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柱清册和龙门账的区别,四柱清册最早产生于什么时候

山西票号的兴衰与我国会计发展的关系

论山西票号之兴衰
摘 要:票号被称为现代银行的“乡下祖父”,英语中票号被称为“Shangxi Bank”。今天我们更多关注的,不是它们辉煌的业绩,而是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曾走过的兴衰成败,留给后人的思考。
山西票号存在的历史背景
票号,又称为票庄或汇兑庄,是旧中国的一种信用机构。
明末清初汇票作为汇兑的工具已有流行。乾隆、嘉庆以后,由于埠际贸易扩展,汇兑业务发展迅速,专营汇兑的票号应时产生。道光初年山西平遥县日升昌颜料庄改组为日升昌票庄是最早的一家。其后,平遥、祁县、太谷三县商人继起,将原来由商号兼营的汇兑业务划出或重新集资设立票号。形成山西人独占的一大新兴行业,通称山西票号。外国人称之为山西银行。
票号的产生同其他事物一样,是由主客观条件决定的。就客观条件——即背景来说,是在明末清初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和民间书信不通的历史结束的时刻产生的。具体来说是:明末清初,中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工商业进入工场手工业和大商业发展阶段,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了分离;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商业出现了自有资本与生产经营所需资本不平衡的矛盾,即经营资本的困难。工商业为寻求解决资本困难的途径,企业之间相互以商品形态提供信用,从而发生了商业信用,并有了工商汇票的流通;商业信用可以调节某些企业的暂时资本困难,但充其量不过是工商业自有资本的充分利用,并不增加工商业资本的总量,所以商业信用不能完全解决工商业经营资本的困难,向社会提出信用支持的需求,从而在康熙、乾隆年间发生了银行业——账局,为工商业发放贷款和办理存款。账局发生于京城、冀、晋等地区。没有账局的地区,江南典当铺为粮、棉、丝商人押物贷款;广州上岸,外商借款给华商。这说明,工商业经营资本困难和需要社会提供借贷的普遍性。典当铺虽“子息取轻”为粮棉丝商提供贷款,但它最后并未转化为银行。
乾隆嘉庆以来,商品生产和商品量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因此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发展较快,年度之内有大量的货币在各城镇间流转,依旧沿用着起镖运现的结算方式。按说,大量货币的运来运去,商人是会要求改变运现方式为汇兑方式的,可是账局只经营存款业务而不经营汇兑业务,故而账局只设在一城一地没有分支机构。这是因为,国内民间尚处在书信不通的历史时代,故不具备经营汇兑业务的条件。
嘉庆道光年间,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商业普遍实际着总分号制,以及出外经商做工人群增加,通讯成为社会的普遍要求,从而促成民信局的产生和发展,结束了我国民间书信不通的历史,为银行业经营异地汇兑业务是供了条件。民信局由浙江宁波商人创办和主要经营,发生于“嘉道年间”,传递书信之外,也捎寄包裹和少数银钱。民信局实行分支机构制,一家信局在许多城镇设庄,一个城镇有民信局几家到一二十家,故而能邮通天下。
这就是票号产生的最主要的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山西平遥县商人继承工商汇票的经验,于19世20年代(或道光初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山西票号——日升昌。
山西票号迈向辉煌的成功经验
一、 明确的产权和公司治理结构
晋商当然不懂什么现代企业理论,但票号作为一个企业,其制度设计却与这套理论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现代企业理论强调,企业的效率来自产权明晰,而且最有效的产权形式是股份制。票号实行的正是股份制,票号的资本称为银股,分为正股与副股。正股是原始股,即初始的投资,通常由多个投资人出资。每股高者有1万两银子,低者有2000两银子,中间有5000两银子。股东多者有20多个,少者也有近10个。例如太谷志诚信共有21个股东。在这些股东中有一家最大,称为大东家。正股中还有倍本银和护本银,由原有股东所分的红利转化而来,以便增加资本,防范风险。正股不拿利息,只参加分红。银股中的副股是由东家、大掌柜及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的分红转化为股份,但副股只拿利息,不参与分红,相当于向票号的贷款。由这种资本结构可以看出,它已经具备了现代股份制的两个特点。股权多元化和股权相对集中。在票号中代表所有者决策的是大股东,其他股东仅是参与分红。
票号实行完全的两权分离,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东家作为所有者只管两件事:任命大掌柜(总经理)和主持3-4年一个账期的分红,不参与票号的经营与管理(山西人把这种东家称为“甩手掌柜”)。有些票号在东家与大掌柜定的合约中还明文规定,东家平时不准去票号,不能向票号推荐人员,东家的三爷—少爷(儿子)、姑爷(女婿)、舅爷(小舅子)——不准进票号从业。这些规定旨在限制东家对实际经营管理的干预。东家最主要的责任就是选一个德才兼备的大掌柜,然后全权授权经营。这体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这种全权授权使票号出现了一批极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下,东家承担无限责任,大掌柜有经营管理实权,但不承担经营中的风险。这也决定了东家在选择大掌柜时是极为慎重的。在票号的历史上,选人不当的事基本没有发生过。
在大掌柜选定之后,就由大掌柜选择并组成自己的管理团队。大掌柜是票号经营管理的最高领导,全权处理号内外事务,既有决策权,又有执行权,包括内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人员的选用、分号的设立与管理、资本调度及其它决策。大掌柜下设二掌柜,协助大掌柜处理全号事务,尤其是内部制度实施以及员工的考勤、生活安排等事务。有些票号还设有三掌柜,协助二掌柜工作,主要负责柜台(即对外)业务。这三人属于高级管理层,是票号管理团体的核心,但以大掌柜为中心。
为了适应票号在全国甚至外国进行业务的需要,在总号之下又设分号(亦称分庄)。分号的设立由大掌柜决定,人员由总号派出。但分号并不独立从事业务,仅仅是整个票号这盘棋上的一个棋子。其业务由总号调度,也不单独考核分号的业绩。这表明,票号采用了垂直式管理的集权组织模式。这是因为票号的原则是“酌盈济虚,抽疲转快”,以加速资本的流转与运营。业务多为“南银北存”,即吸收北方达官贵人的存款,到南部商业发达地区放贷。票号实行垂直式集权管理与它们的业务特点是一致的。这就是现代组织行为学中所讲的战略目标决定组织架构。
二、采取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
票号在全权授权经营的治理结构下,没有出现过银号经理人贪污、携款私逃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这在世界企业史上也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出现首先在于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对员工的管理,财会制度、防伪制度,以及相应的督察制度。
票号中对员工的管理是极为严格的。这包括进入票号要有铺保(由与票号有业务关系的店铺提供担保),担保者对被担保者负全责,以及严格的规章制度。票号要求员工“重信义,除虚伪;节情欲,敦品行;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嫉恨;喜辛苦,戒奢华。“这种要求还明确为“十不准”:不准携带家属,不准嫖妓宿娼,不准参与,不准吸食鸦片,不准营私舞弊,不准假公济私,不准私蓄放贷,不准贪污盗窃,不准懈怠号事,不准打架斗殴。违反者开除,不仅本票号,而且同行亦永不录用。这种对人的管理强调了员工的身份等级和对员工的人身控制。也许它不符合现代以人为本的观念,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允许的,也是有效的。
票号有一套相当完善的财务制度。晋商的簿记制度是由明末清初山西思想家傅山先生创立的龙门账。它把全部商业活动按性质、渠道划分为进、缴、存、该四类,分别设立账簿核算。“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包括债权在内的全部资产,“该”指包括投资在内的债务。其原则是:进一缴二存一该,或者该十进二存十缴。账目的平衡称为“合龙门”,故有龙门账之称。这一套会计账目在本质上类似意大利人创立的会计体系。票号的财务账目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但账目更为详细。账目总体上分为作为原始记录的流水账,分门别类的分类账(这种账按门类又分为20余种),以及记载来往的账。同一笔经营活动分别记入不同账目中,互相核对就可以防止内部人贪污等行为。1879年山西大旱,有外地捐款1万两由三晋源汇至太原的一家小票号百兴源,官府未及取出,被该号王鉴、车跃龙、贾世源私吞,此事在1883年查账时查出。这表明票号的财务簿记制度是有效的。
票号实行“认票不认人,见票即付”的原则。为了防止假冒设计了一套防伪制度。这套制度包括精心印制汇票,如蔚泰厚的汇票由平遥一处印制,绿线红格,并有水印“蔚泰厚”三字;票纸有数,如有报废必报总号备案;书手固定,由一人书写,笔迹可辩;附加暗号,这种暗号类似今天的密码,又称密押制,其原则是“月对暗号,日对暗号,银总暗号,对自暗号。”用“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这十二个字分别代表12个月,用“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图自利,阴谋害他人,善恶终有报,到头必分明”这30个字代表30天;用“生客多察达,斟酌而后行”代表1到10,用“国宝流通”代表万千百十。对自暗号是再加一个暗号,如在汇票上写“谨慎生盘”。这种暗号还定期更换,以免泄密。这种制度既保证了业务畅通,又防止了外部人造假。
为了保证这些制度的实施,票号中还有相应的督察制度,包括分号定期向总号汇报工作,既可以使总号了解各地情况,便于决策,又可以考察下面的工作,还包括总号派人去下面各分号考察业务和员工的业绩、纪律等状况。
这些制度保证了票号的成功。
三、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制度要人执行,业务要人去做,企业说到底还是要有德才兼备的人。鼓励这些人去努力工作要靠激励机制。票号的成功亦不例外。
票号的用人原则可以概括为三条:用乡不用亲,即所有人员一定是山西人(以祁太平为主),既可防止家族管理的弊端,又可用乡亲关系实现同心同德;德才兼备,尤其重视职业道德;必须有铺保,作为对员工的一种制约。
在票号中最重要的是大掌柜。大掌柜由东家亲自选定。东家对大掌柜人选要多方考察,包括若干次面谈。东家对德才兼备的人才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不惜代价。在晋商票号中有一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如日升昌的雷履泰、蔚泰厚的毛鸿翎、蔚丰厚的李宏龄、大德通的高钰等,以今天的眼光看也是相当优秀的。
票号的管理骨干都是自己通过学徒制培养出来的。在选拔时就十分严格,如志诚信招收学徒的标准是:15-20岁之间,身高5尺,家世清白(三代无从事不良职业者),五官端正,毫无残缺,语言清晰,口齿伶俐,举动灵敏,善珠算,精楷书,与票号有业务关系的店铺担保。进号要经过面试与笔试。学徒为期3年。第一年干杂活,以考察品德为主;第二年学习业务,包括文化、写字、珠算、票号业务、骑马、蒙古语等;第三年跟师傅跑业务,在实践中学。票号内的许多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是这样一步步提升上来的。他们忠于票号,忠于职守,且精通业务,保证了票号成功。
票号极其重视激励机制。员工的待遇包括生活的供给制、薪金、休假以及独特的身股制。员工除假期外平时吃住在票号内,一日三餐水平相当高,衣着或由票号发,或给以补贴,日用品和度假的旅费亦由票号支付。薪金是让员工养家的,一般学徒期满后即可领取,从年薪2两或4两银子起,最高可至100两银子。据太谷协或乾的记载,100两和10两以下者并不多,70两者占员工的三分之一。这在当时已可维持小康的生活水平。
票号中最有特色的激励机制是身股制。身股制就是全员分红制,它把票号的整体利益与员工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员工为票号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票号员工还有休假待遇。
这些有效的选人、培训人和激励机制也是票号成功的重要原因。
山西票号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
一、战争、货币、是影响票号兴衰存亡的三大外部因素
从全部中国近代金融历史的发展演变来看,战争、货币、(政策)是影响金融业兴衰存亡的三大外部原因。
票号的发展在“八国联军”侵入和辛亥革命风暴中受到的战争炮火和变革的猛烈冲击,对它造成了巨大创伤乃至致命打击。庚子之变后,山西票号虽还有过一次恢复性的兴隆,但这终究不过是“回光返照”,内部受损坏程度已经相当可观,勉强支撑了10年,到武昌起义成功,清朝统治被推翻,民国成立,它所有的特权和优势均不存在,就再也支撑不住这一大厦的倾塌。
变革对金融业影响如此之大,但为什么性质相似的上海钱庄并没有因此而全面崩垮。这是因为钱庄并不象山西票号那样依附于清朝。票号结纳官吏,与关系密切,一旦革命爆发,的存款、汇款停止,汇兑协饷等无法再承做,资金来原断绝,而另一方面贷款不能收回,贷款只重个人信用不讲究物质抵押的风险完全暴露出来。既丧失了营业基础,又复遭受巨大的赔累和亏损,等待票号的就只有淘汰和消亡的命运。
再上溯到太平天国时期,因战争阻滞,使各省应解京都的银两银元无法运到北京,清廷才允许票号承汇官款,这实际是为票号带来了新机遇。它由此扩大了营业规模,并由此建立和加深了与及官吏的特殊关系,票号又兴盛了数十年。说结纳官吏、与现政权关系密切是它兴盛的原因,也是它终于消亡的根缘,是合乎逻辑的推断。
二、 山西票号制度不可客服的局限性
山西票号走向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原因很多,有太平天国的影响,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有甲午战争的摧残,有外国银行的排挤,也有自身内部的竞争。然而,很重要的一点,甚至是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山西票号的制度中,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以致于不能适应此后社会的发展。这种局限性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山西票号一般均采用无限责任制,这是其衰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行无限责任制,就意味着资本家以其全部的家产做为票号债务的担保。一旦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资本家极可能一贫如洗,永世不得翻身,这使得其抗风险能力十分薄弱。而且,它实行联号制,与其它的产业有密切联系,更增加了导致其经营风险外部因素的多样化与复杂化。票号一旦破产,涉及面极广,会影响许多其它股东和工商业实体。
第二,山西票号虽然做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但却没有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票号内部权力均衡机制。在总经理负责制的家长制特色下,总经理会拥有威胁到票号前途、从而威胁到股东利益的权力,但股东则只能依靠解聘做为惩罚手段。这种二元的权力制约机制很难达到一种合理的均衡。在以后的发展中,由于封建制的影响,没有能够进一步向三元制极力制衡结构发展,也正是其制度的失败性所在。
第三,各个票号各自为政,难以联合起来组成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大金融集团,而且资本量小,所以竞争力就很弱,无法与后起的银行抗衡。各票号由于顾及到自身的利益,只把其他票号作为竞争对手对待,很难产生一种向心力。同时,由于单个的票号资本小,但业务量小,在采用无限责任制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经营危险。所以,加上清末这个战乱纷争的时期,其迅速倒闭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另外,山西票号总部偏居一隅,信息占有量少,反应迟缓,也是它的弊端之一。它与封建官僚集团千丝万缕的联系, 使得其受政局影响也很大。这一切就成为山西票号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到清末,时代发生大变动,而旧式票号却依然只看到票号表面的繁荣,没有能主动地顺应社会改革对近代沿海银行管理体制进行积极借鉴,以求自存,进行自我革新。这样,山西票号终因守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而为时代所淘汰。
票号存在的历史不到100年,真正的辉煌也就是30多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我们也不能希望票号成为现代企业,它有其本身无法克服的时代局限性和弱点。许多使它成功的因素也成为使它走向衰亡的因素,但票号这位“乡下祖父”的许多做法仍值得我们借鉴。越走近票号,你就越会觉得它是一笔可贵的精神遗产。
参考书目
陈其田:《山西票庄考略》,商务印书馆,上海,1937。
杨端之:《清代货币金融史稿》,三联书店,北京,1962。
孔祥毅:《金融贸易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6月版。
黄鉴晖:《山西票号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年8月版。
陈其田(台):《山西票庄考略》,华世出版社 “中华民国67年”2月台一版。
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M].中华书局,1989.
明代会票制度和山西票号的关系[A].山西地方研究[C].第二辑。
五、账簿制度
 组织完备,登记详密。账簿多至十几种
 万金账(东伙开办合同、股利分配等)、
 流水账(借贷、汇款、杂支、汇费、利息,与各 庄来往汇款)、
 老账(即流水分类记)、
 浮账(即活期存款)、汇兑账、存款账、
 放款账及各地往来总账、本埠往来总账。
【我国会计发展史】
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我国的会计发展经历了原始记录计量、单式簿记和复式簿记三个主要的阶段。大约在西周王朝前后,我国进入了单式簿记阶段。
根据《周礼》记载,早在西周时代,就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会计工作组织系统,有"司会"、"司书"等会计官员专门从事会计工作。职内、职岁和职币等会计官员分别记录收入、支出和结余会计账簿。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
东汉及以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四柱清册”为核心的记账算账会计方法。在11世纪,中国的会计方法在当时世界上依然具有先导性作用。
进入12世纪后,南宋的"审计院"设置,以及明朝的"都察院制度"、财物出纳印信勘合制度、黄册制度,以及继承两宋之制所实行的《会计录》编纂制度与钱粮"四柱清册"编报制度等,也依然闪烁着中式会计的历史光辉,为世界会计史研究者所肯定。
公元1O世纪至15世纪中叶,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经济萌芽在沿海地区的出现,中国的民间会计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期间,不仅以"四柱结算法"为核心的中式会计的方法体系建立完善,而且账房组织制度已经形成,故中式会计在当时世界会计发展史上依然占有一定地位。明末清初还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账法"和"天地合账法"等记账方法。
从15世纪中叶起,中国开始在、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自此,文明古国的会计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过去了,近500年左右的世界会计史一直朝着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方向发展。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会计在吸收西方会计精华的同时,自身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假以时日,中国会计一定能重现历史的辉煌。
考察百年的会计历程
时无论远近,地毋分南北,凡粗通会计者,成知会计言行在记账、并账事务上;
计较世纪的会计结果:
民弗别内外,人莫辨长幼,凡研习会计者,皆晓会计思维于复式、平衡关系间。
国仿效会计常用公式之形式,草拟会计演变进程及其成就之构成要素,计六项,曰:
会计实绩:在特定时日反映出的通过专业行为取得的会计工作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专业贡献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的综合状态。
会计学术:指导会计行为的专业理论。
会计规范:制约会计行为的专业行事标准。
会计变革:一定时期内会计行为综合变化的结果。
会计进步:促进会计取得优异成果,为社会经济提供良好贡献以及由此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会计专业行为。
会计弊端:阻碍会计取得工作成果,为社会经济提供劣质贡献以及由此产生消极社会影响的会计专业行为。
在上述六要素中,会计实绩、会计学术、会计规范等要素、从静态方面反映着特定日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会计状况,代表了特定日期会计的一般水平。会计实绩状态与同时的会计学术、会计规范水平相匹配,特定的会计实绩状态为与之同时存在的会计学术、会计规范水
平所制约,而会计学术、会计规范则决定着同时的会计实绩状态。其中:会计学术的丰富、发达程度在专业理论和技术意义上引导、指导会计行为的发展趋势,从而决定着同时的会计实绩状态;而会计规范的涵盖、健全程度则在行事标准和操作依据意义上约定、判断会计行
为的正确和有序,从而决定着同时的会计实绩状态。上述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可表述为:
会计实绩=会计学术十会计规范
六要素中的会计变革、会计进步、会计弊端等要素,从动态方面反映着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会计发展状况,代表了一定时期内会计的变化程度。会计变革情况取决于同时期的会计进步和会计弊端两要素的共同作用,一定的会计变革结果被与之同期存在的会计进
步、会计弊端程度所左右。其中:会计进步在促进会计为社会经济发挥积极作用的意义上,推动着会计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地同步健康发展,从而决定着同期的会计变革情况;而会计弊端则在阻碍会计为社会经济履行应有职能的意义上,导致会计与社会进步不相适应,甚或出现与社会发展相背离,从而决定着同期的会计变革情况。上述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可表述为:
会计变革=会计进步—会计弊端
纵观百年的会计历程,会计的每一进、退步伐,无不验证着上述诸要素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例如:20世纪30年代,面对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变化,植根于长期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式簿记面临着西式复式簿记严峻的挑战和冲击。有鉴于此,会计界的有识之士发起改良中式簿记运动,对传统的中式簿记首次考察其历史,分析其现状,肯定其可用,剔除其不利,并参以西式复式簿记的精华,形成对中式簿记的系统总结与改良,重塑为集中式、西式簿记长处于一身的改良中式簿记。一时间,习者似潮,从者如流,亦为后来推行西式复式簿记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此乃由会计进步而致会计变革修得善果、及致会计实绩获积极状态之证明。再例如: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历经十载,社会生活失序,人民思维单一,法治荡然无存,经济濒于崩溃。于会计领域:理论研究空白,规范大破不立,运行秩序失调,操作缺依乏据,基于此,会计几致瘫痪。此乃由会计倒退而致会计变革终获恶果、累致会计实绩处消极状态之证明。
古训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李世民《旧唐书。魏征传》);故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西哲亦称:读史使人明智(Histories make men wis)(F.Bacon《Essays》)。值此世纪更替之际,反顾百年会计历程,咀嚼个中辛甘滋味,以此告慰昨天、启迪来日,堪为益事!
今试以百年会计进程为对象,揭其荦荦大者,赫赫显者,借用世纪凭证、世纪账簿和世纪报告的形式,连缀成文,以为中国世纪会计之回顾。

请问谁有09湖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教材 会计基础 的课后习题 全部答案...

2009年湖南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基础》教材课后习题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
单项选择题:
1.B四柱清册
【解析】B.我国在唐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很兴盛,财经贸易比较发达,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唐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在这个时期,会计方法由初具基础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著名的“四柱清册”原理就是这一时期的会计工作者对会计学木的一项重大的贡献。
四柱,相当于现代会计术语“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四柱中的每一柱反映着经济活动的一方面,它们彼此之间互相衔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的反映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是我国会计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成就。
A.龙门账法:是产生于我国明末清初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把全部账目分为"进"、"缴"、"存"、"该"四个部分,以“进-缴=存-该 ”作为会计平衡等式,“进”相当于各类收入,“缴”相当于各种费用,“存”相当于各种资产,“该”相当于负债和资本。龙门账法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C.天地合账: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天地合账”,在这种方法下,账簿采用垂直书写,直行分为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下格记付,称为“地”,上下两格所登记的数额必须相等,即所谓“天地合”。
D复试记账法:在12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复式簿记。15世纪末,即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o)所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在威尼斯出版,书中专设“簿记论”篇。《簿记论》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卢卡?帕乔利被称为“现代会计之父“。??
2.A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解析】所谓四柱是指“旧管”(相当于上期结存)、“新收”(相当于本期收入)、“开除”(相当于本期支出)、“实在”(相当于本期结存)。“四柱清册”方法,把一定时期内财物收支记录,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总结,既可检查日常记账的正确性,又可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四柱清册”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后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从外国引进了现代会计记账方法,“四柱清册”法在结算中才逐渐消失。
D龙门账=龙门账的要点是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资产并包括债权:“该”指负债并包括业主投资。当时的民间商业一般只在年终才办理结算(称年结),年结就是通过“进”与“缴”的差额,同时也通过“存”与“该”的差额,平行计算盈亏。“进”大于“缴”就是盈利,反之则为亏损。它与“存”、“该”的差额相等。就是:进-缴=存-该。
3.A货币
【解析】会计主要利用货币量度,对会计主体的各会计要素进行记录反映。货币计量单位是会计的基本计量单位。 (也是会计主要利用的计量单位)
4.B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
【解析】20世纪50年代以后,传统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以及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领域,是现代会计形成的重要标志。
5.A核算和监督
【解析】会计的基本职能有两个,即: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
(一) 会计核算职能(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4个环节,反映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是会计的首要职能)
1、会计核算的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注意“主要”两个字,言外之意就是除了货币计量单位外还可以以实物量及劳动量作为辅助计量单位。 考试大为你加油
(2)具有完整、连续、系统性:
完整性:所有会计对象都要核算
连续性:核算连续进行,不能中断
系统性:提供的会计数据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五个环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会计核算职能
四个环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七种方法-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
七种方法的基本运作程序是: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和审核凭证,按照确定的会计科目设置账户,运用复式记账的方法登记账簿,按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成本,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财产清查,并根据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
(二)会计监督
1、 含义:
会计监督职能: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
会计监督就是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
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 特点:
(1) 通过价值指标来进行
(2) 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3) 依据是合法性和合理性
二者联系与区别:核算是监督基础;监督是核算的质量保证
6.A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解析】外部监督包括国家和社会两个方面,如同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会计师事务所)
7.D及时性
【解析】D及时性: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A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下列要求:
(一)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二)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B重要性: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C谨慎性: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A历史成本
【解析】A历史成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令第33号)第四十二条规定了5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资产的计税基础,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因为历史成本是购买方取得资产时实际支付的价格,其人为估计等主观因素程度较低,具有比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验证性。企业重组中发生的各项资产交易,在税收上确认了收益或者损失的,相关资产可按重新确认的价值确定计税基础。
B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指企业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某项资产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资产需要支付的或等价物。
C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
D现值:也称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流入量折现的金额,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流出量折现的金额。
二、多项选择
1.A会计核算、B会计监督、C预测经济前景、D评价经济业绩
【解析】考生需要注意的是,会计并非只有这两项职能,它们只是基本职能,除了这两项基本职能以外还有其他的相关职能,比如评价经营业绩、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计划组织等。
2.A会计所需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内容、B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C预算资金收支活动、D企业的资金投入、周转和退出
【解析】会计对象就是指会计工作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来说,会计对象是指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即资金运动构成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
3.A可靠性、C及时性、D重要性
【解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基本准则规定,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进,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另外,及时性还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企业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下列要求:
(一)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二)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4.A会计主体、B持续经营、C会计分期
【解析】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赶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入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缩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问。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
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蹙,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世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最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5.A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B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C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解析】(1)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形成资产。(2)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导致和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6.A、所有者投入的资本、B利得、C留存收益、D资本溢价
【解析】所有者权益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应享的剩余利益。即一个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所拥有或可控制的具有未来经济利益资源的净额。所谓净资产,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这可以通过对会计恒等式的变形来表示,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其中: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分为:
(1)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
(2)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分为:
(1)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
(2)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7.A历史成本、B可变现净值、C公允价值
【解析】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计量属性是指所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如桌子的长度、铁矿的重量、楼房的高度等。从会计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8. ABC
【解析】D明显错误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具体包括六方面的内容:
(一)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二)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例如:不许为了私设小金库、隐瞒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偷逃税款等,设置账外账。
(四)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
(五)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六)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三、判断题
1.对
2.错【解析】主要单位是货币,但不只一种计量单位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解析】如合伙企业。
8.对
9.错【解析】会计假设“持续经营”,如果破产不适用

我国古代的"四柱清册"记账法,把一定时期的收支分为以下哪些来反映_百 ...

四柱清册:

“旧管”、“新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会计结算方法——四柱结算法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们和“开除”、“实在”一起构成了“四柱结算法”的基本要素。“旧管”的基本含义即“期初余额(或上期结存)”,“新收”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增加额”,“开除”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减少额”,而“实在”的基本含义则为“期末余额”。四柱结算的基本公式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因此用现代的话来讲,“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就是进行会计核算及会计结算的四大要素。古人形象地把它们比喻为支撑大厦的四根支柱,缺一而不可,故名“四柱结算法”。



“四柱结算法”原理及其发展历程:

根据专家的研究考证,在中国唐代中期的官厅会计核算中,已有了“四柱”基本名目的运用,开始由“三柱结算法”向“四柱结算法”过渡。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及长兴二年(公元931年)沙州净土寺编制的年终会计结算账单中已可以看出“四柱结算法”在唐代后期业已创立,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运用。沙州净土寺为唐代传下来的古老寺院之一,后唐同光三年距李唐王朝灭亡仅十八年,后唐长兴二年亦仅隔二十四年,故该寺后唐年间的会计水平及对“四柱结算法”的运用,可以说与唐代后期的水平基本一致。


由于晚唐时期皇帝对佛教的,当时寺院的规模一般较大。寺院的收入来源复杂,如庄田收入、园税收入、放债收入,交易收入,以及散施收入等。另外,支出也比较复杂。在唐代的寺院中,每到年终结算之前,一般由寺院的最高领导者——方丈主持全院的会计核算年终工作会议——“算会”,对“直岁”(即寺院里的主管会计)一年来经手的账目进行全面的审核,并由直岁编制收支会计结算报告,即“钱物账”。在旧历年正月寺院众僧聚会之时,由直岁将其所编账单在全体僧众面前当众宣读,以解除直岁当年的责任。在考古发现的一份后唐长兴二年沙州净土寺直岁愿达所编的会计报告中,已经可以发现运用“四柱结算法”核算财物的基本思想萌芽。该份会计报告内容总体上分为六个方面:


1.本年(公元930年至931年)寺院财物总况。在报告人本年度经手的全部收入中,包括“承前帐”(即旧管)及“自年新附入”(即新收)两部分。两项合计数为1803.005硕,合计数之下依次排列各项实物的“旧管+新收”的数量。


2.“承前帐(旧)”(即旧管)部分。依次排列“旧管”各项财物的数量,本项合计数为1549.765硕。


3.“自年新附入”(即新收)部分。这一部分除依次排列各类实物的新收总数之外,还抄录有各项实物收入的明细数目,并逐项说明本年各项收入之来源,本项合计数为253.24硕。以上“旧管”+“新收”=1803.005硕。


4.破用(即开除)部分。开除之数的排列顺序与新收部分相同,亦先总数,后明细数目,各项支出一一交待其开支原因,本项合计数为324.751硕。


5.本年财物结存(即见在)部分。根据以上三柱之间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按照“四柱结算法”的处理方法,对寺院一年来经济活动结果进行总的结算。其结算公式实际运用情况如下:

“承前账(旧管)”+“新附入”(新收)-破用(开除)=实在

即: 1549.765+253.24-324.715=1478.29硕

“见在”各类实物的数量,亦按照“四柱结算法”公式逐项计算之后,依次排列。


6.会计报告的结尾。按照当时、民间大体通行的报告格式,说明以上账目已经过“算会”审核无误,现将其结果公诸于众,以待批准核销。


这份会计报告以“四柱”为基本格式,以“四柱结算法”为基本方法,系统地反映了寺院一年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及其结果。既有总括反映,也有明细反映,且以总合控制明细。收入有源,支出有因,且计算结果正确,条理比较分明。可以说这已是一份比较完善的四柱式会计报告清单。


不过,从“四柱”的名目方面考察,在唐末和后唐时期,“四柱”的名称还比较凌乱,除“见在”一柱外,其余三柱尚无统一的名称。说明这一时期的“四柱结算法”尚处于创立、运用的初期阶段,还显得比较粗陋,还有待于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加以改进。


“四柱结算法”在宋代得到了普遍运用,并走向成熟。目前所见到的关于宋代“四柱”记载的最早文献记录源于《文献通考》卷二十三《国用一》:“止斋陈氏[5]曰……淳化五年十二月,初置诸州应在司,具元管、新收、已支、见在钱物申省。”淳化是宋太宗的年号,淳化五年即公元994年,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早在10世纪末“四柱结算法”就在宋代官厅会计核算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而且名目划一,简明扼要,在实践中“四柱结算法”不断得到发展,逐步趋于完善。止斋陈氏所讲淳化五年编制“四柱”式会计报告呈送中央,并非第一次,而是“四柱结算法”运用的继续。止斋陈氏所讲“元管”、“已支”、“见在”为我国“四柱”名目由不定称到定称的过渡阶段的提法。根据现有史料考察,到宋哲宗统治时期,“四柱”的名目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元管”改作“旧管”,“已支”改为“开除”,四柱名目划一,也基本上成为后来通用的“四柱”名目。


“旧管+新收-开除=见在”的公式在宋代开始定型,并得到普遍运用。由于这一公式自“四柱结算法”产生之日起便在官厅与民间会计中得到普遍运用,人们通过它计算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的结果——见在结存数,故后世之人把这一公式称之为“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或基本方程式。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出于管理经济的实际需要,人们在“四柱结算法”基本公式运用的基础上,逐步取得了新的进展。为了比较财政收支,掌握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当时的人们逐渐学会运用“四柱”之间的平衡关系,作为考核和检查的手段,在“四柱结算法”基本平衡公式的基础上,通过移项又产生了以下两个平衡公式:


四柱平衡公式:旧管+新收=开除+见在


四柱差额平衡公式:新收-开除=见在-旧管


上列公式的运用,标志着我国“四柱结算法”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也代表了宋代会计核算的最高水平。


宋代要求各级官吏按照 “四柱”格式向中央和皇帝编制会计报告,包括年报、季报和月报,分别反映各种物资的“原”(元),“入”、“出”、“存”情况。南宋时,对各部门所编制的“四柱”式会计报告,还统一颁行了专门的格式,要求各部门必须遵照格式编报,不得违反章法。如各仓申报钱帛、粮草的会计报告一律采用“四柱”式,各转运司所编制的会计报告,亦须采用“四柱”式;负责饲养官马的部门,每季所编会计报告,必须按“旧管若干”、新收若干”、“死失若干”(即“开除若干”)和“见管若干”列示各类马匹数目。更有意思的是,当时呈报的各种名籍,也规定用“四柱”式,如关于各州和尚、道士的名籍,也必须用“旧管若干”、“新收若干”、“开除若干”和“见在若干”的格式编报。宋代这种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编报格式、编报内容和明确提出编报要求的作法,不仅体现了在“四柱结算法”运用方面的显著进步,而且体现了我国官厅会计编报制度、会计报告方法的显著进步。这也是前所未有的进步。


到元、明、清时代,不仅“四柱结算法”的运用和影响扩大到会计核算的各个方面,而且出现了对这种专门方法的总结,人们开始把会计核算方法方面的问题上升到理论上加以认识。在元代,手工业者、商业经营者在结算账簿时,各会计科目须按“四柱”列示数据,并按“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求计本期余额。年报、月报也必须按“四柱”归类。明代从账簿到各种会计、统计报表,以及各种名籍的编制,均以“四柱”为基本格式。清代时“四柱”法已普及到凭证、盘点清单等各个方面;光绪年间,出现了会计报告的最新格式——“四柱报告表”。在官厅会计中,凡考核财政收支是否平衡,必然采用四柱平衡公式和四柱差额平衡公式。


“四柱结算法”的历史地位:

“四柱结算法”的创立和运用,是我国唐宋时代在中式会计方法上的重大突破,是我国古代的会计工作者在管理社会经济实践中创造的科学结算方法,它的产生、运用和发展完善,在会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宋代到清代,“四柱结算法”在实际运用中,已成为系统反映王朝经济活动或私家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科学方法,成为中式会计方法的精髓。它集中归结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是中式会计方法的精髓。


“四柱结算法”的发展完善与普及运用,不仅为我国会计分析方法的产生创造了基本条件,而且为我国由单式记账发展到复式记账奠定了基础。在“四柱结算法”的影响之下,我国明末清初,出现了中国固有复式记账法的早期形态——“龙门账”;也是由于“四柱结算法”和“四柱”式会计报告编制方法的影响,这个时期在民间会计中产生了中国固有的复式记账法——“四脚账”。

“四柱结算法”的创立、运用,是中国会计对世界会计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它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会计核算,都曾有过重要影响。1494年卢卡·帕乔利在其《数学大全》一书中列示出“一人所有财物=其人所有权总值”的平衡公式,标志着西式平衡结算法的创建完成。西式平衡结算法与中式“四柱结算法”的形式虽然不同,但原理和作用却大致相同。如果把西式平衡结算法产生的时间确定在13世纪的话,那么,我国“四柱结算法”的创立和运用,比西式平衡结算法的出现要早好几百年,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这一方法一度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四柱结算法”,不仅得到世界会计史学家的肯定,而且普遍受到世界会计学者和研究者的重视。




会计的分类

会计分类
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可分财务会计(对外报告会计)和管理会计(对内报告会计)两部分。 财务会计: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用户提供信息。财务会计的信息是提供广泛的用户。其重点在于报告财务状况和营运状况。 管理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层提供信息,作为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决策的依据。没有标准的模式、不受会计准则的控制。 按行业分为:工业企业会计 、商品流通会计 、 金融证券会计 、保险企业会计、 施工企业会计 、房地产业会计 、邮电通讯会计 、农业企业会计、旅游餐饮会计 、 医疗卫生会计 、 交通运输会计 、 文化教育会计 、物业管理会计、 行政事业会计 、 上市公司会计 、物流企业会计 、连锁经营会计 、 出版印刷会计 、 私营企业会计 、 小企业会计(制造业) 会计、小企业会计(商业) 会计、 电力企业会计、 煤炭企业会计 、钢铁企业会计 、 石油化工会计 、 汽车行 业会计 、 烟草企业会计、 酒类企业会计 、 食品企业会计 、药品企业会计、 加工制造会计 、 轻工纺织会计、 外经外贸会计 、 信息咨询服务业会计 、 广告服务会计 、房屋中介服务会计 、市场(农贸、五金、批发、建材、服装等)会计 、个人独资企业会计 、 高新技术企业会计 、软件及集成电路会计。 按工作内容分为:总帐会计、往来会计、成本会计、材料会计等。 按工作范围分为:公共会计、私用会计、会计。
编辑本段中式会计
会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籍记载,早在西周时代就设有专门核算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并对财物收支采取了“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的方法。在西汉还出现了名为“计簿”或“簿书”的账册,用以登记会计事项。以后各朝代都设有官吏管理钱粮、赋税和财物的收支。宋代官厅中,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要编造“四柱清册”,通过“旧管(期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见在(期末结存)”的平衡公式进行结账,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这是中国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帐”,它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四大类,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进行 古代账簿
核算,设总账进行“分类记录”,并编制“进缴表”(即利润表)和“存该表”(即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在两表上计算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核对全部账目的正误。之后,又产生了“四脚账”(也称“天地合账”),这种方法是:对每一笔账项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四柱清册”、“龙门账”和”四脚账”显示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核算收支方式的发展,体现了传统严谨的中式特色。
编辑本段现代会计
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14、15世纪,由于欧洲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其主要标志:一是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二是广泛采用复式记帐法,从而形成现代会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基石。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受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传统的财务会计不断充实和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更加标准化、通用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会计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紧密配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从而使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转为事前的预测与决策、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事后的核算与分析。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迅速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核算,使会计信息的搜集、分类、处理、反馈等操作程序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会计科学的根本变革. 从不同角度考察会计,可对会计本质得出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可概括为:(1)会计是反映和监督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管理经济的工具。(2)会计是一个收集、处理和输送经济信息的信息系统。(3)会计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 古时账簿
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分析,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以价值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早期的会计包括审计。习惯上,对担任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简称为会计,有时把会计作为会计学的同义语。

会计的发展历史

古代会计阶段
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后来,欧洲庄园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庄园主汇报。
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
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
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置“专门记录官”。
埃及首先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
印度与希腊出现铸币,并记录在账簿中。
近 代 会 计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 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人们称我为“会计之父”,但是我并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人,这是许多人的智慧结晶。我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而已。
——卢卡-帕乔利<-- #EndEditable -->
#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
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1.折旧的思想
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正确地确定盈亏,因此长期资产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摊,“折旧”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2.划分资本与收益
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与经营者日益分离并更加关心投入资本的报酬。因此,必须将业主的投资与投资报酬收益进行严格的区分,使得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求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更使收益表成为对外披露的重要报表之一。
3.成本会计
重工业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的制造费用激增,成为产品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伴随着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相应复杂。这些变化都对成本会计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最终,以存货的计价作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4.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日益明显。作为不参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所有者,必然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因此要求管理当局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但是又由于管理当局与所有者之间微妙的利益对立关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可能并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够由客观、中立的会计师进行验证,以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这就形成了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这被誉为是继复式簿记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现 代 会 计
“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为起点。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公认会计准则
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催产的作用。经济危机过后,人们认为松散、不规范的会计实务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挽救会计职业,会计界认为必须着手制定会计准则。1934年,第一批会计准则得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协会的共同认可,这批准则共包括6项内容,即
(1)利润必须实现:
(2)资本盈余不得用以调剂任何一年的当年收益:
(3)子公司并购前存在的盈余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赚取盈余:
(4)公司职员的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单独列示:
(5)库藏股股利不得作为收益:
(6)捐赠资本不作为盈余。
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公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会计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并在ASR No.4中将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利赋予会计职业界,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保留有监督权与最终的否决权。以后,会计准则制定团体先后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以及现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其中,FASB自成立以来,迄今已经公布了13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C or FAS)。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
除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出台外,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逐步形成与发展。早期的管理会计主要体现为执行性管理会计,侧重于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逐渐由单纯的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过渡到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把决策会计放到主要位置的现代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去,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另一个重大的发展是会计研究方法上的拓展:
70年代以前,规范性会计研究法占据主导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后,实证会计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与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共领风骚的地位。
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这样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思路,从而既保证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一致性,也能使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经受检验,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尴尬!

简述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http://wenku.baidu.com/view/bd1cf81bc5da50e2524d7f55.html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