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轮回说感觉很可怕,因果轮回是什么意思
佛教轮回说是怎么一回事?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不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薰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着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着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嗔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民间的信仰,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这在佛教的轮回观中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鬼道只是六道轮回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后,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于鬼道
接触一些佛教的东西,对六道轮回、佛教的世界观等等恐惧不已,该怎么办...
那些都是瞎吹的,当成神话看就可以了,不必当真。
佛教的六道轮回我自己都不知道信不信。但是对于死亡的感觉从恐怖到没...
很简单,因为你知道了六道轮回,你知道了你还会有来生,你不会在死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所以你底气足了,不恐惧了,但是这并不代表你可以不珍惜生命,肆意的挥霍生命,因为是六道轮回,希望你多行善事,别堕入三恶道才好。
关于佛教的轮回说
~轮回说是道家的,佛家借鉴了而己,佛教主要圆满、功德、金身等法门!六道轮回是四御之一的承天效法後土皇地袛平心娘娘所化成的,是为天地无处可去的亡魂找一个轮回重生之法(上古时期亡魂无处可去,只能当孤魂野鬼)原来由三宵娘娘管理(云宵、琼宵、碧宵三姐妹),后佛教当昌盛一量劫,所以现在暂由佛教派地藏王菩萨管理,等大劫到来时,现世佛释迦摩尼寂灭,未来佛弥勒将在三千年后延生,这期间由大功德地藏王菩萨回去,代管整个佛界~所以,别搞错了!无量天尊~贫道稽首
佛教中说的轮回是真的吗?
事实上是真有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发生。对于那些不相信六道轮回的人来说,积德行善也是大有益处的,只要人人一心向善,这个世界也会充满了真善美,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愿你如意,阿弥陀佛。
佛常说轮回,世上真的有轮回吗?有人亲自见过感受过吗?
信佛的人应该晓得,佛教的基础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面。
三世是指前世、今世、来世。前世的前世还有数不完的前世,来世的来世还有连绵不尽的来世。六道轮回包括天道、修罗道、人道(上三道),以及畜牲道、饿鬼道与地狱道(下三道),每一个生命就依他自身所作为,感得各式各样的因果报应,生生世世不停地在宇宙间轮回转世,这是佛教根本的道理所在。
古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类警句,我们小时候都念过的,这便是因果观念??
佛说:‘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但是这因果观念,全是由佛教传来的吗?不是!中国固有的上古文化,也早已有了,‘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正是因果观念的明显表示。
由这种因果观念的推演,发展出中国几千年来一贯的教育目标,教人如何做一好人,做一完人。然而时代不同,现在这种良好的教育目标几乎已丧失殆尽。
不管你是高官也好,乞丐也好;或者挑葱卖蒜作小生意,开银行,办贸易公司,做大买卖,那都是职业不同,无论你作什么,人都要学做人。
做人别做绝了,做绝了不会有好下场。中国人的教育,一向是为了达成完善的人格道德标准,这个标准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因果观念相通,也和孝道思想同流。而佛教的许多理念,尤其菩萨道的提倡,无不是从此种因果观念和孝道思想立论,扩而充之,神而明之,而臻于淋漓尽致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