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和占星学拟人,哪里可以学占星学

怎样看待星座占卜与天文学的关系?

人类对宇宙万物的认识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正确的?当然不是,算命,拜万物为神,各种迷信活动充斥着人类社会,人类为了寻找自身与世界的联系,进行了很多尝试,当然大部分都是错误的。直到希腊人才开始“以自然说明自然”,产生了科学的萌芽。占星术和天文学一开始并不分家,我们所知道“古代天文学家”,大部分既从事天文学研究,也担任占卜师的工作,为帝王权贵预测命运。

占星术(星座占卜),从来都只是一种“错误的联系”,它所依赖的“星座”,只是从地球角度看上去恒星的一种随机分布,其形状位置一直在变动(占星术不管这些),它把人的性格和星座的形象联系起来,而星座形象纯粹是人为的想象和古代民族的划分,正如国家的疆域充满了历史的变动没有什么“天然的正确”,现代天文学的星座也只是为了数星星计数方便而已。

现代占星其实跟古代占星没有什么区别,还是把人的性格(这些几乎无法定量说明的)跟黄道某个位置联系起来,对中国来说是一种舶来的迷信,跟中国的瞎子算命差别不大。性格的奥妙在于可以模棱两可描述,比如说你谦虚(没人觉得自己骄横),说你遇到小人受到委屈(没有人觉得自己付出太少而获得太多),说你努力终有回报(没有人不想获得好的未来)。用这些来骗人,那是无往而不利的。

星座知识其实是一种文化,星座神话中反映了古代民族的道德伦理,对世界的想象,对于人性或许可以借助神话解读。但非要跟星座联系起来,非要借助迷信才能获得安全感和自信,那未免对于人类的智力太不自信了,对于人类文化和现代科学,都是一种侮辱。

占星术和天文学的关系,占星术真的有用么

天文学和占星术是同源的,这点应该不存在争议。我们的祖先在公元前二十六世纪,设立的专门的官职观测天象。良渚文化墓葬的排列,和心宿三星相同,即是明证。此时正值氏族公社的末期,部落内部开始出现社会分工。自然,观测天象的权力,自然掌握在与神沟通的祭司手中。同时期的其他民族,于此也应当是大同小异,英语中两个词极其相像,也是一种佐证。
至于天文学和占星学的关系,不外乎三种,同源各宗,天文学源于占星,抑或反之。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有必要看看两者的定义。
天文学:对天体及其他宇宙物质进行观测和理论研究的科学。
占星学:星相学家观测天体,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各种变化后,作出解释,来预测人世间的各种事物的一种方术。
两者有两点比较显著的差别。其一,研究的对象,天文学是星空,占星学是人事;天文观测即研究过程,占星学是在研究后的推论。两者唯一的交集,唯有星空而已,实则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
即便是古人,一颗流星划过,天狼与日同出,这个过程,可以被归纳入天文学的范畴,但是占星学家,很少会去看流星雨吧?至于后来对人事的推论,那自然与天文无关,确是占星的主业。
总而言之,个人的观点是,天文学和占星学是星空下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两者在相同的基础上,有了独立的发展。天文学成为理论,比起占星的理论晚得多,但天文学的发展完全不以占星为基础,所以说天文起源于占星,也是不合理的。
或许用生物学更能说明这个问题。把天文学比做猴子,占星学就是兔子,一个灵长目,一个兔形目,猴子比兔子出现的晚,但不是兔子进化出来的。两者共同的祖先,需要找到啮齿目的啮齿兽,这个啮齿兽,在这里就是星空。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天文学上指的星座和占星学上讲的各种星座有什么联系吗?

没有多大关系,天文学上把全天分为88星座,占星上的星座一般指黄道带内的12星座,从太阳处于哪个星座来占卜运势,所以从范围来讲,天文学的星座要包含占卜星学的星座。

天文学和占星学有没有关系?

天文学是一门科学,而占星更像玄学,具体可以参照你在学校里学的化学与某些所谓迷信的关系

天文的作者是谁

《天文》的作者是石申。
战国时期出现了天文学专著,如齐国的天文学家甘德著的《天文星占》,魏国人石申著的《天文》,后人将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称作《甘石星经》。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我国古代有四位天文学家,他们是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不止四位,有甘德、石申、落下闳、贾逵、张衡、祖冲之、刘洪、何承天等。

1、甘德

甘德,战国 时楚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三的最早发现者。

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后人把他与石申各自写出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引录,从中可以窥知甘德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

甘德还以占星家闻名,是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创始人,他的天文学贡献同其占星活动是相辅相成的。

2、石申

石申,生卒年待考。又名石申父、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开封人,是以其姓名命名月球背面的环形山的中国人之一。

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天文》八卷与甘德的《星占》八卷,合称《甘石星经》,《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落下闳

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字长公,西汉时期天文学家,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他创制《太初历》,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历法结构;提出浑天说,创新中国古代“宇宙起源”学说;发明“通其率”,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

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天文学家,经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由故乡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他和邓平、唐都等合作创制的历法,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

4、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5、祖冲之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文学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甘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落下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祖冲之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