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心机,诸葛亮心机重吗
诸葛亮担任蜀国丞相多年,那他到底有没有过贪污过呢?
诸葛亮担任蜀国丞相多年,那他到底有没有过贪污过呢?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家里财产非常少,可能就好几百株桑树,十几顷闲田罢了。实际上在历史上许多的宰相在去世的时候都留下家财,曾经的蜀汉并没有曹军和吴国那样富裕,但诸葛亮好赖是蜀汉的宰相,并且做了一个几十年,按理说而言诸葛亮去世后应当留有许多的财产才对。那为什么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也就只有好几百株桑树,十几顷闲田呢。
最先而言,诸葛亮健在的时候看到中的并不是钱财反而是权利。尽管置身乱世天下绝大多数人都很拼命地积累资本来寻求安慰,但明显诸葛亮并不是只图金钱的人。诸葛亮的心灵十分强大的,总体目标也十分的宏大,因此钱财针对诸葛亮而言仅仅流云,他真真正正想要的是至高无上权利。诸葛亮为何能紧紧控制蜀汉的政党几十年,除开本身的天赋外不还是得散尽家财来笼络人的内心吗!
再一个便是诸葛亮刻意地散尽家财只留那些财产也是为了防止刘禅找自己的不便。诸葛亮控制蜀汉政党几十年,也抑制了刘禅几十年,因此诸葛亮明白自己去世后刘禅一定会把内心深处的怨恨显现出来的。假如诸葛亮去世后留下来的财产过多,那样刘禅彻底就能凭着收受贿赂的罪名来诋毁诸葛亮,因此诸葛亮就提前的做打算。
另外就是诸葛亮只留桑树和农田也是想告知刘禅自已的后代再也不会加入到权力角逐中奖了,他们也会安守本分的。终究桑树就是用来养蚕技术,最后要编织成布料的,而农田当然就是用来耕地的。诸葛亮根据这几样财产很明确的告诉刘禅与自己的后代要自立更生,这样既可以防止了刘禅对自身后人的封禁又获得了一个好名声,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心机多么的深。
诸葛亮应该是没有贪污过的,诸葛亮的一生是非常正直廉洁的,而且也是特别的忠心耿耿。我觉得是没有贪污过的,主要是因为他的志向喜好并不是那些东西,而且他非常的聪明,再加上他的俸禄本来就已经非常高了,所以是不需要贪污的。我觉得应该是没有贪污过的,毕竟他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而且对于这些财产根本就不在乎,否则也不可能一直生活在山上。诸葛亮是忠厚老实的人?还是会耍手段有心机狡猾的人
当然是会耍手段有心机狡猾的人了。即是忠厚老实的人,也可以说是有心机有手段的人,因为他对待自己人以及平民百姓是以诚相待忠厚待人,从来不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愚弄别人,但是如果面对的是敌人,那么他又是一个兵不厌诈无所不用其极的人,这两者其实并不冲突。
从诸葛亮的诫外甥书和诫子书你能从中觉得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严于律己,一心为公的人。诸葛亮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多动脑筋诸葛亮是一个有心机有智谋的人,但是对于他人也是有很强防备心理我觉得从这里面就能够看得出来,这个人应该还是很注重家庭教育,也就是说,诸葛亮这个人的精神,我觉得都能够从这些文章里面看的出来,他是很注重家庭教育,而且他个人的修养都能够看得出来,也就是说他这个人在平时的生活之中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他要求他的子孙后辈做到什么?是一个胸怀远大,宁静淡泊,谦虚好学,恬静寡欲,简朴节约,才学渊博的人
诫 外 甥 书
(诸葛亮)
【原文】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译文】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将自己的远大志向树立起来,并不断地用它激励自己。不局限于琐碎的事情,虚心地广泛地学习,去掉疑惑、吝啬,即使未能得到提拔、录用,这对于自己美好志趣是没有损害的,更何愁理想不能实现?如果意志不坚强,意气不昂扬,沉溺于习俗私情,碌碌无为,就将永远处于平庸的地位,甚至沦落到下流社会。
诫子书
三国时期 ·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诸葛亮死后,同为蜀汉悍将的马岱为何要杀死魏延,所为何事?
那是因为诸葛亮的临死之前有交代一定要杀了魏延,认为是个隐患。因为这个是诸葛亮生前嘱咐他杀的,因为他觉得魏延天生反骨。因为这个事情是诸葛亮交代的啊,说他有身上有反骨。
作为蜀汉的悍将,诸葛亮的心腹马岱最后杀死了魏延,是因为诸葛亮临死前交代给马岱的,诸葛亮让马岱一定要杀死魏延。诸葛亮杀马岱的原因就是因为魏延“天生反骨”,所以诸葛亮对他的印象特别不好。而且当时魏延的地位也是不容小觑的,对于当时的形势而言,诸葛亮认为魏延的存在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当时刘备和刘璋等都在入蜀攻打张鲁,而这时候魏延看出了刘备的为人,感觉比较仁义,智慧过人,所以魏延就带领他的部下一起投奔了刘备,但是魏延本身的实力也是很出色的,不但骁勇善战,而且谋略也不同常人,所以在投靠刘备之后也是多次立下了战功,受到了刘备的信任。
随着魏延一次次的立下战功,位置也一步步的提升,权力也逐渐的变大,从最初的前军师到后面的征西大将军,最后被进封为南郑侯。可见他的地位是不一般。在当时,魏延的南郑侯和诸葛亮的的武乡侯地位和级别是一样的,所以这也就说明了魏延当时的实力和在西蜀国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
诸葛亮临死之前还安排了一件事,就是安排杨仪总领退兵的事情,而杨仪根据诸葛亮的安排多次的挑战魏延,魏延对杨仪的挑衅实在无可忍受,便率兵攻打杨仪,也就中了杨仪的计谋,魏延并没有能打的过杨仪,后魏延落败而逃,在回途的途中被马岱追杀,而此时的杨仪却向刘备上奏魏延谋反,而当时的刘禅作为皇帝就下令对魏延夷三族。所以魏延最后其实不算死在马岱的手里,而是死在诸葛亮的计谋之下。
勾结宦官攻击姜维,最后叛国,说的是诸葛亮哪个心腹?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赞美蜀相诸葛亮的一首名诗,千百年来传诵不息,后人每当读起这首诗,仿佛都能感受到诸葛亮为了蜀国奉献一生的耿耿丹心。
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固然不容置疑,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自古无十全之美之人,诸葛亮的人生也存在一些白璧微瑕。他的治国之才和军事才能,在三国时代都属一流水准,后世对他的美誉多据此而来。但他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短板。
诸葛亮的这个短板就是他的用人之道。对于一个国家的高层管理者来说,精于用人之道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硬素质。只有精于用人之道,才能精准鉴别人才与庸才,把贤明之士提拔到合适的岗位上来,营造出“众正盈朝”、人才济济的局面,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刘备显然是精于此道的老手,遴选人才眼光出众,驾驭人才手段非凡,他在时期间蜀国的人才储备厚度和广度都达到一个较高水准。但诸葛亮全面主政后,却接二连三在人才鉴别使用上出了大问题。
第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他重用马谡。马谡担任蜀国“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对他非常赏识,委以重任。结果在公元228年的蜀国第一次北伐之战中,马谡在街亭之战中遭遇重大失败,导致蜀国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第一次北伐以失利告终。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错用了一个人。此人就是蜀国后期重臣董厥。刘禅时代,董厥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辅国大将军,权倾朝野,名重一时。但少有人知的是,董厥最初是诸葛亮一手栽培的心腹,历任丞相令史、丞相主簿,诸葛亮对他非常器重,经常夸赞他“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对他放手提拔。
有了与诸葛亮这层关系的加持,董厥在蜀国的仕途一帆风顺,步步高升,从丞相府的普通文员一路升迁到大权在握的尚书令。但遗憾的是,董厥的为人和才干,并不比马谡强多少。
董厥主政期间,刘禅宠信宦官黄皓,黄皓在刘禅的庇护下狐假虎威,“窃弄机柄”,染指干预朝政,徇私枉法,中饱私囊,把蜀国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大将军姜维曾经愤而上奏刘禅要求惩处黄皓,身为尚书令、文臣之首的董厥,却缺乏这种勇气,他不仅不敢与黄皓斗争,反而“咸共将护”,里外勾结互相袒护。
更为恶劣的是,董厥还曾攻击姜维。蜀国后期,姜维成为刘禅手下硕果仅存的军事人才,系蜀国安危于一身,且对蜀汉忠心不二,是刘禅赖以抵御魏国的长城。但董厥却对兵权在握的姜维非常嫉恨,甚至上书刘禅攻击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要求从前线召回姜维“夺其兵权”。万幸刘禅没有糊涂到那种地步,没有听从董厥,否则蜀汉可能提前灭亡。
公元263年,魏国出动大军大举讨伐蜀国。刘禅听说前方吃紧,派遣董厥、张翼等人带兵前去支援姜维。但面对魏国大兵压境,受国厚恩的董厥居然为了自己富贵前程,叛国投敌,就此投降魏国。
姜维虽然也投降魏国,但姜维是在施展诈降计,最终策反魏国大将钟会,使得魏军内部自相残杀,姜维也为国捐躯而死。董厥却是实打实投降魏国,被司马昭任命为相国参军、散骑常侍,还厚颜无耻地重回蜀地,替魏国“安抚”蜀国臣民。西晋建立后,董厥再度投降西晋,几乎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姓家奴”,令人不齿。要了解更多三国历史人物和事件,请阅读经典史籍《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