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天人合一,易经天人合一理论智慧

天人合一怎么理解

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中文名. 天人合一. 提出者. 庄子. 源出学派. 道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易经》进一步说:“立天道曰阴阳,立地道曰柔刚,立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在道教道法中,天人关系为“天人感应”,认为宇宙和人是相互交通的,由精气沟通天人之间的联系。道行高深的道士能够通过自身的修为、法术感应天道,从而祈晴祷雨,利人济物。内丹学中,认为天人一气相通,可以“将无涯之元气,续有限之形躯”。结就灵丹,点化阳神,进而炼神还虚,与道合真,合于自然无为之道,道通为一,是最为究竟的“天人合一”。

三才之道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易经》进一步说“立天道曰阴阳,立地道曰柔刚,立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天人合一

什么是易经的天人合一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就每个生命体而言,首先应该发挥乾德自强不息的精神,否则个人以致社会的生机就会窒息。从《易经》的卦理来看,64卦都要以乾卦为主卦,384爻都要以飞龙为主爻,各卦自身也只能以一爻为主。而如果要系统宏观来考察易理,那么在母系体系中,子系统里的飞龙,只不过是更大母系统里主卦爻的一个配角,一个“利见大人”的下属。所以,不论是在易理卦象中,还是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要知道,唱主角的只是少数人,多数人都是在唱配角。如果人人都要唱主角,不唱配角,岂不是天下大乱、万事无成了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修养坤德,培养自己敢当配角,当好配角的高尚品德,是为人做事的最基本要求。所以坤卦代表地、代表阴、代表柔顺、代表母。。。。。。
《易经》系辞上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系辞里面谈到的尊卑,是与时代分不开的。《易经》成书与古代,在中国的古代重男轻女,社会上等级制度森严,不像今天的社会人人平等,讲究民主。因此,出现了尊卑之分。乾卦为天,古人崇信天是最大的,所以称皇帝位真命天子,是奉天之命来领导众人的。是权力的象征,古人以乾卦代表权利与男人及力量、尊贵的象征,前面说了古代重男轻女,男人是尊贵权力的象征,而女人在当时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以卑贱为主。所以古人称妻子为“贱内”,这与当时封建制度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何为天人合一?这是古人乃至今人的知识分子阶层都在追求的一种境界。如果说道家是 这个思想的源泉,那么更古老的道就是道家思想的源泉。何为道?道有大道、中道、小道。大道可以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可以是宇宙宙物质的 存在形式等等。中道可以是地球运行规律等等,比如牛三定律 ,比如月球的引力就跟地球的不同。小道可以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知识。小道要符合中道、中道要符合大道,小道最终也要符合大道的规律。
比如万有引力的规律、比如元素周期律、比如人体结构DNA。大到无穷而无外,小到无穷而无内。学习道就是要顺乎规律。不管是天、地、还是人。各个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无不是道中道,大道理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道(规律)。把道的本质局限起来是悲哀的。把道转化成科学,那么科学就是一种道。卫道,何处不在?何时不在?愚昧不只在古代,也在现代。今天的人也会成为以后人眼中的古人。今天的科学也许以后叫做:“爻”。 而正如古代的科学叫做:道。不管你叫道还是叫科学还是叫爻。过去、现在和未来,它都在那里等待着智慧者来认知。古代你不懂得道,今天你不懂得科学,未来你不懂得“爻”,还谈什么呢? 西北人把土豆叫洋芋,其他很多地区叫土豆。不论叫洋芋还是土豆,其实都是那个东西。就如同科学这个词是西方的叫法,我们东方古代的叫法:道。我们来翻译一下:道=科学。或者约等于更恰当。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好解释天人合一了。人道符合天道有何不好?人体是个小宇宙,外界是个大宇宙,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宇宙的规律制约着我们,顺则昌,逆则亡。所以在有生之年,去了解你自己吧,去了解这个世界吧。这就是科学在追求的东西。也是道在追求的东西。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个动力是什么呢 ?追求真理!
天人合一翻译一下:就是人去追求真理,顺应真理而生活。我们只有不断的接近、接近再接近,这是个理想。

易经其实就是算是天人合一的学术、

我们学《易经》,首先要搞清楚、弄明白,《易经》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的一门学问?这样,我们才能走进《易经》的大门,探索《易经》的奥秘,把握乐天知命的无忧人生。
那么,《易经》究竟是怎样的一门学问呢?请大家牢牢记住这6句话,易经真的很容易!
1、易经是天人合一的学问;
2、也是精确定位的学问;
3、可以说是未来变化的学问;
4、是大家追求趋吉避凶的学问;
5、它是一门以德为本的学问;
6、易经是一门永续经营的学问。
1、易经是天人合一的学问,促使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自然界的变化,并非由于外在的动因所造成,而是一阴、一阳的互动、交感,产生的结果。我们是自己的主宰,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全部的责任。
天那么高,人这样渺小,就算有了人造卫星,也很难天人合一。因为,天人合一不是在外部合一,而是将外在的世界,纳入人的内心,用道德精神,来点化理想人格。透过“人”合“天”的方式,把人事问题与自然现象合起来看。从自然天道寻找人类行为的合理途径,用模拟万物的形态和事理来辅导众人。天人在我们的内心合一。人的心中敬天、顺天,自然天人合一。

《易经》之天人合一

《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它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即三古。书中内容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即三圣。

古人将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人和宇宙万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是万物之“灵”,是宇宙之精华,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天人合一”是大小两个宇宙之间的固有联系和内在统一。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分别代表天和地,万物“统”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天为父,是生命之源,地为母,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人在天地间,与它们不可割离。

但人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超越万物的感情和理智,这种灵性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天地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类在从中汲取能量的同时就要“裁成”、“辅佐”天地顺利地运行,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宗旨。

天地有其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有其运行的规律,不是哪种规律顺应另一种规律,而是两者相互对应,并行不悖。它们的关系是“映射”而不是“决定”。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运行来预测人类社会中的事情。

“映射”的规律把宇宙囊括在内,使所有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的链条中。这种“全息性”或“相互感应”的思维模式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在内的不可分割的世界。理解这个道理便会用整体、辩证、全息、系统的方法去思考和运动,而不是把事物割裂、孤立、版面化。

宇宙如同一个巨大的流动旋涡,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会形成特定的时空场,它与此时此地诞生的小旋涡(人)的能量场有关联:一方面,小旋涡生于大旋涡中,并追随其运转的大趋势;另一方面,虽然单个的小旋涡对大旋涡的影响极其微小,但作为大旋涡的组成部分,所有小旋涡的能量共同构成了大旋涡的运转动力。

人的这种能量场被佛陀称为“小宇宙”。小宇宙是人天生就有的,产生后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化。而时空场却随着宇宙运行而变化不止。小宇宙的能量虽然难以直接影响时空场的大趋势,但它若能与时空场保持协调,即“顺势”,就会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两者的内在协调、映射、统一,就是“天人合一”。

因为时空场玄奥而难以观测,被称为“天意”,其中奥秘被视为“”,总称“天机”。

古人认为,是否该泄露天机取决于“德”。宇宙运转的根本规律被古人称为“道”,它高度抽象,难以名状。人在宇宙中顺势而为的品性被称为“德”。对“道”的了解和对“德”的把握若达到一定的程度,不仅能识破天机,还能在宇宙的大旋涡中顺势借力增强自身小宇宙的能量。

如何解读《周易》中的天人合一

中国目前社会的发展是以“和谐”为中心进行推进的,而一提到“和谐”自然不可绕过“天人合一”这一主题,如今嘴上挂着、笔下写着“天人合一”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但究竟什么是“天人合一”?它的深刻内涵又是什么呢?这恐怕真正领悟的人并不是太多。 下面就从《周易》的四个方面来谈谈天人合一的关系: 一、《周易》的“天人合一”观,既追求天与人的和谐统一,同时又肯定天与人的区别。 《周易》的特点是:它自身是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客体之间的中介,它一头联着客体,描摹着客体,恰如《系辞传》中所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书是以天地为准则,所以能包罗天地万物的规律),“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易》书所包含的道理十分广大,从远处说则没有止境;从近处说,则止于一身即可验证;从天地间的事物说,则无所不备),“夫《易》何为者?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的作用是什么?它是用来揭示事物内在的道理以判断事体,概括天地间的规律,如此而已),“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总之,是用《易》来明白天道,细察民事的)。 这些论述,都说明《周易》是认识对象的反映,它以描摹客体为务;而它的另一头又是联系着认识主体,是主体赖以认识客体的依靠。又恰如《系辞传》中所言:“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书的产生,是“圣人”穷极了深奥的抽象理论,所以才能开通人的思想;唯其研究了极其微细的运动变化,所以能够判定天下的具体事物;唯其变化之快,所以不急走却迅速,没有看到行动却早已达到了目的)。“圣人”就是这样利用《周易》所揭示的事理,去认识世界。《周易》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就反映了《周易》把“天”和“人”是区别开来的,这正是《周易》明显有别于先秦其他著作的突出特点。 二、《周易》的“天人合一”观,既肯定天与人的区别,同时又重视天与人的联系。 对于天与人的联系,道家也十分重视,但其性质大异于《周易》。道家强调天与人的自然性,意在迫使“有思有为”的人回到自然的状态中去,像庄子所主张的那样“万物一体”;而《周易》则强调天与人的规律性,无论是天的运动,还是人的活动,都不是或不可任意而为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豫卦·彖传》有这样的话:“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豫”卦所言的顺其事理而行动,天地的运动都顺从这个客观规律,更何况建侯封国、行师作战一类的事呢。天地顺其固有的规律而运动,所以日月运行不失其常规之法度,四时的循环变化没有差错。“圣人”顺其事物固有的规律而行动,则刑罚分明,万民服从。这说明无论天道还是人事,都须“顺以动”,“豫”的意义重大啊! “天地以顺动”,是指天地的运动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而且其动是自然的;“圣人以顺动”,说明了人的活动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但人是有意识的,非自然的。在遵从“规律性”这一点上,天与人都是不可违背的。类似这样的论述,在《周易》中有多处。如《观卦·彖传》、《恒卦·彖传》。 《恒卦·彖传》:“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客观自然规律,总是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的,有始则有终,有终则有始,终始相因,往复不穷,日月照耀大地,这是恒久不变的,但这个恒久不变的照耀,又是以得天作为它的存在条件,没有天这个客观条件的存在,日月照耀就不能恒久(强调了恒久不变的现实性与相对性),四时的运转总是处在变化过程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停顿,万物由此生生不已,“圣人”经久地掌握和运用它,推行教化,来成就天下人。 三、在《周易》全书中,强调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有意识的,而作为客体的“天”是无意识的。 这个观点,通过《系辞传》,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表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语言,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思想。如此说来“圣人”的思想认识岂不是见不到了吗?孔子回答说:正因为语言、文字不能完全表达思想,“圣人”才确定用形象的东西来表达他的思想,设计出卦来反映他认识的虚虚实实,再在卦下系上文字说明来作为完全尽意的话,加以变通来得到全部好处,从而使百姓受到鼓舞而不倦于事业,这就收到了阴阳变化不测的神妙作用。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爻。言天下之至颐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功而不可乱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看到天下事物最复杂,从而用卦爻来比拟它的形态,象征它的事物所宜,所以叫作象。 由此看来,“圣人”有思有意,通过立象,设卦、系辞、变通和鼓舞,把“思”与“意”表达出来,说明“人”是有“意识”的。至于说明作为认识客体的“天”是无“意识”的,请看下面的文字: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天地无思无为,自然而然,“圣人”有思有为,却主动设计,《周易》肯定了“人”的主动性。先秦道家,老庄者流,重天轻人,视人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却失去了主体的意义,《周易》在天人关系中,则重天更重人,人是认识的对象,更是认识的主体。此外,《周易》也与荀子不同,不言胜天的问题,它认为天与人本来就是统一和谐的,人的任务是从实践和认识这两个方面,来实现这种统一与和谐。 四、《周易》“天人合一”,是“合”于“生”而规避“死”的。 在《易经》六十四卦“吉凶观”的基础上,《易传》衍生出了关于人的“生死观”,这就使卜筮中的“天人合一”,发展到了先秦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智慧高度。卜筮以人之生为吉,以人之死为凶,其思维与情感的流向总是趋吉避凶;而当发展为哲学的“生死观”时,《周易》则突出表现为“重生忌死”。在《易传》中,处处谈“生”,由此看来,《周易》在生死观上,是重视“生”而轻视“死”的。 《周易》把关于“生”的思想,与“天人合一”对接在一起,认为“天人合一”,就“合”于“生”。“天”下生为“人”;“人”上应于“天”。天,人格外、人情化;而人,天则化、天道化。《周易》以“生”为内容的“天人合一”,是与生殖崇拜思想密切相关的。 《系辞传》下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是说,天地阴阳二气交融在一起,最后凝聚变化,形成万物的形体;男女或动物两性形体交合,万类才能生化。 乾坤为天地,天地又是男女,男女又是乾坤,这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哲学智慧,就其思维的品格,就是从男女的交合去比附天地的“化育”;就是将“人”纳入了“天地”运行发展的整体动态大系统之中,却仍然是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境界,而有生命的延续和进化,才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易经》之天人合一

《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它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即三古。书中内容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即三圣。

古人将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人和宇宙万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是万物之“灵”,是宇宙之精华,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天人合一”是大小两个宇宙之间的固有联系和内在统一。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分别代表天和地,万物“统”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天为父,是生命之源,地为母,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人在天地间,与它们不可割离。

但人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超越万物的感情和理智,这种灵性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天地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类在从中汲取能量的同时就要“裁成”、“辅佐”天地顺利地运行,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宗旨。

天地有其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有其运行的规律,不是哪种规律顺应另一种规律,而是两者相互对应,并行不悖。它们的关系是“映射”而不是“决定”。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运行来预测人类社会中的事情。

“映射”的规律把宇宙囊括在内,使所有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的链条中。这种“全息性”或“相互感应”的思维模式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在内的不可分割的世界。理解这个道理便会用整体、辩证、全息、系统的方法去思考和运动,而不是把事物割裂、孤立、版面化。

宇宙如同一个巨大的流动旋涡,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会形成特定的时空场,它与此时此地诞生的小旋涡(人)的能量场有关联:一方面,小旋涡生于大旋涡中,并追随其运转的大趋势;另一方面,虽然单个的小旋涡对大旋涡的影响极其微小,但作为大旋涡的组成部分,所有小旋涡的能量共同构成了大旋涡的运转动力。

人的这种能量场被佛陀称为“小宇宙”。小宇宙是人天生就有的,产生后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化。而时空场却随着宇宙运行而变化不止。小宇宙的能量虽然难以直接影响时空场的大趋势,但它若能与时空场保持协调,即“顺势”,就会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两者的内在协调、映射、统一,就是“天人合一”。

因为时空场玄奥而难以观测,被称为“天意”,其中奥秘被视为“”,总称“天机”。

古人认为,是否该泄露天机取决于“德”。宇宙运转的根本规律被古人称为“道”,它高度抽象,难以名状。人在宇宙中顺势而为的品性被称为“德”。对“道”的了解和对“德”的把握若达到一定的程度,不仅能识破天机,还能在宇宙的大旋涡中顺势借力增强自身小宇宙的能量。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