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座,狮子座女生婚姻观
北斗七星怎么看?
3月21日春分,标志着天文春季的开始。当晚23时,斗柄正指向东方。不过,这一“东指”的时间会逐日提前4分钟。如果每天晚上同一时间抬头仰望北斗星,会看到斗柄指向逐渐偏南。夏至23时正指南,标志着天文夏季的开始;秋分晚间23时正指西,标志着天文秋季的开始;冬至晚间23时正指北,标志着天文冬季的开始。
有了这些知识,人们就可以使用北斗星粗略地确定季节和时间。所以4000多年前的《鹖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大家都非常熟悉,他们是来自一个星座吗?
随着最后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飞上太空,我国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全面完成了星座部署。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名称来自于北天夜空的著名标志——北斗七星。这七颗亮星排列成勺子状,围绕在北极星周围,能够帮助我们在夜晚辨别出方向,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会以此来命名。
那么,为什么北斗七星能够指示北方天空?它们与北极星有什么关系?北斗七星离地球多远?它们在不在银河系中?北斗七星实际有多大呢?
天上星辰繁多,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星星几乎全都是恒星,这其中就包括北斗七星,它们可以通过核聚变来产生光和热,就像太阳一样。由于包括北斗七星在内的恒星都在太阳系外,远离地球,所以我们感受不到它们的热量,也看不出它们的真实大小。
地球以30公里/秒的速度绕着太阳公转,太阳又带着地球等一众太阳系天体以220公里/秒的速度绕着银河系中心公转。虽然地球一直在太空中运动,但那些恒星都离我们极为遥远,地球运动所造成的距离变化很小,所以恒星在夜空中的相对位置看起来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变化。
北斗七星在空间中的方位刚好处在北天极附近,而北极星非常接近北天极。因此,无论地球怎样绕着太阳公转,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所在的天区,所以这些星可以指示北方。
就像北斗七星一样,北极星也是恒星,并且是一个三体系统,另外两颗伴星肉眼不可见。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并无直接的关系,只是大致方位相同,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都非常遥远,例如,北斗七星中的天枢与北极星的距离为545光年。
同样得,北斗七星之间也都是没有直接关系,它们各自都属于自己的恒星系统。这几颗恒星与地球的距离都为100光年左右,它们都是银河系中的恒星。事实上,肉眼所能看到的恒星都没有超出银河系的范围,而且与地球的距离大都没有超过1000光年。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北斗七星:
瑶光或称破军瑶光距离地球104光年,其质量、半径和光度分别为太阳的6.1倍、3.4倍、594倍。瑶光是一颗十分年轻的恒星,它的年龄仅为1000万年。
开阳或称武曲开阳距离地球83光年,其质量、半径和光度分别为太阳的2.2倍、2.4倍、33倍。开阳旁边有一颗肉眼可见的伴星——辅,视力较好的人可以看到。通过天文望远镜分析,开阳其实属于一个包含六颗恒星的系统。
玉衡或称廉贞玉衡距离地球83光年,其质量、半径和光度分别为太阳的2.9倍、4.1倍、102倍。玉衡属于双星系统,其伴星为褐矮星。
天权或称文曲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组成部分,原理和与gps的区别
03年6月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系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了完全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大规模应用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北斗一代”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北斗一代”卫星定位系统由两颗地球静止卫星、一颗在轨备份卫星、中心控制系统、标校系统和各类用户机等部分组成。覆盖范围: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我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140°,北纬5°-55°。 北斗三星只能提供三个联立方程,可以解出三个未知数,所以用于三维定位是可以的。但是因为卫星信号穿越电离层时速度不是恒定的,所以会产生时间误差。这样就产生了第四个未知数,方程组是无解的。如果将时间误差设定为恒定值,误差就会增大。据报道GPS只用三星定位,误差是50米以上(军码),所以必须要引入第四星,作为修正时间误差之用。按科学原理,静止轨道卫星两星经度差不能低于30度(目前的北斗一代的三星是E140,E110.5,E80),否则会造成接收机无法区分频率差,4星需要占用90度的赤道,这样可能造成无法在国内测控整个系统。 “北斗一代”发射的第三颗星,上面安装了激光反射镜,用于精确定位,这就是二代系统的基准星,也为中国二代北斗铺好的基础。所以一代的那颗备用星肯定是在二代系统里的;前两颗禁止星到时已经超年限了,大概需要发射新星替代。其实4静止星的主要作用是给东亚地区民航飞机进场出场提供精密导航服务,对于系统整体功能影响不大,我估计未来UAV也可以用到。 事实上,二代北斗导航的计划是4静止星+12中轨星(20000KM)+9高轨道星(36000KM)。原计划06年开始组网,但根据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现在的形势追求,在今年下半年将开始发射“北斗二代”系统的第一颗星。根据我国在国际电联申请的频率,和GPS一样也在L波段,应该已经考虑到接收机能收GPS信号的问题。至于伽利略,从目前双方合作的程度看,应该也可以兼容的。 覆盖区域,根据目前得到的消息,首先是发射9高轨道星,然后发射12中轨星;前者发射3-4星就可以首先覆盖东亚地区,满9颗后可以实现全球覆盖;后者可以进一步提高全球范围的导航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二代(COMPASS-)系统介绍 COMPASS-系统是继北斗一代系统后的中国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目前正处于研制阶段,预计2005年将开始发射卫星。 该系统由4颗静止卫星和两个移动卫星网络构成,具体参数是: ●工作区域:全球 ●卫星网络: 中轨卫星网络,由9颗星组成,轨道高度是22000KM; 高轨卫星网络,由12颗星组成,轨道高度是36000KM; 静止卫星网络,由4颗星组成,其中轨位分别是:58.75E;80E;110.5E;140E。 ●频带: 1164---1215MHz(下行) 1260---1300MHz(下行) 1300---1350MHz(上行) ●目前在国际电联的公布资料是: COMPASS-H/M 58.75E 80E 110.5 140E 中国多年来的南北极地科学考察也是为建立卫星导航系统等确立大地测量基准点。采用4静止(利用已经发射的北斗)+9高轨+12中轨的设计,导航原理和GPS相同,导航精度相当于美国GPS增强型的水平,同时能满足民航飞机进场的导引要求。参加欧洲的系统我估计是获得一些技术经验,因为二代的构成和伽利略类似。 最后发射的那颗北斗一代备用星上面安装了激光反射镜,用于精确定位,这就是二代系统的基准星。卫星导航系统是大国间博擂的支柱科技,不能寄希望于别人,应该竖起属于自己的支柱大梁。 “北斗一号”在军事应用上的落后 中国的卫星定位系统“北斗一号”随第三颗卫星的发射成功而建设完备,这一成就值得中国人骄傲,但如果该系统应用于战争,则是技术十分落后的,可以说军事应用值价很低! 中国“北斗一号”的定位原理与美国GPS的完全不同,主要在两个关键点上,一是“北斗一号”定位终端是有源的,即兼具发射和接收功能,而美国GPS的定位终端只需要接收功能;二是“北斗一号”定位终端的位置、速度解算是在地面控制中心,而美国的GPS的定位终端本身具有解算能力。这两个关键差别导致在军事应用时: 1)由于“北斗一号”定位终端是有源终端,定位过程发射电磁信号,马上暴露了使用者的位置,如果是特种部队、战舰使用,无疑是主动申请敌方“向我开炮!”。而美国的GPS终端是无源的监听者,使用起来十分安全、隐蔽; 2)由于“北斗一号”定位终端使用时是双向通信,由地面控制站把定位信息返传给定位终端,时延长(秒级),不能应用于音速飞行的装备,如导弹、战机等。而美国的GPS终端是在终端解算定位信息,反应时间只与终端的运算速度相关(毫秒级),即使高亚音速的巡航导弹亦能应用。 3)由于“北斗一号”的定位过程需要地面控制中心与定位终端之间进行通信,受信道限制,同时服务的终端数有限(百台级),战场上的大规模应用成为不可能,试想作战时,数百台战车、数百台战舰、数千官兵同时需要定位服务,光通信排队都要等半天,如何敢用?!而美国的GPS工作原理是无源定位、分散运算,故没有信道瓶颈,军用、民用均没有终端数量的限制。 4)同样由于3)点,战时“北斗一号”系统极易被阻塞而发挥不到作用。敌方只要把侦测到的定位终端发射信号进行高密度、重复发送,就会造成象无数台定位终端在同时申请服务的假象,阻塞了有限的信道,使真正的定位终端不能工作、或响应减慢。 5)由于“北斗一号”定位终端需要有发射单元,成本高、使用条件受约束大,单兵、单武器应用的可能性低,主要还是车、船载应用。 6)如果战时地面控制站被“硬杀伤”、或被电磁压制、或内部破坏,则全系统“武功全废”。 从计算机系统体制结构看,“北斗一号”是主(地面控制中心)-从(定位终端)式体系结构,上述的缺憾是主-从体系结构造成的,该体系结构完全不适用于战争环境,只有分布式体系结构在战争环境才最具生存能力,象INTERNET强调点-点通信能力,INTERNET的工作站在通信层上均是平等的,没有主、从之分。美国的GPS定位系统也是分布式体系,定位终端独立工作,24颗GPS卫星只起参照系作用,没有控制作用。 希望中国的军事科技工作者能再接再厉,完善和发展“北斗一号”,要从实际应用效果出发来指导应用系统的开发,不要只讲求理论、技术概念的先进性。 分析不当之处,请大方之家指正。
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关系?
我国第一代导航卫星北斗一号与第二代导航卫星北斗二号以及第三代导航卫星北斗三号在工作原理上有明显不同之处。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是通过采用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方式来确定用户的位置。在平时,地面中心站经2颗北斗一号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不断向用户询问是否需要定位的信号,而用户终端一般只处于光收听不发信息的状态。当需要定位时,用户终端分别经2颗北斗一号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向中心站发送需要定位的申请信号。这时,地面中心站通过测量信号的往返时间来算出用户终端分别到每颗卫星的距离。由于卫星的位置是已知的,所以可以用这2个距离测量数据进一步推算出用户位置。最后,地面中心站将该定位信号经1颗卫星传给用户终端。
采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所需卫星少,只要2颗卫星就行;具有导航定位、发短报文和精密授时等多种功能。但其定位精度不高,系统用户容量有限。
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在国际首次实现了采用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和卫星无线电导航业务相结合的集成体制方式来为用户导航定位。所谓卫星无线电导航业务,就是用户被动测量来自至少4颗在卫星时钟控制下的导航卫星连续发送的无线电导航信号,并根据这些卫星信号的不同传输时间,来测定用户到这些卫星的不同距离,然后通过用户终端的数学运算得到用户的三维坐标与速度。
我国成功发射吉利星座01组卫星,该卫星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该卫星主要是应用于智能联网汽车未来的出行服务,手机与车机来进行相应的互换等技术工作,促进了汽车行业的发展,支撑了相关海洋环保的公益行动。
北斗卫星发射幕后有什么故事?
北斗发射背后原来这么“惊险”
11月5日,北斗三号双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迈出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第一步。短暂庆祝后,中心归于平静,投入到后续任务准备中。在接下来一年多里,还有十多颗北斗卫星要从这里走向太空。
北斗卫星导航星座由中圆轨道、倾斜地球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都属于中高轨道。“目前中高轨道卫星主要由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发射,该系列火箭只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另外,作为我国较低纬度的发射场,在西昌发射效费比很高。”西昌中心人力资源部主任林玉南表示。
因此,西昌与北斗结下了不解之缘。17年来,该中心共执行25次北斗发射任务,成功发射包括4颗试验卫星在内的29颗北斗卫星,成功率达到100%。在这座闻名世界的“北斗港”,科技日报记者听到了北斗发射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发还是不发,这需要担当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前后不到两个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连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一号静止轨道试验卫星。我国首次使用双星定位技术组成“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但接下来的发射并不那么顺利。2003年5月24日晚,长三甲火箭托举着第三颗北斗试验卫星等待飞天一刻,天降大雨。
21时许,控制系统报告:给箭上三级火工品和电磁阀等设备供电的关键线路——M3母线漏电。此时距预定发射时间不足3小时,发射“窗口”也只有短短51分钟。如果坚持发射,故障可能造成箭上火工品误爆或不起爆,导致发射失败;如果中断发射,低温推进剂已加注完毕,损失难以估量,还会留下重大事故隐患。一时间,指挥中心陷入两难。
中心火箭控制系统团队站了出来。他们在塔架爬上爬下,仔细检测分析后得出结论:漏电现象是由于环境湿度较大,部分接插件结霜引起,不会影响母线供电电压,可以发射。
5月25日零时34分,卫星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关门”前一刻挤进“导航俱乐部”
1994年,我国决定启动北斗一号工程,进行卫星导航试验探索。
当时,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各发射了20多颗卫星,已完成全球组网,并占用了最适合卫星导航的黄金频段。中国与正在建设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欧盟,推动国际电联从航空导航频段中最大限度地挤出一小段以供使用。2000年4月18日,北斗和伽利略系统同时申报。按照国际电联规则,必须在7年内成功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发射和接收相应频率信号,才能获得该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否则将无法取得合法地位。
2005年,欧盟发射了首颗伽利略导航卫星。此时,我国虽已发射三颗北斗试验卫星,但其不具备主动发射下行信号的能力。符合国际电联规则的北斗二号卫星仍在研制,但时间很紧迫。
北斗人背水一战,倒排工期,将研制周期大大缩短。同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攻克了首次使用新改建发射工位、首次使用远控模式、首次发射中圆轨道卫星等多项挑战,针对此次任务分析风险、制定措施、把控节点,扎实做好了各项准备。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这颗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北斗卫星起飞,于4月17日20时许传回了信号。此时,距离国际电联的“七年之限”只剩不到4个小时。
摸着老天爷脾气找“战机”
在全球十大航天发射场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气候条件较为复杂,发射窗口气象保障难度很大。
雨中发射,对该中心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但在2011年一次北斗发射任务中,他们创造了极端恶劣条件下发射成功的纪录。
2011年7月27日凌晨3时,距发射窗口还剩2个半小时,天空中突然云团涌动,越过山峰向场区上空聚拢,不久便电闪雷鸣、暴雨倾盆。
发射前半小时,天气没有丝毫好转。中心气象团队每隔10分钟,就向任务指挥部预报场区未来10分钟的天气情况,几次预报结果都一样:8公里范围内有强雷暴。
5时30分,已经到了窗口时间。指挥部要求气象系统拿出5点35分至45分之间的最后会商结果。气象团队仔细分析,凭借丰富的经验,发现雷雨将出现一个短暂间隙。他们将这一“战机”上报后,指挥部当即下达了准备口令。
5时44分28秒,长三甲火箭喷出烈焰,钻入稠密的云层。不久后喜讯传来: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准确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