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轮回又冬至,转眼又是一个四季轮回

为何会有四季轮回?

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节的划分是以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确定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而且与其自转的平面有一个夹角。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四季递变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现为一种天文现象,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当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决定了温度的变化。四季的递变全球不是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变冷,南半球由冷变热。 变化规律现在分析一下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在不同季节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从春分经夏至到秋分,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南半球处于冬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处于极昼,南极处于极夜;北回归线以北的太阳高度始终大于平均值,南回归线以南则小于平均值。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于东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于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均升起于正东方,降落于正西方。 从秋分经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处于冬半年,南半球处于夏半年。在此期间,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和太阳高度,都同上述情况相反。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于东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于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从夏至经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变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变为夏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极昼带逐渐缩小;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极夜带逐渐缩小。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一直在减小,南回归线以南则在增大。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出升方向由东北变为东南,降落方向由西北变为西南。秋分日由正东升起,正西降落。 从冬至经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变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变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和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上述情况相反。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的方向由东南变为东北,降落方向由西南变为西北。 从冬至到春分和从夏至到秋分,全球各地昼长都向平均值(12小时)接近,极昼、极夜的范围都逐渐缩小。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的太阳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方向逐渐接近正东,降落方向接近于正西。 从春分到夏至和从秋分到冬至,全球各地昼夜长短都在向极值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都逐渐扩大。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的太阳高度也趋向极值。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落的方向,分别向东北、东南和西北、西南移动。 由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较复杂,所占篇幅较多,我们没有充分地说明,读者自行总结出规律来也是不难做到的。在分析的时候,最好能分成几个阶段来进行。例如,在北半球,可以从春分到太阳直射该地算做一个阶段,再到夏至为第二个阶段,夏至以后到再次太阳直射为第三个阶段,以后可以把到冬至作为下一个阶段,由冬至到春分是最后一个阶段,太阳完成了一次回归运动。每个阶段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太阳的升落方向及正午时太阳的方向(例如,北半球夏至时,太阳在正午时位于天顶以北,冬至时则在天顶以南),等等,都有较大的变化。 夏四季划分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种分类法: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第二种分类法: 天文学分类法(即西方分类法)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比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第三种分类法: 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学者张宝坤分类法,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气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这种方法,可以结合各地的具体气候,农业,故运用较多。 第四种分类法: 气候统计法,因为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因此,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浅论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都等于全年的平均值,具有从极大值(或极小值)向极小值(或极大值)过渡的典型特征。因此,把春分作为春季的中点,和把秋分作为秋季的中点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昼最长,夜最短,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该日地表获得太阳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为夏季的中点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为冬季的中点也是很科学的。 但是,从实际气候上讲,夏至并不是最热的时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时候,气温高低的极值都要分别推迟1~2个月。我国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别安排为夏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期,与实际气候能更好地对应。所以,西方四季划分更能体现实际的气候意义。 无论是我国的具有天文意义的四季划分,还是西方具有气候意义的四季划分,都是天文上的划分方法。这是因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确切的含义,都是把全年分成大体相等的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月,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它们都不能反映各地气候的实际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划分的季节,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在半球的范围内,每个季节有统一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并且在半球范围内,每一地点均存在着这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是等长的。天文四季具有理论意义,气候四季具有实用价值。天文四季是气候四季划分的基础。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气候四季则是局部区域(中纬地区)统一的。天文四季的划分取决于天文现象的变化,气候四季的划分取决于气温的变化。无论哪个半球的哪个地点,都有等长的天文四季;而气候四季则在同一地点也不一定等长。这是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处。

地球一直在四季轮回,为何会有这个现象?

今天早上太阳几点升起?今晚几点开始?这些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住在哪里以及现在是一年中的什么时候。

你有没有想过日出日落?如果每天早上太阳都在同一时间升起,不是很好吗?你不觉得太阳每天同一时刻落山很便利吗?

不幸的是,世界并不是这么运转的。如果你生活在北美,你可能会期待那些漫长的夏日,因为太阳要到深夜才会落山,所以你可以在外面连续玩几个小时。

同样,你可能害怕短暂的冬天。你在太阳升起之前起床上学,然后你几乎没有时间放学后玩,在天黑之前做作业。

如果(1)地球绕着一个完美的圆轨道旋转,(2)地球的轴垂直于它的轨道平面(上下),情况就不同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太阳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升起和落下。每年的每一天,它都会沿着同样的路径穿过天空。

然而,这两种情况对地球来说都不是真的。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轨道,而是稍微呈椭圆形。这意味着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速度每天略有不同,这取决于地球在其轨道上的位置。

地球的轴也不垂直于它的轨道平面。相反,地球在其轴线上倾斜大约23.4°。这就造成了地球上季节的更替。

当北极向太阳倾斜时,北半球经历夏季,中午太阳高挂天空。在冬天,北极是倾斜远离太阳的,中午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并没有那么高。

地球的倾斜也解释了为什么一年中最长的一天发生在夏至(通常在6月21日左右)。同样,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发生在冬至(通常在12月21日左右)。

地球的椭圆轨道和它的轴的倾斜导致太阳每天以不同的速度穿过天空的不同路径。这给了我们每天不同的日出和日落时间。

夏至一过,你就会发现白天开始变短了。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冬至,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冬至后,天数逐渐变长,直到夏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为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

“地球有四季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和地球自转的轴心之间有个夹角,所以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的时候,地球上阳光的角度将会产生差异,这个差异在6.22日和12.22日左右的时候达到最大,而在3.21日和9.23日左右的时候基本处于中间。不同的位置地球上相同地方吸收的热量不同,由此...”

大自然的四季轮回科学原因?

大自然自之所以会有春夏秋冬的轮回,我认为这是因为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地球绕着太阳在公转,但是这并不是一太阳为圆心的。地球运行的轨迹是一个椭圆存在着最接近太阳的地方和离太阳最远的地方。距离太阳最远的地方,地球的气温就会特别的冷,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地球的气温就会特别的高,这就是四季轮回的科学原因。

四季轮回是怎么来的?

与地球倾斜有关,由于地球是倾斜着绕太阳旋转的,才使得太阳光的直射以赤道为中心,以南北回归线为界限南北扫动,每年一次,循环不断,从而形成了地球上一年四季,顺序交替的现象。

想见你的我,抵不过四季轮回。是什么意思

想见你的我,抵挡不住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沧桑岁月,容颜易老,物是人非。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