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的阶段性,新闻事业的性质是什么
新闻事业的性质
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
http://www.cuc.edu.cn/xinwen/netteach/content/fengchungao.htm
从20世纪至今,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新闻摄影自1842年在德国韩柏的大火中萌发以来,至今不过160你那的历史。这期间,新闻摄影技法与观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变和蜕变。发展到现在,新闻摄影的拍摄于传播技术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新闻摄影的观念也已从早期图文并茂的版面美化手段,演变为一种独立的、具有独特优势的新闻报道手段。新闻摄影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摄影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二是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摄影技术的发展,为新闻摄影采摄手段跃上了新台阶提供了技术条件。1新闻摄影的萌芽:第一张新闻照片的诞生1842年5月5日至8日,德国汉堡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天大火,汉堡城被夷为一片废墟。当时以银版摄影术为各界人物拍摄肖像照的微细画家是史特尔茨纳与比欧乌,进入火灾现场拍摄了很多火灾遗迹的记录照片。它是摄影术诞生3年以来,第一次用于记录历史事件的照片,它代表着新闻摄影的萌芽。2 新闻摄影的诞生:专程记录战争 1855年2月,新闻摄影史的杰出人物、战争摄影的先驱者、英国摄影家罗杰.芬顿,在商贾的赞助下,带着助手和仪器奔赴前线拍摄克里米亚战争。芬顿客服了巨大的困难,在3个月的艰苦工作之后,带着360快底板回到了英国。他的照片在今天看起来并不能给人以战争纪实的感觉,其画面形象展示的是火线后方经过故意打扮摆布的战士,他们抽抽烟、喝喝酒、看看报,看起来十分轻松,被摄影史家形容为是“给人以安慰的描写的、最早记录战争的照片”、”像郊游一样的照片”1 19世纪中期世界风云的激荡,使摄影成为新闻传播的工具,真正的新闻摄影诞生于摄影术问世以后人类动荡变换的战争烽火当中。从此新闻摄影开始从绘画主义的摄影热潮中分离出来,成为切入现实社会、专门捕捉天下大事的新闻传播手段。3新闻摄影的展开:社会纪实与“关怀摄影 新闻摄影的诞生石与出现在战火烽云背景中传奇般的任务芬顿、布雷迪分不开的。而新闻摄影的全面展开,则依赖于一批关注社会问题,对生活怀有热切关怀之心的社会改革家。他们现实被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所触动,然后想起利用这些照片赖揭露社会问题,唤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并促进措进行改变。也就是说,社会纪实摄影不仅仅是客观记录,而是带有鲜明的社会改革目的:揭露与解决。4 从展览流传到制版印刷上报 尽管在摄影术刚诞生时,人们就开始探索把照片印在纸上的技术,但近半个世纪也未能完成这项研究。因此新闻摄影诞生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新闻摄影作用的传播方式,都局限于个人、集团间的传阅,进而也只是摄影展览与幻灯演讲的形式与公众见面。有限的传播面限制了新闻摄影的影响力,社会功效也得不到最大的发挥。 1880年美国的霍根,和1882年德国的麦森巴哈,分别设计出照片铜板术的印刷术,并分别应用于纽约的《每日图画报》与德国的《莱比锡插图报》。1880年3月4日,纽约的《每日图画报》印出牛顿拍的《棚户区的违章建筑》片,被认为是世界上报纸刊印的第一张新闻照片。 到了25年以后的1904年,照片铜板术才开始广泛运用于报纸新闻照片的印刷。1904年1月7日,英国《每日镜报》创刊,世界上才开始有了用照片作各版插图的报纸,世界上各大报纸也纷纷地增设摄影画刊。这样,报纸新闻摄影才开始有了发展。 这种新闻摄影传播方式已一确立,新闻摄影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了社会。报纸对新闻摄影作用的大量需求,也使社会上出现了职业的摄影记者。新闻摄影才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而来的
社会主义祖国就是无产阶级创立的
新闻事业的性质的二重性
1、二重性: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既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是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2、社会性:(1)新闻事业的社会性,是指新闻事业要面向整个社会,为各个阶级的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2)新闻事业的社会性由下列因素决定:第一,新闻传播公开面向全社会,接受者是社会上的不特定的大众;第二,新闻传播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反映的是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党各集团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生活。第三,不管哪一阶级哪一集团的新闻传媒都会追求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
3、阶级性:(1)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立场和观点,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一定阶级服务。(2)新闻事业的阶级性由下列因素决定:第一,新闻事业的行为主体,包括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都能反映和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第二,新闻事业在一定的国家和社会制度下所受到的控制,能反映和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第三,新闻事业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反映和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新闻事业要反映和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4、观点辨析:
1.有人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要搞“产业化”。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要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在经营和流通领域按市场规律办事,这是必需的,但这并不等于整个新闻事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要搞产业化。第二,新闻事业的主体活动是新闻采编活动,新闻采编活动有其固有规律,就是新闻价值规律和宣传规律,而不是市场规律。第三,新闻事业“产业化”这一观点的要害在于一个“化”字,如果“产业化”了,那就意味着新闻事业的一切活动包括新闻采编活动和经营活动都应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这与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以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的价值标准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反对新闻事业“产业化”的观点,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只能是它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性质,我们决不允许用“产业化”的提法来冲击和淡化新闻事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性质。
2.有人提出,在中国新闻改革的大背景下,新闻事业应该由党和的喉舌转变为一种“纯信息”的载体,不应该体现一党倾向,不应该成为某一党派之喉舌,要“中性化”。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第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任何新闻报道都是新闻工作者主观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和认识,因此,一切新闻报道都不是“纯信息”。第二,这个观点的要害就在于否定新闻事业的阶级性,否定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反对所谓新闻报道不应有倾向性,而应“中性化”的观点,决不允许借新闻改革的大旗来淡化、削弱和否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新闻事业的性质的二重性
1、二重性: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既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是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2、社会性:(1)新闻事业的社会性,是指新闻事业要面向整个社会,为各个阶级的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2)新闻事业的社会性由下列因素决定:第一,新闻传播公开面向全社会,接受者是社会上的不特定的大众;第二,新闻传播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反映的是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党各集团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生活。第三,不管哪一阶级哪一集团的新闻传媒都会追求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
3、阶级性:(1)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立场和观点,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一定阶级服务。(2)新闻事业的阶级性由下列因素决定:第一,新闻事业的行为主体,包括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都能反映和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第二,新闻事业在一定的国家和社会制度下所受到的控制,能反映和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第三,新闻事业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反映和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新闻事业要反映和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4、观点辨析:
1.有人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要搞“产业化”。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要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在经营和流通领域按市场规律办事,这是必需的,但这并不等于整个新闻事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要搞产业化。第二,新闻事业的主体活动是新闻采编活动,新闻采编活动有其固有规律,就是新闻价值规律和宣传规律,而不是市场规律。第三,新闻事业“产业化”这一观点的要害在于一个“化”字,如果“产业化”了,那就意味着新闻事业的一切活动包括新闻采编活动和经营活动都应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这与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以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的价值标准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反对新闻事业“产业化”的观点,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只能是它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性质,我们决不允许用“产业化”的提法来冲击和淡化新闻事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性质。
2.有人提出,在中国新闻改革的大背景下,新闻事业应该由党和的喉舌转变为一种“纯信息”的载体,不应该体现一党倾向,不应该成为某一党派之喉舌,要“中性化”。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第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任何新闻报道都是新闻工作者主观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和认识,因此,一切新闻报道都不是“纯信息”。第二,这个观点的要害就在于否定新闻事业的阶级性,否定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反对所谓新闻报道不应有倾向性,而应“中性化”的观点,决不允许借新闻改革的大旗来淡化、削弱和否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近代新闻事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近代新闻事业诞生的标志是定期报刊的问世。
根据近代报业的标准,只有在公元17世纪初期出现的定期新闻刊物,才能称得上是近代意义上的报纸。而这种报纸的诞生,与近代邮政制度的形成又是密切相关的。邮政制度为出版商在新闻来源和发行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由于邮件一般是定期到达,最初是每周到达一次,因而最早出现的定期刊物多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