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师灵签45,观音灵签45签求工作

《水浒传》 张天师是谁

张天师是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正一道”(即“天师道”)由张陵(张道陵)创立,后世称张陵为“(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曰“三师”(“三张”)。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后皆称为“天师”,因张姓即被称为“张天师”。自张陵第1代开始到张源先共经历64代。

求龙虎山张天师世袭表

1 张道陵 唐玄宗 天宝七年 封太师
唐僖宗 中和四年 封三天扶教大
宋神宗 熙宁元年 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
宋徽宗 大观二年 封正一靖应真君
宋理宗 嘉熙三年 封三天扶教辅元大-靖应真君
元成宗 元贞元年 加封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明思宗 崇祯年间 加赠无穷高明上帝
(祖籍江苏沛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时来龙虎山炼丹,顺帝赴四川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2 张衡 元武宗 至大元年 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陵长子,156年袭教在阳平山飞升,世称嗣天师)
3 张鲁 汉献帝 建安廿年 曹操拜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候
元武宗 至大元年 赠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余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 张盛 汉献帝 建安廿年 曹操封奉车都尉散侍朗加都亭候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
5 张昭成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
(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6 张椒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
(昭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7 张回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辅教弘济真君
(椒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8 张迥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应化冲静真君
(回之子,居龙虎山,年90岁)
9 张符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赞化崇妙真君
(迥之子,居龙虎山,年93岁)
10 张子祥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上清玄妙大虚真君
(符之子,居龙虎山,年120岁)
11 张通玄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冲和真君
(子实之子,居龙虎山,年97岁)
12 张恒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通玄之子,居龙虎山,年98岁)
13 张光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至德广妙真君
(恒之子,居龙虎山,年104岁)
14 张慈正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上德紫虚真君
(光长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余岁)
15 张高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崇德玄化真君
(兹正长子,居龙虎山,年90岁)
16 张应韶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演道冲素真君
(高长子,居龙虎山,年99岁)
17 张颐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阐教孚佑真君
(应昭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18 张士元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明道赞运真君
(颐之子,居龙虎山,年92岁)
19 张修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翊化昭庆真君
(士元长子,居龙虎山,年95岁)
20 张谌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洞真孚德真君
(修长子,居龙虎山,唐武宗赐建真仙观)
21 张秉一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守玄紫极昭化真君
(谌长子,居龙虎山,建天师 庙,年92岁)
22 张善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崇应孚惠真君
(秉一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3 张季文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妙道辅国真君
(善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4 张正随 宋真宗 大中祥符五年 赐号真静先生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文教妙济真君
(季文之子,居龙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观,年87岁)
25 张乾曜 宋仁宗 天圣八年 赐号澄素先生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普济湛寂真君
(正随长子,居龙虎山,年85岁,葬耳口乡曹家源)
26 张嗣宗 宋仁宗 至和二年 赐号虚白先生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崇真普化妙司真君
(乾曜长子,续建上清观,善吐纳)
27 张象中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通惠紫玄真君
(嗣宗长子,居圣井山,年81岁,其孙张宪为武状元)
28 张敦复 宋神宗 熙宁元年 追封葆光先生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极无为演道真君
(象中长子,年53岁,无嗣,弟敦厚之子景端过继)
29 张景瑞 宋徽宗 大观二年 追封葆真先生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极清虚慈济真君
(敦复侄子,年52岁,无嗣,叔敦信嫡孙继先过继)
30 张继先 宋徽宗 崇宁四年 赐号虚靖先生
元武帝 至大元年 敕封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景端长侄,9岁嗣教,13岁应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宫、天师府、演法观,年36岁,葬安徽天庆观,终生不娶,无子,著《虚靖语录》七卷)
31 张时修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正一弘化明悟真君
(敦直长子,继先叔父)
32 张守真 宋孝宗 乾道六年 赐号正应先生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虚光妙正应真君
(时修长子)
33 张景渊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太道真君
(守真长子,葬上清吕家源)
34 张庆先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虚真妙光化真君
(景渊长子,好酒,宴坐而化)
35 张可大 宋理宗 嘉熙三年 赐号观妙先生,提举三山符篆
元世祖 至元廿八年 敕赠通玄应化观妙真君
(守真次子,主领龙虎宫,葬瑞订观,丞相江万里撰碑文)
36 张宗演 元世祖 至元十三年 赐封嗣汉天师
元世祖 至元十四年 敕授冲和掌江南道教事
元成宗 元贞元年 赠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
(可大次子,官居二品,书颂而化)
37 张与棣 元世祖 至元廿八年 授体玄弘道广教,领江南道教事
(宗演长子)
38 张与材 元成宗 元贞二年 授凝神广道,领江南道教事
元成宗 大德八年 加授正一教主,兼领三山符篆
元武宗 至大元年 授金紫光禄大夫留国公,赐金印、视一品
(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书画,遗颂而化,葬金溪鸣阳山)
39 张嗣成 元仁宗 延佑四年 授太玄辅化应道大,主领三山符篆,掌管江南道教事
泰定帝 泰定二年 加授正一教主,知集贤院道教事
元顺帝 至元三年
明太祖 洪武三年 特制加封知集贤院事,追赠正一教主,崇道大
(与材长子,化为舟中,工书画,尤善画龙,画作有《庐山图》传世)
40 张嗣德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授太乙明教大,主领三山符篆,掌管三山道教事
(与材次子,能书画,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铸“上清宫铜钟”传世)
41 张正言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弘文广教大,主领三山符篆掌江南道教事
(嗣德长子,微疾而化)
42 张正常 明太祖 洪武元年
明太祖 洪武五年 授正一教主护国阐祖大,主领道教事给银印,视二品加赐永掌天下道教事
(嗣成长子,敕建大府,撰《天师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 张宇初 明太祖 洪武十三年
明成祖 永乐四年 授正一嗣教阐祖光范大,奉旨编修《道藏》
(正常长子,人称列仙之儒,撰《龙虎山志》10卷,《岘泉集》12卷,历代天师的佼佼者)
44 张宇清 明成祖 永乐八年 授正一嗣教光祖演道大,主领道教事
明宣宗 宣德元年 加封正一嗣教静洞元大
(正常次子,善书画,敕管武当山,中秋集欢,雷击而化,著有《西壁文集》)
45 张懋丞 明宣宗 宣德四年 封正一嗣教演法大
明英宗 正统六年 加封正一嗣教弘化妙应大,主领道教事
(正常三子,娶王候刘基侄女为妻)
46 张元吉 明英宗 正统十年 授正一嗣教崇法,主领道教事
明太宗 景泰六年 授正一嗣教洞译音大,赐尚方宝剑
明宪宗 成化三年 授正一嗣教妙应大,掌天下道教事
(懋丞之孙,善,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后葬本里播基湾)
47 张原庆 明宪宗 成化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保和守道大
(元吉之子,娶国公朱仪之女为妻,葬金溪长生观)
48 张彦羽页 明孝宗 弘治十四年 授正一嗣教丞先弘道大零点人
明世宗 嘉靖五年 授正一嗣教葆光大,掌天下道教事
(原庆长子,娶王候柳文之女为妻,建上清宫、府和正一观,善诗文,葬弋阳叠山书院)
49 张永绪 明世宗 嘉靖廿八年 授正一嗣教崇道大
明世宗 嘉靖三十年 赐伯爵祭服
(彦羽页长子,10岁袭教,善剑术)
50 张国祥 明神宗 万历五年 袭教赐玉印金冠带及“府”、“宗传”匾额
明神宗 万历三十五年 奉旨撰《续道藏》,授正一嗣教阐元大,掌天下道教事,加增太子少保
(永绪堂侄,娶驸马谢公之女为妻,补写《天师世家》,辑《龙虎山志》三卷,编《续道藏》等书,葬金溪明阳桥)
51 张显庸 明熹宗 天启六年 封正一嗣教清素大掌天下道教事
明思宗 崇贞元年 加赠太子少保
清圣祖 康熙四十二年 追赠光禄大夫
(国祥长子,著《三教同涂论》、《金丹辩惑论《浴梧诗集》等书)
52 张应京 清世祖 顺治六年 命袭职掌理道篆,给一品印
清世祖 顺治八年 授正一嗣教大掌天下道教事
清圣祖 康熙四十二年 追赠光禄大夫
(显庸长子,郡主朱氏封为一品夫人)
53 张洪任 清圣祖 康熙四十二年 追赠光禄大夫,到颜氏封一品夫人
(应京长子,葬金溪朱坊)
54 张继宗 清圣祖 康熙二十年 授正一嗣教大,赐书上清宫匾
清圣祖 康熙三十五年 赐乾坤玉剑
清圣祖 康熙四十二年 授光禄大夫
(洪任长子,葬筱岭背南山)
55 张锡麟 清世宗 雍正殛年
清世宗 雍正五年
(授光禄大夫,妻韩氏封为一品夫人,奉诏入觐,病故于杭州,娄近恒请旨由庆麟署理大事 继宗长子,年29岁)
署理 张庆麟 清世宗 雍正九年 命署理大,协修上清宫(锡麟二弟)
张昭麟 清世宗 雍正十三年 命署理大,授光禄大夫(锡麟三弟)
56 张遇隆 清高宗 乾隆七年 奉旨随叔父昭麟入觐,袭爵赐书“演教宗传”牌匾
清高宗 乾隆十七年 左都御史梅毂成劾降为五品
清高宗 乾隆三十六年 追通议大夫
(锡麟之子,1740年,娄近恒撰《龙虎山志》16卷)
57 张存义 清高宗 乾隆四十一年 袭爵由五品晋三品,赐老子绣像,授通议大夫
(遇隆之子,年28岁,无嗣,以堂未能起隆袭教)
58 张起隆 清高宗 乾隆三十九年 任河南开封布政使(县丞级)
清高宗 乾隆四十五年 奉旨袭教、授通议大夫
清高宗 乾隆五十年 重修宗谱
清仁宗
清穆宗 嘉庆~同治 赠通议大夫
(锡麟继子,葬正一观)
59 张钰 清仁宗 嘉庆年间
清德宗 光绪三十年 整修上清宫、天师府、正一观,追赠光禄大夫
(起隆之子,葬南极观)
60 张培源 清穆宗 同治十一年
清德宗 光绪三十年
(钰长子,曾在乡里督办团练,葬于南极观)
61 张仁政 清穆宗 同治元年
清德宗 光绪十六年
清德宗 光绪三十年
(培源之子,光绪年间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 张元旭 清德宗 光绪三十年
民国三年
民国八年
(仁政长子,中国民国道教总会发起人。病故于上海,葬杨家山)
63 张恩溥 民国十三年
民国三十七年
(元旭长子,善,1949年2月去,1969年12月底病故于台北,由堂侄张源先在继承64代天师)
和谐拯救危机系列片 (请从第二个视频看起)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398899.html
正信的佛教
http://www.dizang.org/rm/zxdfj/

解签 张天师灵签 第九十三签 用主颇思宣大德 亿万人民占大思 万民得 ...

别太在意争夺钱财利益,如果碰到灾难会得救,如果生了病也可以痊愈。挺好的一签。

天师府张天师

“张天师”,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教”各代传人的称谓。“正一教”(即“天师道”)由张道陵创立,其传人为创始人张道陵子孙世袭,称谓为“天师”,因张姓即被称为“张天师”。自张道陵第一代开始到张源先共经历64代,其中第1代至第59代(张恩溥)均有中国历代皇帝给予的封号与谥号。以下是详细简介:顺序 姓名 简介 1 张道陵 祖籍江苏沛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时来龙虎山炼丹,顺帝赴四川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2 张衡 陵长子,156年袭教在阳平山飞升,世称嗣天师 3 张鲁 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余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 张盛 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 5 张昭成 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6 张椒 昭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7 张回 椒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8 张迥 回之子,居龙虎山,年90岁 9 张符 迥之子,居龙虎山,年93岁 10 张子祥 符之子,居龙虎山,年120岁 11 张通玄 子实之子,居龙虎山,年97岁 12 张恒 通玄之子,居龙虎山,年98岁 13 张光 恒之子,居龙虎山,年104岁 14 张慈正 光长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余岁 15 张高 兹正长子,居龙虎山,年90岁 16 张应韶 高长子,居龙虎山,年99岁 17 张颐 应昭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18 张士元 颐之子,居龙虎山,年92岁 19 张修 士元长子,居龙虎山,年95岁 20 张谌 修长子,居龙虎山,唐武宗赐建真仙观 21 张秉一 谌长子,居龙虎山,建天师 庙,年92岁 22 张善 秉一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3 张季文 善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4 张正随 季文之子,居龙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观,年87岁 25 张干曜 正随长子,居龙虎山,年85岁,葬耳口乡曹家源 26 张嗣宗 干曜长子,续建上清观,善吐纳 27 张象中 嗣宗长子,居圣井山,年81岁,其孙张宪为武状元 28 张敦复 象中长子,年53岁,无嗣,弟敦厚之子景端过继 29 张景瑞 敦复侄子,年52岁,无嗣,叔敦信嫡孙继先过继 30 张继先 景端长侄,9岁嗣教,13岁应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宫、天师府、演法观,年36岁,葬安徽天庆观,终生不娶,无子,著《虚靖语录》七卷 31 张时修 敦复长子,张继先叔父 32 张守真 时修长子 33 张景渊 守真长子,葬上清吕家源 34 张庆先 景渊长子,好酒,宴坐而化 35 张可大 守真次子,主领龙虎宫,葬瑞订观,丞相江万里撰碑文 36 张宗演 可大次子,官居二品,书颂而化 37 张与棣 宗演长子 38 张与材 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书画,遗颂而化,葬金溪鸣阳山 39 张嗣成 与材长子,化为舟中,工书画,尤善画龙,画作有《庐山图》传世 40 张嗣德 与材次子,能书画,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铸“上清宫铜钟”传世 41 张正言 嗣德长子,微疾而化 42 张正常 嗣成长子,敕建大府,撰《天师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 张宇初 正常长子,人称列仙之儒,撰《龙虎山志》10卷,《岘泉集》12卷,历代天师的佼佼者 44 张宇清 正常次子,善书画,敕管武当山,中秋集欢,雷击而化,著有《西壁文集》 45 张懋丞 正常三子,娶王候刘基侄女为妻 46 张元吉 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后葬本里播基湾 47 张原庆 元吉之子,娶国公朱仪之女为妻,葬金溪长生观 48 张彦羽页 原庆长子,娶王候柳文之女为妻,建上清宫、府和正一观,善诗文,葬弋阳叠山书院 49 张永绪 彦羽页长子,10岁袭教,善剑术 50 张国祥 娶驸马谢公之女为妻,补写《天师世家》,辑《龙虎山志》三卷,编《续道藏》等书,葬金溪明阳桥 51 张显庸 国祥长子,著《三教同涂论》、《金丹辩惑论《浴梧诗集》等书 52 张应京 显庸长子,妻郡主朱氏封为一品夫人 53 张洪任 应京长子,葬金溪朱坊 54 攻继宗 洪任长子,筱岭背南山 55 张锡麟 继宗长子,年29岁 56 张遇隆 锡麟之子,1740年,娄近恒撰《龙虎山志》16卷 57 张存义 遇隆之子,年28岁,无嗣,以堂未能起隆袭教 58 张起隆 锡麟继子,葬正一观 59 张钰 起隆之子,葬南极观 60 张培源 钰长子,曾在乡里督办团练,葬于南极观 61 张仁政 培源之子,光绪年间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 张元旭 仁政长子,中国民国道教总会发起人。病故于上海,葬杨家山 63 张恩溥 元旭长子,善,1949年2月去,1969年12月底病故于台北,由堂侄张源先在继承64代天师。

解签第四十五笔签 王质遇仙 采樵不意到云巅 闲看高棋二老仙 柯烂也思...

王质遇仙
王质是个樵夫,传说是浙江衢州人,常常上山去砍柴。有一天,他刚上山不久,赶上天公不作美,下起暴雨来。王质忙收拾斧头,跑往山洞里避雨。
刚到洞口,听到里面隐约传出“嗒嗒”的声音,这声音不象水响,也不象碎石的击撞。他十分好奇,就拨开遮掩的杂树老藤,踏着密密层层的草丛,顺着洞口朝里走。走了一阵,洞里已是一片漆黑,四周寒气逼人,阴森可怕。王质壮了壮胆,手扶着岩石,只管顺着声音住里去。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走过了多少路途,王质终于看见了一丝光线。微光里,只见两个白胡子老头坐在石凳上下棋,旁边还站着一个姑娘。棋桌上摆着盘碗,放着酒杯。
王质走过去在一旁观阵,两个老人竟下棋入神,还没发觉有人来呢!过了半天,王质才问了一声:“请问二位仙翁尊姓大名?为何在这里下棋?”其中一个老者答道:“我二人姓张,这姑娘是我的孙女。我们四海为家,无处不去。此地僻静,正乃弈棋场所。”说完,二人头也不抬,只管继续对弈。
老者的孙女长得象珍珠宝石一样,脸色比桃花还鲜艳,一身仙女的穿着,约莫十七八岁.她一边看棋,一边打量着王质,见王质相貌英俊,暗生爱慕之心。
王质也是一个棋迷,而且棋下得很好,在村子里还没遇到过对手呢!今日见两个老者棋艺精洪,难分高低,早就入了神。
令王质好生诧异的是,他见两位老者每隔一阵就向盘子里、大碗内拿东西吃,而且吃得津津有味,可是盘碗内却空空如也,什么东西也没有。他忍不住问道:“不知老翁吃的是什么?”老者答道:“是仙果。”于是,王质放下斧头,也学着往碗里拿东西吃的样子,片刻,果然觉得肚子里饱了许多。
不知过了多少时辰,那位姑娘凝神望着王质,突然用手一指,说:“哥哥,你的斧柯烂了。”王质回头一看,果见斧头的木柄朽烂了。他不知是怎么回事,拾起斧头,急忙告辞两位长者就要往洞外走。那姑娘牵起王质的手,说:“我送你出洞吧!”王质惊喜万分。摸到洞口,王质抬头一望,只见一块岩石上刻有两个醒目的大字——“隔凡”。
王质见那姑娘气质非凡,丰姿绰约,爱慕不已。二人肩并肩一同回到了村庄。可是村上的人一个个都不认识王质,王质也都不认识他们。当他走进自己家里的时候,屋里的老老小小都惊奇地打最他。其中一位年长的问道:“你这个后生找谁?”当王质说出自己的姓名时,大家简直都不教相信,因为王质是他们的先辈,那个年长的竟还是王质的孙辈呢!王质只好把进山洞看棋和与那姑娘相遇的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大家才恍然大悟,这正是“洞中一日,地上百年”。
后来有人把王质的奇遇写进了《述异记》等书中,并传说山洞中下棋的两位老者乃是张天师和张果老。于是,“烂柯”一词,也就被当作了围棋的代名词。
砍柴不经意间来到山巅,静心观看两位老神仙下棋。斧子柄都腐烂了才想起回到故乡,在山中七天,在世上已过千年。

此签注人外出求财,受诱惑、羁绊、困惑多,要警醒自己,记得回家。何处不求财,只要用心,就是在家乡也可以有建树。另外,此签的另一层意思是外出求财远离故土,等到赚的钱财,故乡已是沧海桑田,发生巨大变化。

佛教大师,网上的观音灵签是不是真的很准?可信吗?

恩,心诚则灵。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