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张天师灵签51一100签,龙虎山张天师灵签
解签 张天师灵签 第九十三签 用主颇思宣大德 亿万人民占大思 万民得 ...
别太在意争夺钱财利益,如果碰到灾难会得救,如果生了病也可以痊愈。挺好的一签。
求龙虎山张天师世袭表
1 张道陵 唐玄宗 天宝七年 封太师
唐僖宗 中和四年 封三天扶教大
宋神宗 熙宁元年 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
宋徽宗 大观二年 封正一靖应真君
宋理宗 嘉熙三年 封三天扶教辅元大-靖应真君
元成宗 元贞元年 加封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明思宗 崇祯年间 加赠无穷高明上帝
(祖籍江苏沛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时来龙虎山炼丹,顺帝赴四川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2 张衡 元武宗 至大元年 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陵长子,156年袭教在阳平山飞升,世称嗣天师)
3 张鲁 汉献帝 建安廿年 曹操拜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候
元武宗 至大元年 赠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余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 张盛 汉献帝 建安廿年 曹操封奉车都尉散侍朗加都亭候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
5 张昭成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
(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6 张椒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
(昭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7 张回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辅教弘济真君
(椒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8 张迥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应化冲静真君
(回之子,居龙虎山,年90岁)
9 张符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赞化崇妙真君
(迥之子,居龙虎山,年93岁)
10 张子祥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上清玄妙大虚真君
(符之子,居龙虎山,年120岁)
11 张通玄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冲和真君
(子实之子,居龙虎山,年97岁)
12 张恒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通玄之子,居龙虎山,年98岁)
13 张光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至德广妙真君
(恒之子,居龙虎山,年104岁)
14 张慈正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上德紫虚真君
(光长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余岁)
15 张高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崇德玄化真君
(兹正长子,居龙虎山,年90岁)
16 张应韶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演道冲素真君
(高长子,居龙虎山,年99岁)
17 张颐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阐教孚佑真君
(应昭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18 张士元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明道赞运真君
(颐之子,居龙虎山,年92岁)
19 张修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翊化昭庆真君
(士元长子,居龙虎山,年95岁)
20 张谌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洞真孚德真君
(修长子,居龙虎山,唐武宗赐建真仙观)
21 张秉一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守玄紫极昭化真君
(谌长子,居龙虎山,建天师 庙,年92岁)
22 张善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崇应孚惠真君
(秉一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3 张季文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妙道辅国真君
(善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4 张正随 宋真宗 大中祥符五年 赐号真静先生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文教妙济真君
(季文之子,居龙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观,年87岁)
25 张乾曜 宋仁宗 天圣八年 赐号澄素先生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普济湛寂真君
(正随长子,居龙虎山,年85岁,葬耳口乡曹家源)
26 张嗣宗 宋仁宗 至和二年 赐号虚白先生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崇真普化妙司真君
(乾曜长子,续建上清观,善吐纳)
27 张象中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通惠紫玄真君
(嗣宗长子,居圣井山,年81岁,其孙张宪为武状元)
28 张敦复 宋神宗 熙宁元年 追封葆光先生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极无为演道真君
(象中长子,年53岁,无嗣,弟敦厚之子景端过继)
29 张景瑞 宋徽宗 大观二年 追封葆真先生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极清虚慈济真君
(敦复侄子,年52岁,无嗣,叔敦信嫡孙继先过继)
30 张继先 宋徽宗 崇宁四年 赐号虚靖先生
元武帝 至大元年 敕封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景端长侄,9岁嗣教,13岁应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宫、天师府、演法观,年36岁,葬安徽天庆观,终生不娶,无子,著《虚靖语录》七卷)
31 张时修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正一弘化明悟真君
(敦直长子,继先叔父)
32 张守真 宋孝宗 乾道六年 赐号正应先生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虚光妙正应真君
(时修长子)
33 张景渊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太道真君
(守真长子,葬上清吕家源)
34 张庆先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虚真妙光化真君
(景渊长子,好酒,宴坐而化)
35 张可大 宋理宗 嘉熙三年 赐号观妙先生,提举三山符篆
元世祖 至元廿八年 敕赠通玄应化观妙真君
(守真次子,主领龙虎宫,葬瑞订观,丞相江万里撰碑文)
36 张宗演 元世祖 至元十三年 赐封嗣汉天师
元世祖 至元十四年 敕授冲和掌江南道教事
元成宗 元贞元年 赠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
(可大次子,官居二品,书颂而化)
37 张与棣 元世祖 至元廿八年 授体玄弘道广教,领江南道教事
(宗演长子)
38 张与材 元成宗 元贞二年 授凝神广道,领江南道教事
元成宗 大德八年 加授正一教主,兼领三山符篆
元武宗 至大元年 授金紫光禄大夫留国公,赐金印、视一品
(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书画,遗颂而化,葬金溪鸣阳山)
39 张嗣成 元仁宗 延佑四年 授太玄辅化应道大,主领三山符篆,掌管江南道教事
泰定帝 泰定二年 加授正一教主,知集贤院道教事
元顺帝 至元三年
明太祖 洪武三年 特制加封知集贤院事,追赠正一教主,崇道大
(与材长子,化为舟中,工书画,尤善画龙,画作有《庐山图》传世)
40 张嗣德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授太乙明教大,主领三山符篆,掌管三山道教事
(与材次子,能书画,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铸“上清宫铜钟”传世)
41 张正言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弘文广教大,主领三山符篆掌江南道教事
(嗣德长子,微疾而化)
42 张正常 明太祖 洪武元年
明太祖 洪武五年 授正一教主护国阐祖大,主领道教事给银印,视二品加赐永掌天下道教事
(嗣成长子,敕建大府,撰《天师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 张宇初 明太祖 洪武十三年
明成祖 永乐四年 授正一嗣教阐祖光范大,奉旨编修《道藏》
(正常长子,人称列仙之儒,撰《龙虎山志》10卷,《岘泉集》12卷,历代天师的佼佼者)
44 张宇清 明成祖 永乐八年 授正一嗣教光祖演道大,主领道教事
明宣宗 宣德元年 加封正一嗣教静洞元大
(正常次子,善书画,敕管武当山,中秋集欢,雷击而化,著有《西壁文集》)
45 张懋丞 明宣宗 宣德四年 封正一嗣教演法大
明英宗 正统六年 加封正一嗣教弘化妙应大,主领道教事
(正常三子,娶王候刘基侄女为妻)
46 张元吉 明英宗 正统十年 授正一嗣教崇法,主领道教事
明太宗 景泰六年 授正一嗣教洞译音大,赐尚方宝剑
明宪宗 成化三年 授正一嗣教妙应大,掌天下道教事
(懋丞之孙,善,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后葬本里播基湾)
47 张原庆 明宪宗 成化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保和守道大
(元吉之子,娶国公朱仪之女为妻,葬金溪长生观)
48 张彦羽页 明孝宗 弘治十四年 授正一嗣教丞先弘道大零点人
明世宗 嘉靖五年 授正一嗣教葆光大,掌天下道教事
(原庆长子,娶王候柳文之女为妻,建上清宫、府和正一观,善诗文,葬弋阳叠山书院)
49 张永绪 明世宗 嘉靖廿八年 授正一嗣教崇道大
明世宗 嘉靖三十年 赐伯爵祭服
(彦羽页长子,10岁袭教,善剑术)
50 张国祥 明神宗 万历五年 袭教赐玉印金冠带及“府”、“宗传”匾额
明神宗 万历三十五年 奉旨撰《续道藏》,授正一嗣教阐元大,掌天下道教事,加增太子少保
(永绪堂侄,娶驸马谢公之女为妻,补写《天师世家》,辑《龙虎山志》三卷,编《续道藏》等书,葬金溪明阳桥)
51 张显庸 明熹宗 天启六年 封正一嗣教清素大掌天下道教事
明思宗 崇贞元年 加赠太子少保
清圣祖 康熙四十二年 追赠光禄大夫
(国祥长子,著《三教同涂论》、《金丹辩惑论《浴梧诗集》等书)
52 张应京 清世祖 顺治六年 命袭职掌理道篆,给一品印
清世祖 顺治八年 授正一嗣教大掌天下道教事
清圣祖 康熙四十二年 追赠光禄大夫
(显庸长子,郡主朱氏封为一品夫人)
53 张洪任 清圣祖 康熙四十二年 追赠光禄大夫,到颜氏封一品夫人
(应京长子,葬金溪朱坊)
54 张继宗 清圣祖 康熙二十年 授正一嗣教大,赐书上清宫匾
清圣祖 康熙三十五年 赐乾坤玉剑
清圣祖 康熙四十二年 授光禄大夫
(洪任长子,葬筱岭背南山)
55 张锡麟 清世宗 雍正殛年
清世宗 雍正五年
(授光禄大夫,妻韩氏封为一品夫人,奉诏入觐,病故于杭州,娄近恒请旨由庆麟署理大事 继宗长子,年29岁)
署理 张庆麟 清世宗 雍正九年 命署理大,协修上清宫(锡麟二弟)
张昭麟 清世宗 雍正十三年 命署理大,授光禄大夫(锡麟三弟)
56 张遇隆 清高宗 乾隆七年 奉旨随叔父昭麟入觐,袭爵赐书“演教宗传”牌匾
清高宗 乾隆十七年 左都御史梅毂成劾降为五品
清高宗 乾隆三十六年 追通议大夫
(锡麟之子,1740年,娄近恒撰《龙虎山志》16卷)
57 张存义 清高宗 乾隆四十一年 袭爵由五品晋三品,赐老子绣像,授通议大夫
(遇隆之子,年28岁,无嗣,以堂未能起隆袭教)
58 张起隆 清高宗 乾隆三十九年 任河南开封布政使(县丞级)
清高宗 乾隆四十五年 奉旨袭教、授通议大夫
清高宗 乾隆五十年 重修宗谱
清仁宗
清穆宗 嘉庆~同治 赠通议大夫
(锡麟继子,葬正一观)
59 张钰 清仁宗 嘉庆年间
清德宗 光绪三十年 整修上清宫、天师府、正一观,追赠光禄大夫
(起隆之子,葬南极观)
60 张培源 清穆宗 同治十一年
清德宗 光绪三十年
(钰长子,曾在乡里督办团练,葬于南极观)
61 张仁政 清穆宗 同治元年
清德宗 光绪十六年
清德宗 光绪三十年
(培源之子,光绪年间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 张元旭 清德宗 光绪三十年
民国三年
民国八年
(仁政长子,中国民国道教总会发起人。病故于上海,葬杨家山)
63 张恩溥 民国十三年
民国三十七年
(元旭长子,善,1949年2月去,1969年12月底病故于台北,由堂侄张源先在继承64代天师)
和谐拯救危机系列片 (请从第二个视频看起)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398899.html
正信的佛教
http://www.dizang.org/rm/zxdfj/
请问谁有龙虎山张天师哪位大神有,求免费分享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AylsptkNdEmAUimK4wX1BQ
《龙虎山张天师》是江西省影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淘梦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网络电影 。由吴鹰翔执导,樊少皇、苏茂、李璐兵、张冬等主演。影片讲述了张道陵坚持本心,不为外物所惑,阻止了邪恶组织残害百姓的邪恶祭祀,并教化了当地百姓的故事。
江西龙虎山是否真有张天师``?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张天师在龙虎山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最长的道派,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百神授职之所”的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道教兴盛时期曾建有九十一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宫内伏魔殿的镇妖井,就是施耐庵笔下梁山一百零八将的出处。 山之得名有二说,《广信府志·山川篇》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名;《龙虎山志》载云:“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方圆 200 平方公里,境内峰峦叠嶂,树木葱笼,碧水常流,如缎如带,并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称;道教宫观庙宇星罗棋布于山巅峰下河旁岩上,据山志所载原有大小道教建筑五十余处,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宫、正一观、天师府、静应观、凝真观、元禧观、逍遥观、天谷观、灵宝观、云锦观、祈真观、金仙观、真应观等等,因屡遭天灾兵火,大部分建筑先后被毁废,今仅存天师府一座,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其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历代天师及《龙虎山志》称之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灵都会”、“仙人城”之誉;为张天师后系世居之地,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麻烦采纳,谢谢!
天师灵签二十二事业签
天泽履(履卦)脚踏实地
中上卦
象曰:凤凰落在西岐山,长鸣几声出圣贤,天降文王开基业,富贵荣华八百年。这个卦是异卦(下兑上乾)相叠,乾为天;兑为泽,以天喻君,以泽喻民,原文:“履(踩)虎尾、不咥(咬)人。”因此,结果吉利。君上民下,各得其位。兑柔遇乾刚,所履危。履意为实践,卦义是脚踏实地的向前进取的意思。
这是个易经卦,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白话】《履卦》象征小心行动:跟在老虎尾巴后面走路,老虎却没有回头咬人,当然亨通顺利。
【白话】《象辞》说:《履卦》的卦象是兑(泽)下乾(天)上,为天下有泽之表象。上有天,下有泽,说明要处处小心行动,如行在沼泽之上,一不注意就会陷下去;君子要深明大义,分清上下尊卑名分,坚定百姓的意志,遵循礼仪而行,必然秩序井然。
履卦,阐释实践理想,履行责任的原则,以“履虎尾”象征,充满危机感,不可不戒惧。应以柔顺和悦中庸的态度,小心翼翼去践履。应当坚定平素的志向,不被世俗诱惑,独立特行;又要能心胸坦荡,择善固执,甘于寂寞。应知量力守分,不可逞强冒进。应戒慎恐惧,要能把握以柔制刚的法则,不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并应一本初衷,贯彻到底,不可妥协,结果要求尽善尽美,稍有瑕疵,前功尽弃。
张天师去病符法初一至三十
历代天师简介
第一代天师:
张陵,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约生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卒于永寿二年(公元156年),七岁即学道。因创立“正一盟威之道”,道教徒称其为“张道陵”,尊奉为“张天师”。
张陵博通“五经”, 24岁时以直言极谏科被录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26岁即任巴郡江州令(今重庆)。但他向来喜好黄老清静养生之道,立志修炼形轻举,隐于北邙山、龙虎山等处。后来听说蜀人比较纯厚,容易教化,并且名山较多,于是在东汉顺帝时(126~144)入蜀,居鹤鸣山(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修道。一天半夜,太上老君降诏张道陵:“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啊!于是授以“正一盟威符箓”、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由此他造作道书二十四篇,在巴蜀及汉中等地建立二十四治,正式创立正一盟威道。
历代皇室对张陵天师宠爱有加。唐天宝七年(公元七四八年),玄宗皇帝诏后汉天师张道陵册赠太师;唐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懿宗皇帝封天师张道陵为三天扶教大;宋绍宁时加号为三天扶教辅元大;宋徽宗进封真君,玉册文维;
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一二三九年)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
第二代天师:
嗣师张衡 字灵真,生年不详、卒于179年。年少即博学,隐居多年,不愿为官,精修道法,很少与外界往来,名声显重于朝野,天子想召他任黄门侍郎,他不应召,继承张陵遗志,后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一七九年)正月二十三日,传印剑给子鲁,而后得道升仙而去。
第三代天师:
系师张鲁 字公祺,生年不详、卒于二一六年。他的事迹在正史《三国志》《后汉书》等书中都有记载。先被益州(今成都)牧刘焉拜为督义司马,后与别部司马张修共取汉中,得汉中后,实行政教合一的策略三十余年。后迫于曹操的威逼,为使汉中百姓免于涂炭,而投降曹操。曹操对他赏赐有加,让他率家眷、信徒迁往中原,拜他为镇南将军,并封为阆中侯。道门中人称他为“系师”。
第四代天师:
张盛字元宗,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汉末至西晋。曹魏皇帝曾封他为都亭侯,张盛没有接受,后来带着祖传的经书、印、剑、符箓等自汉中来到龙虎山建茅屋而隐。从此龙虎山成为正一盟威道的祖庭之地。于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一三四一年)赐号为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第五代天师:
张昭成字道融,生卒年不详。年少就学道不懈,精通道教出神之术,端坐于家中,能察知数百里之外的事情。活至一百一十九岁升天而化,羽化时面色如生。而他墓前生出灵芝百木,有时能看见白鹤往来,很是神奇。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微广教弘道真君。
第六代天师:
张椒字德馨,生卒年不详。博通儒书,擅长治鬼降魔之术,以符箓传度世人。皇帝数次征召他,都未接受,常游鄱阳湖。居在龙虎山时多有神异之迹,活到一百余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微弘教玄妙真君。
第七代天师:
张回字仲昌,生卒年不详。年幼时曾问“道是何物?”他见旁人不能答,便慨然失笑而叹。五岁时,他父亲想让他读儒书,他回答道:祖上的书不读,读其他书有什么用?张回善辟谷导引之术,能日行数百里,后隐入青城山,不知所终。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辅教弘济真君。
第八代天师:
张迥 字彦起,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南朝齐高帝年间。极富天赋,年幼时即得道。他丰姿俊美,德量天成,严格尊奉六时香火,一生不怠。善于治病,都能应验,世人对他十分敬仰。年九十岁而解化升天,当日满屋飘异香,经月不散。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应化冲静真君。
第九代天师:
张符字德信,生卒年不详。熟读经史子集,能过目不忘。擅长道门符箓法术,显贵于当时各界、四方人士都敬仰他。于九十二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赞化崇妙真君。
第十代天师:
张子祥字麟伯,生卒年不详,活动于隋朝年间。年少时曾读儒书,官至洛阳都尉。后弃官回到龙虎山潜心向道,常行服食炼养之术,能吐丹于手掌之中。后从学者数百人,他分派弟子到四方,广传道法。岁一百二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妙太虚真君。
第十一代天师:
张通玄字仲达,生卒年不详。天性静默,常独坐一室,四时不出。有一年发生瘟疫流行病,只见他把木标放置水中,过往的人饮水后即可治好病疫。人们用钱财帛物感谢他,都坚决不接受。岁九十七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应冲和真君。
第十二代天师:
张恒字德润,生卒年不详。对经史能过目不忘。唐高宗召他到京城,问其治国安民之道。他回答:能无为则天下可治,高宗大喜。他擅长变幻之术,岁九十八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