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凶以情迁出自哪里,易经第三十七卦详解姻缘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求解释
纠正一下原文:“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者,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凡是易经上(当然是卦爻象上)性情相接近,而又不相融洽的,就会有凶害发生,而且会悔恨交加!6,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系辞传》)
相得则吉,不相得则凶的“情”当然是情感之情。韩康伯云:“近,况比爻也。《易》之情刚柔相摩,变动相逼者也。近而不相得,必有乖违之患也。或有相违而无患者,得其应也。相须而偕凶,乖于时也,随事以考之,义可见矣。”[17] 韩氏的诠释相当深刻,把阴阳、刚柔、仁义与“时”的摩荡中,“情”的相违、相须而导致的吉凶悔吝说得很有生活的厚重感。近而不相得,故凶。为什么不说“远而不相得”呢?因为只有“近”,情感才会产生真正感应的作用,喜怒哀乐,才会引起应有的反应。阴与阳、刚与柔,都只有在一个能够引起彼此排斥或吸引的范围之内,才会相推、相荡,这与情感的感应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将“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之“情”解释为情感的另一个重要佐证,就是在这个表述的后面,《系辞传》紧接着就写道:“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金景芳先生针对这几句话说:“这段话与《周易》没有丝毫关系。总的来看,这一章语无伦次,杂乱无章,肯定不是孔子做的。”[18] 金老的这几句话说得过头了一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第一,这段文字也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之《系辞传》,说明这几句话已经由来已久,属于先秦文字的可能性很大。第二,我们说《易传》传承了孔子的思想,但是并不是说就一定是孔子亲笔所作,二者的区别是相当大的;孔子的后学良莠不齐是难免的,即便是写得差一点,难道就不是孔子的后学?尤其是,难道就不是传承孔子的学问?第三,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围绕着“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而发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凶、害、悔、吝”,另一方面也是总结相得与不相得之情有哪一些表现的方式,与“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乾·文言》)、“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系辞传》)的思想理路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辞”是人的性情的直接表现,在它的惭、枝、寡、多、游、屈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与动机,所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爱恶相攻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人类为什么会信仰?为什么要卜卦去求不可知的一面?为什么八卦每一卦都谈变动?这都是就人类自身利害与需为有关者而讲的,也就是“变动以利言”。而吉凶呢?则是根据人类心理的需为而定。同是一卦,在你看起来是大吉,在我看起来说不定是大凶;在别人看起来是大凶的,在我用起来说不定却是大吉的。所以说吉凶是因个人的需要而定,人们对变动的看法是着眼于利害关系的,“吉凶以情迁”,是看个人心理情绪的需要来讲的。
《易经》最后还是回到人文文化上来。什么情况才叫吉与凶呢?“爱恶相攻而吉凶生”。你不喜欢,给我好了,对你是大凶,因为你不喜欢嘛!你厌恶它,而我喜欢它,我们两个爱恶相反,爱恶因矛盾而相攻,古凶由爱恶心理而来。孔子研究《易经》到这里,所得的结论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吉凶,没有绝对的善恶,没有绝对的是非,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一切都是跟着人义文化,跟着人们的需要来的。所以“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肚子饿的时候面包摆在面前就很喜欢,不饿的时候摆在面前便很讨厌;需要的时候,一伸手就拿得到就很高兴,需为而得不到会很痛苦,所以“远近相取而悔吝生”。其道理就是如此。
“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情”就是真实的,“伪”是虚情假意的。一个人不要只听一句话“我爱你”便高兴起来,有时候这句话是真的,有时候是假的。“情伪”互相有感应,其实都不能骗人,也骗不厂人的。“情伪”互相感应而发生利害关系,这是孔子研究《易经》的最后的报告,非常重为。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我们研究《易经》以后,了解了人情世故,《易经》所谓的人生,“近而不相得则凶”。譬如夫妇两人刚结婚好得不得了,那当然是大吉大利了,最怕是“近而不相得”,那便是凶了。所以我也经常告诉大家,打垮自己的人,不是敌人而是你自己或最亲近的人。如果“近而不相得”,就是说越亲近越不能合作,这是最坏的最危险的。因而变成大害,即使不至于大害,但至少也是悔吝,那就很糟糕了。这些都为注意。【原文】凡⑴《易》之⑵情⑶近⑷而⑸不相⑹得⑺则凶,或⑻害⑼之,悔且⑽吝⑾。
【译文】凡是《易经》记录的实际情况容易理解却不能从中察看出能有得意的结果就是不吉利,也许是害怕,懊悔或者感到为难。
注释:⑴“凡”凡是,表示概括。《周礼·春官序》:“凡内女之有爵者。”
⑵“之”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⑶“情”真情,实情。《国语·鲁语上》:“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⑷“近”浅近,容易理解,容易明白的,《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⑸“而”表示转折关系。但,却,可是,然而。《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⑹“相”察看,仔细看。《论衡·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⑺“得”得意,满足。《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⑻“或”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如: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
⑼“害”担心,害怕。《礼记·哀公问》:“仁义在己,不害不知。”
⑽“且”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战国策·苏秦谓齐王》:“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⑾“吝”感到为难。如:吝色(为难的神色);吝道(困难之道)。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我们研究《易经》以后,了解了人情世故,《易经》所谓的人生,“近而不相得则凶”。譬如夫妇两人刚结婚好得不得了,那当然是大吉大利了,最怕是“近而不相得”,那便是凶了。
所以我也经常告诉大家,打垮自己的人,不是敌人而是你自己或最亲近的人。如果“近而不相得”,就是说越亲近越不能合作,这是最坏的最危险的。因而变成大害即使不至于大害,但至少也是悔吝,那就很糟糕了。这些都要注意。
****
吉凶悔吝
语出《易经系辞上传》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悔吝者,忧郁之象也”。悔,后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进而举棋不定等等,从而呈现忧虞之象。这些象都可以在六爻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得位、居中,就吉;不得位,就可能有忧虞之象;又不得位,又不居中,且其中阴阳组合又有诸多麻烦,那就可能呈凶象。 要视情况而定,不同的情景两个字的轻重不同,比如求财就是悔轻吝重,求官则相反。
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什么意思(通俗点...
“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的意思是:对事物有喜爱与厌恶的不同,两者相争斗就会有吉凶产生,要对远近不同的事物进行选择,就会有后悔或难舍的结果产生,符合实情还是虚假不实相互作用就会有得利或受害的不同结果产生。
原文出自《易传·系辞》下部第十二章。
原句是:“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译文:事物的变动是以利益来说的,吉凶的变化是根据感情的波动而变迁。对事物有喜爱与厌恶的不同,两者相争斗就会有吉凶产生,要对远近不同的事物进行选择,就会有后悔或难舍的结果产生,符合实情还是虚假不实相互作用就会有得利或受害的不同结果产生。
《系辞》肯定了“《易》与天地准”,以为《周易》及其筮法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模写,其根源在于自然界;同时也含有夸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变化法则。
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实际涵含着宇宙生成论,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读《易传》,较好的古注本是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收在《十三经注疏》中,今人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都是较好的参考书。重点读《系辞》上下篇。
扩展资料
关于《周易·系辞》的历史渊源
《系辞》是易学类著作,一般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所说的《易传》。
《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系辞,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亦称《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欧阳修怀疑《系辞》、《文言》和《说卦》以下非孔子作,依然认为《彖传》和《象传》出于孔子之手,他显然将《易传》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归诸孔子。
《系辞》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已经成为《易传》宇宙观的表达。《系辞》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述了揲著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
《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读《易》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辞
“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的意思是:对事物有喜爱与厌恶的不同,两者相争斗就会有吉凶产生,要对远近不同的事物进行选择,就会有后悔或难舍的结果产生,符合实情还是虚假不实相互作用就会有得利或受害的不同结果产生。
原句是:“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译文:事物的变动是以利益来说的,吉凶的变化是根据感情的波动而变迁。
对事物有喜爱与厌恶的不同,两者相争斗就会有吉凶产生,要对远近不同的事物进行选择,就会有后悔或难舍的结果产生,符合实情还是虚假不实相互作用就会有得利或受害的不同结果产生。
《系辞》肯定了“《易》与天地准”,以为《周易》及其筮法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模写,其根源在于自然界;同时也含有夸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变化法则。
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实际涵含着宇宙生成论,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读《易传》,较好的古注本是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收在《十三经注疏》中,今人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都是较好的参考书。重点读《系辞》上下篇。
扩展资料:
关于《周易·系辞》的历史渊源《系辞》是易学类著作,一般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
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所说的《易传》。《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
《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系辞,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亦称《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
欧阳修怀疑《系辞》、《文言》和《说卦》以下非孔子作,依然认为《彖传》和《象传》出于孔子之手,他显然将《易传》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归诸孔子。
遇到恶意报复的人怎么办?
遇到恶意报复的人 你这个最好是报警处理啊 你不要私自去处理 但碰到这种人的话 那他可能心心也是比较狭窄的 那你这个是一定要记得保护给的人身安全的前提下 一定要其他的事情交给警察去处理
《易经》中的“剥”卦,是讲阴盛阳衰,小人得势,而君子困顿,可这正蕴育着相对应的“复”卦阳刚重返、生气蓬勃,所以君子认为得到“剥”卦是可喜的。
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到了小人打击报复的时候,也应该首先调整好心态,稳定好情绪,因为“吉凶以情迁”,情绪的变化给人带来吉凶。压垮我们的往往不是人和事,而是我们的情绪!
如何快速调整好情绪,使得自己在遇到小人打击报复时候,还能够心平气和,学会看开看淡呢?其实,我们不妨记住古人留下的2句话,熟记于心,内心就可马上释怀,最终否极泰来。
1、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这句话出自于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之口,他性格刚烈,才华横溢,能文能武,属于典型的“儒将”。但也正是因为他这种雷厉风行、嫉恶如仇、是非分明的做人做事风格,给自己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咸丰4年,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处当高级幕僚,出谋划策,威望很高,骆秉章也是对左宗棠言听计从。咸丰9年,零陵二品总兵樊燮拜访湖南巡抚,他认为左宗棠只是幕僚,拒绝叩拜行礼。
左宗棠认为自己是骆秉章的代表人,便对轻慢自己的樊燮大发雷霆,抬腿就是一脚,还大骂“王八蛋,滚出去!”
遇到恶意报复的人,建议还是报警,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人生安全。选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人理应收到制裁,可以选择报警,这样自己才不会收到伤害。恶人有时候不仅仅是多的越远越好,而且是凡是跟他们打过交道的,即使你们道理撇清,只要还同处于一个环境,他就会想方设法的恶心你。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解决?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遇到这种情况真的要擦亮眼睛。
首先还是一句话,人要自个成全自个,纵使别人有意加害与你,那也应当行的正坐得端,不要为他所恐吓以及威胁。更不要在这个事情上耗费能量,该吃饭吃饭,该锻炼锻炼。就好比我们的国家,从成立到现在,也经历了不知道多少坎坷,那如今呢,也是屹立于世界之巅。任何时候,人都有敌人,这是好事,但是你要小心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堆满笑脸,实际上蛇蝎心肠的人。一次蛰咬就会让你痛苦很长时间。如果事情发生了,也不要恐惧,反而要更加清醒的强大自己,我们之所以陷入恐惧的原因就是我们太过于弱小而无所依靠。
所以当务之急,一是要强大自己,二是要找到自己的组织。那些巧舌如簧的小人,你也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也要堆满笑脸去逢迎他,以至于达成你的目的。
当今和谐社会,人与人都是纯真的,但也不乏有人利用人的善良,恶意中伤。可恶至极。想起此事不由得让人怒发冲冠。人各有天命,恶人还需恶人磨。当务之急,还是用功修炼自身而已。心越静,小人越不会得逞,欲望越少,小人也就不会把你利用。所以,小人对你是一种修行。至于这种穷尽思想不务正业只慕名利的人,自会有因果报应。
周易全文系辞下传?
《易经。系辞下传》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聩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④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⑤,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⑥。《易经。系辞下传》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易经。系辞下传》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易经。系辞下传》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不获。语成器而动者也。」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而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履校灭耳,凶。」」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包桑。」」「天地□⑦□③,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易经。系辞下传》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於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子曰:「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易经。系辞下传》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於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注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曲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於忧患与故,无有帅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曲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易经。系辞下传》第九章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位,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章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经。系道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有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一章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②□②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未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8,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宝马嘶归红旆动,西山街木众鸟多是什么生肖?
马,象征着勤奋、进取。马是古代最快捷的交通工具,旧时有“宝马驮来千倍利”的说法,因此马也有马到成功、财富的象征。
翡翠马是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一种翡翠寓意饰品,其或驰骋纵横或披荆斩棘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古代马更是抵御外强的好帮手。马豪放不羁、矫健灵敏,加上马能使财运流转、使事业一帆风顺,能激起佩戴者的雄心壮志,所以马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就不可而知了。
翡翠挂件马的寓意
人们钟情于马不仅仅是因为其日行千里的能耐,也喜爱马本身所蕴涵的寓意。马虽没有雄狮的威武,也没有猪的富态,但是其旺财、自强不息的精神却感染者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其寓意可以:
1、马背上驮着元宝的形象比比皆是,我们用此来象征马上发财、生意兴隆、招财进宝。
2、猴子蹲靠于马背上,猴与马一起寓意马上封侯,也就是象征人可以节节高升、官运亨通、加官进爵。
3、龙与马结合雕刻翡翠饰品寓意龙马精神,比喻人精力旺盛、延年益寿。
天然缅甸翡翠A货油青种马到成功吊坠
4、自古马便被我们视为能使事业能更加顺畅,所以马也象征事业腾 达、事业有成、马到功成。
5、马勤勤恳恳、奋力向前,象征人积极向上,工作积极,业绩上升。
6、马上停留一只苍蝇,也就是马上赢,马上把钱带回家的寓意,是炒股、金融投资等的吉祥招财之物。
天然缅甸翡翠A货冰种淡晴水飘花吉祥生肖马吊坠
翡翠挂件马的佩戴
马的精神自古就受到人们的推崇,翡翠马催好运、助官运、兴事业,是我们最真切的希望,是我们民族特色的一种标准,所以翡翠马适合所有人佩戴。下面分别介绍不同人群佩戴翡翠马的特别之处:
生意人佩戴翡翠马—经商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意可以红红火火,佩戴翡翠马饰品,马驮宝的形象可以祈福您生意兴隆,招财进宝。
行政官员佩戴翡翠马—古代我们常用封官进爵来形容一个人手握重权,高高在上,所以官员佩戴翡翠马,可以护佑您节节高升,自然也就官运亨通。
股票和金融投资者佩戴—马本就豪放不羁,活力四射,马背载苍蝇也就寓意马上赢,股票或金融投资者,都希望自己可以一本万利,佩戴翡翠马可以保佑他们证券交易赢得漂亮,把钱统统搬回家。
(特价)天然缅甸翡翠A货糯种淡晴水骏马金镶玉挂件
职场人士佩戴翡翠马—年轻有为的青年,特别是事业心强的青年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大展拳脚,闯出一番事业,佩戴翡翠马,能是您的事业更加顺畅,还可以令您信心百倍,积极向上,以充沛的精力来面对每天的挑战,这样自然也就马到成功,业绩上升。
男性佩戴翡翠马—马的矫健刚毅是男性的向往和追求,其智勇双全的形象更是男性的榜样,佩戴翡翠马,可以令男性在马精神的感召下,可以令男性在面对困难时可以冷静淡定,智勇双拼,同时也可以展现男子特有的气概。
最近淘翠网黄金新品上线了!欢迎大家前来观赏哦!地址请戳→【淘翠网黄金】。看一眼养眼,看两眼养生,看三眼长命。。。。。。哈哈!宝:
①珍贵的东西。《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指随侯珠。和:指卞和璧。)苏轼《和子由》:“千金买战马,百宝装刀镮。”②珍贵的。贾谊《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③帝、后、太子的印玺。《新唐书·车服志》:“至武后,改诸玺皆为宝。”④珍爱。《尚书·旅獒》:“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迩:近。)
嘶:
①声音沙哑。《汉书·王莽传中》:“莽为人侈口蹷顄(hàn),露眼赤精,大声而嘶。”(侈:大。蹷:短。顄:同“颔”,下巴。精:同“睛”,眼珠。)②马鸣。庾信《三伏闻游猎》:“马嘶山谷响。”③鸣声凄切。陈羽《夜泊荆溪》:“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
归:
(一)①出嫁;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②返回。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兴:起来。)③送回;交还。《孟子· 尽心上》:“久假而不归。”(假:借)④归依;归附。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如果没有。)⑤结局;归宿。《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殊:不同。途:路。)⑥死。《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二)kuì ①通“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归孔子豚。”《史记·周本纪》:“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②通“愧”。惭愧。《战国策·秦策一》:“状有归色。”
红:
①本义为浅红;桃红;粉红。后泛指红色。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闹:浓盛。)②花的代称。张先《天仙子》:“明日落红应满径。”③通“工(gōng)”。指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等工作。《汉书·郦食其传》:“农夫释耒(lěi),红女下机。”(释:放下。耒:农具名。)
旆:
①古代末端像燕尾装饰的旗。《诗经 · 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织文:染丝而织成花纹。鸟章:鸟纹图饰。央央:鲜明的样子。)②代指旌旗。《诗经·商颂·长发》:“武王载旆。”
动:
①行动; 活动。《周易·系辞下》:“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利:利益。迁:变易。)《孙膑兵法·见威王》:“事备而后动。”②劳作;劳动。《孟子· 滕文公上》:“为民父母,使民盻盻(xì)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盻盻:恨视。)③震动;移动。《孙子兵法· 军争》:“悬权而动。”李商隐《瑶池》诗:“黄竹歌声动地哀。”④使用;动用。苏轼《辨黄庆基弹劾札子》:“若一一似此罗织人言,则天下之人更不敢开口动笔矣。”⑤发动;开动。《汉书·魏相传》:“今边郡困乏……常恐不能自存,难以动兵。”刘肃《大唐新语·极谏》:“今所幸宫去京二百余里,銮舆动轫,俄经旬日,非可朝行暮至也。”(幸:旧指皇帝亲临。动轫:启动车辆。)⑥萌发;发生。《齐民要术·插刜》:“刜叶微动为上时,将欲开莩为下时。”(上时:最好的时间。开莩:叶子裂开。)⑦改变;变化。《后汉书·班固传》:“君臣动色,左右相趋。”⑧感动;触动。《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天子为动,改容式车。”⑨怀念。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乡关。”⑩引动;牵动。柳宗元《答贡士沈起书》:“谨以所示布露于闻人,罗列于坐隅,使识者动目,闻者倾耳。”(闻人:有名望的人。坐:“座”本字,座位。)(11)指动物。归有光《二石说》:“至仁之泽,洋洋乎被动植矣。”(被:施加。)(12)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次数很多,相当于“常常”“动不动”。《汉书·食货志上》:“又动欲慕古,不度时宜。”
团:
①圆;圆的。《墨子·经下》:“鉴团景(yǐng)一。”(鉴:同“镜”。景:古“影”字。一:指光聚于一。)②圆形的东西;球形的物品。许浑《送惟素上人归新安》:“寻云策藤杖,向日依蒲团。”《东京梦华录 ·端午》:“粽子,白团……”③团弄;搓揉(泥、面等)。李白《上云乐》:“女娲(wā)戏黄土,团作愚下人。”《齐民要术·造神曲并酒》:“团曲之人,皆是童子小儿。”④围绕;环绕。陆游《小集》:“儿曹娱老子,团坐说丰穰。”⑤聚集;会合。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阳陆团精气,阴谷曳寒烟。”⑥军队的编制单位。历代兵制,设团的情况不一,隶属不同,人数多少有别。《隋书 · 礼仪志三》:“又步卒八十队分为四团,团有偏将一人。”《新唐书·兵志》:“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⑦猜测;估计。晁元礼《少年游》:“眼来眼去又无言,教我怎生团。”⑧量词。用于成团的东西。《宋史·外国传·回鹘(hú)》:“回鹘本匈奴之别裔……乾德二年,遣使贡玉百团,琥珀四十斤。”⑨宋代对集中的商肆的称呼。耐得翁《都城纪胜·诸行》:“又有名为团者,如城南之花团,泥路之青果团,江干之鲞团,后市街之柑子团是也。”
龙:
(一)①我国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头有角,身有鳞。有脚可走,无翼能飞。《周易·乾》:“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田:指地上。)②帝王的象征。杜甫《哀王孙》:“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高帝:汉高祖。隆准:高鼻梁。)白居易《长恨歌》:“天旋日转回龙驭。”③八尺以上的马;骏马。张衡《东京赋》:“龙辂充庭,云旗拂霓。”(辂:天子的车。云旗:很高的旗。霓:副虹,借指空中。)④指杰出的人才。《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⑤二十八宿中东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合称。⑥十二生肖之一。[龙钟]1. 衰老、疲惫的样子。王维《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2. 潦倒、不得意的样子。白居易《别微之于澧上》:“莫问龙钟恶官职,且听清脆好文篇。”3. 泪流纵横的样子。蔡邕《琴操》下:“空山歔欷,涕龙钟兮。”(歔欷xū xī:哀叹抽泣声。)4.踯躅难行的样子。 苏颋《晓发方骞驿》:“传置远山蹊,龙钟蹴涧泥。”(蹴cù:践踏。)(二)lǒng 同“垄(lǒng)”。①冈垄。《孟子·公孙丑下》:“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贱丈夫:指贪利可鄙的男子。龙断:断而高的冈垄。)②独占利益。《艺林伐山》:“私富贵之龙断。” (三)chǒng 通“宠”。荣耀。《诗经》:“何天之龙。”
试:
①用;任用。《荀子·议兵》:“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②尝;尝试。《周易·无妄》:“无妄之药,不可试也。”(无妄:平白无故。)③考核;考试。李白《与韩荆州书》:“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④试探。韩偓《咏浴》:“自试香汤更怕深。”⑤副词。相当于“姑且”、“试着”。苏轼《浣溪沙》:“敲门试问野人家。”
碾:
①[名]研磨谷物、茶叶等的工具。《魏书·霍亮传》:“嘉其有济时用,遂教民为~。”②[动]滚压。白居易《浔阳春·春来》:“金谷踏花香骑入,曲江~草钿车行。”③[动]车磨(玉石)。李贺《春怀引》:“蟾蜍~玉持明弓,捍拨装金打仙风。”
泣:
①无声或低声哭。《周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②泛指哭。《尚书·益稷》:“启呱呱而泣。”③眼泪。《韩非子·和氏》:“泣尽而继之以血。”④通“涩”。滞涩不畅。《素问·五藏生成篇》:“凝于脉者为泣。”七绝·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一水奔流叠嶂开,溪头千步响如雷。
扁舟费尽篙师力,咫尺平澜上不来。
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
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
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见说仙人此避秦,爱随流水一溪云。
花开花落无寻处,仿佛吹箫月夜闻。
千丈搀天翠壁高,定谁狡狯插遗樵。
神仙万里乘风去,更度槎丫个样桥。
山头有路接无尘,欲觅王孙试问津。
瞥向苍崖高处见,三三两两看游人。
巨石亭亭缺啮多,悬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
自有山来几许年,千奇万怪只依然。
试从精舍先生问,定在包牺八卦前。
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
行尽桑麻九曲天,更寻佳处可留连。
如今归棹如掤箭,不似来时上水船。
词·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七绝·送剑与傅岩叟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词·满江红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
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把一纸寄
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章,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
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
黄昏,栏干曲。
词·卜算子 修竹翠罗寒
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
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词·采桑子 此生自断天休问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
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词·山鬼谣/摸鱼儿
问何年,此山来此,西风落日无语。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一杯谁举。笑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须记取。昨夜龙湫风雨。门前石浪掀舞。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屦公良苦。神交心许。待万里携君,鞭笞鸾凤,诵我远游赋。
词·声声慢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千里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词·满江红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闻道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月本吾家,今为客。
词·满江红
照影溪梅,怅绝代、幽人独立。更小驻、雍容千骑,羽觞飞急。琴里新声风响佩,笔端醉墨鸦栖壁。是使君、文度旧知名,方相识。清可漱,泉长滴。高欲卧,云还湿。快晚风吹赠,满怀空碧。宝马嘶归红旆动,团龙试碾铜瓶泣。怕他年、重到路应迷,桃源客。只是在我们中国有很多大的车子的品牌都是非常的贵的,比如说像那个宝马吗?他现在已经是客户站,并不是前面的了。
安不忘危的成语典故
出自:《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示例:何小姐是从苦境里过来的,如今得地身安,安不忘危,立志要成全起这份人家,立番事业。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
出处资料详解: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确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 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 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易》曰“憧憧往来,朋従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 也;穷神 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不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 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子曰:“ 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 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 微 彰, 柔 刚,万夫之望。”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 , 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天地絪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易》之兴也,其于中 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 ,《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 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 ,其上易 ,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 矣。 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 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 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 器,占事 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王勃 名句
一、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天空中自由飘荡的云倒映在水潭中,天天随意聚散;四季景物变化、天上斗转星移,不知不觉已过了好多年。诗句描述天地自然和人间事物不断地迅速地变化,感叹时光和年华之流逝。
二、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迥:远。盈虚有数:月圆月缺有定数。苍天高旷,大地阔远,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过去,悲哀袭来,我认识到兴衰成败、悲欢离合是有定数的。这句话是作者对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生的穷通离合命运的一种感慨。
三、赏由物召,兴以情迁。
出自唐·王勃《采莲赋》。兴,兴趣、兴致。以,因为。迁,迁移、改变。喜悦赞赏之情起于景物的感召,情趣兴致因为感情而发生变化。此言大自然的景物会让人心生感动欣悦之情,但是人的情感却也能左右对大自然景物的欣赏情趣。
四、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爽籁,指箫管之类的乐器。纤歌,指美妙的歌声。遏,遏制、停止。乐器奏响生清风,歌声响起白云停。此以夸张修辞手法写音乐与歌声的美妙情状。
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什么意思...
“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的意思是:对事物有喜爱与厌恶的不同,两者相争斗就会有吉凶产生,要对远近不同的事物进行选择,就会有后悔或难舍的结果产生,符合实情还是虚假不实相互作用就会有得利或受害的不同结果产生。
原文出自《易传·系辞》下部第十二章。
原句是:“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译文:事物的变动是以利益来说的,吉凶的变化是根据感情的波动而变迁。对事物有喜爱与厌恶的不同,两者相争斗就会有吉凶产生,要对远近不同的事物进行选择,就会有后悔或难舍的结果产生,符合实情还是虚假不实相互作用就会有得利或受害的不同结果产生。
《系辞》肯定了“《易》与天地准”,以为《周易》及其筮法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模写,其根源在于自然界;同时也含有夸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变化法则。
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实际涵含着宇宙生成论,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读《易传》,较好的古注本是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收在《十三经注疏》中,今人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都是较好的参考书。重点读《系辞》上下篇。
扩展资料
关于《周易·系辞》的历史渊源
《系辞》是易学类著作,一般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所说的《易传》。
《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系辞,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亦称《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欧阳修怀疑《系辞》、《文言》和《说卦》以下非孔子作,依然认为《彖传》和《象传》出于孔子之手,他显然将《易传》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归诸孔子。
《系辞》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已经成为《易传》宇宙观的表达。《系辞》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述了揲著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
《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读《易》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辞
“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的意思是:对事物有喜爱与厌恶的不同,两者相争斗就会有吉凶产生,要对远近不同的事物进行选择,就会有后悔或难舍的结果产生,符合实情还是虚假不实相互作用就会有得利或受害的不同结果产生。
原句是:“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译文:事物的变动是以利益来说的,吉凶的变化是根据感情的波动而变迁。
对事物有喜爱与厌恶的不同,两者相争斗就会有吉凶产生,要对远近不同的事物进行选择,就会有后悔或难舍的结果产生,符合实情还是虚假不实相互作用就会有得利或受害的不同结果产生。
《系辞》肯定了“《易》与天地准”,以为《周易》及其筮法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模写,其根源在于自然界;同时也含有夸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变化法则。
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实际涵含着宇宙生成论,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读《易传》,较好的古注本是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收在《十三经注疏》中,今人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都是较好的参考书。重点读《系辞》上下篇。
扩展资料:
关于《周易·系辞》的历史渊源《系辞》是易学类著作,一般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
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所说的《易传》。《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
《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系辞,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亦称《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
欧阳修怀疑《系辞》、《文言》和《说卦》以下非孔子作,依然认为《彖传》和《象传》出于孔子之手,他显然将《易传》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归诸孔子。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是什么意思?
意思:吉人的言辞很少,浮躁的人讲话很多。
出处:出自西周姬昌所做的《周易·系辞》。
原文节选: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译文:
乾象是天下最刚健的,是由于恒久而平易,所以可以照出天下危险的事情。坤象最为柔顺,其表现柔顺之处,在于恒久而简静,所以可以明察天下阻塞的原因。易学的道理,能使身心和悦,能专精地研制所有的思虑,能断定天下吉凶悔吝的事理,能成就天下勤勉不息的事业。
所以无论天地阴阳变化,人类言行举止,吉利的事情,必有吉祥的征兆,观察万事万物的现象,就知道各种事类的器宇或材具,尚未显现的事机,也可以占卜而知吉凶。天地间的事物,都有它自己的法则和位置,圣人仿效之。
演成《易经》,使万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以成就参赞造化的功能。圣人在做事之前,先谋于贤士,同时又卜筮于鬼神,以谋求吉凶的道理,能如是,虽众人也必能参与这幽明的能事了。八卦是以爻象告诉于人的,爻辞和彖辞,是阴阳变化的道理,和事物消长的情态而言的。
刚柔两爻,互相错杂周流于六位之间,他的时位也因而有当与不当,因此吉凶之征兆,便可以见到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刚柔两爻的变动,是为使事物趋于有利的;吉凶的推迁,是随着情理而定的;处世合情合理,则得吉,反之,违背人情常理,则陷入凶害。
所以贪爱和憎恶两种不同的情感,互相交攻,必有得失,于是有吉凶的产生。爻位之间,有远有近,互相感应,不得其道,而任意远近相取的话,就会有悔恨困吝的事情,跟着产生了。
事有真假虚伪,若以实情相感应,则利益源源而来,若以虚伪相感应,则祸害应运而生,今以实情和虚伪相感应,格格不入,利害的冲突便产生了。
易理的情况,是使两相接近事物,能互相交感,以生利,若近而不相交感,不相协调,必有乖违的灾害而产生凶险的事情,甚至有自外来的伤害,而蒙受了后悔和困吝。
将要阴谋叛变的人,说话时神色定有惭愧的颜色;心中有疑惑的人,因心神不定,故说话毫无系统,多有分枝不清楚,像树枝一样的杂乱;吉人的言辞很少。浮躁的人讲话很多。诬陷好人的言辞,浮游不定。丧失操守的人,是没有什么言辞可以辩解的。
扩展资料:
《周易·系辞》简介
《系辞》是易学类著作,一般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所说的《易传》。
《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周易》简介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易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出自《易•系辞下》。翻译:贤明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
原文: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翻译:
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贤明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乾象是天下最刚健的,是由于恒久而平易,所以可以照出天下危险的事情。坤象最为柔顺,其表现柔顺之处,在于恒久而简静,所以可以明察天下阻塞的原因。易学的道理,能使身心和悦,能专精地研制所有的思虑,能断定天下吉凶悔吝的事理,能成就天下勤勉不息的事业。
所以无论天地阴阳变化,人类言行举止,吉利的事情,必有吉祥的征兆,观察万事万物的现象,就知道各种事类的器宇或材所以无论天地阴阳变化,人类言行举止,吉利的事情,必有吉祥的征兆,观察万事万物的现象,就知道各种事类的器宇或材具,尚未显现的事机,也可以占卜而知吉凶。天地间的事物,都有它自己的法则和位置,圣人仿效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贤明的人言辞少,急躁的人言辞多。
吉人:善良的人,贤明的人。
躁人:急躁的人。
《易经》里面提到,吉祥的人言语很少。因为他的心静得下来,心一静下来就懂得审时度势,察言观色,所以话不多,但是话一出来就会让人家觉得很能够信任,所以他都在适当的时机才开口。“躁人之辞众”,言语很多代表内心怎么样?很急躁,好像不讲话自己就没有安全感,好像很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