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命运的看法,怎样面对命运的不公平

孔子的天命观是什么?

孔子的天命观是对从殷至周“敬天事鬼神”传统思想的承认。但孔子在承认的基础上,主张不要过多关注,而把人们的眼光从对“天”、“命”、“鬼”、“神”的关心上,拉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来,主张尽人事以应“天”事。

大家对命运一说的看法

1、尽人力以安天命。
人力有时而穷,许多事情虽然我们竭尽所能去努力,但因为环境中意想不到的不确定因素或其他
不可抗力
的影响,最终我们可能得不到
我们想要的结果
,此所谓时也运也命也,也就是命运的安排吧。对此只要问心无愧,就不要太过自责,古人云:“善始者不必善终,善做者不必善成”
天命难违

2、未尽人力不可妄言天命。
更多的时候我们做事往往因为懒惰或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废,此时我们常常自我安慰说是命运使然,这是自欺欺人。当扪心自问,是否已全力以赴,不要把命运当借口,否则怨天尤人庸碌一生实是咎由自取,无关天命。

结合诗词谈谈中国古人对宇宙人生、命运的文化思考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真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以上这两首古诗都是以时间的观念和概念来写的,光明似箭,日月如梭,都是表达出人的一生何其短暂。
第一首的意境,让人读后觉得茫茫然,回望上下几千年,只恨时间的长河啊在这么短暂的人生里只有悲叹。拿人生只有几十年和漫长岁月相比,“我来不及见不到古代的人,却也没有时间去见到后世的人,时间才是永恒的啊,想到人生这么短暂,不禁流下了眼泪。”这只是一种情怀,于实际人生来说,是没有作用的,可以说是消极的思想。
两首诗都是以时间为背景,但是写的意思完全不同。第二首才是有积极性的。“奉劝世人啊,不要看重金条纺织的衣服,年青的时间,才是最重要的,当机遇到来的时候,就要好好把握住,当失去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一首是平庸的思想,一首是积极上进的思想。
第二首来说,古代的人才是有对自己的人生,命运的把握,不要去做没有用的事情,至少是自己不想的。把握好机会,一展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愿平凡过一生。
我个人认为,做人做事,应该是要有积极性的。人生应该要有追求,就像写出的诗句,最少应该表达出一种上进的思想,人生百态,偶尔低诉一回,未尚不可,但精神可是向上的。

古代人对生死的看法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里仁》)。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区别。"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正因为"几希",才是人与动物有了区别。所以在生命与"仁义"做取舍得话,要"舍生取义"。但他们并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视生,不过在两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后者。在他们看来人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对于将来之死,不必关心。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汉代扬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神灭论》)宋代朱熹说:"人之所生,精气聚也。人只有许多气,须有个尽时。尽则魂气归天,形魄归于地而死矣。人将死时,热气上出,所谓魄降也。此所以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朱子语类》卷三)明儒罗伦说:"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文集》)。明末王夫之认为应该"珍生",因为生才可以载义。他说:"圣人者人之徒,人者生之徒。既以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周易外传》卷二)"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尚书引义·大诰》)
2、道家及道教之生死观。
道家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关于生死的看法也非常重要。老子谈论生死的不多。他认为一个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较好的保存自己。"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章)。老子似乎发现,如果一个人如果太显露自己,就会遭到外界的损害。"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章)。所以保存生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处众人之所恶"。太注重自己的身体,反而有害。"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50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75章)。养生贵在于"啬",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对于死亡,老子认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亡",王弼解释"身没而道犹存",盖一个人与道同体,才可不朽。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38章)对于生死,庄子做了详细而深刻地论述。他认为,生、死都是大化运行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对于死亡亦不必恐慌,要顺其自然。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他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变化。他说:"古之,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成玄英疏曰:"夫处生而言,即以生为得;若据死而语,便以生为丧。"(《徐无鬼》)。可见,以生观死,则死为死;但以死观生,生者也是死。即生死是相对的。何况从另一方面讲,死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也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齐物论》)。当人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生死时,死生的界限也就消失了。"彼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肒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大宗师》)"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庚桑楚》)"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秋水》)"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至乐》)"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大宗师》)。所以他主张齐生死。无论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后来郭象亦认为,对于生死,要顺其自然。他认为死生都是"命"。"其有昼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极,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系哉?","夫死生昼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系哉!","死与生,皆命也。无善则死,有善则生,不独善也。故若以吾生为善乎?则吾死亦善也。"(以上见《大宗师》注)所以不应喜生而恶死。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他们对于生死的主张主要是长生。认为人们只要善于养生,则可以成仙,从而长生不老。道教虽然有许多派别,但这一点是他们都认同的。他们认为形神同质,都是由"气"构成的,如《太平经》说:"夫物始于元气",《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以至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神形皆气,故养气可以长生。《太平经》中说:"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神明精气,不得去离其身,则不知老,不知死矣。"他们认为,"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抱朴子内篇·至理》)所以要保养身体,这样才能保存精神。他们认为,人只要"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抱朴子内篇·论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权在我不在天命,"我命在我,不在天地"(《西生经》),所以只要自己由决心毅力,通过一些方法(如行气、导引、存神、守一、内丹、外丹等),就可以长生不老。
3、佛教之生死观
佛教本是印度的,但自东汉时传入我国,逐渐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向来以儒释道来概括我国的文化,因此,佛教的生死观也应重视。
佛教对人生看法基本认为人生是苦的,这个看法决定了他们对生死的看法。他们人一生下来,便是要受苦的,世界到处充满着苦难。他们认为苦难有八种,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盛阴(色、受、想、行、识)。那么造成苦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认为是"集",即人们对外物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苦。因此有种种行为和烦恼,从而处于生死轮回之中,而得不到解脱。所以要灭此种种欲望,灭苦即达到解脱,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灭"。"道"即是实现灭"苦"的方式。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四谛"。
佛教主张轮回,认为人要达不到解脱,就永远处于轮回之中。他们认为产生轮回的原因主要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指无明(愚昧无知)、行(意志活动)、识(心识、精神活动)、名色(精神和形体),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触(触觉)、受(感受)、爱(爱欲、贪欲)、取(执取)、有(思想行为)、生(来世之生)、老死。丛生在此十二环节所组成的因果链条中"生生于老,轮回周无穷"。处于生死轮回不已的苦海之中,丛生应该灭除产生苦果的原因,以求解脱。
他们还认为,人们的不同的行为会造成不同的报应。他们把这种行为称作"业"。"业"指丛生的身心活动。这种活动和因果关系结合,会形成产生不同结果的力量,是为"业力",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是创造未来生命的动力。"业",从性质上分,有善、恶、无记三类。善恶招受不同的果报,无记不招果报。业是人类向上或向下堕落的根据。人只有超越自我、人生、生死,转化成佛,才能摆脱烦恼和痛苦,实现永恒幸福。
佛教还讲"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诸行无常"是说世界上的事物是刹那生灭的,人也一样。"诸法无我"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没有自性的。"涅盘寂静"则是在此基础上达到解脱。这是他们的基本主张之一。
从上可知,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有"无明"和"贪欲"。东晋慧远在《明报应论》中说:"无明为惑网之源,贪爱为众累之府。二理俱游,冥为神用,吉凶悔吝,唯此之动。"正因为"无明"和"贪爱",人们才有苦难。断除二者,才能得到解脱。
由此可见,佛教认为人的身体和欲望是人受苦的原因。他们人们的身体是虚而不实的,因为人的身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他们认为人有贪、瞋、痴"三毒",所以在六道轮回中不得解脱。六道是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只有消除"三毒",才能超脱轮回,获得解脱。否则永远在这六道轮回之中受苦。可见,佛教认为人之所以受苦在于人执着自己的身体,正因为有身体,所以才有种种的贪求和欲望,才在人间受苦。他们认为人生的痛苦在于有生,有生则神形结合,精神在涅盘之前的轮回中受苦。只有神与形离,超脱轮回才能解脱。所以他们主张"形尽神不灭"。神灭与神不灭是南北朝时讨论的重要的问题,佛教认为身体虽然是有尽的,但精神可以永存,如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的《形尽神不灭》说:"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还说神是"精极而灵者",与物不同,是不灭的。可以说,佛教着重于人死后的安顿,是死后世界的问题。实质上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如果死亡以后是幸福的,也就没有必要害怕死亡了。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不但在下层,而且王公大人甚至皇帝都受到它的影响。例如,梁武帝多次"舍身"同泰寺"为奴",唐代武则天也信佛。宋代以后虽然有点衰落,但仍有影响。

大家对命运一说的看法

1、尽人力以安天命。
人力有时而穷,许多事情虽然我们竭尽所能去努力,但因为环境中意想不到的不确定因素或其他不可抗力的影响,最终我们可能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此所谓时也运也命也,也就是命运的安排吧。对此只要问心无愧,就不要太过自责,古人云:“善始者不必善终,善做者不必善成”天命难违。
2、未尽人力不可妄言天命。
更多的时候我们做事往往因为懒惰或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废,此时我们常常自我安慰说是命运使然,这是自欺欺人。当扪心自问,是否已全力以赴,不要把命运当借口,否则怨天尤人庸碌一生实是咎由自取,无关天命。

你们相信命运么?你们对命运有什么看法?

我相信命运! 因为,命运就是人生。 而人生的存在,就是生活! 所以,命运,在我理解角度,就是生活! 当你明白生活后,你就等于明白命运,享受命运!虽然,不能全掌控命动!但是,你已经让你的命运多姿多了!
采纳哦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