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筮法通解,周易大有卦详解六爻解释
周易筮法
周易筮法?你知道万物变化的法则规律么?按现代的词就是哲学(只不过这里的哲学是任何事物的,不是侧重面在人类社会的)
周易筮法是推算,古人的推算罢了,你也可以自己拿个本那个笔自己推算
周易也可以说是一本大范围的哲学
等你有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头脑,你可以自己推算小部分的事情。
周易筮法,说实在的我真不知道。甚至有部分错误,你小心点
毕竟,社会,尤其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矛盾的演变,导致了,古代的世界观和现在的观点发生部分变化。
如果是古代,周易筮法,很准,现在,难说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笨办法,古,现通吃!自己推算!如果有自己的推算方式,也可以媲美周易了。
呵呵,不好意思了,也没回答个所以然。
自己加油吧+++++
数字卦的数字卦复杂图景的六象筮法解释
刘氏六象筮法论认为数字卦应称数形卦,包括数字卦和数形的阴阳符号卦,其实是区分二种数字卦。
其五种解释对数字卦复杂图景做了通解,复杂数形卦图景只是六象的用数及其变化等。 1、六象的早期用数为一至六。
理论:论先阳后阴,震(少阳)一、兑(阳明)二、乾(太阳)三、巽(少阴)四、艮(厥阴)五、坤(太阴)六,遇三及六应该变。
实际情况: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江苏东部海安县青敦遗址1979年出土的几个六爻的数字卦,只见一至六。
附:阴阳四象与阴阳六象比较图
2、后来用数为四至九。
理论:论先阴后阳,调整为,震(少阳)七、兑(阳明)八、乾(太阳)九,遇六及九应该变。
实际情况:殷周时期的,不见二和三,而且刘氏考论,1950年出土的四盘磨三卦卜骨,及1980年出土的小屯南地四卦龟甲,都是变六变九,而且四卦龟甲刻有“阜六阜九”,康殷《文字源流浅说·释例篇》解释“阜”“表示升降运动”。
3、后来用数里四简写为一,在此特殊记号系统里熟悉者不会认错。——后人不知则会错译。
4、出现过二次的十字应该是某人对七字的潦草写法,熟悉者不会认错。
5、所谓周代后期见“六”不见“五”,其所谓“六”(∧)字只是峰形阴符。四象筮法不用五和六,取代了六象筮法。
出版的出土文献显示:王家台秦简《易占》阴符写作“∧”,马王堆帛易阴符用另外的记号“┛”。可见人们表述方式的灵活性。 该卦骨 是1950年在殷墟四盘磨出土的三块卦骨(未必是为了“卜”)之一,刻有数字组及系文,唐兰解释为“七八七六七六曰隗”、“七五七六六六曰魁”,一般学者接受此释。
刘氏《商周数字卦之用六象筮法考》分析:“七八七六七六曰隗”,为遇未济之大有,“七五七六六六曰魁”,为遇否之乾;隗、魁是释义或特殊的吉凶占辞;隗为高山,表示高大,与嵬、巍相近,而《周易·序卦传》以“大”释大有,一致;魁为首领,而“乾”为首为首领,一致。证明殷易也变六变九,但其特点是以变卦为“主”卦,由“客遇卦”到“主体卦”。
古文献的两种解释,在此一致,其解释很圆顺。而张论不能解释此“隗魁”的出现理由。 1980年在殷墟小屯南地发掘出四卦龟甲,比较二种解释,六象筮法论的解释才符合刻文“阜”字的含义。
四卦:甲首为上顶,左上为七七六七六六(旁刻“贞吉”),左下为五组横画(旁刻“”字,为“友”字一种上古写法),右上为六七八九六八,右下为六七一六七九。甲首下部的中间刻有“阜六阜九”字。
冯时《殷墟“易卦”卜甲探索》 解释:以数字卦翻译的常规,奇数对阳爻,偶数对阴爻,对应周易卦名,右上“六七八九六八”为“蹇”,右下“六七一六七九”为“兑”,左上“七七六七六六”为“渐”,左下五组横画,对照《易经》坤卦“朋”字,依据“朋”、“友”同义,释为“坤”卦,“阜”释为大。冯氏认为卦甲是古代栻盘。
刘氏《商周数字卦之用六象筮法考》解释:依据六象筮法论,右上“六七八九六八”为“遇蹇之涣”,右下“六七一六七九”为“遇节之巽”,其中“一”是“四”的简写,左上“七七六七六六”为“遇渐之乾”,左下五组横为“坤”卦,“阜”释为“梯变”。又分析:“巽”、“乾”、“坤”三卦在后天八卦位,“涣”在“重八宫”的艮宫方位;该龟甲属于水龟、北龟,使用时应该是甲首向北;“重八宫”属于京房易(《汉书》云“京房……独得隐士之说”),后世一般易术者不知,但清代人编写的《易隐》有保存。
甲首的“阜六阜九”,“阜”字:康殷《文字源流浅说·释例篇》解释为“表示升降运动”。是变化,只有六象筮法论能提供一致的解释,在学术论证上是一种验证。学术论证看解释力高低。
怎么用周易来算卦?
对于周易的算卦,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现在流传下来的算卦的方法主要有金钱卦、梅花易数、纳甲筮法。
而比较简单的是金钱卦法。用六枚钱币,分三次抛出,每次两枚得一爻,三爻得一卦。根据卦象即可得结果。具体的方法请参考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周易筮法通解》。
其他的关于筮法的书还有齐鲁出版社的《纳甲筮法》、吉林文史出版社的《周易叁伍筮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纳甲筮法讲座》。都是通俗易懂的,楼主还是买一本来研究一下吧!
周易筮法的详介
《周易》《系辞传》关于筮法是这样讲的:
“天—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天一地二”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天地是什么意思,注疏没讲清楚,很多书都没讲清楚,朱熹《易本义》用河图、洛书解释,当然更不对。其实天地并不神秘,天地就是阴阳,也就是把自然数划分为两类,单数叫做天、叫做阳,双数表奇数,地代表偶数。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称作天数。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称作地数。天数地数,奇数偶数,叫法不同,实际是一回事,都是对立统一的意思。
这里从一讲到十,十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据民族学认为,人类早期只认识二,之后认识三,认识五,然后终于认识十。每认识一个数,都是一个艰难的进步,不是容易的事情。苏联学者柯斯文著的《原始文化史纲》说:“落后部落的语方中,二仅仅间味着一件整个东西的一半”,发展到十,那就很不简单了。我们的祖先把十视作盈数。数字发展到十,好像满了似的。古人把万也视作盈数。《左传》庄公十六年:“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把十视作良数、盈数。杜注说:“数满于十”。孔疏说:“《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至十而止,是数满于十也。”又《左传》闵公元年说“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古人认为数至十已满,至万为最大,所以把十叫做小盈,把万叫做大盈。“万物”的“万”表示最多的意思。《左传》僖公四年孔疏说:“十是数之小成。”因为古人特别看重十这个小盈、小成之数,所以《系辞传》讲筮法时从十以内的天数地数说起。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五”就是一三五七九这五个数。“地数五”就是二四六八十之五个数。亦即十以内的五个奇数和五个偶数。五位相得,是一与二相得,三与四相得,五与六相得,七与八相得,九与十相得。“各有合”是五个天数合到一起等于二十五,五个地数合到一起等于三十,二十五与三十相加等于五十五。这就是“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周易》的千变万化,神秘莫测,正是由五个天数与五个地数合成的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的。“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七八九六四个数字。由七八九六的变化产生爻,由爻组成卦。所谓“成变化行鬼神”即指此而言。
《周易》筮法开始于天地之数。所谓大衍之数,就是由一至十这十个天地之数相加而来。《系辞传》讲“大衍之数五十”,其实应该是“五十有五”。这一点我们应该确切地知道。古书脱掉了“有五”二字。后人不察,做出各种解释。十三经注疏的解释,奇奇怪怪,通通错误。朱熹的解释也是错误的。总之,向来就是当“五十”来解释。实际上,汉代的《易纬·乾凿度》中也说“五十有五”,不是“五十”。我在一九三九年写的《易通》那本书里,强调了这个问题。高亨同志后来赞成并采用了我的说法。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筮的时候用四十九根蓍草,不是用五十五根。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过去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姚信、董遇、王弼,通通都没讲对。朱熹说:“皆出于理势之自然,而非人之智力所能损益”,也不对。筮法用四十九,不用五十五,本没有什么奥妙。大衍之数五十有五,是自然数,筮法是人为的。用四十九根蓍草,因为用四十九能得出七八九六,得出七八九六才能形成卦。不用五十五根蓍草,因为五十五不能得出七八九六,得不出七八九六便不能形成卦。
其用四十九,是四十九根蓍草。一根蓍草不过是一个筹码。蓍、筹、码、策,是一回事,没什么神秘奥妙,是一种计算的工具。不用蓍草,用火柴棍儿、筷子,都可以。
“分而为二以象两”。筮法的第一步骤是“分而为二”。把四十九根蓍草,信手一分,分为两部分。最后得出七八九六四个数字中的哪一个数字,全在这信手一分上。也就是说,得出个阴爻还是阳爻,在信手一分的时候,已经定下来了。“以象两”,未分之前的四十九,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整体的一。它象太一,太极。古代有人说五十减去四十九等于一的一,象太一、太极。这是错误的。说五十已经不对;大衍之数是五十五,不是五十;又说五十减去四十九,剩下不用的一象太一、太极,就更加不对。因为用的(四十九)才有象,不用的(是六,不是一)没有象。不用的无须研究它。用四十九,四十九有象,我们研究四十九。
《周易》是用象表达思想的。卦有象,筮也有象。这是《周易》的一个基本特点。古人认为筮法的第一个步骤都有一定的意义,代表一定的事理,不是偶然、随便那样做的。实际上不是那样,筮法的各个环节,全是为了得出七八九六来。不按那些步骤做,得不出七八九六,得不出七八九六,就得不出卦来。古人为什么一定要说筮法的某环节象什么呢?是为了强调筮的神秘性,让人们相信它是的。这当然是不科学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不管它,因为我们不想算卦。我们应研究的是它提及的“象”所反映的思想。
它从一,从太一,从太极开始谈宇宙的发展变化,根本不言太极之前,与《老子》“道生一”的观点正好相反,是唯物论的世界观。“分而为二以象两”,两是两仪,一对儿的意思,就是一分为二。这是辩证法。
“挂一以象三”。从分为两部分的蓍草中拿出一根,放在一边,于是形成三部分,古人认为这三部分也有意义,象天地人三才。先前的两部分蓍草象天地两仪,拿出一根儿来,就是天地之间产生了人。人在天地之间,人能参天地。这一点很重要,古人这时已充分认识了人的作用。人与天地参,把人看得很重要,与天地一样重要。古人说的天地,指自然界,人指人类社会。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揲的意思是数。“揲之以四”,是四个四个地数。先前共四十九根蓍草,“分而为二”,分成两部分,两只手各拿一部分。“挂一”,从一部分中拿出去一根,两部分余下来的还有四十八根。四个四个地数,一只手可能余一,则另一只手必余三;一只手余二,则另一只手必亦余二。若一只手数尽不余,则另一只手必亦不余。不余则视作余四。总之,每只手的余数不外乎一、二、三、四这几种情况。而两只手余数的合只有四与八两种情况。“以象四时”的四时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四个四个地数,才能得出七八九六,本与四时无关,古人一定要与四时联系起来,是为了表明筮法的每一环节,都有客观的依据,不是人们任意决定的。但是古人说“揲之以四”是反映一年四时变化的,这一点很不简单,它表明古人当时已有了自然界四时变化的确切观念,再加上下文提及的关于闰月的思想,说明当时已有了历法。历法与筮法有关系,没有历法就不会产生筮法。人认识天即自然界的规律是从历法开始的。《书经·尧典》说:“钦若昊天,历历象日月星辰”。即是讲历法的。历是计数,星是天上二十八宿恒星,辰是日月相会。《书经》这句话讲尧的时候人们已知道观象授时。尧以前的历法是火历。火是大火即心宿二,后来发展为太阳历。人们关于天的概念以前没有,到了尧的时代才有。人们学会“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才开始认识天,即自然界。古人对于天的认识是从这儿开始的。《周易》筮法中讲到四时,讲到闰月,表明当时有了历法。更重要的是表明《周易》通过自然界本身认识自然界,把自然界视作独立于人类主观世界以外的客体。《周易》的世界观是唯物论的。
“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五岁再闰”,五年之中置两个闰月。“再扐”,扐是余数的意思。两只手各拿一部分蓍草,经过四个四个地数,都必有一个余数,两只手有两个余数,故云“再扐”。得出两个余数,合到一起,“而后挂”,这一易宣告完毕,准备进行下一易。
这一易经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等四个步骤,叫做四营。“四营而成易”,经过四个步骤,完成了一易。一易就是一变,三变成一爻;一卦六爻,所以十八变才能完成一卦。
第一易完成之时,“再扐”的余数不是四就是八。余数叫过揲之数,余数之外的数是本数。四十八根蓍草若减去四,本数为四十四。经过第三易,“再扐”之余数若是八,则此时本数减少到三十六。经过第三易,“再扐”之余数若是八,则此时本数减少到二十八。二十八是经过三易之后剩下的本数。二十八除以四,得七。七是奇数,阳爻。因为蓍草的总数是四十八根,每一易之“再扐”的余数非四即八,所以经过三易之后剩下的本数,不外四种情况。第一,二十八,四十八减去两个八一个四;第二,三十二,四十八减去两个四一个八;第三,三十六,四十八减去三个四;第四,二十四,四十八减去三个八。二十八、三十二、三十六、二十四,各除以四,便得出七、八、九、六四个数。奇数是阳爻,偶数是阴爻。
或得七,或得八,或得九,或得六,于是得出第一爻即下爻。用完全相同的办法,再进行五次,得出二、三、四、五、上五爻,这一卦就算完成。四营为一变,三变成一爻,十有八变成一卦。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一根蓍草或一根竹棍儿,是一个筹码。筹码就是策。策也作筮。乾卦六个阳爻,每爻三十六策,共二百一十六策;坤卦六个阴爻,每爻二十四策,共百四十四策。乾坤两卦共三百六十策。上下二篇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阴爻与阳爻各一百九十二。一百九十二乘以三十六,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一百九十二乘以二十四,得四千六百零八策。此二数相加,得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三百六十策象征一周年的日数。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象征万物之数。这里边也反映易作者的唯物论思想。他的认识对象主要是万物。在他看来,“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以上讲的是筮法。筮法与卦同样重要。学《周易》,首先要研究筮法。研究筮法不是为了算卦,是为了了解其中蕴含着的思想。在筮法中,所有的环节都用数表现出来。十个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以及七八九六,乃至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等等,都是数。筮法的本质特点是数。
周易筮法
周易筮法?你知道万物变化的法则规律么?按现代的词就是哲学(只不过这里的哲学是任何事物的,不是侧重面在人类社会的)
周易筮法是推算,古人的推算罢了,你也可以自己拿个本那个笔自己推算
周易也可以说是一本大范围的哲学
等你有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头脑,你可以自己推算小部分的事情。
周易筮法,说实在的我真不知道。甚至有部分错误,你小心点
毕竟,社会,尤其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矛盾的演变,导致了,古代的世界观和现在的观点发生部分变化。
如果是古代,周易筮法,很准,现在,难说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笨办法,古,现通吃!自己推算!如果有自己的推算方式,也可以媲美周易了。
呵呵,不好意思了,也没回答个所以然。
自己加油吧+++++
请问周易中卦爻的含义?
《周易》应用:
大凡现代对《周易》感兴趣的人,都会遇到一个头痛的问题,就是《易经》爻辞中的古文含义实在让人伤脑筋。因此,很多人被这些令人头痛的古文折磨而放弃了对《周易》的学习与研究。
我经常跟学易者说:周易爻辞相当于儿子的面目,八八六十四卦相当于老子的本来面目,儿子是从老子那里生出来的,你把儿子研究了半天,研究得头都大了,却还是不明白老子长什么样。你把老子搞明白了,自然能把儿子分辨出来。
所以,研究与学习《周易》,一定要先学习八八六十四个卦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变化的。一个卦有六个爻,每一爻的阴阳有何不同,又是如何变化的。你再来对照爻辞就明白了《周易》讲了些什么,这个卦大概讲了些什么。
有两个最简单的《周易》预测应用的办法,第一就是你对“周易八卦”什么都不知道,有一天突然想要问一件事情的发展情况,拿起《易经》来随意一翻,只要你做到了是真正有感而发,是随意而翻书,保证你翻到的那个卦的爻辞就解答了你要问的事情的发展方向。过去古代的人说这是通于神明,感而所得,实际上是你这个行为的本身就具备了起卦的功能,只是把起卦过程隐藏在翻书这一动作之中了。第二个方法就是你对“周易八卦”略有了解,知道怎么样起卦,那么你起出了卦后,对照这个卦的爻辞,也一定能判断出这个事情发展的方向。这是周易预测与应用中两个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也是灵性特别闪光的地方。也是开始最能够将你引入周易应用之门的方法。
在《易经.系辞上传》第二章中孔子说他学习周易的心得体会时讲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此段话我们翻译一下就是:“我心想要预测一个事情的发展,于是起卦,通过仔细观察卦的卦象、爻象,看其中的阴阳两种因素是怎么作用、怎么转化、和怎么变化的。再看看易经的系辞上是怎么对此进行解释与判断的,这样就能够知道事物发展变化的好坏了。所以说,吉与凶不过是失去与得到的表现罢了;悔吝不过是忧愁、懊悔、伤脑筋的表现罢了;卦中阴阳的变化反映了事物的前进与后退;刚与柔、阴与阳如同昼夜的运行一样不断发生变化。一卦分六个爻,六爻又分别代表了天、地、人三才以及在其中的万事万物。所以,懂得应用周易的人,依据周易八卦的次序而安装八卦,通过卦象、爻象,再反复推敲易经爻辞的含义,常常能使预测的人非常快乐于预测的准确性,并因此而爱不释手。所以,懂周易的人,安装好八卦后就心平气和的仔细观察它的卦象所代表的含义,或者反复推敲易经爻辞的含义,根据卦中阴阳的变化来分析判断事物的运行规律,从而达到预测的目的。再加上你学习周易八卦本身所具备的灵性,也一定能够帮助你达到预测准确的目的。”
从以上孔子对应该怎么样学习周易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周易没有一点难和玄的地方,是人的思想人为的把它搞复杂了。而且孔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告诉我们,要想学习周易,一定要先学习什么是八卦的卦象(设卦观象),你才可以去分析爻辞是什么意思。尽量不要逆行,那样就会使你被爻辞的之乎者也所难住,同时也会被里面的什么神呀、圣人呀、天道呀搞得神神秘秘,以为难懂难学。在翻译上面孔子的话时,我就把“圣人”、“君子”直接翻译成了“我”与“预测者”,当然孔子的“圣人”含义包含广大一些。其实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周易跟学习任何文化知识一样方便,他同样有他的逻辑思想与推理方法。
周易本身反映了宇宙的三个重要原则,就是“变易、不易、简易。”宇宙有个特性就是万事万物均在运动变化之中,这就是变易。所以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研究周易时就指出:宇宙万物有“偕时俱进”的特性;万事万物与宇宙本体合一的本质特性不变,所以万法归宗,万众一心,一体同源;万事万物在运动变化中遵循简单的原则,所以大道至简至易。我们的祖先把天地万物用八个卦的运行状态表现出来,又再归纳为四象、两仪、太极直至无极
因此,我们在学习周易的过程中,不必要再人为的认为它难,从而放弃。首先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进入它的门。
http://baike.baidu.com/view/2693.htm这有周易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