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签西汉武帝,第十九签是什么签

李贺一诗中“茂陵刘郎秋风客”中“秋风客”有何典故

茂陵刘郎:指汉武帝刘彻,他的陵墓在茂陵。
秋风客:汉武帝写过《秋风辞》。汉武帝刘彻的陵墓是茂陵,在今陕西省兴平市,汉武帝在世时曾经写过《秋风辞》,所以在诗中说“茂陵刘郎秋风客”,指的就是汉武帝。 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巡幸到了汾阳(山西万荣县北面),听说汾水旁边有火光腾起,就在那里立了一座后土祠来祭祠大地。“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宴,自作《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一、秋风客指汉武帝刘彻。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武帝曾作《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故被称为“秋风客”。
二、解读:
汉武帝刘彻的陵墓是茂陵,在今陕西省兴平市,汉武帝在世时曾经写过《秋风辞》,所以在诗中说“茂陵刘郎秋风客”,指的就是汉武帝。
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巡幸到了汾阳(山西万荣县北面),听说汾水旁边有火光腾起,就在那里立了一座后土祠来祭祠大地。“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宴,自作《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三、人物简介: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
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因此留下负面评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伯公灵签.福德老爷圣圣圣求财灵签谁会解

签共五十三条,每条末有“板存琉璃厂会远斋,甘姓公议助善”一行;板已漫漶,不知刻在何时。此项签语的来历,未暇检查,不能知道。又五十三的数目是偶然还是当然,也因未能检查比较,姑从阙疑。签的形式如下:妙峰山圣母灵签第一签上上身居庶士众通祥始自包含大吉昌你今求财多有利居官得位侍君王解曰求财有利居官进位见贵有喜行人即至田蚕大熟婚姻自成出入通泰孕生贵子词讼有理疾病痊愈(?)诗曰此签祥之万事亨通诸缘遂意所求必得行人立至加官进位疾病无忧心要处诸不必忧虑放心可也板存琉璃厂会远斋甘姓公议助善诗是七言四句,是一定的,但用韵却多不依通行诗韵,如第三签“通”(一东)“惊”(八庚)“凶”(二冬)相协,显系北方的方音。有些句子竟似无韵,如第十一签首句次句用“和”“多”两字相协,第四句末字却用“荣”字,便是一例。平仄与“黏”也有错的。这可见此项签诗决不出于高等文人之手;大概是些半通不通的文人做的。他们既那样地不熟悉诗的格律,为什么还要保存诗的形式?我想这是传统的关系,卜筮之词,向为韵语。七言四句之签诗,现在我尚不能确说是起于何时,但不会在唐以前,是一定的;──从现在说,来源大约也总很久了。相沿如此,自然不敢更张;况且用韵语多少有些神秘的气氛,若全用散文,便成直头布袋,会减却签语的庄严。所以如妙峰山的签,宁可解而又详,那四句诗几同虚设,却还要保存着,无非以装门面而已。诗语简单,却不笼统;大抵总指出几件比较具体的事,如财利,官位,疾病,婚姻等,是求签人常会问到的。“解曰”一项中,列举各种具体问题之答复(也有笼统语,但极少),皆四字一句,无韵,句数无定。“诗曰”一项,其实还是解;说得专门一些,可以称为“详”。这种详语,全是散文,但也以四字句为主,又皆以“此签详之”开端。此“详”字是“参详”之“详”;在江苏北部已成一个术语,在北平不知如何。此项中以笼统的判断为主,间亦附具体事件。“万事”,“凡事”,“诸事”,“百事”,“诸凡”,“百凡”,“诸缘”等字样,用得最多,几乎每条皆有。这显然因“解”中用列举法,恐有漏略,故以概括的判断补充其用。此项详语中又常说及不幸时解救之法,如“忍耐”,“求神”等,及命运转变之时期,如第十二签详语未云,“须当祈祷、求神力解救,以待春初,方可遂意。”(此种时期之指示,系据签诗参详;解中无这类话。)签分上上,大吉,中平,下下四等。上上全是好话,所谓“并无些些碍阻”。大吉虽也是好话,但多附有条件:如第十五签详云,“虽是大吉,奈迟滞而成,不可性急,耐心可也。”又第二十五签详云,“凡事不差。秉心求神,自然安泰。惟有婚姻,多有阻碍,千万不可。”又第四十二签详语末云,“只是莫坏良心,自然神明加护。”不独详语中如此,诗及解中,也如此说。中平之义,可以签语明之:如第十九签详云,“先难后易,凡事忍耐,不必性急。如问病症,不医自退。如若强求,反有不测。”又第四十三签详云,“年运不通,所作不成。待交立夏,运至福生。内有贵人提拔,名利立就。”诗及解大抵同此,但解中的话有时说得更坏些。下下如第六签详云,“事事不宜。心中改过,向善忏悔,方得吉庆,慎之,慎之!”又第十二签详云,“命运不通,须当祈祷,求神解救,以待春初,方可遂意。”又第三十六签详云,“一切事物,莫管他非,戒慎守己,方保坎坷。忍耐一时,可保无虞。”诗及解也差不多是这种话。上上与大吉签,有些话是很相像的;中平与下下签的详语,也有些是相像的;大吉与中平签,相像的话却很少。在五十三条签中,上上大吉各十三条,中平十二条,下下十四条,可以说是平均的分配;求签的人对于四等签各有四分之一的机会。其排列的方法,可按四签一组来说:计十三组,末一签挂零。前七组较不规则,其中三组,四等签皆有,但次序各异;馀四组中,两组只有三等签,又两组只有两等签。后六组却极整齐,每组四等签,均按上上,大吉,中平,下下的次序排列。最末挂零的签是上上。此五十三签,是以上上起,以上上终。解中所列举的事件,可以说是依据人生的普通的经验,或常识的。从这里可以推测一般求签者的心理。兹按照发见次数的多寡开列于后:1.婚姻五十一次2.疾病(或灾病)四十九次3.见贵(或见贤)四十三次4.谋事(或谋望)三十七次5.行人(或走失)三十四次6.胎产(胎产难或孕生男子贵子)二十六次7.词讼二十四次8.求财十八次9.求官十八次10.失物十八次11.经营十七次12.田蚕十四次13.宅舍十三次14.防小人三次15.出入(或远行)三次其馀只见一次的从略。我只计算了一遍,数字容有不尽准确处,但大体是不会错的。这里面8求财与11经营或可合算,则为三十五次,当占第五位。我们平常总以为升官发财是最普遍的思想,但这里婚姻与疾病却占了头两位。我们虽可以说签语是依据常识的,但现在还不能确实知道这些签语写定的情形,所以关于这个问题,也是不能判断;作者只指出问题之所在吧了。──有人说,也许与所祀之神有关,此说可以备考。除了上上签尽善尽美之外,其馀三等,却都附有或轻或重的条件;但却没有尽恶的。即使下下签,也还有解救的方法。如第三十二签详云,“动止难行,凡事不宜。家败人亡,骨肉残伤。急告神明,祈禳则吉。小心谨慎要紧!”上半说得如何厉害,下半却说出解救的法子,便不碍了。这种解救的法子,最多见的是“忍耐”,“守分”。忍耐,守分,是因时运不齐。人须任运待时,不可强求,强求便是妄动,必有不测。这是消极的法子。积极的,则有求神念佛,签中也常见;还有“改过”,“向善”,“正心诚意”,“事事依理”,签中也说及,但较少见。忍耐是依据命运的信仰,神佛也是信仰,事事依理,则是理性化:前两种与后一种是矛盾的,但却在签里能并存着。这种思想的态度,人生的态度,我相信,正反映着一般民众的思想式与人生观

求高手解签

--返回主网页back-home---●签前●观音灵签●目录●
****如按某签没反应(被捣乱) 试把滑鼠指标移往框外****
下载本网页(纯文字)▲下载本网页(含控制码)▲修改▲转赠
g694a.html
签01签02签03签04签05签06签07签08签09签10签
签11签12签13签14签15签16签17签18签19签20签
g694b.html
签21签22签23签24签25签26签27签28签29签30签
签31签32签33签34签35签36签37签38签39签40签
签41签42签43签44签45签46签47签48签49签50签
签51签52签53签54签55签56签57签58签59签60签
g694c.html
签61签62签63签64签65签66签67签68签69签70签
签71签72签73签74签75签76签77签78签79签80签
签81签82签83签84签85签86签87签88签89签90签
签91签92签93签94签95签96签97签98签99签00签
g694d.html 宫卦 灵签
宫子宫丑宫寅宫卯宫辰宫巳宫午宫未宫申宫酉宫戌宫亥宫
●观音廿四灵签()●观音廿八灵签()●观音卅二灵签()
--------------------------------------------------------------------------------
+
+
+
签前

原版→广州市大佛寺佛经堂
主版→范禧财监制 (错别字破多 待见原版时修正)
公物→欢迎修正复制转赠或放于你的网页上流通
容量→110K
讼曰→
观灾观劫观众生 音苦音凄音闻亲
灵通灵光照 签迷签津签明灯
+
+
+
6913(24签)▲▲观音灵签(100)▲(28/32签)g694a.html
目录

目录→(打开寻找小视窗 键入000~100代号 按ENTER)
g694a.html
001→第一签
002→第二签
003→第三签
004→第四签
005→第五签
006→第六签
007→第七签
008→第八签
009→第九签
010→第十签
011→十一签
012→十二签
013→十三签
014→十四签
015→十五签
016→十六签
017→十七签
018→十八签
019→十九签
020→二十签

g694b.html
021→二一签
022→二二签
023→二三签
024→二四签
025→二五签
026→二六签
027→二七签
028→二八签
029→二九签
030→三十签
031→三一签
032→三二签
033→三三签
034→三四签
035→三五签
036→三六签
037→三七签
038→三八签
039→三九签
040→四十签
041→四一签
042→四二签
043→四三签
044→四四签
045→四五签
046→四六签
047→四七签
048→四八签
049→四九签
050→五十签
051→五一签
052→五二签
053→五三签
054→五四签
055→五五签
056→五六签
057→五七签
058→五八签
059→五九签
060→六十签

g694c.html
061→六一签
062→六二签
063→六三签
064→六四签
065→六五签
066→六六签
067→六七签
068→六八签
069→六九签
070→七十签
071→七一签
072→七二签
073→七三签
074→七四签
075→七五签
076→七六签
077→七七签
078→七八签
079→七九签
080→八十签
081→八一签
082→八二签
083→八三签
084→八四签
085→八五签
086→八六签
087→八七签
088→八八签
089→八九签
090→九十签
091→九一签
092→九二签
093→九三签
094→九四签
095→九五签
096→九六签
097→九七签
098→九八签
099→九九签
100→一佰签

g694d.html
P1→子宫
P2→丑宫
P3→寅宫
P4→卯宫
P5→辰宫
P6→巳宫
P7→午宫
P8→未宫
P9→申宫
P0→酉宫
Q1→戌宫
Q2→亥宫

A01→附件一→观音廿四灵签()
A02→附件二→观音廿八灵签()
A03→附件三→观音卅二灵签()
+
g694a.html
N1→直接下载全部签文(纯文字)
N2→直接下载签文网页(含控制码)
N3→乱码和分拆
+
+
+
01

001→第一签→上签→古人→锺离成道→子宫
诗曰
开天辟地作良缘 吉日良时万物全
若得此签非小可 人行忠正帝王宣
诗意→此卦盘古初开天地之象 诸事皆吉也
解曰 急速兆速 年未值时 观音降笔 先报君知
家宅→祈福
自身→秋冬大利
求财→秋冬大利
交易→成
婚姻→成
六甲→生男
行人→至
田蚕→好
六畜→好
寻人→见
公讼→吉
移徙→
失物→东北
疾病→设送
山坟→吉
故事
■锺离成道
东汉时人 姓锺离 名权字云房 号正阳
陕西西安咸阳县 仕汉将军 每出兵俱为先锋好杀人
至五十岁计杀人三十余万 北征吐番
发兵二万 均嬴弱士卒 失利尽散
独骑逃至山谷 遇胡僧引入山洞(终南山凝阳洞)
悟人生荣辱得失 后辞官修道
得东华帝君授仙法 遂隐晋州羊角山
汉武帝时 多次礼聘不出 朝廷每有大事
常往咨询 时称山中宰相
吕洞宾之师 八仙之首
正阳派之开山祖师 称为正阳帝君
+
+
+
02

002→第二签→下签(中签)→古人→苏秦不第→子宫
诗曰
鲸鱼未变守江河 不可升腾更望高
异日峥嵘身变化 许君一跃跳龙门
■高有作闻
诗意→此卦鲸鱼未变之象 凡事忍耐待时也
解曰 得忍且忍 得耐且耐 须待时至 功名还在
家宅→不安
自身→还愿
求财→欠利
交易→
婚姻→难
六甲→作福
行人→平安
田蚕→吉
六畜→不利
寻人→见
公讼→和
移徙→去
失物→东南
疾病→祈保
山坟→吉
故事
■苏秦不第
战国 苏秦 洛阳人 师鬼谷子
游说秦王 书十二上其说 不行
裘敝金尽 憔悴而归 至家妻不下(织)机 (不理睬其夫)
嫂不为炊 (不煮饭给其叔)
秦惭怒 得太公阴符 发愤苦读
困怠时用锥刺股 痛而再读
后以合从(合纵)之说 联六国抗秦
说赵竟佩六国相印
+
+
+
03

003→第三签→下签→古人→董永遇仙(卖身)→子宫
诗曰
临风冒雨去还乡 正是其身似燕儿
衔得坭来欲作垒 到头垒坏复须坭
诗意→此卦燕子衔坭之象 凡事劳心费力也
解曰 千般用计 晨昏不停 谁知此事 到底劳心
家宅→先凶后吉
自身→谨防
求财→有
交易→成
婚姻→不合
六甲→男
行人→吉
田蚕→利
六畜→利
寻人→见
公讼→有理
移徙→安
失物→见
疾病→还愿
山坟→吉
故事 董永遇仙(卖身)
■故事与签诗不合
■董永遇仙
汉 董永 千乘人 少失母 独养父 流寓孝感
父亡无以葬 乃从人贷钱一万 日后无钱还 当以身作奴
葬毕 道遇一妇人 求为永妻 永与俱诘
钱主令织缣(锦)三百疋以偿 一月而毕 辞永去
乃曰 我(系)天上织女 缘君至孝
玉帝令我助君偿债 言讫 凌空而去
■董永卖身
汉 董永 千乘人 少失母 独养父 流寓孝感
父亡无以葬 乃从人贷钱一万 日后无钱还
当以身作奴 葬毕 其主要董永日取柴一担
汲水四担 锄田六七亩 辛苦难当 一日上山砍柴倦睡
皇天见其孝行 即差仙女下凡为婚
董永醒来见女恐是妖精 女拦曰吾无父母又无依 欲结为夫妇
董永见其凄凉 带女回归 主人责董永拐带妇人祸及其主
后暂留该女 遍访四方家庭并无失妇人 才允成亲
董妇百日织得锦五十丈 剪一半往市卖出得银 赎脱董永身
后将锦进 敕封进宝状元
仙姬曰 天赐儿子三岁送还 (仙女回天)
后其子十六岁中状元 衣锦还乡
+
+
+
04

004→第四签→上签→古人→玉莲会十朋→子宫
诗曰
千年古镜复重圆 女再求夫男再婚
自此门庭重改换 更添福禄在儿孙
诗意→此卦串镜重圆之象 凡事劳心有贵也
解曰 淘沙成金 骑龙踏虎 虽是劳心 于中有补
家宅→欠利
自身→秋冬旺
求财→秋冬旺
交易→允
婚姻→成
六甲→祈保
行人→至
田蚕→可养
六畜→可养
寻人→见
公讼→不利
移徙→守旧
失物→迟见
疾病→祈福
山坟→吉
故事
■玉莲会十朋
荆录记 宋朝 钱玉莲与王十朋结婚
十朋上京赴考 孙汝权逼玉莲相嫁
玉莲投河获救 十朋中状元
拒娶丞相之女为妻 二人几经波折
夫妻始复团圆
+
+
+
05

005→第五签→中签→古人→刘晨遇仙→丑宫
诗曰
一锥草地要求泉 努力求之得最难
无意俄然遇知己 相逢携手上青天
诗意→此卦锥地求泉之象 凡事先难后易也
解曰 欲望心事 西方可求 不如莫动 立地可谋
家宅→祈福
自身→利
求财→利
交易→合
婚姻→合
六甲→安
行人→迟
田蚕→宜早种
六畜→损
寻人→见
公讼→宜和
移徙→吉
失物→不见
疾病→禳星
山坟→吉
故事
■刘晨遇仙
东汉 刘晨和阮肇国二人入山采药 遇二仙女
招至成亲 半年后二人回家 怎知至家已过百年
无人认识二人 二人返山找仙女 终不可得
喻有心花开花不发 无心插柳柳成荫
+
+
+
06

006→第六签→中签→古人→仁贵遇主→丑宫
诗曰
投身岩下 鸟居 须是还他大丈夫
及早营谋谁可得 通行天地此人无
■ 本作铜 大本作女
■及早本作拾早
诗意→此卦投岩铜鸟之象 凡事宜顺吉之兆
解曰 食用无鱼 身清喜贫 待时利乐 权与概人
■鱼本作当
家宅→不利
自身→中吉
求财→中吉
交易→难
婚姻→平平
六甲→安
行人→近
田蚕→早种
六畜→损
寻人→见
公讼→有理
移徙→吉
失物→见
疾病→设送
山坟→安
故事
■仁贵遇主
唐朝 薛仁贵三次投军 只任伙头
唐太宗(李世民)被盖苏追杀 危急之中 得仁贵救
即被唐太宗封为元帅 带兵东征 累立战功
+
+
+
07

007→第七签→下签→古人→苏娘走难→丑宫
诗曰
奔波阻隔重重险 带水拖坭去度山
更望他乡求用事 千乡万里未回还
诗意→此卦拖坭带水之象 凡事守旧则吉也
解曰 退身可得 进步为难 只宜守旧 莫望高扳
家宅→不利
自身→祈福
求财→秋冬吉
交易→平平
婚姻→祈福
六甲→祈福
行人→阻
田蚕→不利
六畜→不利
寻人→难
公讼→亏
移徙→吉
失物→不见
疾病→作福
山坟→不利
故事
■苏娘走难
周朝景王时 皇后苏英 善与鹦鹉对话
遭西宫梅玉春陷害 潘葛之妻代后受刑
娘娘逃至白马寺 腹痛产子
喻谁无逆境 随遇而安可也
+
+
+
08

008→第八签→上签→古人→姚能遇仙→丑宫
诗曰
茂林松柏正兴旺 雨雪风霜总莫为
异日忽然成大用 功名成就栋梁材
诗意→此卦此卦松柏茂林之象 凡事有贵气也
解曰 路上亨通 终身有功 田蚕丰熟 家道兴隆
家宅→吉
自身→顺利
求财→中平
交易→旺
婚姻→成
六甲→男
行人→有信
田蚕→利
六畜→损
寻人→至
公讼→有理
移徙→吉
失物→见
疾病→安
山坟→吉
故事 姚能遇仙
+
+
+
09

009→第九签→上签→古人→孔明点将→寅宫
诗曰
烦君勿作私心事 此意偏宜说问公
一片明心光皎洁 宛如皎月正天中
■说同悦
诗意→此卦皎月当空之象 凡事光明通气也
解曰 心中正直 理顺法宽 圣无私语 终有分明
家宅→吉
自身→顺
求财→中平
交易→旺
婚姻→成
六甲→男
行人→动
田蚕→利
六畜→损
寻人→至
公讼→有理
移徙→吉
失物→祈福
疾病→安
山坟→吉
故事
■孔明点将
即诸葛亮 三国时 刘备三顾草庐 出任军师
曹操大将夏侯 领兵来攻 孔明升帐 调兵点将
于博望坡败曹军
■三顾草庐
汉 诸葛亮 字孔明 琅琊人 汉末避居南阳
志学清修 养生之道 研究奇明(门)遁法 天文术数
卦算韬略 无所不精 初不求闻达於诸侯
后徐庶荐於刘先生 先主凡三往问计 延为军师
先主即位 拜丞相 受以托孤 后主封为武卿侯 卒 忠武
+
+
+
10

010→第十签→中签→古人→庞涓观阵→寅宫
诗曰
石藏无价玉和珍 只管他乡外客寻
宛如持灯更觅火 不如收拾枉劳心
■外客有作外界
诗意→此卦持灯觅火之象 凡事待时成就也
解曰 姻缘会遇 何事不成 须无限意 眼前是真
家宅→欠利
自身→安
求财→难
交易→难
婚姻→合
六甲→女
行人→动
田蚕→秋吉
六畜→难养
寻人→见
公讼→亏
移徙→旧安
失物→难见
疾病→设送
山坟→中平
■庞涓观阵
战国 孙膑齐人 庞涓魏人 同师事鬼谷子
孙膑之学优於庞涓 涓为魏将 与膑斗智 输而忌之
乃以计刖其足 后孙膑假作颠狂 得脱归
齐威王以(膑)为师 将兵伐魏
庞涓至营地观阵 孙膑用减灶添兵之法
赚庞涓 追至马陵道 伏弩射死
+
+
+
11

011→十一签→上签→古人→书荐姜维→寅宫
诗曰
欲求胜事可非常 争奈亲姻日暂忙
到头竟必成中箭 贵人指引贵人乡
■中箭本作鹿箭
诗意→此卦因祸得福之象 凡事营谋吉利也
解曰 有意兴变 到底安然 若问用事 只近贵人
家宅→大吉
自身→顺利
求财→有
交易→成
婚姻→合
六甲→男
行人→未至
田蚕→中平
六畜→中平
寻人→见
公讼→有理
移徙→旺
失物→东方
疾病→禳星
山坟→吉
故事
■书荐姜维 (书献姜维)
三国时 孔明带兵六出祁山 病重命危
将兵书二十四篇 传大将军姜维 望其秉承遗志
+
+
+
12

012→十二签→上签→古人→武吉遇师→寅宫
诗曰
否去泰来咫尺间 暂交君子出于山
若逢虎兔佳音信 立志忙中事即闲
诗意→此卦祸中有福之象 凡事先凶后吉也
解曰 换麻得丝 击人双足 要见分明 因灾得福
■击有作系
家宅→安
自身→吉
求财→有
交易→宜迟
婚姻→成
六甲→男
行人→未回
田蚕→利
六畜→慎吉
寻人→有信
公讼→吉
移徙→守旧
失物→见
疾病→秋吉
山坟→吉
故事
■武吉遇师
武吉本是樵夫 姜子牙钓于 溪 二人相遇
见子牙用直钩钓鱼大笑 子牙看武吉气息断曰
今日入城打死人 武吉怒别 担柴入城
误触王相致死 文王画地为牢
武吉后被暂释 照顾老母至秋后正法 老母令其找姜子牙求救
太公收其为徒 授兵法 又令其挖坑施咒破解先天数
秋后不见武吉伏刑 文王演先天数 以为武吉已畏罪
后文王碰见武吉 武吉引文王见姜太公 受封武德将军
师徒二人为文王效力
(故事见于封神榜)
+
+
+
13

013→十三签→中签→古人→罗通拜帅→寅宫
诗曰
自小生在富贵家 眼前万物总奢华
蒙君赐紫金腰带 四海声名定可夸
■腰带本作角带 有作玉带
诗意→此卦龙门得通之象 凡事有变大吉也
解曰 囚人逢赦 病即安然 龙门得遇 名遍名都
家宅→祈福
自身→祈福
求财→秋冬吉
交易→宜迟
婚姻→合
六甲→女
行人→祈保
田蚕→中平
六畜→中平
寻人→见
公讼→有理
移徙→守旧
失物→东方
疾病→安
山坟→吉
故事
■罗通拜帅
唐初 罗通十七岁
于校场比武获帅印
领兵北伐扫敌 后触怒唐太宗被免官
获程咬金求情得宽赦
喻少年得志 有成语曰 罗通扫北
+
+
+
14

014→十四签→中签→古人→子牙弃官→卯宫
诗曰
宛如仙鹤出凡笼 脱得凡笼路路通
南北东西无阻隔 任君直上九霄宫
■凡有作樊
诗意→此卦仙鹤离笼之象 凡事先凶后吉也
解曰 任意无虞 路有亨通 随心自在 逍遥如人(神)
家宅→不安
自身→还愿
求财→合
交易→合
婚姻→合
六甲→男
行人→见
田蚕→秋利
六畜→损
寻人→阻
公讼→宜和
移徙→吉
失物→东南
疾病→设送
山坟→吉
故事
■子牙弃官
商朝纣王时 姜子牙火烧琵琶精后
获司天监职 官拜下大夫 纣王建鹿台
子牙谏王免劳民伤财 不果
逃回宋异人庄(宋家庄)上
欲与妻马氏离朝歌(首府)往西岐(文王首府)
其妻不肯 子牙写了休书 独自往西岐去
(封神传)
+
+
+
15

015→十五签→中签→古人→苏秦得志→卯宫
诗曰
行人 曰气难吞 忽有灾事勿近前
巢破林鸟无所宿 可寻深处稳安身
■ 曰本作(缺字)日 有作一日
■巢破林鸟本作鸟破林巢
诗意→此卦鸟鹊巢(离)林之象 凡事到底应心也
解曰 若人得怨 何时可伸 好言不信 守旧待时
家宅→先凶后吉
自身→谨防
求财→吉
交易→成
婚姻→阻滞
六甲→男
行人→顺
田蚕→利
六畜→旺
寻人→见
公讼→有理
移徙→■远可
失物→难见
疾病→还愿
山坟→吉
故事
■苏秦得志
战国 苏秦 洛阳人 师鬼谷子
游说秦王 书十二上其说 不行
裘敝金尽 憔悴而归 至家妻不下(织)机 (不理睬其夫)
嫂不为炊 (不煮饭给其叔)
秦惭怒 得太公阴符 发愤苦读
困怠时用锥刺股 痛而再读
后以合从(合纵)之说 联六国抗秦
说赵竟佩六国相印
+
+
+
16

016→十六签→中签→古人→叶梦熊朝帝→卯宫
诗曰
愁眉思虑暂时开 启出云霄喜自来
宛如粪土中藏玉 良工荐举出尘埃
■藏玉本作戴玉
■荐举本作(缺字)举 有作一举
诗意→此卦阴阳和合之象 凡所谋皆吉也
解曰 得处无失 损中有益 小人逢凶 君子顺吉
家宅→不利 ■渐安
自身→秋冬吉
求财→成
交易→成
婚姻→成
六甲→虚惊 ■有宝
行人→至
田蚕→祈福
六畜→平
寻人→见
公讼→不利
移徙→守旧
失物→阻
疾病→作福
山坟→安
故事
■叶梦熊朝帝
明朝 嘉靖年进士 万历年间
叶上朝晋见神宗皇帝 求领兵讨伐边寇
+
+
+
17

017→十七签→中签■下签→古人→曹操话梅止渴→卯宫
诗曰
莫听闲言说是非 晨昏只好念阿弥
若将狂话为真实 书饼如何止得饥
■将本作奖
诗意→此卦书饼充饥之象 诸事多虚少实也
解曰 心中不定 枉看经文 恰似书饼 食也难吞
家宅→祈福
自身→顺利 ■不顺
求财→顺利 ■甭想
交易→顺利 ■且慢
婚姻→阻
六甲→安 ■空孕
行人→迟
田蚕→宜早种
六畜→不利
寻人→见 ■难
公讼→和 ■勿兴
移徙→守旧
失物→不见
疾病→还愿
山坟→吉
故事
■曹操话梅止渴
三国 曹操领兵 败季缺水 兵卒口渴
曹曰前有一梅林 到那当可吃梅解渴
望梅止渴出此 与画饼充饥同意
+
+
+
18

018→十八签→上签→古人→曹国舅为仙→卯宫
诗曰
金乌西坠兔东升 日夜循环至古今
僧道得知无不利 士农工商各从心
■金乌指太阳 玉兔指月亮
诗意→此卦阴阳消长之象 凡事遂意之兆也
解曰 心中无事 所作有功 如弓上箭 一发当空
家宅→安
自身→吉
求财→顺
交易→成
婚姻→合
六甲→男
行人→至
田蚕→早种
六畜→欠利
寻人→至
公讼→有理
移徙→吉
失物→迟见
疾病→拜送 ■兔年或属兔凶
山坟→大吉
故事
■曹国舅为仙
八仙之一 宋朝曹太后之弟 后散尽家财
周济穷人 入终南山修道
遇锺离权及吕洞宾 引入仙班
手持玉箫为其标志
+
+
+
19

019→十九签→中签→古人→子仪封王→辰宫
诗曰
急水滩头放船归 风波作波欲何为
若要安然求稳静 等待浪静过此危
诗意→此卦船行急滩之象 凡事守旧待时也
解曰 急水下船 险处待时 若问营谋 尽(不)可施为
家宅→作福
自身→作福
求财→未成
交易→未成
婚姻→不就
六甲→虚惊
行人→至
田蚕→吉
六畜→损
寻人→难
公讼→和 ■勿兴
移徙→守旧
失物→难寻
疾病→祈福
山坟→吉
故事
■签诗与故事不合
■子仪封王
唐朝大将军 平安禄山和史思明之乱
历七帝 唐肃宗拜为大元帅 封为汾阳郡王
刚八十岁 知有敌侵犯 郭子仪即披挂上阵
八十五卒
+
+
+
20

020→二十签→中签→古人→姜太公遇文王→辰宫
诗曰
当春久雨喜开晴 玉兔金乌渐渐明
旧事消散新事遂 看看一跳遇龙门
■当春本作堂春
■玉兔金乌指月亮太阳
诗意→此卦久雨初明之象 凡事遂意也
解曰 神佛护持 有灾无危 途生平安 到底荣归
家宅→中平
自身→祈福
求财→未遇
交易→待时
婚姻→随意
六甲→女
行人→阻
田蚕→阻
六畜→阻
寻人→迟
公讼→和
移徙→吉
失物→见
疾病→禳星
山坟→吉
故事
■姜太公遇文王
周 姜尚 字子牙 汲人(东海许州人)
道号飞熊 先世封於吕 亦曰吕望
避纣乱居东海之滨 钓於 溪(渭水)
其钩为直 意不在鱼 志在君相
文王闻其贤 聘为师(丞相) (其时年八十)
后周伐纣 灭商兴周
武王称曰尚父 封其子丁公於齐
+
+
+
+
+
+
+

N1→直接下载全部签文(纯文字)
一→缩小本网页 (按网页右上角小方框 勿错按X框 )
二→在桌面(desktop即荧光屏)空白位置按右鼠 即见一菜单
三→选纯文字文件 随即有一新建立纯文字文件在桌面
四→反回本网页→档案→选另存新档 save as→见一小视窗→
五→选桌面(上栏)→选纯文字(*.txt下栏)→再选新建文件→
六→按储存→按确定→试双击新建文件→检查所存是否正确
+
如你使用微软视窗 文件超过30K 观看时部份乱码
试把整行剪下 往新文件贴上看看 [恶意捣乱]
+
+
+
+

N2→直接下载签文网页(含控制码)
一→缩小本网页 (按网页右上角小方框 勿错按X框 )
二→在桌面(desktop即荧光屏)空白位置按右鼠 即见一菜单
三→选网页文件(如缺网页请看甲) 随即有一新建立网页在桌面
四→返回本网页→档案→选另存新档 save as→见一小视窗→
五→选桌面(上栏)→选网页(*.html下栏)→再选新建网页文件→
六→按储存→按确定→试双击新建文件→检查所存是否正确
+
甲→先选纯文字文件(.txt)→后改作网页文件(.htm)
乙→视窗原本没显示(.txt/.html副档名)→显示方法如下
□95→开始→程式→总管→检视→选项→隐藏副档名→方框一按
□95→空白→确认(转副档名完毕,可沿路复旧)
□98→开始→程式→总管→检视→选项→检视→隐藏副档名
→方框一按→空白→确认(转副档名完毕,可沿路复旧)
丙→新建文件即显示(.txt)→按右鼠→选重新命名→
丁→新建文件.txt→键入123.htm→.htm必须正确→网页文件
+
显示网页控制码
一→新建网页(例123.htm)→转换纯文字文件(例123.txt或123.doc)
二→转换方法看甲乙丙
三→双击新建纯文字文件(例123.txt) 即显示网页控制码
.doc是wordpad或office文件副档名(避免使用)
+
如你使用微软视窗 文件超过30K 观看时部份乱码
试把整行剪下 往新文件贴上看看 [恶意捣乱]

+
+
+
+

N3→乱码和分拆
如你使用微软视窗
文件超过30K 直接修改很易乱码[恶意破坏]
如作大量修改 请你分拆多个文件才修改
如作少量修改 请你反白整列剪下(勿用拖曳方法)
鼠标往左移至尽头 见箭符 按一下 整列反白
编辑→剪下(或按右鼠选剪下)→往新开文件贴上→
修改后→整列剪下(勿用拖曳方法)→往原件贴上
+
+
+
回↑
转赠
如你使用微软视窗请小心 注意你所用之版本
如你用新版视窗制成之磁碟片(1.44MB)或可重写光碟片(RW)
切勿送给使用著旧版微软视窗的亲友
因为新版微软视窗会偷偷写入控制符
旧版的用了会捣乱磁碟机或光碟机
本人原用95中文视窗 最近购买XP中文视窗
我把95制磁碟片和重写光碟往XP修改 返回95使用时
95电脑随即不能使用磁碟机和光碟机之重写
盖茨微软竟敢炸毁我内心的世贸大楼 包拯在那里
回↑
+
+
+意思是你的财运官运都在春天
 百度知道
解签文 五二加二为十二,小数分明莫可疑。愚人若昧不能别,反身问己便得知。问姻缘,求解

班门弄锯之裴峪史考

中原大地正因为历史悠久,所以,其实真正的古迹,尤其远古就发源的河洛文化遗迹其实是难以有明显痕迹发现的,但一定是存在和辉煌的。我一下就感觉到,考证过去,可以发现未知,启迪心里的未来。我就想,考证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原来真是有意义和乐趣!

我于是就想考证一下我的家-裴峪村的历史和由来。

考证裴峪,需先说巩县。

一- 巩县。

秦置。

商代称阙巩,周为巩伯国。

秦置巩县,治所在今巩义市西北3公里康店镇康店村,属三川郡。

西汉属河南郡,东汉属河南尹。三国魏、晋代均属河南郡。东魏属成皋郡。北齐废入成皋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巩县,属洛州。唐、五代属之。

宋属河南府。宋真宗,名赵恒(公元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巩县东南蔡家庄)。[1]

明、清、民国初因之。

1913年属豫西道 (次年豫西道改称河洛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1928年县治移至今站街镇老城村一带。 1932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

郑州解放后,1949年属郑州专区,1955年改属开封专区,1958年12月,划归郑州市管辖。

1961年12月,复归开封地区。

1964年县治迁孝义镇,1983年8月改属郑州市。

1991年8月,撤销巩县,设立巩义市。

二.巩县县治所的变迁

巩义大地上古城很多,从新石器时代的古城遗址,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古城遗址不下数十处。但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却只有六处,那就是:东周故城、小平城、站街老城、洛口城、永安城、站街鳌岭县城。其中站街老城时间最长,从北魏时期(约公元500年前后)到民国时期的1928年,历1400年以上(仅有北齐、隋代短暂中断)。

三 .裴峪史考

1.平侯国

刘邦开国后,大封功臣。韩信第22位为淮阴侯。沛嘉为32位为32平悼侯。

沛嘉,以舍人从击秦,以郎中入汉,以将军定诸侯,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六月受封平侯。国都在今河南孟津县东。传三世:悼侯沛嘉-靖侯沛奴-侯沛执。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侯执有罪,国除。平侯国应当管辖现在河南孟津县偃师县和巩县局部,可见裴峪渡应在平侯国所辖黄河边,是当时重要渡口。

2.平县。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废平侯国置。治所在今河南巩义市康店镇裴峪村附近,黄河南岸。其辖境相当于今巩义市西北境、偃师市东北部和盂津县东部。属河南郡。王莽改称治平县。东汉复名平县,属河南尹。不久县废,地入巩县。
3.巩县治所小平城。东汉未年,由于桓、灵二帝的腐朽统治,官场黑暗激发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终于酿成了黄巾大起义,起义风暴席卷全国,天下大乱,军阀割据,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安全,巩县县治便由邙山南搬迁到了邙山北的小平津。小平津又叫小平城,在黄河边上,是东汉末年河南“八关”之一,是巩洛通向河北的渡口。《名胜志》上说,小平津,汉县废址,在巩县西北。施诚《河南府志》上说,小平城在平阴东北,平阴在孟津县,《读史方舆纪要》误以为小平津属孟津,作者不知道小平和平阴根本不是一个地方。孟巩接壤,平阴故城在今孟津,小平城属于巩县,其地在今巩县西北裴峪渡,“裴、平音转故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国,都于洛阳。巩县仍为畿县,虽然小平城已成县治,但毕竟偏居巩县一隅,且有邙山阻隔,交通不便,不便于统治全县,故又寻找合适的地方建县治,于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洛汭一带,便成为首选。巩县县治搬迁站街老城。

4.洛阳八关之一 小平津关。

洛阳城环卫四塞,雄关林立,形势险固,周围设置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大关,合称“八关都邑”。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和五校尉营屯都亭,以镇京师;于京都洛阳周围设置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置八关都尉,以统营八关军政事务,警卫京都安全。

洛阳,环卫四塞,雄关林立,形势险固,洛阳八关在西周王城五百里的四面边境上,各有三处关口,对当时各诸侯国的沟通和王朝京城的保卫作用很大。

小平津关遗址在今孟津老城花园村的西北,黄河河心,也是黄河上的一道津渡,其地位仅次于富平津(孟津关),故名小平津。 此外,洛阳西还有潼关,东有虎牢关,北有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县南太行山顶)和轵关(河南济源县西)等。这些关隘同为洛阳门户,设防守卫,使洛阳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我从小在黄河边裴峪渡口长大,对小平津关在黄河河心有一定理解。黄河我小时候大概1975到1985年依旧是奔腾咆哮的。大船渡河要逆流斜着划出,黄河经常会有两段,有时候还有河心岛,船到河心岛后,转舵然后斜着划向对岸。因为黄河水很急,船都是风力和人力,一定要斜着逆流或者顺流航行,所以,黄河渡口南北两岸船靠岸地相距很远,绝不是相对岸可见,而是南北上下游相距十数里。我估计裴峪渡就是小平津关的黄河南岸渡口。因为平侯国,故有平县,故有小平城,故有小平津关。

5.历史文献里的裴峪渡。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 400 )九月,孝文帝元宏在小平津(今康店裴峪)阅兵。

《巩县志》清乾隆十年本记载:“水(小)平津,在县西北,汉灵帝曾济此。”

《巩县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本和民国十八年本记载:“……《郡国志》:小平城汉县废址,在今巩县西北,有河津曰小平津,所谓小平山者,当以故城得名……” 。

《巩县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本又载:“河水东过孟津入巩县界为小平津。《名胜志·郡国志》云:小平城,汉县废址,在今巩西北有河津曰小平津,即城之隅也。《施府志》小平城在平阴东北,平阴在孟津县,故《方舆纪要》以小平城属孟津,不知小平、平阴本菲一地,平阴古城在今孟津,巩孟接壤,故小平城遂入巩县”。又记:“汉小平津关,《方舆纪要》,灵帝时八关之一。袁绍诛宦官中常侍张让等,将帝步出谷门至小平津。晋永嘉末传祗保盟津小城,即小平津。刘聪遣刘粲以步骑十万屯小平津。慕容目韦 遣将吕护攻洛阳,退守小平津。后魏常讲武于小平津,尔朱荣举兵,胡太后遣费穆屯小平津拒之。……”

《巩县志》民国十八年本记载:“河水东过孟津入巩县界,为小平津。章怀《后汉书注》曰:小平津在今巩县西北。按《水经注》:河水又东迳平县故城北,王莽之所谓治平矣,俗谓之小平也。胡三省《资治通鉴注》:小平津在河南平县北,盖本之《水经注》。又引贤曰,在今巩县西北,盖谓平既废后则属巩。《己酉志》谓《名胜志》引《郡国志》云:《郡国志》实无小平津之文,小平津乃在灵帝纪也”。又载:“汉小平城,《名胜志》云:小平城汉县废址,在今巩县西北,有河津曰小平津,即城之隅也。《河南府志》:在今巩西北裴峪渡。(节录《己酉志》)”。“汉小平津,《郡国志》:巩县西北有河津曰小平津。(《己酉志》)”《己酉志》又记:“裴峪渡,《河南通志》:裴峪渡在巩县西。《河南府志》:裴峪渡疑即黄河小平津渡也”。

“汉中平元年(184年)三月,置八关都尉官。(《后汉书·灵帝纪》)”。章怀注:八关,谓函关、广城、伊阙、大谷、轩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

“汉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中常侍张让、段珪等,劫少帝陈留王走小平津。(《后汉书·灵帝纪》)让、珪等杀大将军何进。于是虎贲中郎将袁术烧东西宫攻宦者。让、珪等劫少帝陈留王走小平津。……”。
“汉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潜使兵从小平津过,破河内太守王匡。(《后汉书·董卓传》)时河内太守王匡屯兵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挑战,而潜使锐卒从小平津过津,北破之”。

“晋永嘉五年(311年),太子左率温畿夜开广莫门,奔小平津。(晋书·怀帝纪》)时,刘曜、王弥、石勒同寇洛川,王师频为贼所败”。

“晋建武元年(317年)刘聪使其子粲及刘雅登伐赵固,次于小平津。(《晋书·刘聪载记》)《李矩传》:粲率刘雅生等,步骑十万屯孟津北岸”。

“隆和元年(362年),慕容?将吕护等退守小平津。(《晋书·穆帝纪》)护寇洛阳,遣北中郎将庾希,竟陵太守邓遐,以舟师救洛阳,护等退守小平津。(57页)

“后魏太和二十年(496年)九月,帝阅武于小平津。(《魏书·孝文帝纪》)”。

“后魏景明二年(501年),帝幸小平津。咸阳王禧谋反,觉出奔,获之于柏谷坞,被擒。”

后魏景明二年(501年)孝昌中都督赵昶镇小平津。(《周书·赵昶传》)

“武泰元年(528年):尔朱荣向洛,灵太后令武卫将军费穆屯小平。(《魏书·费于传·附费穆传》)”

“齐王澄以舟师还次小平津,津岸古冢崩,有铭曰:‘今卜高原,千秋之后,化为下泉,当逢霸主,必为改迁,令更葬之 ’” 。

6.近代裴峪渡。我少年时,裴峪渡口还有大帆船,但已比较少,就是黄河南岸和北岸各一条大船。但我村老人回忆,解放前后,裴峪渡有大船100多条,可谓百舸争流。巩县搬运二站,位于现在黄河商场位置,原来靠近铁路战场的旁边,里面大半是裴峪村人,这个单位是国家单位,是建国后裴峪航运队改建,由此可见建国前后裴峪渡口之规模和兴盛!

百度百科,刘升华。1941年夏率部由巩县裴峪口北渡黄河,深入豫北敌后游击,曾使温县、沁阳日军极为惊慌。6月3日,在温县小王庄,陷于日军三十六师团谷川联队和伪军共3000余人的包围,他与大部战士壮烈牺牲。

我伯父回忆,他少年时曾在河边给国民党部队带路,部队从裴峪过黄河厉三天。

百度百科,1942年秋,日军侵入黄河北岸,时局混乱,形势十分紧张。偃师南蔡庄村鲍氏东祠十九代孙鲍养玉率部驻防巩县裴峪黄河渡口,防备日军南侵。

我少年时还常去村口黄河边山上的水泥钢筋炮楼玩耍,炮楼有一尺余后,甚为结实。

以上据网上可查资料整理,因爱故乡之心,不怕班门弄拙之丑!郁达夫先生曾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就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姓氏、一个村落何尝不是如此呢!遥想我的故乡,乃封侯之地,大河雄关,百舸争流。真好!

附文:考古和传说。

1、考古。 塌坡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西部黄河南岸、邙山北坡,原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自然村落。自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一1代考古学 在这里发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存后,而闻名中外。1933年中国现代考古团体河南古迹研究会对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的大批遗物被装箱后用毛驴驮到车站运往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当地村民至今记忆犹新。考古发掘证明,这里在六千年前就是一个繁荣的小部落。

在塌坡遗址南部的一块地方,当地人称“庙洼”,南高北低,向南凹进成一个自然坡地,南为解放岭自然村,西南为瓦岭,北为黄河滩地,东、西沟壑纵横,东为烟洞嘴岭,西为红土嘴。我们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确实在此发现大量古建筑遗存,当地人传说这里原有云雀寺和白雀寺两座大寺院,从建筑遗存的性质看应为汉代,那么在这荒凉的黄河岸边,怎么会有这么大规模的寺院呢?难道这里真的在两千年前曾经繁华一时吗?历代《巩县志》多处对小平津的记载为我们解开了谜团。康店裴峪村到塌坡村真是2000年前繁华的大镇么?

2.民间传说片段: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在黄河岸边这里原来是一个大镇子,老辈子人都说叫山河镇。
传说,山河镇是一个方圆十几里的大镇,大街一条挨一条,商铺一家靠一家,中间青石板官道从里到河边码头上就有十来里地,镇南边靠山是两座大寺院,东有云雀寺,西有白雀寺,两寺相距不远,之间相对相望,寺内苍松翠柏合抱参天,像雄壮威武的金刚护卫着那神密宏伟的大殿,寺门前那对石狮有一人多高,两寺僧徒有一百开外,每天诵经练武晨钟暮鼓,平日朝圣拜佛抽签算卦、起子还愿,达官贵族,公子小姐,巨商平民你来我往热闹繁华。镇上建有七街八市九花院,七街由西往东,南北走向一字排开,官道西有下柳街、玉圣街、宏德街、官道东花楼街、祖庙街、武场街、唐宇街四街。八市有竹木寺、棉粮市、皮货市、药材市、丝绸布匹市、水产市、赌场市。九花院有玉红院花院、杏春艳花院、赛仙姿花院、绿云阁花院、百莲居花院、一枝梅花院、状元楼花院、碧水塘花院、杨柳堤花院。这九花院也分三六九级、上下八等之分,每天老板们把窑姐都梳洗插带,穿红戴绿,画肩涂唇,打扮的花枝招展,妖艳娇气聚在门前挤眉弄眼,娇声娇气,卖弄风骚,招揽生意。紧靠河边东西十几里长的大堤一棵棵参天白杨,多姿多迎风起舞的翠柳,翠绿如茵的堤坡,一块块荷塘有说不完的情趣,那边青蛙叫,鱼儿跳,这里白莲花儿舞,蝶翩翩飞,鸳鸯戏水,雀莺婉唱,好一派诗情画意。

裴峪原来有裴姓 ( 传说和民间戏剧 ) 民权村是巩义市大峪沟镇西南部青龙山中的一个行政村,居民住户大都在海眼河两岸,依山就势形成了一个个自然村。海眼河源于新山村的古堆坡,下游是水地河、白冶河、黄冶河、市河,最终汇入洛河,总称西泗河。经过民权的这一段有很多山泉涌出,其中一处泉眼潭深水旺,人称“海眼”,这段河就叫“海眼河”,北面的山岭就叫“海眼岭”。河中有名的泉池还有老泉、元帅池、窟窿泉等 元帅池、凤凰台、过沟路这三个地名,都和传说中的隋末义军首领马龙、裴月娥有关。民间戏曲《小桃园失火》即反映此事,元帅池北面路旁原有的古碑文也记载了这个说法。 凤凰台上长着一棵古柏。据说此处原是一座报警的烽火台,山下元帅池旁有一个天然山洞,洞内石劈缝可通山顶。山下洞中点火,山上烽火台里冒烟。这个特殊的烽火台即为马龙所建。民间传说,马龙是黄河边裴峪村人,自幼习练武艺精通韬略,后和本村女子裴月娥订婚未娶。隋末连年灾荒,刀兵四起,马龙参加义军成为领兵将军,以青龙山为依托,与官军对抗。裴月娥是一位巾帼英雄,不愿受恶霸的欺侮,也在黄河边起事,后遭挫折,只得带兵与马龙会师于青龙山。马龙被尊为“红缨大王”,裴月娥被拥为兵马大元帅。元帅府就设在元帅池北的普宁寺内。义军以此为根据地,招兵买马,对抗官军,打富济贫,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山下的谷底,成了操练、检阅军士的跑马场、演兵场;岭上山坳大建“戈钩炉”,炉火熊熊,锤声铿锵,成了刀矛戈钩等兵器的打造场。当时这里没有水井,人吃马饮全靠沟下的“天池”水。后人为纪念义军善举,改天池为“元帅池”,沿用至今。裴月娥死后,被安葬在烽火台旁的柏树旁,因她是女中凤凰,就根据谐音,改称“烽火台”为“凤凰台”。1945年,巩县第五抗日区和中共巩县第五区委员会曾一度驻元帅池。

附:巩县志~关于平—裴转音是裴峪村名来历之说,我是不认同的!我村人读裴为~裴pia,普通话读pei。

就如陈寅恪的恪字,字典和学届都认为读ke,陈寅恪先生自己和他家乡人说他们家乡读que,现在多为陈寅恪先生家乡的读音为准。

还有吴越王钱镠(liú),很多文章中写和读成钱缪。

中国文字的发音有地方因素和历史转换,ping转pia还是可以说通的,但如何写成裴字就不知道了。

建元 是哪个皇帝?

汉武帝是汉武帝的年号之一建元是皇帝用的年号不指定特定皇帝,汉武帝首次使用。
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使用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西元前一二二年)首创的。在此之前的君王只有年数,而无年号。而年号是的象征,是“家天下”的具体表现。
《汉书》上记载说,那年十月时,汉武帝率众狩猎,捕获一只稀有的独脚兽白麟,众臣一致认为这是吉祥之物,值得纪念,便向武帝建议用来纪年,于是便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西元前一二二年)为元狩元年。“狩”为打猎的意思,以后就称元狩二年、三年……。可是,没想到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众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宝物,同样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武帝便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西元前一一六年)为元鼎二年,而不称元狩七年了。之后,人们就把记录年代的开始称为“纪元”,改换年号叫做“改元”。
《汉书.武帝纪》上记载∶“武帝建元元年,师古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可见历史上并没有把汉武帝元狩元年作为年号纪年的开始。因为汉武帝是在即位的第十九年改称为元狩元年,所以汉武帝就将之前的十八年,追补了三个纪元年号,分别是建元、元光、元朔,也就是每隔六年换一个年号。汉武帝把自己即位的第一年(西元前一四○年)追订为建元元年,“建元”就是建为元年之意,表示年号纪元开始使用。因此,后代的史学家就把建元元年作为中国史上的第一个年号纪年的开始。

西汉武帝是怎样平定朝鲜的

西汉武帝是怎样平定朝鲜的 作者鸿鸟
朝鲜在惠帝、高后时(注:公元前194年至 前180年),为卫满所统治。满是燕地人,高祖时,樊哙击燕,燕王卢绾带着数千兵卒,叛逃匈奴。满其时为一军吏,也纠集知交好友一千余人,东出塞,渡过浿水(注:今朝鲜清川江),在上下鄣一带,树立山头,并向周围扩展。把真番、朝鲜蛮夷以及齐、燕亡命之徒集合起来,成立朝鲜国,自立为王,建都于王险(注:今朝鲜平壤)。
惠帝、高后时,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修复秦时所建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令辽东太守与满约定:满为汉外臣,定期向汉朝叩,并宣扬汉威德,保证塞外蛮夷不骚扰汉边境。而蛮夷的君主,如欲朝见汉天子,朝鲜不得阻止。汉、朝均遵此约。因此,五十余年来,彼此相安无事。这期间,朝鲜也借助汉威,不断侵略降伏周边的小国。如真番、临屯等,都来归服朝鲜。卫氏由此,实力不断壮大。
武帝即位时,满的孙子右渠为王。他自恃国力强盛,竟毁弃前约,不肯向汉称臣,长期不入朝。不仅如此,真番傍边的许多小国,想入汉朝叩,也被他阻断。汉亡命之徒,大都逃到朝鲜境内,成为汉犯罪份子的庇护所。汉、朝间的关系,由此紧张起来。
元封二年(武帝三十二年,下同),南粤、西南夷、西羌的叛乱,均相继平定,武帝乃把注意力集中到东北方的朝鲜。武帝在朝议中说:“朕即位已三十余年,朝鲜的卫右渠,竟毁前约,只派使者来过几次,自己却不入朝,他对大汉心存二心。大家的看法怎样?”
卫尉路博德立即站起来说:“右渠不如乃祖,自恃实力雄厚,骄矜狂妄。塞外远近蛮夷,欲来汉朝叩,均为其所阻。近的如真番、辰国。远的如南边的新罗国(注:在今韩国南部)、北边的靺鞨国(注:在今黑龙江黑水流域一带);辽东、齐、燕待追捕的许多罪犯,都逃到朝鲜,被其庇护。臣认为,必须兴师问罪,以树威德于东北。”
御史大夫儿宽觉得不妥,说:“我们连年征战,人力、财力、物力耗费很大,百姓不安于业,人民疲苦,府库空虚,急待休养生息。臣认为,毋须劳师远征,可派使者去朝鲜,晓之以理,谕之以义,不难使右渠臣服。”
武帝觉得儿宽言之有理,点头同意。元封二年春,武帝派能言善辩的中郎涉何持诏出使朝鲜。何心想,朝中这么多臣子,皇上唯独指派我去,一定是有意栽培,内心十分高兴。立即稽首说:“臣一定说服右渠,尽藩臣之礼,遵守原约,不负使命。”
涉何至王险,持诏书来到王宫殿前,令朝鲜王接旨。岂知右渠端坐在王位上,傲视着汉使,一动也不动。并令左右将诏书递上。
何见右渠如此无礼,十分气愤,但还是忍着性子,强颜说:“大王系汉外臣,应按汉制下殿接旨。”
右渠听后,睨笑着说:“我即位以来,还没有下殿接受过外国的来书,你呈上来吧!”
何见右渠如此横蛮,本想当庭严斥,但觉得暂时不能撕破脸皮,乃从容说:“汉天子其所以派我来此,就是欲修前约,两国均系同宗,礼应接旨。”
右渠竟大放厥词,说:“我是朝鲜人,并非汉人,你怎么攀起同宗来!汉的礼制,怎么能用于朝鲜。”
何更加气愤,这个家伙,来此还只三代,就不承认是中国人了,真是既可恨又可悲。乃含笑挖苦说:“辽东太守告诉我,朝鲜许多臣民,都多次回齐燕寻根,大王的祖茔也在燕。大王怎么说并非汉人,这岂不是数典忘祖!”这一席话,刺得右渠满面通红,无以为对,默然不语。
一个要接旨,一个要呈交,双方僵持不下。朝鲜的臣子都屛住气息,殿中的气氛显得十分紧张。汉副使见状,乃趋何耳边,悄悄的说:“他既然不接旨,你就宣旨嘛,何必跟他顶牛。”
何这才回过神来。立即说:“大王不接旨,我就宣旨吧!”
何如是打开诏书宣读:“汉天子谕朝鲜王右渠:根据汉、朝双方约定,朝鲜王定期来朝。但自朕即位以来,王却未遵此约。更有甚者,王竟阻止其他国家君主、使者来汉,并容许汉罪人入境。汉、朝同根,理当和谐,永遵约定。今派使前来,修好前约。”
右渠心想,刘彻所指,均为事实。如果按约执行,我必须称臣纳贡,低人一等,这怎么行。我国国力已逐渐强大,应该平起平坐才对。于是耍赖说:“我至今没有见到这份约定。即使是先王时商定的,那时间也已过去数十年,我国情况已发生巨大变化,怎么还能执行呢!”
何没料到右渠如此骄矜无理,心中十分恼火。心想,我得敲他一下,刹一刹他的嚣张气焰。乃十分严肃,提高嗓门说:“大王怎能随意推翻前约,如果这样,两国交恶,我十分担忧贵国的安危。大王应该清楚南粤和东粤的下场,就连不可一世的匈奴,现在也只能龟缩漠北,不敢越雷池半步。”
右渠年轻气盛,一听,火冒三丈,汉使竟敢当面威胁于我。也不干示弱,高声地说:“你说这些用意何在,难道想挑起事端?朝鲜并非南粤、东粤,你威胁不了我,我绝不能续前约。”
何的这一着没能凑效,右渠已把门关死,再无谈判的可能,乃愤然站立起来,说:“既然如此,我们就告辞了。”他率领随从,迅速离开王宫。
朝鲜的相国路人,对王说:“臣认为,大王应派车骑护送汉使出境,以表明我们以礼相待的友善态度,避免与汉交恶。”右渠觉得言之有理,乃令裨将长,驱车送汉使一行。
涉何心想,我一进王宫,就为接旨与右渠争吵。本想以汉威压这厮,他却更加狂妄。还没有一个时辰,就谈崩了。原来在皇上跟前表态,却没能兑现,回长安如何禀报?心里感到很不痛快。他正在边走边思量之际,后面追来数辆车驾,裨将长称,系王派车,护送汉使出境,并将何等一行接入专车。何马上有了主意:把朝鲜送行的裨将干掉,以此惩罚右渠,既消了这股怨气,回去又可邀功,总算没有白走一趟。于是,暗中与随从如此这般商量好。
车队来到浿江边,停下来。涉何一行下车后,乃朝长的护车走来。长以为是汉使欲与他道别,立即下车来与何握手。说时迟,那时快,何的随从见长下车,迅速拥向裨将长,一人手起剑落,将其刺死。长的从者见状,惊恐万分,均四散逃离。汉使一行,立即迅速渡江,返回塞内。
涉何回到长安,向武帝禀奏说:“右渠高傲,不肯朝汉。”并慌言“右渠派裨将监督汉使出境,臣十分气愤,与从者在浿江边,斩其裨将而返。”武帝虽觉得这样做,十分莽撞。但认为何很英勇,既没有追究其处理不当的责任,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注:辽东郡分设东、西两都尉)。
右渠听到裨将长被汉使所杀,大动肝火。闻涉何出任辽东东部都尉,乃与诸将领商议,一定要报杀裨将之仇。立即组织兵力两千,进击辽东。涉何一个小小的都尉,统辖的兵力,也不过几百人,根本敌不过朝鲜众多的军队,更何况朝鲜师出有名,交战几个回合,就把涉何的部队包围起来,汉军寡不敌众,死的死、降的降,涉何被朝鲜军队活捉,并诛杀。
朝鲜杀辽东都尉的消息传到长安,朝野震惊,武帝心想:这都是涉何引发的,但堂堂大汉,决不能容忍邻国的入侵,更何况朝鲜在秦朝时,就是中国的版图。于是,决定派兵制服右渠。
其时,兵源困难,武帝乃诏令各郡国,凡判死罪者从军击朝,可立功赎罪。并把杨扑和荀彘两人叫来未央宫。武帝对杨扑说:“平南粤,你率领水师功不可没。现在仍任命你为楼船将军,率五万兵卒,从齐地渡渤海进击朝鲜。”他将目光移向侍中荀彘,说:“你是燕人,来宫中多年,经常提出击胡的请求,这次,就任你为左将军,率五万骑卒,从辽东出。待你渡浿水后,楼船将军再从齐浮海登陆朝鲜,从正面和侧面夹击。但两军必须紧密配合,步调一致,都在王险会师。这样安排怎样?”两人都稽首奉旨。
杨扑、荀彘都非常自恃。扑在击南粤时,就看不起路博德。今见皇上把一个宫中的侍从、从未带过兵的年轻人委以重任,心中很是瞧不起;彘是由武帝的宠臣韩嫣推介,从小入宫为郎的。由于能言善辩,又很机灵,并多次请缨击胡。因此,受到武帝的青睐,启用他出征朝鲜。彘由此更加骄傲起来,想与杨扑在击朝中一比高低,以显示自己的才华。彼此一开始就有争功显能的思想。
元封二年秋,左将军荀彘的部队出塞,向浿水急进。彘军大部份来自代、燕,吏卒骠悍轻敌。荀彘以将军多为先锋,率两千对朝鲜地理环境十分熟悉的吏卒,拟先渡浿水,大部队随后过江。
多十分自负,他瞭望河东,只有一些农民在田间耕耘,一片平和安谧的景象,就以为朝鲜还不知汉军来袭。于是令士卒备好四十只大船,凌晨时,向东岸驶去。岂知右渠早已探知汉军入侵的消息,派四万兵卒在江东据险防守,以五千兵卒埋伏在江边等待。汉军的船只刚驶到离东岸十余步时,朝军的箭矢有如雨下,汉军猝不及防,击死击伤达数百人,阵脚大乱,有的调头驶往西岸逃跑,有的逼着往东岸冲。但冲上岸的汉军,均被朝军杀死或俘掳。多带着数百人返回汉营。依汉法,多损兵折将,立即被诛杀。彘初战失利,士气已不如前。朝军在沿浿水的各个渡口,都驻扎重兵防守。汉军被阻于浿水以西。彘无计可施,心中十分烦恼。
杨扑已将渡海的一百艘船只准备就绪,只等荀彘渡过浿水后,立即行动。但守候了半个月,仍未见彘传来消息,心知不妙。又过了数天,才收到彘军失利的消息。扑心想,皇上用这样的人领军,太不慎重了。他渡不了浿水,我这数万人难道也被拖着么!干脆我军先浮过去。于是赶上风平浪静的日子,第一批七千人,由仆亲自率领渡海,抵达朝鲜海岸。朝鲜毫无防范,登岸十分顺利。这里离王险城约百余里,仆拟待后续部队全部到达后,再向王险进军。岂料天气突然变坏,海中风大浪高,舟船无法出海。左右的吏士都认为,右渠未发现汉军登岸,这是天赐良机,趁其不备,攻入王都,必获全胜。只要天气转好,后续部队马上可以赶到,何必呆在这里。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扑觉得很对,于是率部直指王都,并留下数百人接应后续部队登岸。
汉军到达王险二十余里时,右渠才发现汉军浮海而来,文武百官都惊恐万状,乱作一团。右渠立即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反过去趾高气扬的态度,神色十分沮伤地说:“我以为汉只从陆路来袭,所以将重兵均调往浿水拒敌,却不料汉军竟浮海而来。现在京都只有两万军队,这怎么能够抵挡来势汹汹的汉军?如何是好,希望大家献计献策。”
丞相路人说:“汉乘我京都空虚,有备而来,不能与其硬拚。臣认为,不如坚守城池,并从浿水抽回军队,支援京都。汉军远道而来,后勤接济困难,决不能久持。”
将军王唊则认为:“汉军远道而来,士卒困乏,我军以逸待劳,迎击必然取胜。”但大多数臣子都支持丞相的意见,右渠乃决定守城,并派使去浿水调回二万军队,支援京都。
汉军来到王险,只见城门紧闭。扑乃令士卒将城包围,安营后就地休息。王唊在城楼上巡视,发现汉兵稀稀落落,围城的军队仅数千人。乃对王说:“原以为汉军有数万人,我仔细观察,不过五六千人,估计大部队尚未到达。我们可趁此将全部兵力,倾城而出。两万人对数千人,必胜无疑。”右渠点头同意。
杨扑以为城中兵力薄弱,右渠只能困守待援。根本没料到朝军会倾巢而出,而且兵力竟三倍于汉军。面对突然蜂涌而来的朝军,杨扑惊惶失措,无从应对。汉军被朝军穿插分割,吏士已无法指挥。被朝军杀死杀伤和俘掳近两千人,活着的均四散逃窜,仆只身躲入山中十多天。幸喜朝军恐汉后援部队到达,不敢远追。
汉军后续部队赶到后,逃散在各处的兵卒才陆续集合起来。仆有了这个孤军深入的教训,再不敢轻举妄动,将四万余人驻扎在离王险五十余里易守难攻的山谷边,等待荀彘大军到齐后再围城。
武帝得知两路大军均失利的消息后,十分焦虑。朝鲜地处边远,交通梗塞,部队长期屯驻在外,后勤补给十分困难。朝议中,丞相石庆禀奏说:“朝鲜进犯辽东,主要是涉何杀其裨将引发的。皇上何不再派一名使者去王险,只要右渠续前约称臣,汉即撤军。臣认为,汉两路大军压境,给他的威胁很大,必然会降服于我。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是好办法中的最好办法。”武帝欣然同意。
派谁去朝,武帝正在思索之际,长史卫山立即站起来,向武帝毛遂自荐。说:“臣愿奉旨前往。”
武帝感到奇怪,这个任务非同一般,怎么他主动请缨?乃问:“你能说服右渠向汉称臣吗?”
卫山说:“臣与右渠,同是一个宗族,祖茔都在燕。他的祖父与臣的祖父,是嫡亲兄弟,家族间至今还经常有书简往来。因此,臣有把握说服右渠履约。”武帝听了大喜,立即令卫山持节去朝鲜告谕右渠。
荀彘听说皇上派卫山去王险,心知是想不战而降服右渠。如果成功,他出师不仅毫无建树,而且损兵折将,回长安必然治罪。想到这里,有如芒刺在背。卫山一行,经过浿水时,彘立即把山接来军营。彼此寒暄了一会,彘乃切入主题,以试探的口吻说:“皇上令长史去王险,右渠能否俯首称臣?”
山是个夸夸其谈,喜好显耀自己的人。乃把自己与右渠的宗族关系,大肆吹嘘了一番,还加油添醋说,皇上十分看重他,完成这一任务后,一定会安排九卿之职等等。彘也是一个要名要利十分看重权势的人,听山这么一讲,心里很不舒服。乃故意吹冷风,说:“右渠是个野心勃勃,想与汉一比高低的人,未必能看重亲缘关系。即算他同意,他手下的人不一定买帐。谈判根本起不了作用,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我的军队只要渡过浿水,他就完蛋啦。”
山听后,乐观情绪有所降低,乃说:“这事的确复杂,如果我说服不了右渠,就只能用武力了。”彘趁机说:“我派几名密探,加入你的行列,暗中刺探朝鲜军情。如果和谈不成,就有了作战的第一手资料。你的意见怎样?”山立即应允。
右渠虽初战取得胜利,但双方兵力悬殊,自知难以抗衡,故忧心忡忡。山一行来到王险,右渠得知汉派来使节,又是自己的宗族,觉得有了解危的希望,十分高兴,再也不敢怠慢,立即出宫迎接。山见右渠如此热情,乃将武帝的诏书递上,并讨好说:“汉朝交恶,主要是涉何造成的,汉天子也觉得不对,故令我持节来王险,复约交好。”
右渠也转圜说:“我本来愿意臣汉,只因涉何无理杀我裨将,不得已而动兵。两将军临境,我恐被他们诈杀,不敢投降。现在,看到你的信节,使我解除了顾虑,愿续约称臣。”右渠为了表示诚意,并决定遣太子随从卫山去汉,晋见天子谢罪。还献马五千匹,赠送许多军粮,派一万兵卒护送。
卫山没料到事情办得这么顺利,回长安后,皇上一定会给他奖励,也许会获得一个侯爵。想到这些,他会心的微笑起来。待朝鲜赠送的马匹、粮食等物资备齐后,山领着太子,在一万兵卒护送下,喜气洋洋地抵达浿水。由于渡江的船只未准备好,山及太子一行,只得停下来。荀彘派来的密探,乃趁此分别至浿水各个渡口,侦察朝军兵力分布,并买通当地老百姓,提供军情。岂知这事被朝军发现,立即向太子反映。太子大惑不解,汉使难道是密探?而荀彘听说朝派一万军队护送其太子过江,疑其有诈,乃通知卫山,渡江的朝军,不许携带武器。山也觉得有理,乃通知太子。
太子联想到这些,认为汉使不怀好意,想加害于他。于是对卫山说:“父王一番诚意,令我去汉谢罪,你却派密探了解我们的军情,部队护送我过江,还不准携带武器,你是不是第二个涉何?我不渡江了,你回去复命吧!”
卫山一听,急得汗流浃背,怎么解释也不能自圆其说。心知这事被荀彘拉了后腿,但都是自己同意的,真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卫山一事无成,哭丧着脸,无可奈何地,带着随从,空手而归。
武帝听卫山禀奏后,大发脾气,指着山骂道:“你这个蠢驴,右渠表态降汉,并馈赠马匹、粮食给我们,送太子来谢罪,这难道还有二心么?况且,我两路大军压境,他怎么敢叛变!你是朝廷的使者,却任由荀彘摆布,怎么这样没有头脑?一桩好事,竟坏在你的头上。来人!将卫山拉出斩首。”可怜的卫山,却万万没料到自己会进鬼门关。武帝对荀彘也决定惩处,但恐乱了军心,闭而未宣。
荀彘见与朝鲜和谈中途变卦,卫山没能抢到这份功劳,心中十分高兴。要臣服右渠,就得看他的了。他听了密探的汇报,对朝鲜兵力部署,也已了如指掌。于是命令军队,在浿水下游四十余里的各个渡口,全面强行渡江。并在西岸组织弓弩手压住朝军的箭矢。朝鲜自抽调二万兵力支援京都后,浿水防务明显减弱,无法抵挡一倍以上汉军的凌厉攻势。汉军很快就突破了朝军的设防,渡江登岸。朝军寡不敌众,迅速往东溃逃。汉军乘势向前推进,没几天,就直抵王险。
左将军兵临王险,高兴得眉飞色舞,认为很快就可以将右渠的首级带回长安。他迅即派军吏以书告杨仆,曰:“左将军告楼船将军: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朝军,于今晨抵达王险,现已驻屯在其城的西北。将军前段虽然受挫,希解除顾虑,迅速围其东南。”
杨仆见书后,十分反感。这小子刚刚取得小胜,就趾高气扬,他能‘摧枯拉朽’,我得‘解除顾虑’,竟如此狂妄自大,教训起老子来了。他于是也修书交来使,说:“楼船将军告左将军:我已在此恭候将军多时了,骄兵必败,将军切不可忘记浿水的教训。我当按皇上旨意,与将军密切配合,按此行动。”
荀彘见书后,极为不满,竟刺我的痛处,说我‘骄兵必败’。他不骄却打得丢盔弃甲,吓得独自一人钻进深山中,十多天都不敢出来,亏他还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大臣。彘想到这里,竟笑出声来。
彘、仆由相互猜忌,发展成互不买帐,公开不和。以致作战的步调无法统一。
彘军乘胜而来,士气旺盛,主帅及吏卒都想在短期内,拿下王险城;而仆渡海一战,吃了不少苦头,觉得困兽犹斗,硬拼不如用议和的方法为上。虽然围城,攻打却不十分激烈。
右渠自听太子汇报后,感到为卫山所骗,十分气愤。当得悉汉军已渡浿水,向京都挺进的消息,心中十分恐慌。乃与群臣计议。
大臣成巳说:“大王对汉如此诚恳,换来的却是刺探军情、阴谋杀害太子。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决不能心存幻想,坐以待毙,一定要与汉军血战到底。”
群臣都同意成巳的意见。是主动迎战呢,还是积极防守,意见却不统一。
将军王唊坚决反对主动迎战,说:“汉军兵力一倍于我们,就是希望能速战速决,与我们硬拼。如果我们这样做,正中其下怀,万万不可。臣认为,京城城池坚固,粮食储备充裕,如长期坚守,敌远征疲惫,后勤补给困难,自难久呆,必撤无疑。”
右渠认为唊的意见正确,乃决定积极防守。令王唊为前敌指挥,率四万兵卒在城楼上日夜巡视,并备足箭矢。只要汉军接近环城河,城上则万弩齐发。
汉军攻城二十余天,被箭矢射死射伤者即达数百人,大多是彘的兵卒。彘觉得仆的军队,作战不力,贪生怕死,不敢接近城脚。乃致书指责仆;仆回书反驳,认为应该智取,要爱惜士卒,不作无谓牺牲。两个主帅,近在咫尺,却不谋面,而以书简相互揭短、讥讽,甚至谩骂。
一月、两月、三月。。。。过去了,仍无法攻下。这期间,彘军曾多次采用云梯火攻,均被朝军击退;仆则多番以书简射入城内,书云:‘只要右渠续前约称臣,汉不咎既往’。王险被围数月,吏卒困乏,百姓疲苦,加上粮食也已告罄。右渠及大臣们见仆书后,虽然意见不一,右渠最终决定与汉谈判,愿意向楼船将军投降,但要求左将军停止攻城。杨仆觉得这一着比荀彘高明,马上见效了,心中窃喜。乃以书简告彘,说:“右渠表示要向我军投降,请将军命令所部停止攻城。”彘见书后,心想,右渠如果向杨仆投降,功劳岂不被他拱手而得。哼!想得便宜,没门。于是回书说:“这是右渠为拖延时间的欺骗手法,我决不相信,也决不会停止战斗。”并几次约仆攻城。
杨仆见荀彘蓄意破坏和谈,愤怒已极。乃立即派专使至长安,向武帝状告荀彘。荀彘知道后,感到理亏,心中有些紧张。因此,也主动与右渠联系,要其向左将军投降。右渠知道汉两帅争功,乃利用这一矛盾,拒绝荀彘的要求,却积极与杨仆打交道。彘十分气恼,认为是杨仆从中捣鬼。于是,也向武帝上书,言杨仆攻战不力,与右渠暗中书信往来,对汉怀有二心。将帅不和,钩心斗角,对击朝极为不利。
武帝见到杨仆、荀彘相互指控对方的书简后,对两人都不满意。心想,上次派卫山去朝鲜,本已取得圆满结果,卫山却被荀彘所左右,把事情弄崩。现在,围王险城已数月之久,仍未攻下。而两将又闹意见,互相指责。长此拖延,不仅拿不下王险,军需支出将更庞大。于是决定,派济南郡太守公孙遂,去朝鲜调和两将之间的矛盾。并叮嘱遂,只要对攻打朝鲜有利,可代表朝廷,全权处理。
荀彘得知皇上派专使来朝,深恐被杨仆告倒。公孙遂一到,立即率数十名校卫,出营十余里迎接。对遂毕恭毕敬,口口声声称遂为钦差大人,将自己称为卑职,并设盛宴招待遂。公孙遂这个人,好酒贪杯,特别喜欢别人奉承恭维。见左将军如此谦虚,对他如此尊重,初识就有颇深的好感。彼此又都是燕人,互道家常,更加显得亲切。
酒过三乘,彘乃把话引入主题。说:“皇上派大人来战争前线,一定是想了解当前的战况吧!”
遂已有几分醉意,立即说:“是,是。左将军和楼船将军均向皇上禀报了一些事情,皇上令我了解围王险数月未下,是甚么原因。”,
荀彘故作气恼的样子,对遂说:“王险本来早就可以拿下,就是因为楼船将军不和我协调作战,我几次与他约定攻打日期,到时,他却没有攻城。”
遂乘着酒兴,说:“怎么会是这样?竟然不与你配合攻城!”
彘神秘兮兮地附在遂耳边,小声说:“你知道吗,楼船将军对汉已有二心了。他与朝鲜的大臣私交甚笃,密使往来不断。右渠其所以不投降,很有可能与楼船密谋反汉有关。你如果去他营中,弄得不好,有可能成为朝鲜的俘虏。”
此时,侍者正为遂酌上满满的一尊香喷喷的烈酒,他正待往嘴里倒,听彘如此说,感到十分惊诧,自言自语地说:“杨仆这老家伙竟敢如此大胆,得提防他这一手。”
彘趁机说:“卑职认为,大人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将他逮捕。如若迟疑,恐会酿成大祸。”
公孙遂接二连三将酒往肚里灌,此时已经醉醺醺的,听彘这么一说,马上激动起来。竟在席前高声地说:“有这种事!这还了得,来人!”遂的随从马上来到他跟前。遂交代说:“你持节立即去杨仆军营,叫楼船将军马上来这里,我面谕圣旨。”
杨仆来到彘营,公孙遂不由分说,当场命荀彘的部下,把杨仆逮捕起来。并与荀彘至仆营,对校卫宣布杨仆图谋叛汉,现已囚禁,军队由左将军统一指挥。
公孙遂自鸣得意,对荀彘说:“我扶了你一把,你统管全军,有如大将军长平侯(注:卫青)一样,好好地干吧,封侯晋爵,正在等待着将军哩!”
荀彘听了,心里乐呵呵的,对遂自然感激不尽。每天都盛宴招待。临别时,荀彘还送给遂许多财物,派两百名吏卒护送遂至浿水。
公孙遂
自以为处置得很好,回京向武帝禀报。武帝一听,火冒三丈,但按捺着性子,阴沉着脸问道:“杨仆是甚么原因对汉怀二心,你调查了没有,有没有证词、证据?”
遂见武帝表情严竣,心里有点慌张,对皇上的质问,嗫嚅着无以应对。武帝进一步逼问:“你找杨仆谈话没有,他承认了吗?将供词交朕审阅。”
遂这时才感到大难临头,只好把责任往荀彘身上推,他战战兢兢地说:“左将军说得很肯定,并叫臣不要去楼船营地,否则将成为朝鲜的俘虏,臣因此采取断然措施,把他召来左将军营内,将其逮捕。”
武帝越听越气愤,用手猛击几案,骂道;“朕叫你去调和两人之间的矛盾,你却只听了一面之词,不作任何调查,毫无供词、旁证,就把杨仆抓起来。你这个家伙,办事怎么这样轻率、愚蠢?在作战的时候,逮捕主帅,士卒还有心打仗吗?来人,把这个扰乱军心,违背旨意的混蛋拉下斩首。”公孙遂又成了第二个办事不力的刀下之鬼。
荀彘此时,正踌躇满志。他号令全军,不惜一切代价,要在短时期内,攻破王险,活捉右渠。故攻战十分激烈,汉军多次涉过护城河,撞击城门,朝军泄下大批滚木垒石,才将汉军击退,转危为安。
王险被围半年多,战与和,在朝鲜君臣间矛盾愈来愈突出。右渠原打算向杨仆投降,现在仆被捕,如果再向荀彘投降,深恐难逃恶运。因此,改变初衷,决定坚持抵抗到底;朝鲜的大臣路人、韩陶、参、王唊,相与密谋,都认为王险危在旦夕,而王又不肯投降。一旦城破,性命难保。于是,路人、韩陶、王唊均溜出城门降汉。右渠大怒,并得知大臣参也参与密谋。欲将参逮捕。参乃率数百吏卒,于元封三年(三十三年)夏,攻入王宫,将右渠刺杀降汉。岂料右渠的大臣成已不服,又组织兵力保卫王险。荀彘乃派右渠子长、路人子最入城告喻朝军民,将成已诛杀,才将朝鲜叛乱平定。
武帝将朝鲜划分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并封参为澅清侯、韩陶为秋苴侯、唊为平州侯、长为几侯,路人已死,封其子最为沮阳侯。
左将军荀彘回到长安,他还不清楚公孙遂已被刑诛。满以为皇上必有厚赏。第二天,入朝时,喜形于色。武帝处理了几件政务后,把头抬起来问:“荀彘来了没有?”
彘听武帝专门问他,心想,马上就要给我升官晋爵了。乃立即从左厢的席地上跃然腾起,爽朗地应道:“臣在。”
武帝目视尚书,说:“宣读朕的旨意。”尚书把早已拟就的书简摊开,念道:“荀彘在击朝期间,违背朕意,先是破坏卫山与右渠和谈,后又与杨仆争功,蓄意陷害对方,延误了平息叛乱的时间。实属罪大恶极,着交廷尉按劾。”
荀彘突然听到要交廷尉审判,心知末日已到,两条腿抖过不停。两个武士立即将他押出未央宫。经廷尉判决弃市。
杨仆则以没有等待荀彘的军队渡过浿水,即擅自先行深入,致使部队伤亡惨重,依律削为庶民。朝鲜在惠帝、高后时(注:公元前194年至 前180年),为卫满所统治。满是燕地人,高祖时,樊哙击燕,燕王卢绾带着数千兵卒,叛逃匈奴。满其时为一军吏,也纠集知交好友一千余人,东出塞,渡过浿水(注:今朝鲜清川江),在上下鄣一带,树立山头,并向周围扩展。把真番、朝鲜蛮夷以及齐、燕亡命之徒集合起来,成立朝鲜国,自立为王,建都于王险(注:今朝鲜平壤)。
惠帝、高后时,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修复秦时所建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令辽东太守与满约定:满为汉外臣,定期向汉朝叩,并宣扬汉威德,保证塞外蛮夷不骚扰汉边境。而蛮夷的君主,如欲朝见汉天子,朝鲜不得阻止。汉、朝均遵此约。因此,五十余年来,彼此相安无事。这期间,朝鲜也借助汉威,不断侵略降伏周边的小国。如真番、临屯等,都来归服朝鲜。卫氏由此,实力不断壮大。
武帝即位时,满的孙子右渠为王。他自恃国力强盛,竟毁弃前约,不肯向汉称臣,长期不入朝。不仅如此,真番傍边的许多小国,想入汉朝叩,也被他阻断。汉亡命之徒,大都逃到朝鲜境内,成为汉犯罪份子的庇护所。汉、朝间的关系,由此紧张起来。
元封二年(武帝三十二年,下同),南粤、西南夷、西羌的叛乱,均相继平定,武帝乃把注意力集中到东北方的朝鲜。武帝在朝议中说:“朕即位已三十余年,朝鲜的卫右渠,竟毁前约,只派使者来过几次,自己却不入朝,他对大汉心存二心。大家的看法怎样?”
卫尉路博德立即站起来说:“右渠不如乃祖,自恃实力雄厚,骄矜狂妄。塞外远近蛮夷,欲来汉朝叩,均为其所阻。近的如真番、辰国。远的如南边的新罗国(注:在今韩国南部)、北边的靺鞨国(注:在今黑龙江黑水流域一带);辽东、齐、燕待追捕的许多罪犯,都逃到朝鲜,被其庇护。臣认为,必须兴师问罪,以树威德于东北。”
御史大夫儿宽觉得不妥,说:“我们连年征战,人力、财力、物力耗费很大,百姓不安于业,人民疲苦,府库空虚,急待休养生息。臣认为,毋须劳师远征,可派使者去朝鲜,晓之以理,谕之以义,不难使右渠臣服。”
武帝觉得儿宽言之有理,点头同意。元封二年春,武帝派能言善辩的中郎涉何持诏出使朝鲜。何心想,朝中这么多臣子,皇上唯独指派我去,一定是有意栽培,内心十分高兴。立即稽首说:“臣一定说服右渠,尽藩臣之礼,遵守原约,不负使命。”
涉何至王险,持诏书来到王宫殿前,令朝鲜王接旨。岂知右渠端坐在王位上,傲视着汉使,一动也不动。并令左右将诏书递上。
何见右渠如此无礼,十分气愤,但还是忍着性子,强颜说:“大王系汉外臣,应按汉制下殿接旨。”
右渠听后,睨笑着说:“我即位以来,还没有下殿接受过外国的来书,你呈上来吧!”
何见右渠如此横蛮,本想当庭严斥,但觉得暂时不能撕破脸皮,乃从容说:“汉天子其所以派我来此,就是欲修前约,两国均系同宗,礼应接旨。”
右渠竟大放厥词,说:“我是朝鲜人,并非汉人,你怎么攀起同宗来!汉的礼制,怎么能用于朝鲜。”
何更加气愤,这个家伙,来此还只三代,就不承认是中国人了,真是既可恨又可悲。乃含笑挖苦说:“辽东太守告诉我,朝鲜许多臣民,都多次回齐燕寻根,大王的祖茔也在燕。大王怎么说并非汉人,这岂不是数典忘祖!”这一席话,刺得右渠满面通红,无以为对,默然不语。
一个要接旨,一个要呈交,双方僵持不下。朝鲜的臣子都屛住气息,殿中的气氛显得十分紧张。汉副使见状,乃趋何耳边,悄悄的说:“他既然不接旨,你就宣旨嘛,何必跟他顶牛。”
何这才回过神来。立即说:“大王不接旨,我就宣旨吧!”
何如是打开诏书宣读:“汉天子谕朝鲜王右渠:根据汉、朝双方约定,朝鲜王定期来朝。但自朕即位以来,王却未遵此约。更有甚者,王竟阻止其他国家君主、使者来汉,并容许汉罪人入境。汉、朝同根,理当和谐,永遵约定。今派使前来,修好前约。”
右渠心想,刘彻所指,均为事实。如果按约执行,我必须称臣纳贡,低人一等,这怎么行。我国国力已逐渐强大,应该平起平坐才对。于是耍赖说:“我至今没有见到这份约定。即使是先王时商定的,那时间也已过去数十年,我国情况已发生巨大变化,怎么还能执行呢!”
何没料到右渠如此骄矜无理,心中十分恼火。心想,我得敲他一下,刹一刹他的嚣张气焰。乃十分严肃,提高嗓门说:“大王怎能随意推翻前约,如果这样,两国交恶,我十分担忧贵国的安危。大王应该清楚南粤和东粤的下场,就连不可一世的匈奴,现在也只能龟缩漠北,不敢越雷池半步。”
右渠年轻气盛,一听,火冒三丈,汉使竟敢当面威胁于我。也不干示弱,高声地说:“你说这些用意何在,难道想挑起事端?朝鲜并非南粤、东粤,你威胁不了我,我绝不能续前约。”
何的这一着没能凑效,右渠已把门关死,再无谈判的可能,乃愤然站立起来,说:“既然如此,我们就告辞了。”他率领随从,迅速离开王宫。
朝鲜的相国路人,对王说:“臣认为,大王应派车骑护送汉使出境,以表明我们以礼相待的友善态度,避免与汉交恶。”右渠觉得言之有理,乃令裨将长,驱车送汉使一行。
涉何心想,我一进王宫,就为接旨与右渠争吵。本想以汉威压这厮,他却更加狂妄。还没有一个时辰,就谈崩了。原来在皇上跟前表态,却没能兑现,回长安如何禀报?心里感到很不痛快。他正在边走边思量之际,后面追来数辆车驾,裨将长称,系王派车,护送汉使出境,并将何等一行接入专车。何马上有了主意:把朝鲜送行的裨将干掉,以此惩罚右渠,既消了这股怨气,回去又可邀功,总算没有白走一趟。于是,暗中与随从如此这般商量好。
车队来到浿江边,停下来。涉何一行下车后,乃朝长的护车走来。长以为是汉使欲与他道别,立即下车来与何握手。说时迟,那时快,何的随从见长下车,迅速拥向裨将长,一人手起剑落,将其刺死。长的从者见状,惊恐万分,均四散逃离。汉使一行,立即迅速渡江,返回塞内。
涉何回到长安,向武帝禀奏说:“右渠高傲,不肯朝汉。”并慌言“右渠派裨将监督汉使出境,臣十分气愤,与从者在浿江边,斩其裨将而返。”武帝虽觉得这样做,十分莽撞。但认为何很英勇,既没有追究其处理不当的责任,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注:辽东郡分设东、西两都尉)。
右渠听到裨将长被汉使所杀,大动肝火。闻涉何出任辽东东部都尉,乃与诸将领商议,一定要报杀裨将之仇。立即组织兵力两千,进击辽东。涉何一个小小的都尉,统辖的兵力,也不过几百人,根本敌不过朝鲜众多的军队,更何况朝鲜师出有名,交战几个回合,就把涉何的部队包围起来,汉军寡不敌众,死的死、降的降,涉何被朝鲜军队活捉,并诛杀。
朝鲜杀辽东都尉的消息传到长安,朝野震惊,武帝心想:这都是涉何引发的,但堂堂大汉,决不能容忍邻国的入侵,更何况朝鲜在秦朝时,就是中国的版图。于是,决定派兵制服右渠。
其时,兵源困难,武帝乃诏令各郡国,凡判死罪者从军击朝,可立功赎罪。并把杨扑和荀彘两人叫来未央宫。武帝对杨扑说:“平南粤,你率领水师功不可没。现在仍任命你为楼船将军,率五万兵卒,从齐地渡渤海进击朝鲜。”他将目光移向侍中荀彘,说:“你是燕人,来宫中多年,经常提出击胡的请求,这次,就任你为左将军,率五万骑卒,从辽东出。待你渡浿水后,楼船将军再从齐浮海登陆朝鲜,从正面和侧面夹击。但两军必须紧密配合,步调一致,都在王险会师。这样安排怎样?”两人都稽首奉旨。
杨扑、荀彘都非常自恃。扑在击南粤时,就看不起路博德。今见皇上把一个宫中的侍从、从未带过兵的年轻人委以重任,心中很是瞧不起;彘是由武帝的宠臣韩嫣推介,从小入宫为郎的。由于能言善辩,又很机灵,并多次请缨击胡。因此,受到武帝的青睐,启用他出征朝鲜。彘由此更加骄傲起来,想与杨扑在击朝中一比高低,以显示自己的才华。彼此一开始就有争功显能的思想。
元封二年秋,左将军荀彘的部队出塞,向浿水急进。彘军大部份来自代、燕,吏卒骠悍轻敌。荀彘以将军多为先锋,率两千对朝鲜地理环境十分熟悉的吏卒,拟先渡浿水,大部队随后过江。
多十分自负,他瞭望河东,只有一些农民在田间耕耘,一片平和安谧的景象,就以为朝鲜还不知汉军来袭。于是令士卒备好四十只大船,凌晨时,向东岸驶去。岂知右渠早已探知汉军入侵的消息,派四万兵卒在江东据险防守,以五千兵卒埋伏在江边等待。汉军的船只刚驶到离东岸十余步时,朝军的箭矢有如雨下,汉军猝不及防,击死击伤达数百人,阵脚大乱,有的调头驶往西岸逃跑,有的逼着往东岸冲。但冲上岸的汉军,均被朝军杀死或俘掳。多带着数百人返回汉营。依汉法,多损兵折将,立即被诛杀。彘初战失利,士气已不如前。朝军在沿浿水的各个渡口,都驻扎重兵防守。汉军被阻于浿水以西。彘无计可施,心中十分烦恼。
杨扑已将渡海的一百艘船只准备就绪,只等荀彘渡过浿水后,立即行动。但守候了半个月,仍未见彘传来消息,心知不妙。又过了数天,才收到彘军失利的消息。扑心想,皇上用这样的人领军,太不慎重了。他渡不了浿水,我这数万人难道也被拖着么!干脆我军先浮过去。于是赶上风平浪静的日子,第一批七千人,由仆亲自率领渡海,抵达朝鲜海岸。朝鲜毫无防范,登岸十分顺利。这里离王险城约百余里,仆拟待后续部队全部到达后,再向王险进军。岂料天气突然变坏,海中风大浪高,舟船无法出海。左右的吏士都认为,右渠未发现汉军登岸,这是天赐良机,趁其不备,攻入王都,必获全胜。只要天气转好,后续部队马上可以赶到,何必呆在这里。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扑觉得很对,于是率部直指王都,并留下数百人接应后续部队登岸。
汉军到达王险二十余里时,右渠才发现汉军浮海而来,文武百官都惊恐万状,乱作一团。右渠立即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反过去趾高气扬的态度,神色十分沮伤地说:“我以为汉只从陆路来袭,所以将重兵均调往浿水拒敌,却不料汉军竟浮海而来。现在京都只有两万军队,这怎么能够抵挡来势汹汹的汉军?如何是好,希望大家献计献策。”
丞相路人说:“汉乘我京都空虚,有备而来,不能与其硬拚。臣认为,不如坚守城池,并从浿水抽回军队,支援京都。汉军远道而来,后勤接济困难,决不能久持。”
将军王唊则认为:“汉军远道而来,士卒困乏,我军以逸待劳,迎击必然取胜。”但大多数臣子都支持丞相的意见,右渠乃决定守城,并派使去浿水调回二万军队,支援京都。
汉军来到王险,只见城门紧闭。扑乃令士卒将城包围,安营后就地休息。王唊在城楼上巡视,发现汉兵稀稀落落,围城的军队仅数千人。乃对王说:“原以为汉军有数万人,我仔细观察,不过五六千人,估计大部队尚未到达。我们可趁此将全部兵力,倾城而出。两万人对数千人,必胜无疑。”右渠点头同意。
杨扑以为城中兵力薄弱,右渠只能困守待援。根本没料到朝军会倾巢而出,而且兵力竟三倍于汉军。面对突然蜂涌而来的朝军,杨扑惊惶失措,无从应对。汉军被朝军穿插分割,吏士已无法指挥。被朝军杀死杀伤和俘掳近两千人,活着的均四散逃窜,仆只身躲入山中十多天。幸喜朝军恐汉后援部队到达,不敢远追。
汉军后续部队赶到后,逃散在各处的兵卒才陆续集合起来。仆有了这个孤军深入的教训,再不敢轻举妄动,将四万余人驻扎在离王险五十余里易守难攻的山谷边,等待荀彘大军到齐后再围城。
武帝得知两路大军均失利的消息后,十分焦虑。朝鲜地处边远,交通梗塞,部队长期屯驻在外,后勤补给十分困难。朝议中,丞相石庆禀奏说:“朝鲜进犯辽东,主要是涉何杀其裨将引发的。皇上何不再派一名使者去王险,只要右渠续前约称臣,汉即撤军。臣认为,汉两路大军压境,给他的威胁很大,必然会降服于我。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是好办法中的最好办法。”武帝欣然同意。
派谁去朝,武帝正在思索之际,长史卫山立即站起来,向武帝毛遂自荐。说:“臣愿奉旨前往。”
武帝感到奇怪,这个任务非同一般,怎么他主动请缨?乃问:“你能说服右渠向汉称臣吗?”
卫山说:“臣与右渠,同是一个宗族,祖茔都在燕。他的祖父与臣的祖父,是嫡亲兄弟,家族间至今还经常有书简往来。因此,臣有把握说服右渠履约。”武帝听了大喜,立即令卫山持节去朝鲜告谕右渠。
荀彘听说皇上派卫山去王险,心知是想不战而降服右渠。如果成功,他出师不仅毫无建树,而且损兵折将,回长安必然治罪。想到这里,有如芒刺在背。卫山一行,经过浿水时,彘立即把山接来军营。彼此寒暄了一会,彘乃切入主题,以试探的口吻说:“皇上令长史去王险,右渠能否俯首称臣?”
山是个夸夸其谈,喜好显耀自己的人。乃把自己与右渠的宗族关系,大肆吹嘘了一番,还加油添醋说,皇上十分看重他,完成这一任务后,一定会安排九卿之职等等。彘也是一个要名要利十分看重权势的人,听山这么一讲,心里很不舒服。乃故意吹冷风,说:“右渠是个野心勃勃,想与汉一比高低的人,未必能看重亲缘关系。即算他同意,他手下的人不一定买帐。谈判根本起不了作用,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我的军队只要渡过浿水,他就完蛋啦。”
山听后,乐观情绪有所降低,乃说:“这事的确复杂,如果我说服不了右渠,就只能用武力了。”彘趁机说:“我派几名密探,加入你的行列,暗中刺探朝鲜军情。如果和谈不成,就有了作战的第一手资料。你的意见怎样?”山立即应允。
右渠虽初战取得胜利,但双方兵力悬殊,自知难以抗衡,故忧心忡忡。山一行来到王险,右渠得知汉派来使节,又是自己的宗族,觉得有了解危的希望,十分高兴,再也不敢怠慢,立即出宫迎接。山见右渠如此热情,乃将武帝的诏书递上,并讨好说:“汉朝交恶,主要是涉何造成的,汉天子也觉得不对,故令我持节来王险,复约交好。”
右渠也转圜说:“我本来愿意臣汉,只因涉何无理杀我裨将,不得已而动兵。两将军临境,我恐被他们诈杀,不敢投降。现在,看到你的信节,使我解除了顾虑,愿续约称臣。”右渠为了表示诚意,并决定遣太子随从卫山去汉,晋见天子谢罪。还献马五千匹,赠送许多军粮,派一万兵卒护送。
卫山没料到事情办得这么顺利,回长安后,皇上一定会给他奖励,也许会获得一个侯爵。想到这些,他会心的微笑起来。待朝鲜赠送的马匹、粮食等物资备齐后,山领着太子,在一万兵卒护送下,喜气洋洋地抵达浿水。由于渡江的船只未准备好,山及太子一行,只得停下来。荀彘派来的密探,乃趁此分别至浿水各个渡口,侦察朝军兵力分布,并买通当地老百姓,提供军情。岂知这事被朝军发现,立即向太子反映。太子大惑不解,汉使难道是密探?而荀彘听说朝派一万军队护送其太子过江,疑其有诈,乃通知卫山,渡江的朝军,不许携带武器。山也觉得有理,乃通知太子。
太子联想到这些,认为汉使不怀好意,想加害于他。于是对卫山说:“父王一番诚意,令我去汉谢罪,你却派密探了解我们的军情,部队护送我过江,还不准携带武器,你是不是第二个涉何?我不渡江了,你回去复命吧!”
卫山一听,急得汗流浃背,怎么解释也不能自圆其说。心知这事被荀彘拉了后腿,但都是自己同意的,真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卫山一事无成,哭丧着脸,无可奈何地,带着随从,空手而归。
武帝听卫山禀奏后,大发脾气,指着山骂道:“你这个蠢驴,右渠表态降汉,并馈赠马匹、粮食给我们,送太子来谢罪,这难道还有二心么?况且,我两路大军压境,他怎么敢叛变!你是朝廷的使者,却任由荀彘摆布,怎么这样没有头脑?一桩好事,竟坏在你的头上。来人!将卫山拉出斩首。”可怜的卫山,却万万没料到自己会进鬼门关。武帝对荀彘也决定惩处,但恐乱了军心,闭而未宣。
荀彘见与朝鲜和谈中途变卦,卫山没能抢到这份功劳,心中十分高兴。要臣服右渠,就得看他的了。他听了密探的汇报,对朝鲜兵力部署,也已了如指掌。于是命令军队,在浿水下游四十余里的各个渡口,全面强行渡江。并在西岸组织弓弩手压住朝军的箭矢。朝鲜自抽调二万兵力支援京都后,浿水防务明显减弱,无法抵挡一倍以上汉军的凌厉攻势。汉军很快就突破了朝军的设防,渡江登岸。朝军寡不敌众,迅速往东溃逃。汉军乘势向前推进,没几天,就直抵王险。
左将军兵临王险,高兴得眉飞色舞,认为很快就可以将右渠的首级带回长安。他迅即派军吏以书告杨仆,曰:“左将军告楼船将军: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朝军,于今晨抵达王险,现已驻屯在其城的西北。将军前段虽然受挫,希解除顾虑,迅速围其东南。”
杨仆见书后,十分反感。这小子刚刚取得小胜,就趾高气扬,他能‘摧枯拉朽’,我得‘解除顾虑’,竟如此狂妄自大,教训起老子来了。他于是也修书交来使,说:“楼船将军告左将军:我已在此恭候将军多时了,骄兵必败,将军切不可忘记浿水的教训。我当按皇上旨意,与将军密切配合,按此行动。”
荀彘见书后,极为不满,竟刺我的痛处,说我‘骄兵必败’。他不骄却打得丢盔弃甲,吓得独自一人钻进深山中,十多天都不敢出来,亏他还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大臣。彘想到这里,竟笑出声来。
彘、仆由相互猜忌,发展成互不买帐,公开不和。以致作战的步调无法统一。
彘军乘胜而来,士气旺盛,主帅及吏卒都想在短期内,拿下王险城;而仆渡海一战,吃了不少苦头,觉得困兽犹斗,硬拼不如用议和的方法为上。虽然围城,攻打却不十分激烈。
右渠自听太子汇报后,感到为卫山所骗,十分气愤。当得悉汉军已渡浿水,向京都挺进的消息,心中十分恐慌。乃与群臣计议。
大臣成巳说:“大王对汉如此诚恳,换来的却是刺探军情、阴谋杀害太子。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决不能心存幻想,坐以待毙,一定要与汉军血战到底。”
群臣都同意成巳的意见。是主动迎战呢,还是积极防守,意见却不统一。
将军王唊坚决反对主动迎战,说:“汉军兵力一倍于我们,就是希望能速战速决,与我们硬拼。如果我们这样做,正中其下怀,万万不可。臣认为,京城城池坚固,粮食储备充裕,如长期坚守,敌远征疲惫,后勤补给困难,自难久呆,必撤无疑。”
右渠认为唊的意见正确,乃决定积极防守。令王唊为前敌指挥,率四万兵卒在城楼上日夜巡视,并备足箭矢。只要汉军接近环城河,城上则万弩齐发。
汉军攻城二十余天,被箭矢射死射伤者即达数百人,大多是彘的兵卒。彘觉得仆的军队,作战不力,贪生怕死,不敢接近城脚。乃致书指责仆;仆回书反驳,认为应该智取,要爱惜士卒,不作无谓牺牲。两个主帅,近在咫尺,却不谋面,而以书简相互揭短、讥讽,甚至谩骂。
一月、两月、三月。。。。过去了,仍无法攻下。这期间,彘军曾多次采用云梯火攻,均被朝军击退;仆则多番以书简射入城内,书云:‘只要右渠续前约称臣,汉不咎既往’。王险被围数月,吏卒困乏,百姓疲苦,加上粮食也已告罄。右渠及大臣们见仆书后,虽然意见不一,右渠最终决定与汉谈判,愿意向楼船将军投降,但要求左将军停止攻城。杨仆觉得这一着比荀彘高明,马上见效了,心中窃喜。乃以书简告彘,说:“右渠表示要向我军投降,请将军命令所部停止攻城。”彘见书后,心想,右渠如果向杨仆投降,功劳岂不被他拱手而得。哼!想得便宜,没门。于是回书说:“这是右渠为拖延时间的欺骗手法,我决不相信,也决不会停止战斗。”并几次约仆攻城。
杨仆见荀彘蓄意破坏和谈,愤怒已极。乃立即派专使至长安,向武帝状告荀彘。荀彘知道后,感到理亏,心中有些紧张。因此,也主动与右渠联系,要其向左将军投降。右渠知道汉两帅争功,乃利用这一矛盾,拒绝荀彘的要求,却积极与杨仆打交道。彘十分气恼,认为是杨仆从中捣鬼。于是,也向武帝上书,言杨仆攻战不力,与右渠暗中书信往来,对汉怀有二心。将帅不和,钩心斗角,对击朝极为不利。
武帝见到杨仆、荀彘相互指控对方的书简后,对两人都不满意。心想,上次派卫山去朝鲜,本已取得圆满结果,卫山却被荀彘所左右,把事情弄崩。现在,围王险城已数月之久,仍未攻下。而两将又闹意见,互相指责。长此拖延,不仅拿不下王险,军需支出将更庞大。于是决定,派济南郡太守公孙遂,去朝鲜调和两将之间的矛盾。并叮嘱遂,只要对攻打朝鲜有利,可代表朝廷,全权处理。
荀彘得知皇上派专使来朝,深恐被杨仆告倒。公孙遂一到,立即率数十名校卫,出营十余里迎接。对遂毕恭毕敬,口口声声称遂为钦差大人,将自己称为卑职,并设盛宴招待遂。公孙遂这个人,好酒贪杯,特别喜欢别人奉承恭维。见左将军如此谦虚,对他如此尊重,初识就有颇深的好感。彼此又都是燕人,互道家常,更加显得亲切。
酒过三乘,彘乃把话引入主题。说:“皇上派大人来战争前线,一定是想了解当前的战况吧!”
遂已有几分醉意,立即说:“是,是。左将军和楼船将军均向皇上禀报了一些事情,皇上令我了解围王险数月未下,是甚么原因。”,
荀彘故作气恼的样子,对遂说:“王险本来早就可以拿下,就是因为楼船将军不和我协调作战,我几次与他约定攻打日期,到时,他却没有攻城。”
遂乘着酒兴,说:“怎么会是这样?竟然不与你配合攻城!”
彘神秘兮兮地附在遂耳边,小声说:“你知道吗,楼船将军对汉已有二心了。他与朝鲜的大臣私交甚笃,密使往来不断。右渠其所以不投降,很有可能与楼船密谋反汉有关。你如果去他营中,弄得不好,有可能成为朝鲜的俘虏。”
此时,侍者正为遂酌上满满的一尊香喷喷的烈酒,他正待往嘴里倒,听彘如此说,感到十分惊诧,自言自语地说:“杨仆这老家伙竟敢如此大胆,得提防他这一手。”
彘趁机说:“卑职认为,大人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将他逮捕。如若迟疑,恐会酿成大祸。”
公孙遂接二连三将酒往肚里灌,此时已经醉醺醺的,听彘这么一说,马上激动起来。竟在席前高声地说:“有这种事!这还了得,来人!”遂的随从马上来到他跟前。遂交代说:“你持节立即去杨仆军营,叫楼船将军马上来这里,我面谕圣旨。”
杨仆来到彘营,公孙遂不由分说,当场命荀彘的部下,把杨仆逮捕起来。并与荀彘至仆营,对校卫宣布杨仆图谋叛汉,现已囚禁,军队由左将军统一指挥。
公孙遂自鸣得意,对荀彘说:“我扶了你一把,你统管全军,有如大将军长平侯(注:卫青)一样,好好地干吧,封侯晋爵,正在等待着将军哩!”
荀彘听了,心里乐呵呵的,对遂自然感激不尽。每天都盛宴招待。临别时,荀彘还送给遂许多财物,派两百名吏卒护送遂至浿水。
公孙遂
自以为处置得很好,回京向武帝禀报。武帝一听,火冒三丈,但按捺着性子,阴沉着脸问道:“杨仆是甚么原因对汉怀二心,你调查了没有,有没有证词、证据?”
遂见武帝表情严竣,心里有点慌张,对皇上的质问,嗫嚅着无以应对。武帝进一步逼问:“你找杨仆谈话没有,他承认了吗?将供词交朕审阅。”
遂这时才感到大难临头,只好把责任往荀彘身上推,他战战兢兢地说:“左将军说得很肯定,并叫臣不要去楼船营地,否则将成为朝鲜的俘虏,臣因此采取断然措施,把他召来左将军营内,将其逮捕。”
武帝越听越气愤,用手猛击几案,骂道;“朕叫你去调和两人之间的矛盾,你却只听了一面之词,不作任何调查,毫无供词、旁证,就把杨仆抓起来。你这个家伙,办事怎么这样轻率、愚蠢?在作战的时候,逮捕主帅,士卒还有心打仗吗?来人,把这个扰乱军心,违背旨意的混蛋拉下斩首。”公孙遂又成了第二个办事不力的刀下之鬼。
荀彘此时,正踌躇满志。他号令全军,不惜一切代价,要在短时期内,攻破王险,活捉右渠。故攻战十分激烈,汉军多次涉过护城河,撞击城门,朝军泄下大批滚木垒石,才将汉军击退,转危为安。
王险被围半年多,战与和,在朝鲜君臣间矛盾愈来愈突出。右渠原打算向杨仆投降,现在仆被捕,如果再向荀彘投降,深恐难逃恶运。因此,改变初衷,决定坚持抵抗到底;朝鲜的大臣路人、韩陶、参、王唊,相与密谋,都认为王险危在旦夕,而王又不肯投降。一旦城破,性命难保。于是,路人、韩陶、王唊均溜出城门降汉。右渠大怒,并得知大臣参也参与密谋。欲将参逮捕。参乃率数百吏卒,于元封三年(三十三年)夏,攻入王宫,将右渠刺杀降汉。岂料右渠的大臣成已不服,又组织兵力保卫王险。荀彘乃派右渠子长、路人子最入城告喻朝军民,将成已诛杀,才将朝鲜叛乱平定。
武帝将朝鲜划分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并封参为澅清侯、韩陶为秋苴侯、唊为平州侯、长为几侯,路人已死,封其子最为沮阳侯。
左将军荀彘回到长安,他还不清楚公孙遂已被刑诛。满以为皇上必有厚赏。第二天,入朝时,喜形于色。武帝处理了几件政务后,把头抬起来问:“荀彘来了没有?”
彘听武帝专门问他,心想,马上就要给我升官晋爵了。乃立即从左厢的席地上跃然腾起,爽朗地应道:“臣在。”
武帝目视尚书,说:“宣读朕的旨意。”尚书把早已拟就的书简摊开,念道:“荀彘在击朝期间,违背朕意,先是破坏卫山与右渠和谈,后又与杨仆争功,蓄意陷害对方,延误了平息叛乱的时间。实属罪大恶极,着交廷尉按劾。”
荀彘突然听到要交廷尉审判,心知末日已到,两条腿抖过不停。两个武士立即将他押出未央宫。经廷尉判决弃市。
杨仆则以没有等待荀彘的军队渡过浿水,即擅自先行深入,致使部队伤亡惨重,依律削为庶民。汉武帝的那一套做法其实是很短视的,他耗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成本,甚至伤及了国力,但是换来的实际利益并不多,他的这些做法为后来西汉王朝的瓦解埋下伏笔。

观音灵签19签:急水滩头放船归,兴波作浪欲何为,若要安然求稳定,等待浪...

急水滩头放船归,急水巨浪意喻着危难,以水为阴,可以比作女子。兴波作浪欲何为,可以理解为这已经或将要发生事情的女子不肯罢休,完全搞不明白她要干什么,若要安然求稳定,等待浪静过此危,这两句说的是,如果想要安全求一个稳妥的办法,不如就等待这个女子的气消下去吧。
看解卦辞,此卦船行急滩之象,凡事守旧待时也。其实意思应该也是这件事可能随时会翻船,让你先凡事守旧,静待时机,之前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如果要问对于这份姻缘经营谋划,放心去施行吧。婚姻不就,指的可不一定就是现在的婚姻,因为你问的是姻缘。而问姻缘和问婚姻是不一样的吧,你求的不是姻缘嘛。
而且这个不肯罢休的女子可能指的是你求姻缘的这个哟,船指的是你,你也可以理解为你的家庭或者婚姻,不过看你的意思,你把这个船理解为你们的感情了。所以婚姻不就,可能是说你们这段姻缘,总体来说是中签,成就了之后,没有太大损失,也没有太大的所得,可能还会喜欢别的女人,或者与之前的人复婚。
急水下船,险处待时。如果这个女子表现很急切,患得患失,就先下船,回归家庭,在险境(家庭里)等待时机。如果想问怎么成就这段姻缘,那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不过先告诉这段姻缘未必能成就一段婚姻。你过几天不如再问一卦婚姻?

佛祖灵签第十九签详解 苏秦六国封相

拜佛求签似乎一直都是不少人喜欢的,哪怕是一些达官贵人亦是会抽空到庙宇去求一支签看看自己最近以及今后的运势,这也算是一种信仰。那么佛祖灵签第十九签讲得是什么?下面跟着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佛祖灵签第十九签: 苏秦六国封相 上上签

佛祖灵签:签诗
贝在宝山内,长生不老春;攀龙并附凤,财宝是珍珠。

佛祖灵签:解签
万物逢春。生肖:【虎】

佛祖灵签:家宅
此卦求问家宅安,财丁两旺事事全,大吉之兆喜且顺,少安老福庆满堂,《吉宅之卦签文太旺人口多则 兴,人口少则衰虽有喜气可得,但嫌官非失财,皆因祖山不顺,灶君不旺宜修整合课吓佛祖保佑合家平安。 岁君;云行雨施正春深,谋望求财总遂心,争公见官皆得理,贵人喜爱自相寻。

佛祖灵签:岁君

佛祖灵签:生意
生意初时有阻缠,刻苦经营利丝丝,待交秋凉寒冬月,货如轮转得厚利,《生意初时防阻,财利小宜刻苦经营于五,八月有起色,生意兴隆可得厚利》

佛祖灵签:谋望
逢时日转好和平,谋望求财正利亨,若要经营当此际,皇都及早取功名,《谋事有成,但防谋时阻隔凡事勿贪心,不可妄取宜行正道免生祸非而成也》

佛祖灵签:婚姻
人家便把兰门整,好看瑟鸣有凤声,天对姻缘更有合,如今不必问前程,《婚姻成之,琴瑟和鸣天配良缘,可把家门修整择其吉日准备迎亲》

佛祖灵签:出外
一事如枯木逢春,有贵人重重宜立胆智,于三月起往外各事平安。

佛祖灵签:开铺
之卦如万物逢春之兆但初时怕有小阻,宜大胆灵活经营于五,八月起可得厚财利。

佛祖灵签:合伙
之卦吉利,初时有小阻,勿灰心忍口舌,刻苦经营同心同德定能得财利。

佛祖灵签:求财
正财似雨后春笋取之大吉,宜立胆智经营进前占先,三,五,八月时令显达可得大利,偏财初有失,宜大胆经营获大利也。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