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珠17颗的含义,九颗转运珠的含义

转运珠手链配珠多少颗好

转运珠一般都带的是单数,几颗没有明确要求,如果追求简洁风格,一颗就非常好。也可以搭配一些漂亮的圆珠,翡翠珠之类的,效果应该不错,转运珠手链的珠子一般5--10mm都可以。

转运珠的意义是什么 送转运珠的含义是什么

转运珠珠子数量不同意义也不同,
1颗代表一帆风顺,2颗代表好事成双,3颗代表我爱你,5颗代表五福同享,6颗代表官运亨通

转运珠不同颗数的代表意义

1颗珠-----一生好运
2颗珠-----好事成双
3颗珠-----全家幸福
4颗珠-----时来运转
5颗珠-----节节向上
6颗珠-----年年好运
7颗珠-----海誓山盟
8颗珠-----财源广进
9颗珠-----天长地久
10颗珠----十全十美

转运珠手链几颗最好

转运珠的颗数也很有寓意,挑选的时候可以按照你要的祝福来选择相对应的颗数:
1颗珠-----一生好运
2颗珠-----好事成双
3颗珠-----全家幸福
5颗珠-----节节向上
6颗珠-----年年好运

“13颗佛珠”有什么寓意?

13颗佛珠的含义
13是因为 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相反,“十三”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数字 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佛塔也是十三层,代表功德圆满,也指十三力:西方,争土之菩萨,具足十三力,而能自利利池。
即:
(一)因力,宿世之善根力。
(二)缘力,善智识之教诲力。
(三)意力,如理作意之力。
(四)愿力,求菩提之力。
(五)方便力,依法巧修之力。
(六)常力,常依法而修之力。
(七)善力,正修之善根力。
(八)定力,修止成就之力。
(九)慧力,修观成就之力。
(十)多闻力,多闻信正法之力。
(十一)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力。
(十二)正念、正观渚通明力,即成就正念、正观六通三明之力。
(十三)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即如法调伏刚强众生之力。

黄花梨手串11颗,12颗,13颗,的含义

十三颗含义
十三是因为 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相反,“十三”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数字 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佛塔也是十三层,代表功德圆满,因此,佛珠手链为13颗珠子。但是在佛教经典的记载中不存在13粒的佛珠. 佛珠的粒数在佛经中有具体的规定.
十二颗佛珠代表“十二因缘”。
1、无明(梵语avidya)-无始烦恼。谓无始以来,妄识于事理迷暗愚痴,无所明了,故名无明。无明有二: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根本无明乃菩萨所断;枝末无明乃凡夫所修。
2、行(梵语samskara)-造作之义,即指所造作之善恶诸业。由于两种无明为缘,遂引起造作种种善恶之事业。若起无贪、无嗔、无痴等善心,则造善业;若起贪、嗔、痴等烦恼之心,则造恶业。吾人无始以来造业无边,故八识田中之种子亦无量无边。 以上两支,属过去因缘,无明是缘,业力是因。因缘和合,遂感生苦果,即是吾人五蕴报身。
3、识(梵语vijnana)-本识揽渧。即第八识揽父精母血二渧,名三和合,此为一期生死之开端。
4、名色(梵语nama-rupa)-识暖胚团。名指心识(初投胎之神识),色指形体(父精母血凝成之胚团)。是说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揽父母赤白二渧,外托暖气成胎为色,此是胎相初成之位。 因六根未成,识心未能显发了别之功德,但有心之名,无心之用,故不称为心,而只称名,且初投胎之时,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故只称色。
5、六入(梵语sad-ayatana)-扶尘具形,指眼等六根而言。在母胎十个月中,由名色逐渐六根成长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从名色,而六入,至出胎,中间总共有三十八个七日,皆属胎中位所摄,此为吾人一期生命受用之自体。
6、触(梵语sparsa)-根摄境界,接触之义。根尘和合而成触,此即出胎之位。谓十月圆满出胎,六根遂于外境相接触。当婴孩自出生到二三岁时,天真纯洁,六根对境,但起单纯知觉,当无憎爱分别。
7、受(梵语vedana)-苦乐舍感,即是领受之义。领纳接触六尘境界,内心所感受的违顺等境,生起苦乐感受。当四五岁到十岁左右,年纪稍长,知识渐开,对于饮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求,且能分别好丑,当未生贪爱之心,这是对境所生的一种情绪。 以上五支,总为五蕴报身,即因缘(无明与行)所引生之苦果。既有此五蕴假身,则炽然起惑造业,随之又成因缘,将引生未来之苦果。
8、爱(梵语trsna)-因受生著,即是贪爱。因感受引起之执著。当十一、二岁到十八、九岁之时,已将成年,欲望既开,对于五欲六尘,自然心生贪爱,对于乐受顺境,则起贪爱之心;于苦受逆境,则生憎恶之念。 藏经云:“贪爱如水,能润生死。”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高僧大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 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梵语upadana)-因执追求,即妄取也。约二十岁后,血气方刚,贪欲转盛,于一切境,广为追求,是名为取。此为贪污欲境的一种强烈趋求。
10、有(梵语bhava)-业牵后有。由爱取二支惑,遂发种种善恶之业,感生未来有生有死之果报。以上三支,爱取又为缘,有支又为因支,因缘和合,又生未来之果。如是有因有果,故名为有。
11、生(梵语jati)-倒识投胎。此身寿命终时,第八识在一切有情中,依其业力牵引,再去投胎受生,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活动。
12、老死(梵语jara-marana)-生后苦死,即衰老死亡。万法无常,有生必有死,身坏命终名死。众生莫不皆有死,却未必皆历衰老(夭折与横死),故合老死为一支。自生至死,其间不免种种忧悲苦恼,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结果。
可以参照里面的http://www.zsjstore.com/news-view.html?article_id=112仅供参考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