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梦中说木石姻缘是哪一回,红楼梦木石姻缘的意义
...回(1)宝玉梦呓中的“金玉姻缘”指什么?“木石姻缘”又是指什么?_百...
因为她喜欢宝玉,宝玉说“木石前盟”是指他和黛玉,而“金玉良缘”则是指宝钗和宝玉。所以宝钗怔了,她没想到宝玉对黛玉这么执着
红楼梦前80回每回主要内容(不要目录)_百度知道
慢慢看哦!!!好的在后面!!!《红楼梦》介绍: 《红楼梦》,文中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成书于清朝乾隆中期(甲戌,1754年),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并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代和国界,是世界文学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甚至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在20世纪初,“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中国学界的争论,这个争论至今仍然存在。大致上可分为二说:一、红楼梦是由曹雪芹所撰写的;二、红楼梦的作者另有其人。 至于红楼梦本身则在第一章中说:这个故事真正作者已不可考,是由曹雪芹传抄、批阅及增删数次而成。一般而言,认为曹雪芹是本书作者是比较主流的看法。 《红楼梦》最初以手抄本形式流传。1792年程伟元和高鹗在程乙本《红楼梦引言》中说:“是书前80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30年矣”。可见,《红楼梦》在社会上流传当开始于1763年或1764年,也就是曹雪芹去世后不久,这本书就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这些手抄本有的把这本书定名为《石头记》。普遍认为《石头记》或者《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但是这八十回并没有形成一本完整的书。所以在后世出现了很多人续写《红楼梦》。其中现在流传最广的是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于1792年的120回版本,通称程乙本。 《红楼梦》流传至今的抄本有: 甲戌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1—8,13—16,25—28,共16回,分装为4册,4回一册。第一回有其它各本没有的一句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故得名。甲戌,1754年。此本有一千多条批语,被称为“脂批”。 乙卯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1回—20回,31回—40回,55回(后半),56,57,58,59回(前半),61—63,65,66,68回—70回。在31回—40回这一册的目录页上,有“乙卯冬月定本”六个字,故称己卯本。己卯,1759年。 庚辰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78回,1—80,缺64,67回。装成8册。10回一册。后四册目录页有“庚辰秋月定本”字样,故名。庚辰,1760年。 王府本:名石头记,发现于清代一蒙古王府,故名。120回。 戚序本(石印本,上海本,南京本):名石头记,有戚蓼生序,故名。80回。 杨本:又称“梦稿本”,120回。曾为杨继振收藏,故名。 舒序本:名《红楼梦》。存1-40回。有舒元炜1789年(己酉)序,故名。 俄藏本:现存俄罗斯彼得堡东方研究所。存78回,缺5,6回。没有总书名。除少数几回名红楼梦外,各回皆名石头记。不只一处,它本文字皆误,而此本正确。最好一例是黛玉眉目的第二句,此本为: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与第一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可谓绝佳之对。它本皆逊色多了。此句当为雪芹原笔。已有影印本。 梦觉主人序本(甲辰本):名《红楼梦》,有梦觉主人序。80回。 郑藏本:存23,24回。曾为郑振铎收藏,故名。 以上个本又称脂本,以有脂砚斋评语故. 这些抄本现在都出版了影印本(上海本南京本除外)。后来,有了活字印刷本: 程甲本(1791):程伟元、高鹗于1791年出版的活字印刷本,120回。 程乙本(1792):程伟元、高鹗于1792年出版的活字印刷本,120回。对程甲本作了不少修改。 诸本关系 这些本子的关系,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有一位论者认为,这些本子都出自曹雪芹的同一个传世稿本。诸本间的差异,是在传抄中形成的,雪芹并没有多个稿本传世。他以共同异文版本群统计表加上其它一些论据,论证了诸抄本都是配抄本(包括己卯本和庚辰本),因而,版本关系的研究不能以“本”为单位,应当以“回”为单位。有时,还要深入到一回的内部。 后40回续书 红楼梦原稿80回后散失.有人认为,后40回由程伟元委托高鹗续写。普遍的看法是续书在文学价值上与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相去甚远,在立旨上也与曹雪芹大相径庭,但是大体上保存了原作的故事结构,对于红楼梦的广泛流传有很大功劳。也有人认为,后40回乃他人所作,高不过是整理人. 主要人物关系表 《红楼梦》写了几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至于全书出现的人物则不下数百人,当为世界长篇小说之最。书中众多人物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主要人物 贾宝玉--一般认为他是红楼梦一书的男主角,书中的情节主要是以他为中心,故事从他的前世写起,几乎就是在写他一生悟道的经过。脂砚斋评贾宝玉用“情不情”二字,指贾宝玉具有深广的人文主义思想,能够对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没有感情的人、事、物。 林黛玉--一般认为她是红楼梦一书的女主角,与贾宝玉相映衬,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性灵形象的典型。脂砚斋评林黛玉用“情情”二字,指林黛玉能够对将自己的感情赋予自己所爱的人。 薛宝钗-- 史湘云 王熙凤--普遍认为是红楼梦中最为鲜活的人物,具有强烈的世俗气息。 李纨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贾惜春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中唯一由曹雪芹执笔完成的人物,她第五回出场,第十三回死亡。同时脂砚斋评指出原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后删去。 妙玉 贾母 刘姥姥 袭人 晴雯 紫鹃 鸳鸯 平儿 次要人物 尤二姐,尤三姐,小红,贾芸,倪二,秦钟,柳湘莲,薛蟠,贾赦,贾政,贾珍,贾琏,香菱,司棋,金钏,玉钏,芳官,贾环,赵姨娘,茗烟,邢夫人,王夫人 主题 由于这部巨著是以数个大主轴穿插众多小故事而成,因此关于《红楼梦》的主题,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其中最为人所重视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及薛宝钗之间的三角恋爱,也有人认为这部巨著是在描写封建时代贵族生活的腐败,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富含神话的色,并且反应著作当时的礼教、社会生活、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乃至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舟车行轿等等层面。 改编电影、电视与其他表演方式 电视剧《红楼梦》初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 《越剧红楼梦》 《黄梅戏:红楼梦》 《昆曲:红楼梦》 电影:红楼二尤(京剧) 《电视剧:红楼梦》华视电视公司制作,于1996年11月至1997年10月播出;剧本并非改编自流通最广的小说版本,是其特色。 《现代舞:红楼梦》云门舞集十周年纪念舞码,林怀民于1983年编舞,2005年春季封箱演出。与其他表演方式最大的差别在于红楼梦现代舞中并无强调十二金钗的角色,而由舞者的服装让观众自由想像,并借舞台的布景和灯光产生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表现大观园由盛而衰的历程。
"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分别出现在第几回?具体的内容是什么
金玉良缘
《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也暗示他们两个婚姻的渊源。所以黛玉还为这个金玉良缘总是耿耿于怀。
现在的“金玉良缘”作为成语应用。原指符合封建秩序的姻缘。用来借指姻缘前世注定的说法。 后泛指美好的姻缘。
木石前盟
预示着宝玉和林妹妹前生有缘,林是木,宝玉为石,林妹妹要以一生眼泪还他的恩情
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偶得机缘,聆听仙曲,其中《终身误》中前两句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怀金悼玉
怀,怀念。金,指佩带金锁的宝钗和佩带金麒麟的湘云,尤其指宝钗,有诗为证:金钗雪里埋。
悼,悼念。玉,指黛玉和妙玉。尤其指黛玉,有诗为证:玉带林中挂。
二金二玉都是喜欢宝玉的人,却同样值得怀悼,暗示了宝玉婚姻的悲剧及园内所有女子的命运悲剧。
...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听后“怔了”
因为她喜欢宝玉,宝玉说“木石前盟”是指他和黛玉,而“金玉良缘”则是指宝钗和宝玉。所以宝钗怔了,她没想到宝玉对黛玉这么执着
木石姻缘的含义是什么
指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贾宝玉是由一块通灵宝玉变来,玉即是石。林黛玉由绛珠仙草变来,且林字由两个木构成,所以称为木石。
红楼梦中,“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
玉钗姻缘宝玉、宝钗之间的所谓“金玉良姻”,却是癞僧、跛道专门为贾宝玉量身定制的姻缘,在书中正代表了作者所要肯定、所要宣扬的“出世”精神!而在这个方面,非常明显的一个例证,就是书中癞僧、跛道对待钗、黛二人的态度的截然不同。按小说交代,钗、黛小时候均得过“无名之症”,任凭吃遍凡间的医药,均毫无效验。此时,又都有一癞头和尚出现,主动地要为她们疗此奇怪之病。然而,同样是这个癞头和尚,他为宝钗、黛玉开出治疗方案,却大不相同:对黛玉,他要求化她出家,并提出警告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见第3回)——明显表现出对黛玉未来情感与姻缘的一种强烈的不信任感。这样的治疗方案,自然为黛玉一家所拒绝。而且,癞僧的话,也被看成了所谓“疯疯癫癫”的“不经之谈”。对宝钗,癞头和尚却完全没有提出这么苛刻的出家或“禁锢”要求,相反,他倒是主动地为宝钗未来的婚姻,指明了对象:他不仅送予宝钗实实在在的海上仙方——冷香丸,还为宝钗提供了所谓八字吉谶,要她“必须錾在金器上”(见第8回),并强调说“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见第28回)。——又分明表露出对宝钗未来情感与姻缘的一种热烈的期许。而事实上,宝钗一家也几乎完全接受了这个和尚的忠告。我们看到,宝钗一直服用冷香丸,佩带錾有八字吉谶的金锁,直到她进入大观园之后!——一个是必须从小化她出家,或者外姓亲友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否则,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一个却是“先天壮,不相干”(第7回,癞头和尚语),不仅不需要回避外姓亲友,那癞头和尚还主动地在她的外姓亲友中,为她指定了将来婚嫁的对象。钗、黛的病,以及癞僧对她们的态度,竟是这样全然相反。 (黛玉为以眼泪还尽前缘,僧道二人阻止之,亦为常理。岂可妄以为作者之意?僧道二人所订者,不过安家保命之法,作者之意说,或有之而已,死人不可求问。后人自取其意罢了)木石前盟那么,所谓的“木石前盟”与所谓的“金玉良姻”,曹雪芹的“倾向性”究竟如何?到底哪一个是作者所要深切痛悔的,哪一个才是作者所要真心认同的?我想,即使是那些感觉比较迟钝的读者,也不难从中看出些门道来了。而说到作者的“倾向性”问题,过去,那些拥林派论者往往是喜欢抓住第36回,宝玉梦中的一句喊骂(即所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来大谈而特谈的。他们很希望以此来论证作者的“倾向性”在于“拥林”,即所谓“内木石而外金玉”是也。然而,如果真要仔细地推敲下去,以上这种所谓的“论证”,却不免会适得其反。其举出的这一个论据,恐怕倒恰恰证明了作者的“倾向性”,并不在于“拥林”,而在于“拥钗”,即所谓“内金玉而外木石”是也!或者说,作者对黛玉及其“木石前盟”的态度乃是似扬而实抑,对宝钗及其“金玉良姻”的态度乃是似抑而实扬!首先,所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可“和尚道士”又究竟是什么人呢?他们不正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吗?小说第3回,黛玉说癞头和尚是“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而脂砚斋却立即针对这“疯疯癫癫”、“不经之谈”八字,批云:“是作书者自注!”(甲戌本第3侧批)试想,这“和尚道士”若不是曹雪芹自己的精神化身,他们那些“疯疯癫癫”,专讲“不经之谈”的言行,又何以会是“作书者自注”呢?而更进一步,这癞头和尚的“疯疯癫癫”、“不经之谈”,既然是“作书者自注”,那“和尚道士的话”,又究竟信得信不得呢?我们看到,在小说中被称为“和尚道士”的那一僧一道,正是联结书中前世与今生,幻境与现实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纽带。 (僧道所论者,乃是居家处世之法,宝玉之言确是人物心中直言。不论作者之意如何,宝玉之意已明。更何况借僧道之言举证作者心意为拥钗,不过是牵强附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