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有观音面相的特征,佛像女人的面相
富贵至极的女人面相
富贵至极的女人面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眉清目秀,耳大有轮,五官端正,满面红光。
长有菩萨相的女人命运会怎样
是旺子旺夫之象,自己儿子都有作为,有一子会成为贵中之贵之人。
为什么观音菩萨是一个慈眉善目,面带微笑的女人形象
在早期佛教中,观世音菩萨一直是男身,包括佛经中提到的,优婆夷(女尼)要证道,都须先转为男身。佛教传入中国,唐朝以前的观世音塑像也是男身像,到了武周朝(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提高,武则天与佛教人士交往密切,她本人也曾入寺为尼,而且号称自己是弥勒转生,这对于观音形象的改变,具有很大的影响。僧人们也为武则天称帝而大造舆论,《旧唐书》卷一八三《外戚传附薛怀义传》云:“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则天革命称周,怀义与法明等九人并封县公,赐物有差,皆赐紫袈裟、银龟袋。”《大云经》卷四载,佛对净光天女说:“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处四分之一。……汝於尔时,实是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宝雨经》卷一载:佛对东方月光天子说,你在中国“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武则天因此宣称自己称帝是合天意的, “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宝雨》之文后及。”社会上也作如是观,如贾膺福在《大云寺碑》里说:“菩萨成道,已居亿劫之前;如来应身,俯授一生之记。《大云》发其遐庆,《宝雨》兆其殊祯。”中有社会生活的折射反映,人世间既然可以有君临天下的女皇帝,佛教中也可以有主宰众生命运的女菩萨。唐朝时期许多佛像也以武则天样子进行塑造,自此原本是男身的印度观音在中土被改造成了女身,观音最初的“威猛丈夫”的形象在世人的心目中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一位慈悲祥和、面带母性般微笑的女菩萨。而这也契合了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悲”的意义,因此这个改变也易被僧侣及民众接受。
同时,在和观世音菩萨相关的经中,多有“色空”之义,如心经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说,相貌如何,男身女身都是空幻。而《法华经》中记载:“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下文则以同样的口吻继续叙述了观音的其他化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迎楼罗身、紧那罗身、摩睺罗迦身、执金刚身。在这三十三种化身中,至少有比丘尼、优婆夷、长者妇女、居士妇女、宰官妇女、婆罗门妇女、童女这七种人是明显的女性形像。观音菩萨具有定、慧二德,主慧德者,名毗俱胝,作男形;主定德者,名多罗,作女形。《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菩萨授记品》载,观音菩萨“入於普光明多罗三昧。以三昧力,从其面轮右目瞳中放大光明,随光流出现妙女形。”)此多罗菩萨光照一切众生,犹如慈母般之怜愍、救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关于其形像,《大日经》载,此尊形像为中年女人状,青白色相杂,二手合掌,持青莲华,身著白衣。这是佛经对观音性别的说明,她可以根据需要而现身,或男或女,都是按照实际情况而变化的。其实,诸佛菩萨在成就菩提时是没有男相女相之分的,正如净土宗省庵大师在《观音大士像赞》中所说:“大士法身,非男非女,身尚非身,复何所倚。”观音所以示现三十三身,是为了适应广大信众的信仰崇拜的习惯,依相起信,依声说法,如玄应《一切经音义序》所说:“非相无以引心,非声无以能解。”
综上所述,既由于观音信仰的普遍流行,又由于观音自身内在的特点,中国民众的现实需要的心理、中土的文化传统以及唐时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一个本来的威猛菩萨变成了一位中国化的女性菩萨。
观音像面相怎样评估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浩浩红莲安足下,弯弯秋月锁眉头,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里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观音大士悉号圆通,十二大愿誓弘深,
苦海渡迷津,救苦寻声,无刹不现身。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长有菩萨相的女人命运会怎样
是旺子旺夫之象,自己儿子都有作为,有一子会成为贵中之贵之人。
菩萨面相的人有哪些特征 女生好面相菩萨脸
南无阿弥陀佛
净空---佛的三十二相
我们看下面三十二相简单的解释,「《三藏法数四十八》」,《三藏法数》现在的本子很多,页数都不一样。我用的《三藏法数》这个本子是五百二十八页,它这个地方是讲四十八,我们现在用的是五百二十八页,有,比这里还说得详细一点,我们把它念一念,第一个,「足安平相」,就是足底,我们脚底没有凹处,足是平的。我们可以看到,婴儿他那个脚是平的,所以佛脚是平的,叫安平相,他没有凹下去的地方。我也听说,现在当兵如果有这种脚的话,人家不要你。你看每个地方风俗不一样,印度人说这是好相,我们现在当兵不要他。所以古人这个批注注得好,是印度的习俗,他们认为这是好相。第二,「千辐轮相。足下有轮形者。」这是讲纹,像我们的指纹一样,我们的手指都有指纹,脚下,佛的脚下是有轮相,叫千辐轮相,这个是比较少见的。
第三,「手指纤长相。手指细长者」,这是好相。第四个,「手足柔软相」,手足柔软的相,这我们中国人一样,这也是贵相。确实富贵人,你跟他握手,他手像棉花一样,确实是不一样的。第五,「手足缦相」,这个是很少见,手掌、脚掌指头当中有缦,就像我们看到鹅鸭,你看它手指当中它是连着的,它有缦连着的,这是第五。第六,「足跟满足相。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我们一般人没有这种圆满的相。第七是「足趺高好相」,趺是脚背,我们打坐叫跏趺坐,盘腿叫跏趺坐,这是脚背,「足背高起而圆满者」。
第八,「腨如鹿王相」,腨是我们讲小腿。小腿确实,鹿的腿,鹿跑得很快,所以它的脚很健康。所以你看到鹿的小腿确实是圆圆的,这是一种健康的一个相。第九,「手过膝相」,垂手过膝,手长。我们一般人手没有那么长,但是我们看到猿猴的手长,所以这是一个好相。第十,「马阴藏相。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第十一,「身纵广相」,就是身高跟「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就是我们两手张开这个长度跟佛的身高是一样的。第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毛而不杂乱」。这个就是我们讲的汗毛,大概印度人的汗毛比我们多,我们中国人的汗毛比较少。你看外国人的汗毛都很长,颜色都很深,通常我们看到灰黑色的多,青色的比较少见,青色的。第十三,「身毛上靡相」,他这个身体,就是我们讲的汗毛,它是尖端右旋向上。第十四,「身金色相」,这是我们前面讲过,身如黄金色。
第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实际上这些光我们中国人叫气,练气功的人他知道,他能看出人的气,在佛法叫光,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通常看这个气,能看到一个人身体健康状况,而且都能看得很准确。可见得这个光确实是有,我们现在因为心浮气躁,杂念太多,看不到,这个能力失掉了。可是小孩能看到,小孩天真,他还没有什么杂念,他会看到。随着年龄慢慢长大,他妄念多了,他就看不到。可是现在的小孩跟从前不一样,从前小孩应该在八、九岁的时候,还都能看到这些常人看不到的东西。现在小孩我想三岁就不行了,为什么?一天到晚看电视,电视把他扰乱了,把他的本能扰乱了。第十六,「皮肤细滑相」,这个我们容易懂。十七,「七处平满相」,这个七处是两足、两掌(手掌)、两肩跟头顶,这七处平满没有缺陷。第十八,「两腋满相。腋下充满。」我们的腋下是都凹进去,佛的这个地方它是圆满的。第十九,「身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威仪是讲容貌举止,他的生活当中一些动态,「如狮子王」。狮子我们也比较少见,但是从电视上的动物奇观可以常常看到。第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伛曲是像弯腰驼背这种相他没有。
二十一,「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者」,肩膀圆满,很丰满的意思。第二十二,「四十齿相」,具足四十颗牙齿,我们一般人牙齿三十六颗,这四十齿是贵相。第二十三,「齿白齐密相」,不但牙齿他有四十齿,而且牙齿很坚固,白色的,整齐。二十四,「四牙白净相」,这就是讲门牙,上下这四颗大牙,门牙。二十五,「颊车如狮子相」,这是讲两颊这边的丰满,像狮子好像都有鬓须一样,方形的一样丰满。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这是我们能理解的。所以佛陀当年在外面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决定没有讲究。而且他们真正是一个平等的六和团体,托钵不是说,托钵是分(也是像分小组一样),到各个街道弄巷里面去托钵。你看那么大的一个团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相信分很多小队,各人去托,托回来一起吃。回来的时候它混合在一起,真正是所谓一钵千家饭,所以他是平等的。你托的东西菜不错,他托的东西不好吃,大家都混在一块,混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我们相信佛陀加持,佛陀一加持的时候,味道都变成上味了,境随心转!所以他有这种能力。第二十七,「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佛的舌头广长舌相,他的舌头伸出来又薄又细,能把脸盖住。
这个相,此地没有讲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一个相好都有因。所以在经里面有说到,菩萨修行证果要成佛之前,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为什么?相好是修福报,没有福报,人家不喜欢你,你去帮助人家,人家不接受,不愿意接受,所以要修福报。这就是也是给我们一个启示,希望我们都能够福慧双修,如果你是修福不修慧,那是凡夫;修慧不修福,你不能度众生。我看到曾国藩一篇文章,给他朋友的一封信,感叹当时世风日下,他举出很多人,甚至于读书人,依旧贪图名利,不是真心为国为民,都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非常感慨。他们做大官,居高位,有丰厚的俸禄,推卸责任,不肯真正的替人民办事。真正遇到好人,这个好人地位很卑,而且多半没有人缘,人家不用他,所以一生潦倒,最后怨恨而死的很多。他对这个事情非常感慨,我们学佛的人知道,为什么?好人为什么没有得好报?他有智慧,他没有福报,所谓是过去生中修慧不修福,他应当受这个果报。那些做高官的人,并没有什么真正爱国爱民的心,居这个高位,那是人家修福没有修慧,他福报大。我们很清楚,了解事实真相。所以遇到佛,那你就得,真的你就得到圆满,福不足,福会补出来;慧不足,慧也能补起来,遇到佛法统统都圆满了,大圆满。
释迦牟尼佛他要不出家他是国王,说明他的福报很大。虽出家教学,你看常随弟子还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常跟他的;不常跟,临时来的,我估计不会少过三千人,这么大的一个团体,这是福报。得到社会大众的恭敬赞叹,个个都是好学生,跟着释迦牟尼佛都是福慧双修,他们接受世尊的教诲,然后他们又辗转教导别人,四面八方去教学,所以福慧双修。这就是说明福与慧我们都要重视,佛尤其重视修福。我们在初学的时候跟李老师,李老师教导我们的时候,也是嘱咐我们决定不要疏忽了修福。如果没有福报,他老人家说得很清楚,你慧有了,讲经讲到天花乱坠,但是怎么样?没有人听。那就是什么?没有福报,没有人缘。所以非常重视,常常叮咛我们要结法缘,要修福。我们学生都很穷,收入都很微薄,怎么个修法?老师很善巧,老师每一个星期讲经两次,一次在图书馆,一次在莲社,教我们这些学讲经的学生,二十多个人,老师讲经那天,我们这些人做接待,接待就修福。在门口站着,欢迎大家来,接引大家,给他们安排座位,送经书。他说,如果你有一点零钱,买一些花生米,一个人送一颗,小糖果,这都是修福、都是结缘。我们从这个地方学到,所以以后法缘殊胜,缘愈结愈广。得真干才行。
下面,第二十八「梵音深远相」。梵是清净的意思,就是佛的音声清净,音声能远闻,不需要用扩音器,很远都能听得清楚,有这样一个好相。这也能让我们想到,世尊当年在世,没有现在先进的科学,没有这个扩音设备,尤其在旷野,讲经的时候多半在树林、河边,三千人,讲话能叫人听得清楚,这个我们怀疑,读到这一个相好,我们就明白了,他的音声跟我们凡人不一样,能够远闻。第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这是眼睛的相,绀青。第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胜」,像牛的眼毛很长、很清楚、很整齐,它一点都不乱。第三十一,「眉间白毫相」。实际上它不是一个珠子,它是两根白毫盘旋在眉的当中,这个右旋还放光,佛常常从这个地方白毫放光。第三十二是「顶成肉髻相」。我们看到佛像,这个佛像前面顶上有一块红色的,那就叫肉髻,也叫「无间顶相」。《楞严经》里面说得很清楚,有很多有神通的人,想飞在佛的顶上,看看佛的头顶,看不到,它放光。它放光,你看不到佛的头顶,所以叫「无间顶相」。
------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九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