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晚期的占卜活动一般是由谁进行的,商代为什么那么多占卜活动

商朝的王国与巫卜家族,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为商王占卜的究竟是何人...

商朝的王国与巫卜家族是密不可分

甲骨上很多占卜结果是错误的,商朝人如何看待这些结果?

1.商代进行甲骨占卜的简单程序是:卜人向神倾诉欲占卜的事项,然后烧灼甲骨,取得“兆”。而后贞人根据“兆”作出判断。如果商王参加了这次占卜,就由商王根据“兆”和贞人的判断,得出最终结论;如果商王没有参加这次占卜,就由贞人的判断为最终意见,并由贞人将结果报告给商王。而且在商代占卜活动中,特别是殷商前期大多数情况下,商王并不参与具体的占卜事务, 往往由贞人全权负责。

2.根据占卜流程,我们发现贞人在占卜中有很大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的来源是什么呢?在商代后期,很可能是来自于商王的委托;但是前期很可能是贵族参政的传统所致,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商王与贞人的权力斗争。从现存甲骨文来看,商王占卜不验的情况多出现于商代前期,可见这一现象是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3.到了商代晚期,出现了甲骨占辞(对“兆”的判断)、验辞缺失的情况,一种理解是商王和贞人的斗争获胜,基本控制住了贞人集团,从而垄断了最终解释权,对于不验的情况可以不记载在甲骨之上,“为尊者讳”;另一种解释是贞人失掉了把自己的占断意见刻在甲骨上的权利,而只能记载在其他载体上;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炫耀性卜辞的说法,即省略占辞只刻商王最终的验词,以神秘主义的方法来强化商王的权威性。

4.甲骨占卜是商代神权统治的一种形式,但是却不是唯一的神权决策方式,往往还要用筮来参照。但是卜筮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发现了卜筮结合的实物证据,一方面文献记载又认为“卜筮不相袭”,唐孔颖达疏 《礼记· 曲礼上》的时候提出:“一则大事、 小事各有所施 ,不得因龟卜小事 , 因蓍筮大事也 ; 二则筮不吉 , 不可复卜 , 卜不吉 , 不可复筮也。”

商鞅时期的王室贵族遇事为什么要进行占卜?

封建思想,求吉力

请教达人,有没有伊尹进行占卜活动的文献记载?或者从哪些卜辞中可以推知...

占卜在商朝十分盛行,作为当时的三朝元老,是不可能没有参与过占卜的。
约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后,殷文化南渐,这从南京北阴阳营出土的商代卜骨和卜甲,也可得到证明。占卜术是当时的高级文化,但非中原所独有,姑苏地区也有人研究,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位研究者名“咸”,海隅山(今常熟虞山)人。他首创用蓍草占卜的筮法,比龟甲占卜来得方便,因此受到当局的重视。其时最高政务官是伊尹之子伊陟,他推荐咸担任“巫”,故称巫咸。“巫”是执掌祭祀和占卜的官,《周礼筮人》说:“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可知巫咸是中枢决策人之一。其时商帝太戊当政,王纲不振,诸侯都自行其是,不买太戊帝的账。经伊陟、巫咸的整顿,才恢复了中央的权威。
伊尹(?~前1713)。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一说名挚。今莘县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汤孙太甲为帝时,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万荣县西,另说今河南虞城东北),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死于沃丁时。他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

说说你对商代人遇事必占卜的行为的看法

不好

商鞅时期的王室贵族遇事为什么要进行占卜?

封建思想,求吉力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