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本质是万事万物分类的五个概念,世间万物与五行之间的关系

中国文化里的五行,指的是哪五行?它是如何定义的?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首先是宇宙的本质是由五种元素相生相克的。随着这五种元素的兴衰,宇宙和自然都会发生变化,不仅影响到人类的命运,也使得宇宙万物循环不息。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性的运动变化组成的。它强调整体的概念,描绘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其次五行论所确立的五色概念与之息息相关。中国的五行论虽然在战国时期编纂和普及,但早在夏商周之前,五色就已成为崇尚色。从色学的角度来看,五种颜色早在三代前就已经出现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五色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审美标准。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哲学和观念体系,它被历代君王专门用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而中国古代的色学,深奥繁复,大有学问。

再者五行相生相抑都是规律,就像太极的阴阳,五行相生的特点。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其中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黄金是金属。木为林木,地为地,水养万物,火焚万物。金生水,金是水的意思,所以五行之间是相互变化的。

另外阴阳五行的哲学概念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包括艺术。阴阳五行论中象征色的表达,显示了我们先民控制色、协调外界的特殊思维能力,也为我国有色色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及其审美模式的建立。2000多年来,虽然各个流派对它有不同的解读,但还是沿用了作为古人的经验。

五行的起源

五行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
五行来源
阴阳本于易经,而五行出于八卦,都基于河图数理
先天八卦反映物理基本能量态势的分类(天干,如动能):比如乾为自旋(庚)、兑为向心(癸)运转(辛),坎为频率(壬)、离为波长(丁),震为电势(甲)电流(丙),巽为电场(乙)波幅,艮为磁球物质(戊),坤为驻波力场(己)。其中甲电与戊磁、辛运动(动能)与乙振动(势能)互为镜像。
而后。天八卦反映能态所对应的物质状态(地支,如动量),河图就是物质四象的分野工具: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四象为八卦构成之物质基础,与五行物质四象未辰丑戌一一对应。后世把四象附为金木水火,实非五行本义之所在。
故八卦是自然物理量的分类(经),而阴阳五行归纳各物理量间的数理关系(纬)。五行合化可直译为物理方程,概括宇宙的根本运行规则。一个自然平衡、自我修复的系统,必然八卦齐备、五行运化——如同人体(洛书全息)。

五行什么意思?

五行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

涵义解析
道家五行学说最早,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取象比类学说,不是五种元素,而是将万事万物按照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的性质归属到水火木金土五个项目中,与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有区别,是集哲学、占卜、算命、历法、中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于一身的理论。
五行系指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并叫它们为“五行”。早见《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弯曲,舒张),金曰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种收获)。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不但将宇宙万物进行了分类,而且对每类的性质与特征都做了界定。后人根据对五行的认识,又创造了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在“五行生克”定律上面。
相生,是指两类属性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则与相生相反,是指两类不同五行属性事物之间关系是相互克制的;具体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是指什么?

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

“两仪生四象”,最开始的四象指的是什么?

周易中的“象”字是用的最多的,它的解释也是最多样。然而就是两仪生四象的“四象”没能解释正确!为什么呢?

《易经》中太极的生生不息之“气”裂变成清轻浊重的二气,这个二气形成两仪天地后,再继续裂变为四象。四象是什么?为什么要叫四象?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说明了开天辟地中的八卦是怎么样形成的。而“两仪生四象”是表明了“四象”是由本源天地两仪裂变的,这种化生方式是以优胜劣汰为进化原则的。这句话是“四象”二字的最早来源之处,就是从这句话开始,四象的解释是花样百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中国古来的“四象”以少阴、少阳、老阴、老阳说法为多,当然也有其他多种说法。现在就单纯地摘录了一些历代以来的具有代表性“四象”的言辞(没有改动,解释),以供易学爱好者参考。为了不讨人嫌,只作一点点我个人的看法。

晋.张华《博物志》卷一:西方少阴,日月所入。东方少阳,日月所出。

《汉书.律历志上》: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落物,于时为秋。

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少阳,东极。

王闿运《衡阳常氏家庙碑》:前设大殿,户向少阳。

《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正体毓德于少阳。李善注:正体,太子也……少阳,东宫也。

汉晋之间时,少阴少阳皆指方向,位置。也有引申为方向所代表季节的。以及太子之位的。然而“象”不应该是方向,位置。

三国时期吴国学者虞翻 注:“四象,四时也。”

高亨 注:“四象,四时也。四时各有其象,故谓之四象,天地生四时,故曰:‘两仪生四象。”这个“四时也”指的就是春、夏、秋、冬四时之象。

周易尚氏学:“四象即四时,春少阳,夏老阳,秋少阴,冬老阴也。老阳老阴即九、六,少阳,少阴即七、八。故四象定则八卦自生。”

《朱子语类》:“《易》中只有阴阳奇耦,便有四象,如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

这是汉唐以来承袭了三国时期吴国学者虞翻解释这个“四象”的说法。把四象说成四时,四季。四时是立卦为画以后,演卦的根本,这样才能达到往来进退,相互变化,自然常态。而四季是立卦为画以后,卦的内在性命。值得怀疑的是这四时,四季是 “象”吗?

《易.系辞》:十有八变而成卦。唐.孔颖达疏:“每一爻有三变……其两多一少为少阳者,谓三揲之间,或有一个九、有一个八而有一个四,或有二个八而有一个五,此为两多一少也。如此三变既毕,乃定一爻;若两少一多为少阴,谓初与二三之间或有四,或有五,而有八也;或有二个四,而有一个九,此为两少一多也。” 以七为少阳,以八为少阴。

《左传注疏》引《易》云:说者谓七为少阳,八为少阴,其爻不变也。九为老阳,六为老阴,其爻皆变也。

唐柳宗元《与刘禹锡论易书》:老阳数九,老阴数六。

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易》象九为老阳,七为少;八为少阴,六为老阴。

高亨 注:“四象: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种爻象也。”

周易大传今注:七指少阳之爻。八指少阴之爻。九指老阳之爻。六指老阴之爻…四营谓爻象之四个营区也…四营即四象。

这是《易.系辞》:蓍草占卜中出现的卜数转化成的阴阳爻当做了的“四象”。

唐吕岩《忆江南》词:“八卦九宫看掌上,五行四象在人身。”这个四象虽然是指金、木、水、火,但是还是从四时季节的说法依据过来的。另外说明一下,单纯的周易是没涉及到五行的。

孔颖达说,四象在卦上,则为实象、假象、义象、用象。这个“四象”是卦上的四象,并非两仪演绎出来的四象。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大易篇》:“天地之四象,阴、阳、刚、柔也。《易》之四象,则吉、凶、悔、吝也。”这是“易”道所演绎出来的天地定位与立卦的根本,但这“四象”并非是两仪演绎出来的“象”。

清龚自珍 《五经大义终始论》:“圣人之以能有名号者,有四象焉:曰暇、曰顺、曰雍、曰嘉。” 这四种治政要求也应该不是“象”。

《西游记》第一回:日、月、星、辰,谓之四象。这是四象,但实际不是 “易”中的四象。

经脉分手少阳经和足少阳经。手少阳经为三焦经,足少阳经为胆经。分手少阴经和足少阴经。手少阴经为心经,足少阴经为肾经。中医运气学说中亦以「少阴」指君火。另外,《东医寿世保元》又描述了四象人的性气和情气,称:“太阳之性气恒欲进而不欲退;少阳之性气恒欲举而不欲措;太阴之性气恒欲静而不欲动;少阴之性气恒欲处而不欲出”,“太阳之情气,恒欲为雄而不欲雌;少阴之情气,恒欲为雌而不欲雄;少阳之情气,恒欲为外胜而不欲内守;太阴之情气,恒欲为内守而不欲外胜。”太阳人“其性便便然”,少阳人“其性恢恢然”,太阴人“其性卓卓然”,少阴人“其性坦坦然”。这些都是中医学里假借(象)易学四象之名而已,并不是两仪生四象的“四象”。

清方以智《通雅.六书形声转假说》:“用修曰:六书当分六体。班固云象形、象事、象意、象声、假借、转注是也。四象为经,假借、转注为纬。”这是解释字的形法和来源。



古代把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宿星辰,划分为东南西北各有七宿,把每七个星宿联系起来形象成动物,作为“四象”,也称为四灵。如:

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角宿象龙角,氐房象龙身,尾宿象龙尾,它们连起来像一条腾空而起的龙,称为东方苍龙。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柳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嗉,翼为羽翮,它们连起来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鸟,称为南方朱雀。

西方有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像一只跃步上前的老虎,称为西方白虎。

北方有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像一只缓缓而行的龟,称为北方玄武。

从易经的角度讲此四象是古包牺氏仰首观察的天象,即苍龙、朱雀、白虎、玄武,二十八宿以及附近的星辰。文王作爻辞时有相当的一部分就是根据天象来解释爻辞的。明末清初黄宗羲也以天象来解乾卦之象,他认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故全卦以龙为喻。初爻,子丑月,黄昏,苍龙入地,故曰“潜”.二爻,辰巳月,苍龙昏见天田星下,故曰“见龙在田”。三爻,申西月,大火西流,龙将入地,故曰“夕惕”。四爻,寅卯月,角宿昏见天渊之分,故曰“在渊"。五爻,午未月,龙星昏中于天,故曰“在天”。六爻,成亥月,平旦,龙见于东北,昼


先秦的《礼记.曲礼》已有记载:“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疏》:“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

《三国志.管辂》记载:“辂随军西行,过毋丘俭墓,倚树哀吟,精神不东,人问其故,辂曰: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言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其应至矣。” 风水中将 “四象”的形象及动作譬喻地形以示吉凶祸福。

郭璞《葬经》:“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頫。形式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尔。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形应,忌夫湍流,谓之悲泣。”

这些风水方位是作为上应天星的“四象”,不是两仪生的“四象”。

另外也有解释“四象”纯粹是错误的,比如把四象解释成“神物、变化、垂象、河图洛书”的。分析其错误的原因无非就是根据《系辞》里的这几句话:“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上属所述“四象”虽然经过了历代易学家的发挥,已经完整和形象也很完善了。但是,这个四象却不是周易讲的“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四象。

要想精准地了解“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四象,就占用你一点时间听我给你聊一聊吧。

“四象”一词最先出自《易.系辞》:“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四”的含义就是自然数字,这是无疑的。“象”是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借指非常明显的形状及样子。从周易的根本上说,应该是“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像此者也”。“像”这个形声字本义是相貌相似的意思。



周易主要的根本是讲卦象的,而卦象就是已存在的像(自然中的画面)。正如天地是《易》的门户一样,夜晚关闭门户就像地(坤),白天打开户就像天(乾),这样一闭一开就有了阴阳变化,往来不穷地出入就能通达。现在的这个画面,借取它形意制作而成的就是器物,制成后用它的过程就叫做(作)法,利用它能出入天地的门户,我们都称它为“神”。

周易中的象也是有好多种的。以卦的总象来说,有《周易》六十四个六爻卦的大象及六画之象;有六爻卦断合的彖象;有八个三爻单卦的分象;有六个单爻的爻象及爻位之象;有卦所映照的天象;有卦所代表形状的“物象”;有卦表示的神情动态之状的“意象”;以及卦的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象征比象等。其大象及六画之象是本象,其它逐点之象为小象。

为什么要在经传中用四十个这么多的“象”字呢?孔子意思说:圣人见天下事物繁杂且精微深奥,就比拟其形状容貌,象征其物事所宜,做了“八卦以象告” ,“圣人立象以尽意”。这是因为书里的文字也不能完全表达要说的意思,也不可以真实的感受,完全看到。这时圣人创立“象”来补全他表达的意思,设立卦来完全揭示他的道理真伪,再用尽意的话,加以变通来推演它、疏通它,使《易》道得到它完全的便利,驱动使用它,就能够尽情发挥卦的神奇精妙。

随上,应该也说清楚了易卦中的“象”了。如有好的就这话题,可随时在评论区评论或聊天。接下来就不跑题太偏了,回到正题。

古人的这篇《系辞》是字字珠玑珍宝,每一个文字的位置、含义都是特定不能改换的,都是有博大精深的用意。如果改动了,就像损毁了的宝贝一样。

《系辞》是整个《周易》的灵魂。而《系辞》里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句话是《易经》承上启下的主轴线。而“四象”是解读这句话的关键。

西汉的谶纬类道易数术典籍《乾凿度》说, 世界演化时,第一有了 “太易”,这时都没有呈现气态。第二有了“太初”,这时气态开始出现了。第三有了“太始”,这时气态开始转化为形态。第四有了“太素”,这时形态开始转化为物质。 “四象”也是气质,它是在太初与太始的演化之间形成的气质,它是进化成长中的气质。




《易》说,两仪生成四象,四象生成八卦,依据八卦来推断吉凶,知道吉凶就能随意选择而建功立业了。因此效仿这些规则而形成开合的动态画面,没有比法象-天地,这个形象的比喻更好的了,开合天地之门的通达变化,就是四时在更替,显示四时更替的有最明显的悬垂之象-日月

法象的“法”就是规则,框架的意思;而悬象的“悬”就是不停靠任何在一边的意思。这个“法象、悬象”就是两仪,它们讲的就是两个元素:内、外。这样的一个整体,就是两仪生成的四象-“天、地、日、月”,这时的四象还在不停地运动进化着。它是以天地门户为框架,日月在内不停地运行,形成了阴阳刚柔,形成了四时八节,形成阴阳老小(6789),形成了金木水火。这个四象里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也包括无形的量质。

其实从太极到八卦的生成过程,这个模式说的就是宇宙中物质世界演化的过程。这样从两仪天地里, “天”生出了无形的“神”;“地”生出了有形的“物”。圣人认定了两仪天地中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圣人效仿它;天空中的垂象-日月的运行使你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吉凶,圣人照着模仿它制作法律以及器物。这样探索不尽的天空中彰显出来的图像,洛河周围部族既定已成的风俗习惯及各种文化,圣人都选则照做。

圣人认为天地生成的万物,天地的各种变化都有一定的内在道理存在着,《易》有这四种物象,是天地要展示给世人看的呀。《系辞》也正是基于这些而写的,也是想要告世人这些,让世人以此判定自己所言所行的吉凶的。

所以《周易》中有太极而生成两仪而生成四象八卦,正是为了让世人探寻事物的繁杂,求索事物的几微,钩推道理的深远,是以断定天下的吉凶,促成天下自然常态的。

我说的这个两仪生的“四象”对吗?就再从《系辞下传》检验一下吧。

《系辞下传》一开始就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荀子•议兵》:故仁人用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这两句话中其中的“列”意思一样。 “列”是一个名词,意思是排列为有序而完整的行列(竖排称“行”,横排称“列”)。“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八卦”排列成有序而完整的行列后,四象就在其中了。

看“易生八卦图”里,四象坤(地)、坎(月)、离(日)、乾(天)在“八卦”排列成有序而完整的行列中。


再看“先天八卦图”里,乾(天)、离(日)、坤(地)、坎(月)也在八卦这个有序而完整的行列正中。

《系辞下传》第二章就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系辞下传》第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包牺氏仰观于天,他白天在泰山上看到的天象是天空中悬挂着太阳,黑夜在泰山上俯身看到的地象是远处的大地以及地外的星辰和月亮。

再观察鸟兽身上的花纹与大地中的山川河流相间形成的纹理,远近对比,思索类象,于是依照它们条纹的断续,开始创制了八卦符文。借以通达天地的规则,用来掌控万物的情形状态。

包牺氏仰俯观察到的最明显的物象就是,八卦最主要的本体(四象):天地日月。

包牺氏对比思索到的最明显的类象就是,形成巫师文化的道纹符咒来源。

中国自古就讲究“五行”,指的是怎样的关系程序?

五行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那么它又是怎样与季节、神兽联系在一起的呢?

五行与季节的关系?在五行学说的统摄下,自然界中的空间方位可划为五方:木居东方、金居西方、火居南方、水居北方、土居中央;五行与四季相配,分别是木主春,火主夏,金主秋,水主冬,土主四季。

木本向阳而生,它在春季阳气始生时开始生长。东方正是日出之处,所以木放在东方。火的本性是炎热,夏季炎热,而南方是阳气最盛的季节和方位,所以火放在南方。金的本性是清凉肃杀,秋季树木落叶不再生长,而西方是太阳落山的方位,太阳落山前后阳气衰落,气候清凉,所以金放在西方。水的本性是澄澈寒冷,冬季气候寒冷,我国北方气候也是寒冷,所以把水放在北方。土的本性厚实适中,有利于万物生长,中央地处四方之中,所以土放在中央。

五行中与神兽对应的是:木青龙、火朱雀、土黄龙、金白虎、水玄武。青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是代表太昊与东方七宿的东方之神,于八卦为震、巽,象征四象中的少阳,四季中的春季。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