的哲学经典,一部具有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文化经典,诚然数千年以来,易经的研究曾经走过很多误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不少研究易学的人没有认真研究易经文化的本质涵义、思维方式及其现时代的意义渐入了学术的误区,但是将近代自然科学未在中国启蒙和阻碍科学的发展的罪名硬扣在易经上,是大错而特错的。
二、“天人合一”和推演法的欠缺阻碍科学诞生
杨振宁把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归纳总结为五点: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杨振宁认为其中第四点和第五点跟《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特色是只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①。此言一出学术界一片哗然,立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这段时间我上网查看了不少文章,有附和杨振宁观点的,有反对杨振宁观点,有的客客气气地认真阐述自己的理由,有的唇枪舌战火药味极浓,我认为大家应平静下来认真研究杨振宁这个观点的论点、论据是否充分正确,通过客观研究,我认为杨振宁的观点是有失公允的。
三、易经中有科学的归纳法和推演法
首先易经中的归纳法是显而易见的。《系辞下传》“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爻的意义在于效法,八卦的创作启源于取象,八卦的目的在于比类。取象是取自客观事物的某种典型之象;比类则是根据具体卦象中蕴含的共性而加以推论。借助卦象来演绎哲理,是易经中所采用的朴素而基本的方法,而这种思维方法就是“取象比类”②。取象比类思维方法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方法,从它取自某一特殊的卦象,归纳出普通哲理,这是一种朴素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亦即是现在学术界广泛认同易经中有明显的归纳法。
其次易经中的推演法更是不可忽视的。古人在观物取象的基础上,用极为抽象的符号“━”阳爻和“- -”阴爻两个符号作为最基本的元素,比类演绎,排列组成经卦,并将八经卦以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配数,在八经卦的基础上发明创造了河图、洛书,建立了八卦体系的数学模型。八经卦有系统的变化、组合,再次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然后再将六十四卦演变为了384种变化即384爻,从八卦的基本构成及其演变我们不难看见易经六十四卦的形成,不是单一的取象比类,而是有严密的数学演变规律,这种演变规律,就是科学的数学推演法。
不仅是在易经中每一卦的形成演变中有严密的数学规律,不少象数文化也有严密的推演法,以北宋邵雍研究象数为例,他创制的《皇极经世》中利用象数推演法阐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在《观物篇中》:“易有真数三而已,参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二而六。”“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矣,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发地之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矣。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邵雍用“一分为二”“十分为百”的等比级数表达了无穷的几何级数体系,以此可以证明象数文化的形成仍具有科学的推演法。
因此,我认为易经中不仅包含有归纳法还有明显的科学的数学推演法。在易经文化中主要包含有义理,象数两个大类,义理之中即是逻辑归纳法的最好例证,象数之形成亦即是逻辑推演法的最好例证,试问各位学者西方哪一部公元四百年前后的经典之中蕴藏有如此完善的归纳法和推演法的呢?又有哪一部世界性名著曾经明确无误地宣称过它对科技具有促进作用呢?回答恐怕只有《易经》③。
四、割裂易经中系统的哲学理论片面认识“天人合一”是明显错误的
杨振宁认为中华文化里,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比如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易经》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也就是说,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而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从天人合一产生的观念是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传统思维与社会的影响,比因为植根于天人合一所以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影响还要重要。杨振宁教授这一番话是从西方哲学的观点上分析的,西方哲学讲究主客观,西方传统近代科学讲究人和自然是对抗的,从他的分析角度上来看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观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易经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以天人合一,阴阳对立统一为核心,扩展开来形成两个侧翼,一是揭示阴阳互相争胜负和“贞夫一”,由此产生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最后归结到要坚持“两点论”,防“过亢”和要“知几”,以不断提高自我的决策和应变能力。二是提出了阴阳和谐的整体观念,强调执“中”而协调,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与稳定。阴阳作为事物的对立面,互相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一种整体上的和谐,这种和谐的思想指导下,自然而然的强调天人合一,同时也强调执“中和”之道,强调“时中”,就是根据客观形势变化,随时调整,以达到灵活运用④。在易经的哲学体系中并非单一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谐”,先哲们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是对立统一的,要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合谐”必须要认识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即易经中有关事物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变易思想就是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源泉。
如果我们仅仅看到易经哲学中只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看不到易经中贯穿至始至终的“阴阳对立统一”理论和“变易思想”。就会作出易经只是教人顺应天,顺从地被动地顺从自然毫无主观能动性的结论。总而言之,易经中蕴藏有丰富的人生自我完善哲学,同时也包含有辩证的“对立统一”理论以及导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变易”思想,不少学者将易经中的系统理论割裂开来认识,作出的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
五、导致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尽管杨振宁教授指出《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将自然与人归为一理,使得中国文化没有产生自然科学研究需要的推演法,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启蒙,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中国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启蒙是客观事实,这个问题其本质与1938年李约瑟博士提出的问题极其相似,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博士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欧而不是中国?为什么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科学没有演变成近代科学?为什么中国能在中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在科技方面领先于欧洲?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实质是,为什么中国在16世纪在科技方面落后于欧洲?史称“李约瑟难题”其实早在1920年梁启超已有所省悟,已有人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中国科学发展的观点,至建国之后知识界很多学者都作过很多讨论,尚无定论。我想就这个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
第一,在易经这部涉及哲学、自然科学的经典诞生之后,至孔子一开始就从儒家的角度进行单一的注解,同一时期,老子又从道学的角度吸收了一部分易经的理论精髓创建道学,后入的佛学又融入了一定的儒学和道学的理论,两汉孟喜及京房发掘象数,而后王弼扫象尊义理,宋邵雍发展象数,朱熹等人从易经中结合儒学完善理学,清代朴学(又称乾嘉学派、考据学)重考证据,由此看来至从孔子至清代末,整个易学发展史是曲折的,各家学说无不有所偏依和曲解。明朝以前,易学的研究和发展始终围绕义理→象数或义理→象数这条轴线运动,明末清初义理派宋易又一次出现短暂的繁荣发展,清代朴学主要是以考据为治学内容的一种学派,它尊崇提倡汉代以经学的解释,采用汉朝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没有进行哲学理论的深入、发展的研究,而这一时期正是现在学者们探讨的中国在近三四百年中国近代科学未启蒙阶段,大致16世纪时期清初以后,从易学发展的历史来看遵循义理→象数或象数→义理的易学研究轨道的时期中国的科学较于西欧发达,至于只知考证义理和象数没有新发展的时期正是中国科学发展裹足不前的时期。因此我认为曲解易经和分割易理的哲学理论,都会对科学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易经的研究不够具体、不够全面和深入正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在中国启蒙的首要原因之一。
第二,清代北方满族一统中国,满汉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满族为统治阶段利益,对占据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族进行压制,甚至大兴“文字狱”进行文化清洗,许多人一度连书不敢读文章也不敢写,至于发展科技更是谈不上。清朝统治阶级层为了江山永固,防止汉人“叛逆”,始终拒绝西欧文化及科学进入中国,导致科发展停顿不前,说明清代统治者对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负有极大的责任。
第三,纵观历史的长河,儒学文化上升为统治阶级的哲学发后,被历代封建君主所利用,尽管儒学有很多优点,其中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中国古代敬重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是考取功名,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每一个学子都有,读书的人都想考取功名做官,其他的事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改进改造工具,搞发明创造,搞科学研究都是“下品之人”做的事,亦或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务正业”或“奇技淫巧”,从思想上精神上蔑视对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说明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科举制度极大限度地束缚了科学的发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导致的结果,这种结果主要来自儒学文化。
第四,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影响中国的科学发展。早在16世纪时,西欧的殖民主义者先后来到东方,最早来到中国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来到中国以后即用欺骗的方式租借澳门,以澳门为根据地,在中国沿海、内地通商传教并从事间谍活动,之后是荷兰、法国、英国等国传教士在各地“绘图测镜,消息潜通”,甚至与地方官勾结,鱼肉人民⑤。直至十九世纪中期,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把攫取利润的矛头指向东方的中国,终于在1840年爆发了雅片战争,从此中国战火不断,西方列强时而互相对立时而团结起来侵略中国,先是战争的蹂躏,然后缔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大片土地,还承担巨额赔款,导致综合国力下降,自然而然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亦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以上四点便是对近代科学未在中国启蒙的回答,总之历史客观存在的问题,应从、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认识,特别是西方列强的侵略问题,自16世纪起已开始行动,列强的侵略从个体行动到团体协作的特点日益突出,以五十年代朝鲜战争为例,竟有16个列强的军队大举出兵侵略朝鲜,在现时代仍有不少列强加紧对别国的内政干涉和侵略活动,这是值得警惕的,当前讨论我国导致科学方面存在不足的原因进一步推动我国科学大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六、正确弘扬易经极其重要
(一)易经的研究和推广务必要从易经与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结合,追求易经的研用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相结合。
(二)应当客观辩证地从易经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本质涵义的角度,对易经的义理象数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不能将易经的哲学理论割裂开来片面理解和认识。
(三)对易经的研究和运用要与神学要分清。当前一些人有意或无意地从道教、佛教神学的角度将易经引向化的倾向。在我保存的名片中就有一张正面是某某大学教授背面道教护身符的名片,还有一张是某某玉皇观、慈航观背面仍是道教护身符的名片,我记得当时是一个佛教打扮的大师送我的,这就是最好的例证。研究易学的仁人志士,一定要认清易经与虽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易经就是易经,就是,二者不能等同,更不能混为一谈,不然就有步入迷信与伪科学的危险。
(四),对象数的研究与运用要慎重,特别是从事术数预测的人士,在八十年代以来,涌出的大师不少,很多对术数文化一知半解的人东拼西凑,创建不少“某氏命理学”“某氏风水学”等等。其中错误不少,误人不浅。甚至在二00四年九月第七回世界易经大会竟有人不知天高地厚私发“天下第一风水大师”的传单,照此发展,先是“大师”遍地游,下一步将是“大仙”满天飞。过分夸大术数的功能已有所抬头,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不然也会步入迷信与伪科学的误区。
总之,易经博大精深,我们应当重视义理与象数的结合研究,提倡学与术的结合,不能将易经的哲学理论分割开来片面理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逐渐形成一支重道德、重学术、重实践,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作风的易学队伍,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发掘易经文化的各种功能与作用。西欧先进文化和科技亦值得学习,但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之,不能将各家学说单一片面理解易经导致文化偏差的责任责怪易经,更不能将科学发展缓慢的责任推卸给易经,我们应当遵循小平同志 “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走中国人自己的科技强国之路,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①《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杨振宁
②.④《周易》精蕴初探 李太生
③杨振宁指《易经》阻碍科学启蒙遭质疑 杨 猛
⑤中国通史第七卷 梁隆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