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生五行,五运六气五行

五行六气之说

五运,实际是五行之运化。
六气,是五行运化过程中产生的六种状态这和中医理论是一致的,五行运化对应五脏运化,六气对应六腑功能。
五运就是五行运化,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究竟是什么?

炁是宇宙的本源,炁在运动中有五种性状,分别是:炙热之火、阴寒之水、醇厚之土、生机之木、骤忽之金,这就是五行,五行即五性。五性对应五气,第六气是什么?

第六气就是五气之揉合,一种均衡之气我们称之为“和气”,也就是“春和”。

和气,最利于万物生存,养生之道就是修和气求平衡,这就是“中庸之道”的根源。是什么导致五行轮换六气轮回呢?

这种机制或者说力量我们看不到,只能悟,那就是老子所谓的“道”。

宇宙之内,没有真空,一切皆有本体,诸物皆有能量,或大或小或可见或不可见,散而小以至于不可见,不可见谓之无形,聚而大以至于可见,可见谓之有形。有形者或有象或无象此取决于人之“识”,识即见识。所见之物,

识之不过一团炁而已,故曰:一无
所见诸物,所有。

又曰:大象无形。

大象即宇宙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明淫心疾 翻译

《左传·昭公元年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天有六种气象,下降生成五味,表现为五色,应验为五声。一旦超过限度就会滋生六种疾患。

六气叫做阴、阳、风、雨、晦、明,它又区分为四时,依次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行之节,过度了造成灾祸:阴过度生寒疾,阳过度生热疾,风过度造成四肢之疾,雨湿过度造成腹疾,夜晚房事过度造成心志惑乱之疾,白昼操劳过度造成心力交瘁之疾。


左传名言

《左传名言》收录、整合了《春秋左氏》 中的经典名言,记叙了儒家的史学经典,为后人学习儒家思想提供了方便。

凡一种文化,必有一种思想为之核心,其核心之思想,又必有一人物为之代表。吾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为儒家思想,其代表即为孔子,此孔子之所以立于世界文化思想之林而垂之不朽也。

儒家思想赖以保存者为儒家经典,而其思想之精粹往往浓缩于简要之语句,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家弦户诵,百读不厌,此简括之语句即世所谓“名言”是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左传

天有六种气象,下降生成五味,表现为五色,应验为五声。一旦超过限度就会滋生六种疾患。六气叫做阴、阳、风、雨、晦、明,它又区分为四时,依次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行之节,过度了造成灾祸:阴过度生寒疾,阳过度生热疾,风过度造成四肢之疾,雨湿过度造成腹疾,夜晚房事过度造成心志惑乱之疾,白昼操劳过度造成心力交瘁之疾。

五运六气—中医六气之中的第五气:阳明燥金

我们接着讲六气。(敲黑板:我正在准备一部关于我这些年对于中医的一些认知和思考方面的书籍文章,包括案例分析和一些学说论点的讲解,欢迎大家关注。)

阳明燥金,为六气当中的第五气。

我们来看,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燥金在五行阴阳中属阳金,为庚金。阳金者气势锋利,故在天为燥;阳金者杀伐矫治,故在地为金;矫治之后传导疏泄,故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庚金生于戊土,故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生于己土,故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生于己土,胃生于脾,故胃土之燥,为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脾土而生肺金,土生金,脾湿而传肺,故为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

“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中气者三焦(少阳相火)也。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中气衰,则阴阳不交而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

我们来看,太阴己土性湿,阳明庚金性燥,燥湿平衡,在乎中气,中气者为三焦,三焦者少阳相火。少阳相火旺盛,充盈于天地之间,则辛金可化气于己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可化气于庚金而胃不伤湿。少阳相火衰弱,则阴阳不交而燥湿偏见。湿胜燥,脾气受困于湿,脾失健运则饮少而食减,脾生肺则脾湿之气传之于肺,肺受湿,则水液输布治节不利而溺涩便滑;燥胜湿,则胃气亢盛,消谷善饥而疾饥而善渴,胃生大肠则胃燥之气传之于大肠,水利而便坚。

“是以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胜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胜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我们来看,“是以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胜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阴成形则易留置,阳化气则易消散,是以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受湿证十有八九,戊土传燥于庚金者百不二三。土生金,脾湿则传于肺,是所谓脾为生痰之源,常见;胃传大肠者,为气实而传,为燥证,若非实而不通,一般不为病,故相对少。阳明之气虽燥,病则多因太阴之气太盛而致阳明不运,土燥而致阴液不足者,唯伤寒阳明承气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载:“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除此证外,绝无而仅有。

“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胜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我们来看,“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胜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趺:音夫。为脚面。趺阳指趺阳脉,即足阳明胃经在脚面上冲阳穴处的动脉,为三部九侯脉之一,五行属土。少阴指少阴脉,即足少阴肾经在内脚踝太溪穴处的动脉,为三部九侯脉之一,五行属水。负为胜负之负,小于之意。少阴水小于趺阳土,则土能制水,为顺。趺阳土小于少阴水,则土不制水,为逆。土胜水为常,水胜土为变,土不胜水则决堤,水灾作矣。膝踝以下浮肿,皆是水气失制决冲漫溢所致,即趺阳负于少阴之象也。“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此处理解为土能胜水,在土则脾胃运化有常,在水则精气固护有方,如此便可中气不败,中气不败而人不死。

“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

我们来看,燥属大肠,通胃腑,胃在上,大肠在下,故上燥则化火而胃热,消谷善饥;下燥则燥气在大肠,便坚而水利。反胃噎膈,胃气不降,是为湿胜燥,便若羊矢,肠气燥结,是为燥胜湿,故其胃湿而肠燥。

是以《四圣心源》载“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所谓阴邪居下,阳邪居上,一定之位也。”

“然而人之上燥,亦因于下之湿,下之湿则水木之气不升,阴阳无以和,是以上燥。中风之家,风邪耗伤津血,血枯则筋缩,其在下者,膝踝是湿,而在上者,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气升发,木荣则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我们来看,“然而人之上燥,亦因于下之湿,下之湿则水木之气不升,阴阳无以和,是以上燥。”人之上燥,亦因由于下之湿,下之湿为己土之湿,己土湿则水木之气不升,阴阳无以和,是以上燥。“中风之家,风邪耗伤津血,血枯则筋缩,其在下者,膝踝是湿,而在上者,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气升发,木荣则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是以中风之证,风邪耗伤津血,血枯而筋缩,己土湿盛,水木之气生发不及,故其在下者,膝踝是湿,而在上者,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气升发,己土不湿则水木之气升发,天地之气交融,是以木荣则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此处骨弱指骨节轻爽,骨不受湿困则轻。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中医五运六气

八字与中医五运六气
长安耕者 中医五运六气 2014-11-30
四柱八字算命与《易经》曰:“易道之大,无所不包。”古人观察自然,研究天象,将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代人八字,归纳出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运用天干推算出“五运六气”来判断和防治人体疾病。
四柱八字算命与“五运六气”出于《黄帝内经》,内容记载得非常淸楚,是学习中医的必修课程。“五运六气”不但能预测人生疾病,最主要能预测年时,什么年关流行那些疾病,引导人们怎样去预防某些疾病,应验率很高。“五运六气”是以每年的天干配以五行合化来测定天象变化,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以阳干代表某种五行过盛,用阴干代表某种五行的不足,说明每年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应提前预防。
①甲年:土运太过,湿气流行,肾水受克,要注意生殖、肝胆、泌尿系统疾病。
②己年:土运不足,风气流行,脾土受克,要注意肝胆,脾胃,神经方面疾病。
③庚年:金运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克,要注意肝胆,心脏循环系统疾病。
④乙年:金运不足,火气流行,肺金受克,要注意心肺,呼吸系统疾病。
⑤丙年:水运太过,寒气流行,心火受克,要注意血液循环,脾胃方面疾病。
⑥辛年:水运不及,湿气流行,肾水受克,要注意肾和脾胃功能疾病。
⑦壬年:木运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害,要注意肠胃、呼吸系统疾病。
⑧丁年:木运不及,燥气流行,肝木受克,要注意肝胆、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
⑨戊年:火运太过,暑气流行,肺金受克,要注意呼吸泌尿,生殖方面疾病。
⑩癸年:火运不足,寒气流行,心火受克,要注意心脏及泌尿。
四柱八字算命与方面疾病。
关于“五运六气”的测病方法,是按各年岁运的气候变化规律来推定的,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最好能将《黄帝内经》和张介宾著的《类经图翼》等书共同参考,自能明白。如果能在这些书上下一番苦功,能和易理配合起来使用,那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才。
根据以上诸节所述,人生最美满、最幸福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身体健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创造一番事业,才能有美好家庭,才能长寿。人有旦夕祸福,马有改纲之症,任何人也不能保证永远健康无病,任何人都不一定在什么时候遭受疾病的侵袭和痛苦,所以防治疾病是人生的首要大事。八字预渕正是给人们提供预防疾病的信息指南,它可预示人们,人身在什么时候,什么部位,容易产生什么疾病,病因在哪里,于是怎样去预防疾病,怎样才能保护身体健康长寿。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六气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六气

五行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运。

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

五行为五,其中火气分为君火与相火,也就对应了六气。其中君火需要上升,相火需要下降。

名为五行六气,实为六行六气。

五行运动不圆,作用偏见成六气。

木齐偏见病风,

君火偏见病热,

相火偏见病暑,

金气偏见病燥,

土气偏见病湿,

水气偏见病寒。

六气命名: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六气的圆运动,金木水火,分别在四维,相火和土气在中宫。

也就是说脾胃运化,主要在相火和中土。
六行六气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四节为一气。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

如何记忆呢?观察二之气起于春分,五之气起于秋分。

所以记住二之气,五之气就可以推导出来其他的六气。

现在的节气为霜降,属于五之气,属于阳明燥金。

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


五运六气的解释

中医学 名词 。古代医家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运行和阴、阳、风、雨、晦、明(《素问·至真要大论》以风、热、湿、火、燥、寒为六气。)六气的流转(即所谓“气运”),以 推断 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宋 沉括 《 梦溪 笔谈·象数一》:“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今人 不知 所用,而胶於定法,故其术皆不验。”《明史·方伎传·周述学》:“自历以外,图书、皇极、律吕、山经……五运六气、海道针经,莫不各有成书,凡一千馀卷。”

词语分解

五运的解释 .古代据五行生克说推算出的王朝 兴替 的气运。《东观汉记·光武纪》:“自帝即位,按图谶,推五运, 汉 为火德, 周 苍 汉 赤,木生火,赤代 苍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是以三正互用,五运相生, 六气的解释 . 自然 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指阴、阳、风、雨、晦、明。《 左传 ·昭 公元 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庄子·在宥》:“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 成玄英

五行思想与五运六气学说有什么样的关系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吸取了战国以来的阴阳五行思想,建构了一个庞大的宇宙图式,用以说明他所认识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秩序及其变化规律。在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范畴。天既是整个宇宙,又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主宰者。因此,他的宇宙图式是以天为主,以地、人、阴阳五行为构件构建起来的大厦。具体说来,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结构,天和地是这个结构的轮廓;五行是这个结构的间架;阴阳是运行于这个间架中的两种。从空间方面看,木居东方,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土居中央。这五种,好像是天柱地维,支持着整个宇宙。从时间方面看,五行中的四行,各主一年四时中的一时之气:木主春气,火主夏气,秋主金气,水主冬气。这里也出现了行有五而时仅四的问题。董仲舒解释说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这是说,土就是地,本来是配天的,所以它不限于某一行,而兼主四时。这样,四时、四方与阴阳五行扭结为一体,表现出宇宙系统的秩序性和稳定性。 《春秋繁露》进一步用阴阳五行来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次序。在董仲舒看来,事物的发展取决于阴阳的消长,而阴阳消长的原因又在于五行的运转。他说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为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这里,官指官能,即功能。五行的运行就是五种功能,其方式是广比相生而间相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五行按其次序为:木、火、土、金、水。它们递次相生,因此比相生。而五行相克的情况为:金克木,中间隔水;水克火,中间隔木;木克土,中间隔火;火克金,中间隔土;土克水,中间隔金。所以就是间相胜了。显然,五行既是运行方式,又具有生杀功能。正因为五行的相生和相克,自然界才有四时的代谢。 然而,董仲舒并没有到此停步,他认为五行关系就是社会伦理的关系。为了为封建的君父尊位以及整个封建等级制度寻到理论依据,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了阳尊阴卑说。他说阳始出,物亦始出;阳方盛,物亦方盛;阳初衰,物亦初衰。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由此就突出丫阳的主导地位,所谓天数右阳不右阴,贵阳而贱阴。于是,阳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阳为位也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如此,封建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天经地义的了。显然,董仲舒大量地汲取了阴阳五行家的学说,以构建儒家正统思想的大框架。可以说,阴阳五行家给董仲舒提供了素材,而董仲舒反过来改造和完善了阴阳五行说。当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罢黜再家、独尊儒术的国策时,儒家学说终于争到了它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这标志肴统一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而融合了阴阳五行说的新儒家思想体系,从此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达两千年之久。 如果说葷仲舒《春秋繁露》中的宇宙图式,主要是把阴阳五行说同儒家的王道统一起来,那么,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成熟的中医学理沦则是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宇宙图式的代表。 秦汉时期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建立时期,《黄帝内经》是其代表著作。《内经》以阴阳(三阴三阳)为宇宙的框架,以人体为主要对象。在《内经》中,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万物依阴阳消长和五行转换而兴亡更替;人体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种机能按阴阳五行的配置和特性而分别显现。因此,《内经》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心理和生理现象跟同人类密切的自然事物联系起来,纳人五行的分类系统中: 由于自然和人都由阴阳五行相互贯通,《内经》将天地万物与人合为一体,利用天、人之间的某种自然感应,来论证五行系统、经络系统、藏象系统自身的内部联系,以及各个系统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且从事物相互间的动态平衡,去把握天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系统调节。它的结论是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种自然感应观点是《内经》天、地、人相参的宇宙和谐思想的核心。 显然,人与天地相参--这是秦汉学人殚思竭虑、苦心孤诣地构建各种宇宙图式时所遵循的共同的出发点。 运气学说认为,每一年都有自己的气象特点而与其他各年不同。这种年度之间的气候差异,是由五运和六气的交互作用所产生,从而构成了一个六十年的循环周期。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原则,这自然气候的变化,自然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能按照运气规律加以调节,跟年气象类型同步相适应。如果不适应年气候的异常变化,人体就会发生跟气候变化特点相关的流行病。比如,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广岁火太过,严暑流行,肺金受邪等。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人长期认真观察自然界气候变化现象,以及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逐渐总结出来的一种医学气象学说。自然界客观存在着的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包括人体在内)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相应反应,是运气学说得以形成的物质基础。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五行与六气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五行与六气

五行运动成圆,循环往复。合成一气,运动不息。

木主升,金主降,木气升,金气降,顺应天气,就不会产生风病和燥病。如果木不升,金不降,就会出现风和燥的问题。

水气上升,就不会出现寒症,火气下降,就不会出现热病暑病。这里水升是由于阳气带着水气升,火降是因为金气降。水火既济,阴阳调和。

土主运化,运化得力,就不会病湿,运化不力,就会湿气困脾,脾失运化。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运动停滞,就会出现六气之病。六气就是风热暑湿燥寒。

人身与宇宙相合,也会出现六气之病。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这个时候需要养木气。也就是舒肝气,养肝阳。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

这个时候,需要养火气。不要伤了阳气。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

相火需要下降,相火不降,就会生病。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

此时宜养土气,健脾祛湿。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

此时天气转寒,注意保护肺脏。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

此时天寒地冻,进入冬季,需要补养肾脏。

相火下降,君火上升。生生不息,人体阳气运行不息。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