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玄学意思是什么,易经玄学啥意思
玄学是什么意思?
释义: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处 《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本来是哲学上的一个用语,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
在近代泛指一切研究不可知本体的学说。
众妙之门,即“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众妙之门,就是玄牝——即,各种观念得以生发和传递的源头所在。
“谷神”——谷,本意是山涧汇流的洼地,谷神就是指“神”汇集到一起。
而“神”乃是凝固的“元”,元是变动不拘充满活力的,神实际上是元的固化形式,用海德格尔的思想来说,神是元的是完成之物(死物)。
而元,即无,即大一,即万物本源处开始的整体性(用西哲的说法就是“一是一切”)。
谷神不死,意思是从元凝固出来的那些神重新汇聚起来,即固化的形式重新整体性的纳入视野,然后在整体中重新看到那变动不拘的“元”,谷神不死就是返本归元,重回到“元”就会发现“元”即玄牝——牝,母牛,取其“雌”之意,即“能生养延续”之意。
玄的意思下面有介绍,玄牝的意思就是:能生养能延续的那个奥妙所在。
参考资料:
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
道家玄学也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学术要旨
玄学是对道家的表达。
可以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
“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上的贵无与崇有两派。
基本特点
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杨泉等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玄学是什么意思啊?
意思:本来是道家(道教)哲学上的一个用语,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
读音:xuánxué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例句:由于玄学的影响,此时的山水描写多用浑融之象体现“道”的境界,但也有少数诗文开始尝试对山水的具象描摹。
扩展资料
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
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图大业,都是在道家无为而治指导下取得。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什么是玄学?玄学就是算命、看风水吗?
玄学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儒家哲学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
鉴于自汉至晋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制度和社会价值观念基本上都无变化的情况下,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不可能凭空冒出一个与儒学对立并引导当时观念形态的玄学。
扩展资料
魏晋名士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开始动摇﹐今文经学和谶纬内容空虚荒诞﹐丝毫无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于是古文经学代之而起。同时由于选举名实不符,欺世盗名、贿赂公行的现象比比皆是,名教理论开始破产。到了党锢之祸发生,传统的价值体系开始崩溃。
此后汉朝士人,以尽忠于皇帝,尽忠于朝廷为理想品格。士人忠于社稷的心态,是非常普遍而真实的。那时的士人,在感情上“与大一统政权是一体的,有一种亲近感”,以维护、巩固这个政权为自己的职责,为之献谋,为之筹划,为之辛劳,也为之忧虑。
《易经》算是玄学吗?
易经其实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经典,说是玄学,不如说他什么都通,一提到易经,人人想到的都是算命,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它能算命。一部分,你算命相当于此时此刻,你遇到了麻烦,而易经的每一个卦居然都好像能够概括你目前遇到的事一样。很多人觉得《易经》是,可是他们自己都在说《易经》什么飞龙在天,利涉大川,元亨利贞,都是出自易经,不知不觉的,你就说了易经,所以说,易经易经根深蒂固,深入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心,而不仅仅是一本书籍。也可以说,《易经》易经是我们的灵魂了。易经是一门哲学。算玄学,也是古人留下来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通古旷今。
玄学是什么意思啊?
什么是玄学?玄学就是算命、看风水吗?
玄学,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通常特指魏晋玄学。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时期。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玄学也可以说是儒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扩展资料
玄学出现的意义:
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
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梦觉、本迹、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道家所具备重视,而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什么是玄学?
玄学又称新道家,亦称形而上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
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学又称为新道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道德经》、《庄子》和《易经》,与世俗之人以荒诞不经不切实际的观点有所不同,“玄”一般认为是以《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归旨,扬雄在《太玄经》中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
《易经》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王弼《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由此可见,玄学研究的对象是那些幽深玄远的问题,也就是超脱万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以及道对现实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
扩展资料
玄学是在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上开始了动摇,今文经学与谶纬内容空虚荒诞,两汉的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在后人的划分中,一般是特指魏晋玄学。
因为这一次的思想碰撞,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后的又一次比较大的思想碰撞,对后世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也将中国的哲学世界带入了一个新高度。它的时间跨度一直从汉末起直到宋朝中叶宋明理学的出现才结束,可谓是旷日持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学
玄学又称新道家,亦称形而上学。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扩展资料
玄学划分为三个阶段。
正始玄学:以王弼、何晏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由汉末才性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尤以王弼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最大。
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西晋玄学:以裴頠、郭象为代表,构成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哲学与学说,是那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所谓“玄”,即《老子》所讲“玄之又玄.谓。西汉之扬雄在《太玄·玄摊》中说:“玄者,幽摊万类,不见形者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学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 ,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 、象 ,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说白了就是三国演义那段时间,我们看着三国鼎立一会你打我,一会我打你的。要是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可想而之,人们及当时的知识分子无不时刻存在朝不保夕的感觉,所以谈学说易成为在当时社会茶余饭后的主要活动,以此来暂时达到精神世界的满足,回避如此残酷的现实。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玄学的特色:隋唐精神,魏晋风骨。
这两方面原因加在一起,注定玄学,既带有神秘深奥的一面同时也有着满足精神世界慰藉心灵的作用。
后来玄学的内涵被不断扩充,不断被后世方术家所充实。产生了包括山、医、命、卜、相在内的五种体系,这些玄学体系的思想借鉴于先秦的阴阳学说,而这些思想并不是直接借鉴而来的,主要是由于汉时道教的兴起,在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时候,除了引《道德经》为经典的同时,也把阴阳学说五行演德学说一起丰富起来,所以玄学同道教的渊源极为深厚,可以说都是国学思想组成和传承的一部分。
山所包含的内容是指修身养性,静坐内炼等,大略可以包括有:导引、内丹术、外丹术、武术等。代表著作有《太清导引养生经》、《伍柳仙踪》、《唱道真言》、《铜符铁劵》、太极拳、五行拳等。
医术则就是古代中医系统,治疗手段分为:针灸、汤剂、推拿、祝由等。代表书籍有《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脉经》、《针灸大成》、《本草纲目》、《汤头歌》等。
命理所指就是占算人生命运的学问。大略分有:四柱、紫微斗数、九星论命等。代表著作有《渊海子平》、《紫微斗数全书》等。
卜,所指就是占卜运程的行为,大略分有:六爻、梅花、六壬、奇门等。代表著作有《易林》、《增删卜易》、《梅花易数》、《皇极经世书》、《大六壬全书》、《奇门旨归》等。
相术观察人的面貌、地理环境等方法。大略分为:面相、手相、风水等。代表著作有《柳庄神相》、《麻衣神相》、《地理全书》等。
易经八卦风水知识
易经八卦风水知识
易经八卦风水知识,易经大家都知道,毕竟是被称为群经之首,风水也是包含在易学之内的。想要了解好易经,就必须扎扎实实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下面分享易经八卦风水知识!
易经八卦风水知识1
学风水懂风水非了解易经八卦不可,风水、算命、看相的理论是来源于《周易》,宋代陈希夷的《心相篇》,邵康节的《皇极数》等是著名的专着。
它通过观察生庚、面相,说明吉凶祸福,可见易经八卦风水知识的重要性。风水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深受社会诸学问、诸因素的影响,影响风水理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易(即易经、以周易为主体,这是我国最早的充满哲学思想的伟大著作。
儒家经典著作),儒(主张天不变,地不变,道也不变)、道(主张形神合一,以神守形,以形养神)、释(主张因果报应和轮回思想)、巫(主张神灵对人运的影响)、占星(主张星宿对人的影响)。
风水的产生早于周易的产生,易的发展促进了风水学的发展。
易经八卦风水知识
易经八卦风水的载体:罗盘
罗盘上由易经八卦去代表八个方位,每个方位再包含三个方位,合共二十四个方位。
易经中有八个卦象,由伏羲所创,称为〔先天八卦〕。
周文王将八个先天八卦变化成六十四卦,称为〔后天八卦〕。
风水学就是将〔河图洛书〕与及〔八卦〕的智慧融成一体,应用在方位之上的一种学说。
八个先天八卦分别是:坎 坤 震 巽 干 兑 艮 离
创作罗盘的人将代表东北方的〔艮〕、东南方的〔巽〕、西南方的〔坤〕、西北方的〔干〕这四个卦象加进罗盘之中,成为罗盘上的二十四山。
〔坎卦〕代表〔壬子癸〕 三个山(正北);
〔艮卦〕代表〔丑艮寅〕 三个山(东北);
〔震卦〕代表〔甲卯乙〕 三个山(正东);
〔巽卦〕代表〔辰巽巳〕 三个山(东南);
〔离卦〕代表〔丙午丁〕 三个山(正南);
〔坤卦〕代表〔未坤申〕 三个山(西南);
〔兑卦〕代表〔庚酉辛〕 三个山(正西);
〔乾卦〕代表〔戍干亥〕 三个山(西北);
易经八卦风水知识
中国古代的儒家,讲天道与人道,讲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孔子“朝闻道,夕死可也”,见出孔子的求道问道精神。天的观念,天人合一,指的是与道合一。
天人合一观念,实质是道的观念。《论语》、《中庸》等儒家典籍中,有丰富的关于道的论述。伏羲首创易经八卦。
伏羲创造八卦时没有使用文字,《易经》文本中的一切文字都是后人添加上去的,主要有三个人,一是周代早期的文王,为易经的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作了卦辞。
再是文王的三儿子周公,为易经的每一卦作了爻辞。之后是周朝末年、春秋早期,孔子作了易经中的易传。
因为任何的风水应用都是与易经阴阳八卦关联的。所谓阴阳,只是表示一种自然界的气场状态而已。
风水上区分阴阳主要分两种:第一种情况是,风水上把比较阳刚的物质称为“砂”,比如凸出的、高大的、坚硬的、静止的……如高山、建筑、电线杆等;
而把比较阴柔的物质称为“水”,比如凹陷的、低平的、柔软的、流动的……如水流、洼地、水塘等。
有些地方见不到真砂真水,那如何来判断呢?那就以高低而论,所谓“高一寸为砂,低一寸为水”。
易经八卦风水知识2
什么是易经?
易经是群经之首,百家之源。《易经》是群经之首(通常由四书组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有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书五经思想组成,易经是研究宇宙自然规律的,风水也是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平衡,风水出自易经
易经与五行八卦。
《易经》又称《周易》,它的理论又被称为“玄学”,玄学的意思是,水得土制之玄,先天智慧+后天肉身,此谓之玄。
以宇宙实相为基础,以五行学说机制为基础,分别从物质、运动、能量、时间、法则等角度认识宇宙,并运用后天的物质世界,由此产生「八卦」体系,即「八卦」系统,「八卦」是古人对真实地球与人的认知角度。
除经学外,《易经》在术数方面的影响也是及其深远的。易经五行是所有数论最基本的构架,是玄学的理论核心。
易经之于术数的运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易经和预言,二是易经和风水学。易经预测学就是根据社会事物的发展,预见未来的`意义和结果。
易经的阴阳学说。
风水学中的阴阳概念,体现在《易经》中,阴宅为阴,阳宅为阳。人为阳,宅就是阴;外部是阳,宅就是阴;风水说的九星是阳,室内的八宫是阴;
《易经》学构建了“八卦”系统,将八卦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是理论辩证,讲述八卦起源,后天八卦是理论应用,具体到八卦与八方,涉及到八卦的具体应用。
与生俱来的八卦与社会的“六亲”辩证密不可分,主元理论的建构与后天八卦有关,具体建构阴宅与阳宅风水理论体系,可以说易经是风水学的理论根源。
什么是风水学呢?
风水学又可分为峦头风水和理气风水两大部分。栾头风水重形峦山川地象,理气重视三才五行的转换。栾头风水为本,是载体,承载理气;理气风水即为末,是引导山。
栾头风水比较有名的是杨公的栾头派、金锁玉关等等,理气风水比较著名的有杨公水法、八宅、玄空等,这些都是关于风水的理论体系,
易经看风水的方法是什么?
看风水的方法来源于易经,但是跟易经原文差距很大,看风水的方法算是易经的“技法”,如果想学习看风水,就要单独的学,但是基础理论还是出自于易经之中。
风水之术以杨公风水为上,现在很多风水其实也是出自杨公风水,无论三元还是三合都是杨公风水的分支;玄空是分支的分支,而且玄空弊端太多;八宅和金锁玉关源于八卦,只要分好三才和阴阳,一样是个不错的风水之法。
什么是玄学,玄学的特点
玄学介绍如下:
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的哲学思想与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此处的“玄”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
鉴于自汉至晋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制度和社会价值观念基本上都无变化的情况下,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不可能凭空冒出一个与儒学对立并引导当时观念形态的玄学。事实上被后世认为的"玄学家",彼时都自认为在致力于经学并做出很多的成绩。
“玄学”之名是在魏晋之后出现的。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一直有谈论形而上学的传统,并以伦理纲常为自然之道,后来的佛学也属两晋谈玄的内容,玄学并不能简单地称作“新道家”。
玄学特点:
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杨泉等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