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起名为什么没有字了,现代人取名的特点

现在的中国人为什么都只有“名”却没有“字”?

时代在变换,社会理念,习惯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人们的名字便是变化中的一员。人们都知道,对于古人而言,他们除了姓和名之外,往往还会有一个字,而名一般都是父母称呼的,外人一般称呼一个人的字。比如我们古代伟大的诗人李白便有名和字,其名为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其实,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只要是读书人亦或者是一些有钱有地位之人,他们都是会有字的,而普通老百姓则一般不注重这个。等到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需要进行人口统计,为了方便普查人口,字便被取消了。

那么为何古人要取字呢?这个事情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礼记·檀弓》中有这样的说法:“幼名,冠字”。也就是说,在西周的礼制之下,孩子出生下来三个月之后,父亲便要为他命名,等到了男子20岁举行冠礼,亦或者是女子15岁举行笄礼之时,父母便要为他们取字。


到了唐宋期间,人们觉得名字还不够表达一个人的状态,于是便又衍生出了“别号”的说法,比如著名的“诗仙”李白,他的别号便是“青莲居士”。

而在这段岁月中,“名”和“字”虽然都是对于一个人的称呼,但是用法却大为不同,“名”一般只用作自称和用在正式的文书上,而“字”则是同辈兄弟,同窗契友,上级对下级称谓时使用,它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亲切。因此,在古人的眼中,倘若你当面直呼一个人的“名”,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


就这样,这个传统被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了,才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不过,其实早在1911辛亥革命之后,人们对于“名”和“字”的想法便有了一丝的变化,有些思想先进之人开始倡导“一名主义”,名与字逐渐合一,人们只有“名”不再取“字”了。当然,这件事情真正获得执行,是在解放之后。


而“字”的消失其实除了为了方便之外还和社会阶级发生了变化有所关系,一般而言,在古人的时候,能够取“字”之人,都是“士”,也就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知识分子。而到了辛亥革命之后,科举制度被废止了,因此“字”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了。

所谓的名字,为什么现代人只取名不取字了?

太麻烦了,名字只是一个代号。

古人都有姓、名和字,为何现代人没有字?

话说以前有个同学,特别爱秀优越感,好像全世界就他懂得多一样。那会儿还是小学,记得有一次,我们在讨论三国,说起孔明如何如何,这货就一脸不屑,用鼻孔对着我们说:“跟诸葛亮比起来,孔明什么的,简直弱爆了好吗?”

一群小伙伴面面相觑,全场瞬间突然安静。

出现这种笑话,当然就得从古人的姓名、字、号说起了。

就比如说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不同的称呼都有着不同的用处。

跟随刘备打天下的时候,诸葛亮经常自称亮如何如何,摇着一把羽毛扇,指点江山。基本上对外人,尤其是自己的同僚,自称的时候会用名字。

而曹操、刘备这些大人物提起诸葛亮来,都要说他的字:孔明,这样显得尊重而不失亲切。所以字都是长辈或者平辈来进行称呼的,含平等的意思在里头。

而诸葛亮号卧龙先生,这个号可不是白给的,那是全天下都认可的,说明你这个人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有一定名望,才能有这个号。

再举个例子,大名鼎鼎的阳明公——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先生。

王守仁是他的名字,这是爹妈给起的,含有一定的寓意在里头,不过也没怎么见王阳明用过。

伯安是他的字,同年、同僚见面,便可称上一句“伯安兄”。

而他的号——阳明,知道的人就多了。王阳明真正成圣是在死之后,心学遍地开花,门人在朝在野都有强大的力量,所以徒子徒孙以示尊重,肯定要用号来称呼,这可是开宗立派的flag。

那不禁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到了现代,大家反而不用字和号了呢?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以来,如火如荼地反封建、批孔倒孔思潮,将封建社会的一切都给驳倒了。孔圣人都是错的,那文人的那一套,自然也就是错的。就在这一批全盘西化的人的努力下,文人士大夫所用的字、号都没有了。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只有一个名字,很多时候,还是很不方便的。比如说你的晚辈,你叫小什么,不尊重,叫名字,更不尊重。你的同辈,直接叫名字倒是可以,但有时候会很别扭。你的长辈,直呼名字肯定不行,辈分又不一定能搞清楚,根本不知道叫啥。如果有字、号,就好办多了。

现在很多人喜欢给自己起外国名字,除了跟风之外,也是为了在称呼上更加方便。

为什么现在人姓名里基本没有“字”了?

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方便统计户口,同时为了方便普查人口,因此就取消了字。

在名字里‘梓’字代表什么意思?

在名字就是取它的读音,没什么意义
这是一种树
梓树和桑树:“桑梓”代表“故乡”
这没有不好的寓意

梓在名字中的含义

很好,本意为木,寓意孩子生机勃勃,茁壮成长。至于别的意思,都是不懂装懂的人出来胡说八道,现在叫的孩子那么多,说话积点口德,虽然你的孩子不叫,但难保你以后的儿媳妇或者女婿不叫,哈哈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