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七世姻缘,黄梅戏美满姻缘到百年
关于七仙女的故事
和属兔的不好,龙和兔,两分路!
黄梅戏的天仙配的词是什么啊?
歌曲:天仙配
歌手:严凤英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形容黄梅戏的诗词
岳西晚清文人王浣溪的观黄梅戏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90年)早春,葛大权率班来五河演出时,年仅20多岁,正值才华横溢之际,所扮小旦令五河观众为之倾倒.难以数计的“高腔迷”们一改初衷成为“黄梅迷”,也征服了那些不看“花鼓淫戏”的文人、绅士们.王浣溪尽情地欣赏着与古朴喧阗的高腔艺术风格迥异的黄梅戏,不禁诗情勃发,他结合社会,观照自身,浮想联翩,直抒胸臆,佳作连篇.
黄梅戏中的主要人物
姓 名:马自俊
性 别:男
身 高:1.76M
国家一级演员
主要影视作品:
在三十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扬州八怪》中饰八怪之一“高翔”;电视连续剧《农家曲》饰主要人物“柱子”;黄梅戏电视连续剧《七仙女与董永》中饰主要人物“董永”;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公主与皇帝》中饰“皇帝”;黄梅戏电视剧《挑花女》中饰主要人物“木根”;黄梅戏电视剧《二月》中饰主要人物“钱正兴”;黄梅戏电视剧《祝福》中饰“贺老六”;黄梅戏电视剧《寻常人家》中饰主要人物“叶青阳”等
姓 名:郭霄珍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11.25
身 高:1.60M
国家一级演员
主要作品:
1984年 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饰史湘云,该剧获“飞天”、“金鹰”两项大奖;1987年 在电影《避难》中饰莹莹;在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中饰谭玉玲,该剧获“飞天”、“金鹰”两项大奖;在电视连续剧《钟鼓楼》中饰郭杏儿,该剧获“飞天”奖;在电视连续剧《娥子》中饰娥子,该剧获“飞天”奖;1991年 在安徽电视台拍摄的由舞台剧《春江月》改编的黄梅戏音乐电视连续剧《黄山情》中饰山妹即柳明月。该剧获戏曲电视剧“飞天”、“金鹰”两项大奖;1992年 在电视连续剧《半把剪刀》中饰梁惠梅。该剧获戏曲电视剧“飞天”、“金鹰”两项大奖;1996年 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拍摄的《真实再现严凤英》中饰严凤英;1998年 在电视剧《不倒的汉子》中饰杨银华,该剧获省“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 在电视连续剧《二月》中饰演文嫂。该剧获“飞天”、“金鹰”两项大奖;2004年 在电视连续剧《祝福》中饰祥林嫂;并参加中央电视台11频道戏曲栏舞台戏《春江月》的拍摄,主演柳明月。
姓名:李 萍 性别:女
出生年月:6.9
身高:1.60M
国家一级演员
主要作品:
在黄梅戏《血狐帕》中主演“陈素梅”;在《莫愁女》中主演“莫愁”;在《皮秀英四告》中主演“皮秀英”;在《半夜夫妻》中主演“余秀英”;在《蔡鸣凤辞店》中主演“卖饭女”;在《一夜皇后》中主演“余秀英”;在《大乔与小乔》中主演“大乔”;在《辑毒女警官》中主演“女警官”在《知府黄干》中饰“黄夫人”;在《天仙配》中饰“七仙女”;录制的《天仙配》、《戏牡丹》等盒式磁带向全国发行。获文化部“表演银奖”、中国文联“剧目奖”等国家级大奖。
姓名:刘国平
性别:男
出生年月:9.5
身高:1.73M
国家二级演员
主要影视作品:
在《黄山情》中饰“黄宝”;《乾隆辨画》中饰“乾隆”;《讨饭国舅》中饰“吴明志”;《天仙配》中饰“董永”;《春江月》中饰“柳宝”;《送香茶》中饰“张宝童”;《孟丽君》中饰“皇帝”;《桃花梦》中饰“蒲步高”;《碧玉簪》中饰“王玉林”;在《罗帕记》中饰“汪锦龙”;以上作品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姓名:鲍晓霞
性别:女
出生年月:9.4
身高:1.60M
国家二级演员
曾主演过《罗帕记》、《天仙配》、《贞娘怨》、《桃李无言》、《青铜之恋》等多部大戏,曾获安庆市青年演员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安庆市“全力杯”大赛金奖,安徽省第二届“严凤英”奖大赛银奖。
姓名:吴 斌
性别:女
出生年月:10.25
身高:1.65M
国家二级演员
爱好:黄梅戏表演、游泳
主要作品:
曾参演过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桃李无言》、《孟丽君》、《送香茶》、《李清照》、《徽州女人》、《公司》等诸多剧目,并担任主要角色;
姓名:孙方玲
性别:女
身高:1.63M
国家二级演员
主要作品:
在《花田错》中饰“李玉琼”;《女驸马》中饰“公主”;《春香闹学》中饰“春香”;《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饰“银心”;《借妻》中饰“何氏”;《游春》中饰“赵翠花”;《罗帕记》中饰“店主姐”;
主演的黄梅戏小品《值班变奏曲》荣获全国《消防法》电视小品大赛三等奖,主演的《英台描药》、《双下山》分别曾在安庆市基本功大赛和小戏调演中荣获一等奖,优秀演员奖。
姓名:余淑华
性别:女
身高:1.62M
国家二级演员
爱好:黄梅戏表演
主要作品:在《告洞房》中饰“饶氏”,获得安徽省“庐阳杯”戏剧奖、小戏小品评选大赛一等奖、“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评选”获优秀表演奖(专业组剧目一等奖);在《渔网会母》中饰“黄氏”,获安徽省第二届戏曲红梅演唱大赛、中国戏曲演唱红梅大赛均获得金奖;在《法场》中饰“谢瑶环”,获得安庆市青年演员大赛二等奖;在《描药方》中饰“祝英台”,获安徽省首届“严凤英杯”大赛铜奖。
姓名:雍丽娟
性别:女
身高:1.63M
爱好:戏曲表演
国家二级演员,曾演过的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春草闯堂》、《皮秀英四告》、《御河桥》等;曾在黄梅戏电视剧《挑花女》、《云坪》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
姓名:王 琴
性别:女
身高:1.65M
爱好:黄梅戏表演、游泳、唱歌
主要作品:
在《天仙配》、《女驸马》、《三请樊梨花》、《谢瑶环》、《孟丽君》、《徽州女人》中担任主要角色;2005年《青丝恋》在首届全国“罗西尼”杯小戏小品大奖赛中荣获“优秀入选剧目”奖;2006年在新世纪黄梅“五朵金花”大奖赛中荣获“五朵金花”奖。
姓名:王 萍
性别:女
身高:1.64M
国家二级演员
曾在黄梅戏舞台剧《花田错》、《桃李梅》、《梁祝》、《杨玉环》、《西施》、《天仙配》、《闹花灯》、《徽州女人》、《公司》中担任重要角色,1982年以来,曾在多部影视剧中担任重要角色,如戏曲片《双莲记》、《郑小娇》、《孟丽君》、《桃花扇》、《李师师》等;影视剧如:《闪光的红盾》、《日出长江》、《呼唤》;电影:《香魂》、《落山风》等;是一位舞台、银幕和荧幕上的三栖演员。
姓名:张银旺
性别:男
身高:1.72M
国家二级演员
特长:戏曲表演、摄影
主要作品:
在《徽州女人》中饰“老秀才”;《天仙配》中饰“付员外”;《女驸马》中饰“刘文举”;《盲哑奇案》中饰“王半仙”;《辑毒女警官》中饰“大毒枭林总裁”以及在《公司》中饰“胡留严”等三十多部戏中扮演过不同人物、性格的角色,多次获奖,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电视片有个人演唱表演专集《繁星集》、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等。
姓名:汪 静
性别:女
身高:1.62M
国家二级演员
特长:电视编导
出演剧目:
曾在黄梅戏电视连续剧《七仙女与董永》中饰七仙女、《西厢记》中饰红娘、《朱熹与丽娘》中饰丽娘、《半把剪刀》中饰陈金蛾、《孟丽君》中饰苏映雪、《啼笑姻缘》中饰吴秀姑、《快乐七八岁》中饰乔记者;并执导了三部黄梅戏电视剧《乾隆辨画》、《讨饭国舅》、《唐伯虎点秋香》;以及八部电视专题片、十一首歌曲MV电视片、十八首黄梅戏MV电视片、十八台黄梅戏舞台大戏和六十八台昆曲舞台戏。
洛神的剧情简介
很不错的啊 ,,
他们很善良 很温和 ,,
只是有点懦弱
很有爱心 ,。。 经常被骗
很感性
双鱼座是 很好的一个星座哦
只是太敏感了
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是指哪是个?
牛郎织女�
夏夜纳凉,望着碧海青天、闪烁银河,遥指隔河相望的牵牛、织女星,听着老祖母永远也讲不厌的牛郎织女的美丽故事……中年以上的中国人,都会有着这样美好的记忆——如今,青年一代对这些越来越隔膜了,“孟姜女争风吃醋,丑小鸭吃肯特鸡”,物欲世界,光怪陆离,使一切都走样变味,人们又开始重提“自然”和“回归”。愿牛郎织女的故事不被“摇滚”,为人们多少留一点清纯。�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为天空纺织美丽的云锦。牛郎是一个勤劳朴实的苦孩子,受兄嫂虐待的放牛郎。一天,老牛突然说话,告诉牛郎,某天仙女们要到湖里去洗澡,让他去抱织女的衣服,然后再还给她,向她求婚。就这样牛郎织女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后来王母娘娘知道了,拆散了这一美好姻缘。牛郎听老牛的话,披上牛皮,担着两个孩子到天上追赶,王母娘娘拔上发簪一划,一条天河就活生生地把这一对夫妻分开。天河再宽,只能隔开他们的身,可分不开他们的心。他们隔河相泣,终于感动了王母娘娘,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这一天地上的喜鹊都到天上去,为这一对生死不渝的有情人搭桥铺路。——所以表演牛郎织女故事的戏剧,也叫《天河配》或《鹊桥会》。
这就是中国最古老、最普及的民间神话传说的基本内容——然而,这种形态的完成却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程。�
《诗经》《大东》篇就记载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维天有汉,监尔有光。跂(q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huǎn)彼牵牛,不以服箱。�
说的是那天上的天河,用做镜子也该有光。三角排列的织女星,一天到晚不停地摆动着梭子织布。然而织啊织啊,总不能织成纹章。而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箱。据任昉《述异记》:织女乃天帝之子,一年到头忙于织布,十分辛苦,天帝怜其独处,将她嫁给河西的牵牛。他们婚后贪欢废织,天帝发怒,仍将织女遣归河东,只让他们每年相会一次。从这里,或可看出《诗经》牛女故事的影子。�
汉魏之际,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爱情故事已经成形。《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得最美:��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泪水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曹子桓《燕歌行》、子建《洛神赋》、陆士衡《拟迢迢牵牛星》、谢惠连《七月七日咏牛女》等,都咏过牛女的故事。�
汉末应劭《风俗通》已记载了七夕喜鹊搭桥的情节:“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kūn),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从南朝梁代宗懔(lǐn)的《荆楚岁时记》可见,在民间风俗中,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与妇女的乞巧风习,已经结合起来。乞巧活动由来已久,《西京杂记》中已有记载,而且这种活动也不限于“七夕”,后来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融为一体。到了唐代,这一故事和风习已由民间传到宫庭。《长恨传》云:“天宝十载,(杨贵妃)侍辇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夕……时夜殆半……独侍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白乐天《长恨歌》亦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到了清代戏剧家笔下,杨李题材则径以《长生殿》命名了。�
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深受人们群众喜爱,它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人民丰富着、发展着,使它越来越接近劳动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于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经过世代积累的创造,才形成今天这样的面貌。�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流布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两千多年来,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戏剧,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种样式的媒体传布,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样产生、流传与演变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齐国。齐为姜太公的封国,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人都会知道,书中出现的“×姜”,总是齐国人。孟姜者,姜氏之长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左传》。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效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在齐地产生了孟姜哭调。�
西汉时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记载(刘向《说苑》及《列女传》)。至于哭崩的城墙在何处,虽然有莒城说、杞梁说和梁山说不一,但均在齐地,而非秦之万里长城。郦道元《水经注》认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大约到了唐代,这一题材演变成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具备了今天的刍形。《周贤记》把故事搬到了燕国,孟姜名孟仲姿,杞梁变成杞良。杞良为逃筑城之役,误入孟超后园。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后来杞良回到长城工地后被处死,埋尸长城之下,于是仲姿千里寻夫,哭崩长城,又于累累白骨中滴血验骨,终得丈夫遗骸云。�古
代战争频仍,徭役繁重,征夫离妇之怨,乃为传统主题。汉末陈琳即有《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其后历代诗人皆有咏其事者。唐代诗僧贯休,则有《杞梁妻》,竟咏孟姜女哭长城之事。其后这一题材乃进入许多诗人笔下,为这一故事的广为流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此均有记载。在这些戏曲中,孟姜转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万喜良等名。
随着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各地兴起了建庙热。现知孟姜女最早的庙建于北宋,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都发现北宋祥符和嘉�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临淄、同官(铜川)、安肃(徐水)、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马路时曾于老北门城脚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万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间上海建城时所埋。据《孟姜仙女宝卷》,始皇筑长城,太白星降童谣:“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秦皇固城捉喜良,引发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秦皇允许孟姜三件事,修桥、造坟、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后投水而死。在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它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与演变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白蛇传�
《白蛇传》也是由人民群众经过几百年的世代积累创造出来的美丽传说,它至今仍在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游湖”、“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祭塔”等故事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连金山寺、雷峰塔、断桥等名胜之所以成为名胜,多半也得力于《白蛇传》。�
冯梦龙《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传》。在这之前的传说中,白蛇精都是凶狠的妖怪,它玩厌了男人还要食其心肝,故事的主题不过只告诉人们人妖不可以共居。《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已经人格化,她执着地追求着爱情、自由和幸福,坚贞不二。比起来许仙则是个软耳朵,而且有点负心。他一听见别人闲话,就动摇变心,几次让人甚至请人用法术驱除、收服白娘子,最后是他听从法海教唆,亲手将妻子用钵盂罩住,永镇雷锋塔下。故事的主要矛盾乃是白娘子和许仙的矛盾,是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矛盾。从《警世通言》中白娘子的故事,能看出这一传统题材演变的痕迹。�
在白娘子故事流传的过程中,反封建的主题被逐渐突出。清代初年的戏曲《雷峰塔传奇》中,白娘子和法海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法海作为封建的代表成为破坏白许婚姻的罪魁祸首。“盗草”、“水斗”的情节强化了白娘子的性格,为了爱情,赴汤蹈火,她在所不辞。许仙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白氏虽系妖魔,待我恩情不薄,今日之事,目击伤情,太觉负心了些。唉,恩怨相寻,一场懡忄罗(mǒluó),我今省悟了也。弟子尘心已断,愿随师父出家。”这是他最后的自白。�
到了弹词《义妖传》和《白蛇宝卷》中,故事的反封建主题进一步明确起来。“许仙心内来思想,僧人做事太凶心。我妻如是妖和怪,与你无涉半毫分。你今休得来生事,拆我夫妻两下分。”鲁迅先生在他的名文《论雷峰塔的倒掉》里,就曾提到弹词《义妖传》,“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几百年来,正是无数“田夫野老,蚕妇村氓”的不断创造,使得《白蛇传》在艺术上不断升华,完成其批判封建主义、歌颂自由与爱情的主题。
�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早有流传,50年代以来,由于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上映,更使这一故事迅速走向全国,形成“天仙配热”。时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晚会上,“夫妻双双来相会”和“我挑水来你浇园”,仍然是男女老少都能哼几句的脍炙人口的唱段。董永到底有无其人?他的故事产生在哪一朝代?�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处的,它见之于史乘、类书、笔记、子集之中较早的有三四处。普遍地认为他是汉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东北部,至于他卖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发生地点,则说法不一。�
湖北《孝感县志》(光绪8年)记载:董永青州千乘人,早年丧母,汉末遭黄巾之乱,奉父流落该处,佣耕为生,后来乃有了卖身葬父、路遇仙女的故事。“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顺治、康熙间修的《孝感县志》同样说是“以汉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陆县东境置孝昌县”。到了五代后唐时,又改孝昌县为孝感县。孝感者,因孝而感动天地也。孝昌也好,孝感也好,在官修的方志中,突出的是一个“孝”字。�
著名笔记小说晋干宝的《搜神记》也记有董永的故事。“汉董永,千乘人,少遍孤,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亡,无葬,乃卖身以供丧事……”�
魏曹植长诗《鼙(pí)鼓歌五首·灵芝篇》歌咏孝子的故事,也写到董永:“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可见在汉末董永的故事已广为流传,其产生的年代可能更早。�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所编的《太平御览》也记有董永的故事:“刘向《孝子图》……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识千匹娟,即放尔夫妻。’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妇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霞四垂,忽飞而去。”刘向,西汉宣、成间人,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他之所记必有所本,故董永的故事至迟也应发生在西汉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