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柱清册的要求,四柱清册基本内容
中国会计史的隋唐至宋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会计、审计和国库组织发展到较为完备的程度。会计与出纳、会计与国库、出纳与实物出纳、签证单位与财物发放单位,以及审计与会计之间都有了明确的分工,各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唐代的“度支部”和宋代的“总计司”、“会计司”等专门组织的设置,表明了当时对会计的重视。唐代建立起来的独立的审计组织机构──比部,和行使财计监察的御史台及御史监察制度,以及后来宋代的“审计司”、“审计院”的设置,都反映了当时对经济监督工作的重视。唐宋时期计算各项赋税收入的计帐户籍制度,以“量入为出”为原则的岁入岁出预算制度,财物出纳保管制度,要求自下而上逐级呈递“上计簿”的上计制度,以及监察制度等,已成为封建统治者加强经济控制的基本财计制度。唐宋时期出现了“四柱结算法”和“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是按照“旧管”(上期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这“四柱”特定的格式,定期结算帐目的一种会计方法。“四柱清册”是以“四柱”为基本格式,以“四柱结算法”为基本方法所编制的一种会计报告。“四柱结算法”的创立、运用和发展,“四柱清册”编报形式的产生、运用,是唐宋时代在会计方法方面的重大贡献。“四柱结算法”是系统反映国家经济和私人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科学方法,它集中归结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是中式会计方法体系的核心与精髓,为中国会计从单式帐法向复式帐法的演变奠定了初步基础。从世界范围讲,“四柱结算法”中的“四柱平衡公式”(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和“四柱差额平衡公式”(新收-开除=实在-旧管)的建立、运用,比西式簿记中的平衡结算法的出现要早得多。在唐宋时代,会计分析工作也有了进展,如在唐朝的《元和国计簿》和宋朝的《元佑会计录》中,就有计帐、户籍的分析,国家财政收支的对比分析,以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的专门分析。宋代的《太平经国之书》和《玉海》,则是汇集会计史料的重要著作。在这一时期,中国民间会计也得到了发展,中国早期的金融业──柜坊,典当业──质库,以及为商业服务的货栈──邸店等行业也运用四柱结算法。
简述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http://wenku.baidu.com/view/bd1cf81bc5da50e2524d7f55.html
我国古代的"四柱清册"记账法,把一定时期的收支分为以下哪些来反映_百 ...
四柱清册:
“旧管”、“新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会计结算方法——四柱结算法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们和“开除”、“实在”一起构成了“四柱结算法”的基本要素。“旧管”的基本含义即“期初余额(或上期结存)”,“新收”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增加额”,“开除”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减少额”,而“实在”的基本含义则为“期末余额”。四柱结算的基本公式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因此用现代的话来讲,“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就是进行会计核算及会计结算的四大要素。古人形象地把它们比喻为支撑大厦的四根支柱,缺一而不可,故名“四柱结算法”。
“四柱结算法”原理及其发展历程:
根据专家的研究考证,在中国唐代中期的官厅会计核算中,已有了“四柱”基本名目的运用,开始由“三柱结算法”向“四柱结算法”过渡。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及长兴二年(公元931年)沙州净土寺编制的年终会计结算账单中已可以看出“四柱结算法”在唐代后期业已创立,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运用。沙州净土寺为唐代传下来的古老寺院之一,后唐同光三年距李唐王朝灭亡仅十八年,后唐长兴二年亦仅隔二十四年,故该寺后唐年间的会计水平及对“四柱结算法”的运用,可以说与唐代后期的水平基本一致。
由于晚唐时期皇帝对佛教的,当时寺院的规模一般较大。寺院的收入来源复杂,如庄田收入、园税收入、放债收入,交易收入,以及散施收入等。另外,支出也比较复杂。在唐代的寺院中,每到年终结算之前,一般由寺院的最高领导者——方丈主持全院的会计核算年终工作会议——“算会”,对“直岁”(即寺院里的主管会计)一年来经手的账目进行全面的审核,并由直岁编制收支会计结算报告,即“钱物账”。在旧历年正月寺院众僧聚会之时,由直岁将其所编账单在全体僧众面前当众宣读,以解除直岁当年的责任。在考古发现的一份后唐长兴二年沙州净土寺直岁愿达所编的会计报告中,已经可以发现运用“四柱结算法”核算财物的基本思想萌芽。该份会计报告内容总体上分为六个方面:
1.本年(公元930年至931年)寺院财物总况。在报告人本年度经手的全部收入中,包括“承前帐”(即旧管)及“自年新附入”(即新收)两部分。两项合计数为1803.005硕,合计数之下依次排列各项实物的“旧管+新收”的数量。
2.“承前帐(旧)”(即旧管)部分。依次排列“旧管”各项财物的数量,本项合计数为1549.765硕。
3.“自年新附入”(即新收)部分。这一部分除依次排列各类实物的新收总数之外,还抄录有各项实物收入的明细数目,并逐项说明本年各项收入之来源,本项合计数为253.24硕。以上“旧管”+“新收”=1803.005硕。
4.破用(即开除)部分。开除之数的排列顺序与新收部分相同,亦先总数,后明细数目,各项支出一一交待其开支原因,本项合计数为324.751硕。
5.本年财物结存(即见在)部分。根据以上三柱之间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按照“四柱结算法”的处理方法,对寺院一年来经济活动结果进行总的结算。其结算公式实际运用情况如下:
“承前账(旧管)”+“新附入”(新收)-破用(开除)=实在
即: 1549.765+253.24-324.715=1478.29硕
“见在”各类实物的数量,亦按照“四柱结算法”公式逐项计算之后,依次排列。
6.会计报告的结尾。按照当时、民间大体通行的报告格式,说明以上账目已经过“算会”审核无误,现将其结果公诸于众,以待批准核销。
这份会计报告以“四柱”为基本格式,以“四柱结算法”为基本方法,系统地反映了寺院一年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及其结果。既有总括反映,也有明细反映,且以总合控制明细。收入有源,支出有因,且计算结果正确,条理比较分明。可以说这已是一份比较完善的四柱式会计报告清单。
不过,从“四柱”的名目方面考察,在唐末和后唐时期,“四柱”的名称还比较凌乱,除“见在”一柱外,其余三柱尚无统一的名称。说明这一时期的“四柱结算法”尚处于创立、运用的初期阶段,还显得比较粗陋,还有待于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加以改进。
“四柱结算法”在宋代得到了普遍运用,并走向成熟。目前所见到的关于宋代“四柱”记载的最早文献记录源于《文献通考》卷二十三《国用一》:“止斋陈氏[5]曰……淳化五年十二月,初置诸州应在司,具元管、新收、已支、见在钱物申省。”淳化是宋太宗的年号,淳化五年即公元994年,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早在10世纪末“四柱结算法”就在宋代官厅会计核算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而且名目划一,简明扼要,在实践中“四柱结算法”不断得到发展,逐步趋于完善。止斋陈氏所讲淳化五年编制“四柱”式会计报告呈送中央,并非第一次,而是“四柱结算法”运用的继续。止斋陈氏所讲“元管”、“已支”、“见在”为我国“四柱”名目由不定称到定称的过渡阶段的提法。根据现有史料考察,到宋哲宗统治时期,“四柱”的名目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元管”改作“旧管”,“已支”改为“开除”,四柱名目划一,也基本上成为后来通用的“四柱”名目。
“旧管+新收-开除=见在”的公式在宋代开始定型,并得到普遍运用。由于这一公式自“四柱结算法”产生之日起便在官厅与民间会计中得到普遍运用,人们通过它计算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的结果——见在结存数,故后世之人把这一公式称之为“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或基本方程式。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出于管理经济的实际需要,人们在“四柱结算法”基本公式运用的基础上,逐步取得了新的进展。为了比较财政收支,掌握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当时的人们逐渐学会运用“四柱”之间的平衡关系,作为考核和检查的手段,在“四柱结算法”基本平衡公式的基础上,通过移项又产生了以下两个平衡公式:
四柱平衡公式:旧管+新收=开除+见在
四柱差额平衡公式:新收-开除=见在-旧管
上列公式的运用,标志着我国“四柱结算法”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也代表了宋代会计核算的最高水平。
宋代要求各级官吏按照 “四柱”格式向中央和皇帝编制会计报告,包括年报、季报和月报,分别反映各种物资的“原”(元),“入”、“出”、“存”情况。南宋时,对各部门所编制的“四柱”式会计报告,还统一颁行了专门的格式,要求各部门必须遵照格式编报,不得违反章法。如各仓申报钱帛、粮草的会计报告一律采用“四柱”式,各转运司所编制的会计报告,亦须采用“四柱”式;负责饲养官马的部门,每季所编会计报告,必须按“旧管若干”、新收若干”、“死失若干”(即“开除若干”)和“见管若干”列示各类马匹数目。更有意思的是,当时呈报的各种名籍,也规定用“四柱”式,如关于各州和尚、道士的名籍,也必须用“旧管若干”、“新收若干”、“开除若干”和“见在若干”的格式编报。宋代这种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编报格式、编报内容和明确提出编报要求的作法,不仅体现了在“四柱结算法”运用方面的显著进步,而且体现了我国官厅会计编报制度、会计报告方法的显著进步。这也是前所未有的进步。
到元、明、清时代,不仅“四柱结算法”的运用和影响扩大到会计核算的各个方面,而且出现了对这种专门方法的总结,人们开始把会计核算方法方面的问题上升到理论上加以认识。在元代,手工业者、商业经营者在结算账簿时,各会计科目须按“四柱”列示数据,并按“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求计本期余额。年报、月报也必须按“四柱”归类。明代从账簿到各种会计、统计报表,以及各种名籍的编制,均以“四柱”为基本格式。清代时“四柱”法已普及到凭证、盘点清单等各个方面;光绪年间,出现了会计报告的最新格式——“四柱报告表”。在官厅会计中,凡考核财政收支是否平衡,必然采用四柱平衡公式和四柱差额平衡公式。
“四柱结算法”的历史地位:
“四柱结算法”的创立和运用,是我国唐宋时代在中式会计方法上的重大突破,是我国古代的会计工作者在管理社会经济实践中创造的科学结算方法,它的产生、运用和发展完善,在会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宋代到清代,“四柱结算法”在实际运用中,已成为系统反映王朝经济活动或私家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科学方法,成为中式会计方法的精髓。它集中归结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是中式会计方法的精髓。
“四柱结算法”的发展完善与普及运用,不仅为我国会计分析方法的产生创造了基本条件,而且为我国由单式记账发展到复式记账奠定了基础。在“四柱结算法”的影响之下,我国明末清初,出现了中国固有复式记账法的早期形态——“龙门账”;也是由于“四柱结算法”和“四柱”式会计报告编制方法的影响,这个时期在民间会计中产生了中国固有的复式记账法——“四脚账”。
“四柱结算法”的创立、运用,是中国会计对世界会计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它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会计核算,都曾有过重要影响。1494年卢卡·帕乔利在其《数学大全》一书中列示出“一人所有财物=其人所有权总值”的平衡公式,标志着西式平衡结算法的创建完成。西式平衡结算法与中式“四柱结算法”的形式虽然不同,但原理和作用却大致相同。如果把西式平衡结算法产生的时间确定在13世纪的话,那么,我国“四柱结算法”的创立和运用,比西式平衡结算法的出现要早好几百年,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这一方法一度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四柱结算法”,不仅得到世界会计史学家的肯定,而且普遍受到世界会计学者和研究者的重视。
如何利用财务信息实现可持续发展
1.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分为会计的核算职能和会计的监督职能。(一)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特定对象(或称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帐、算帐、报帐,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确认,是运用特定会计方法,确定经济业务发生与否,并用文字和金额同时描述某一交易,使其金额反映在特定主体财务报表中的会计程序。计量,是确定会计确认中用以描述某一交易或事项金额的会计程序。 记录,是指在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中采用一事实上的记帐方法,在帐薄中进行登记的会计程序。报告,是指在确认、计量和记录的基础上,对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情况,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方面报告。(二)会计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随着历史的发展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同时,会计技术和会计观念也不断变化着,有些观念也许在现在已经不适应,但是仍有些一直适应社会发展,在会计史中发生着重要的作用。
2.会计的起源与产生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劳动产品 。财产私有制的出现强化了在产品交换中等价交换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形成了对会计的现实需求。随着劳动生产水平提高,人们对生产过程的了解。就需要经常对剩余劳动产品的储存和保管,也需要经常清点与计数,由实物记事到绘画记事,结绳记事,刻契记事等这些计量的方法也代表着那一时期会计的行为。这一时期的记录行为是会计萌芽状态的表现形式,成为会计的直接渊源。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生产创造出逐渐稳固的社会物质基础,也提供了会计产生的可能性。会计在大约公元前1100 年到公元前770 年之间的西周时就已经出现了。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有为王朝服务的会计,有专职官吏专司其事。早在西周时代就设有专门核算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并对财物收支采取了“月计岁会”的方法。
3.会计的发展
(一)古代会计
古代会计的发展面貌重现于世是随着大批原始社会历史遗址的发掘,大量存在于壁画和陶罐上的“以网计数”“以绳计数”图,生产者在生产时间外附带的用绳子,木棒来记录日常生活。充分反映了先民们在无意识的前提下有意识的推动了早期会计的萌芽。进入我国西周时期,更是在中央层面出现了第一个“会计”的官职--“司会”,管理方面涉及到财务出纳与出支核算,并且成为重要部门之一,其组织也在记录方面也不断探索。随着战乱到秦汉大一统,封建经济的发展与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新兴国家机器也对财政记录和会计形态也做出了全新要求,并对全国各地的账簿记载进行了核算和案例巡查制。并与当时的监察御史形成合力,将地方的经济收支情况以“月会”“年会”的方式进行审查,使中央对地方得到极大控制。隋唐时期中华民族空前大一统,封建政权在、经济、文化在时间、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对会计及国库资金的核算出纳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更在唐代,草市、夜市和大量商业性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涌起,水陆交通的发达,人民的碎片化增强,商品的流通性增快,飞钱出现,货币交易日常化,增加了会计在上的审核功能,并与户部一起管理资金的发放以及在市场上货币流通转换的监督,并且设立了崭新的中央部门--度支部,职掌财政预算和全国的会计核算,相应的审计机构--比部,审计之权通达国家财政经济的各个领域,在会计报告送达的程限和申报内容均有严格规定。建立了以“量入为出”为原则的年度预算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以“四柱清册”为核心的会计收支审查制度成为中式会计的精髓。无论历朝历代,“会计”这一必要功能形式都为中央所重视并服务于经济
(二)近代会计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后的民族大战,使中国大批有志之士开始把视野转向西方,在会计方面,也出现了结构方面的改良与变化。具有代表性的清末人士蔡锡勇著有《连环帐谱》一书,其中,他积极推广借贷复式薄记,以改革中国会计形态。20世纪初,原本农业市场的解体,资本市场的兴起,资金流通与贮藏机构即银行金融业的建立,以收支为中心的复式记账法被广泛采纳,复式薄记也随之并存,此乃中国会计改良之新风。但在近代战乱和中西碰撞的大背景下,官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夹压下,会计始终无法发挥出应有功能为经济服务。
(三)现代中国
1.新中国至改革开放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段,受冷战国际思维的影响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此时新中国的会计制度广泛的向苏联学习,引进苏联会计经验,将统一的会计管理权限划归到政务院财政部,由财政部全权负责组织和领导。随着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大建设的开展,企业特别是国营企业对会计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增大。因此,企业与会计联系更为密切,也使得会计对企业管理,财务收发及日程流转做出了巨大推动力。在会计资源本身,由中央统一规定和发放会计资格证,审批合格的会计机构。会计师成为所尊重的人力资源,会计学开始在高校大量普及。
2改革开放至现今
我国由计划经济转步为商品经济,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上的法制与科学化,大批民营与私营制企业进行高速期,会计行业人力日益庞大,为充分为会计体系发展提供法律法规上的保障,于1985年全国人大专门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会计法》,成为会计史第一部国家性法律文件,后一系列颁布了《审计法》《企业所得税法》等一系列法律。在评定职称上,中央将会计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类,初级职称助理会计师,中级职称有会计师,高级职称有高级会计师。自从2001中国加入世贸以来,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且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将企业的国际化,市场化,股份制改造的转变都推向尖端,对传统会计理念与价值造成冲击。如今是大数据的时代,市场对于精通网络的尖端性会计师的需求量极大,中国也形成了以瑞华为代表的会计事务所正在蓬勃发展,会计正在努力去“改变”市场,做到与市场同步创新,使其增强稳健的货币增值力和在非货币交易时反映帐面价值。2006年,国家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为会计行业走向世界,为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方向,充分利用国际会计报告准则,将会计行业列成一套单独的信息控制系统和“集成显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者认定经营者的责任与权利,维护所有者权益,以及实行科学、严格的会计制度,已成为行业自规。
(四)总论
会计的发展过程,经久不绝。始终服务于经济,并为、市场、企业提供了资本统计和监督审查渠道,而会计行业也在不断创新,不断向前。中国的会计体系正在繁荣扩大阶段,无论是从人力资源,还是科学知识架构上。适应社会需要,推动经济发展。会计才不枉此学!
5. 我国元代的“四柱清册”是我国的复式记账方法,其中的“四柱...
四柱是四大支柱的意思,就是这种记账方法的四要素。四柱结算的基本公式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就是我国复式记账方法的四大要素。古人形象地把它们比喻为支撑大厦的四根支柱,缺一而不可,故名"四柱结算法"。
四柱清册和龙门帐都是为账户提供计算平衡式对吗?
是的,我国古代的四柱清册和龙门账都是为账户提供会计理论基础和计算平衡公式的。
四柱清册是指我国古代以“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个要素构成的“四柱结算法”。“旧管”的基本含义即“期初余额(或上期结存)”,“新收”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增加额”,“开除”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减少额”,而“实在”的基本含义则为“期末余额”。四柱结算的基本公式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因此用现代的话来讲,“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就是进行会计核算及会计结算的四大要素,把它们比喻为支撑大厦的四根支柱,缺一而不可。
龙门账法是产生于我国明末清初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把全部账目分为“进”、“缴”、“存”、“该”四个部分,以“进-缴=存-该”作为会计平衡等式,“进”相当于各类收入,“缴”相当于各种费用,“存”相当于各种资产,“该”相当于负债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