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象征姻缘的,三世书看姻缘
形容姻缘的成语有哪些?
金玉良缘
云易散
红叶之题
蓝田种玉
女貌郎才
求象征爱情的典故
1.梁祝化蝶
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2.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它是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3.白蛇传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河南汤阴(今河南鹤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亻加呸右)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亚赛桃源。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衍变为白蛇。
“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4. 长恨歌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5.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亦相传为元稹假借张生的自传体小说或故事。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6.凤求凰
《凤求凰》传说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古琴曲,演义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即使是后人伪托之作,亦并不因此而减弱其艺术价值。历代同名的诗歌、小说、歌曲、影视很多。
7.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8.天仙配
《天仙配》为安庆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内容讲的是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的第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在槐树下与董结为夫妇。一百日后,玉帝派托塔天王和四大金刚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董永行孝故事在魏晋时已见于曹植《灵芝篇》和干宝《搜神记》。戏曲或名《织锦记》、《百日缘》、《槐荫树》。黄梅戏整理本较有影响。有同名电影和电视剧。
9.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远古神话,是我国十大古代爱情故事之一。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却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淮南子.外八篇》中说,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大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大羿团聚。
10.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中国神话故事中谁掌管姻缘?有哪些掌管姻缘的神仙?
中国神话故事中掌管姻缘的是月老,不过月老不是只有有一个人,是一对夫妻.
十殿阎罗
“十殿阎罗”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民间信仰。所谓“十殿阎罗”,就是说有十个掌管地狱的大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此称为“十殿阎罗”。这是十殿阎罗分别是:
第一殿秦广王蒋
生于二月初一,专司人间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
第二殿楚江王历
生于三月初一,专司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冰地狱。
第三殿宋帝王余
生于二月初八,专司黑绳大地狱及落蒸地狱。
第四殿五官王吕
生于二月十八日,专司合大地狱,又名剥戳血池地狱。
第五殿阎罗王包
生于正月初八,专司叫唤大地狱,掌管油鼎地狱。
第六殿卞城王毕
生于三月初八,专司大叫唤地狱及枉死城。
第七殿泰山王董
生于三月廿七日,专司热恼地狱,又名唯磨肉酱地狱。
第八殿都市王黄
生于四月初一,专司大热恼地狱,又名热恼闷锅地狱。
第九殿平等王陆
生于四月初八,专司铁网阿鼻地狱,又名刀锯地狱。
第十殿转轮王薛
生于四月十七日,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并于每月汇知第一殿秦广王蒋注册。
"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那些水死或从桥上跌落水中而死者的鬼魂,总是在桥梁上下或左右桥头,为自己寻找替身者,以便使自己能够托生而转世。在这个意义上,桥梁既是死者的鬼魂脱离阴间,转生到阳世的所在,又是新的死者不断续出,由阳间去冥途的所在,生命与死亡的交替和转化,是以桥为中介而实现的。在日本,也有冤死者的鬼魂或者怨灵,徘徊于桥上,常在“桥普请”时,弄歪桥板使人落水的说法。 一些心地善良,不忍拖人落水做替身的水鬼,在鬼话中虽然不能马上托身转世为人,却往往能够在冥府升官,或最终总能感动冥府阎王,甚至得到阎王的特许转生为人。
忘川河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人死之后要过鬼门关,经黄泉路,在黄泉路和冥府之间,由忘川河划之为分界。忘川河水呈血黄色,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虫蛇满布,腥风扑面。
孟婆汤
即是忘情水,一喝便忘前世今生。爱恨情仇,浮沉得失,都遗忘得干干净净。今生牵挂之人,今生痛恨之人,来生都同陌路,相见不识。
望乡台
传说这亡魂最后一次向阳世亲人告别的地方。又传说阴间望乡台建造甚奇,上宽下窄,面如弓背,背如弓弦平列,除了一条石级小路外,其余尽是刀山剑树,十分险峻。站在上面,五大洲、四大洋都可以望见。最初望乡台设在第一殿,因包老阎罗原执掌第一殿,由于他过于慈悲,怜悯屈死,屡放还阳伸雪,被降调第五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地狱。
后因功被封为阎罗天子,有权有势。那时,名山悬崖边,经常有鬼思念亲人而在深夜啼哭,声音悲惨,催人泪下。阎罗天子大慈大悲,又动了恻隐之心,遂将望乡台迁至天子殿旁边,允准阴曹亡魂遥望自己生时的家乡与亲人。因此,望乡台又称“思乡岭”,成了鬼魂遥望阳间的窗口和活人与死人联络感情的圣地。
牛头马面
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 ,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牛头马面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勾魂使者的形象
孟婆
据说,孟婆生于西汉时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诵佛经。她还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想未来,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一直到她八十一岁,依然是处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于是人称她为“孟婆老奶”。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后汉。因为当时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机,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为幽冥之神,并为她造筑醧忘台。
在《阎王经》中说,鬼魂在各殿受过刑罚后,依序解送至下一殿,最后转押至第十殿,交付给转轮王。第十殿掌管鬼魂投生,凡被送到这里来准备投生的鬼魂,都会先被押到由孟婆神所掌管的醧忘台下灌饮迷汤,让鬼魂们忘却前生。
相传孟婆汤的做法,先取在十殿判定要发往各地做人的鬼魂,再加入采自俗世的药材,调合成如酒一般的汤,分成甘、苦、辛、酸、咸五种口味。凡是预备投生的鬼魂都得饮下孟婆的迷魂汤,如有刁钻狡猾、不肯喝的鬼魂,它的脚底下立刻就会出现钩刀绊住双脚,并有尖锐铜管刺穿喉咙,强迫性的灌下,没有任何鬼魂可以幸免。
孟婆在阴间开有一家孟婆店,而她所住的地方就叫孟婆庄
鬼门关:据说人死了之后,在进鬼国之前,必须先经过一座阴森森、把守严密的关口,俗称鬼门关。
王方平和阴长生
在汉代,曾有王方平和阴长生等人,弃官到酆都修道,最后终得道成仙,升天而去。王阴二仙人被讹传为「阴王",又误作为"阴间之王",因此他们居住的地方——酆都,进而成为阎罗王所主宰的阴曹地府了。
十八层地狱详解
地狱(梵语naraka)十八泥犁纤中,列有十八个地狱,何等为十八呢?就是光就居、居虚略、桑居都、楼、房卒、草乌卑次、都卢难旦、不卢半呼、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居、末都干直呼、区通途、陈莫。这些都是梵音,全部是一些刀兵杀伤,大火大热、大寒大冻、大坑大谷等的刑罚。
第一层,拔舌地狱:凡在世之人,挑拨离间,诽谤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辨,说谎骗人。死后被打入拔舌地狱,掰开来人的嘴,用铁钳夹住舌头,生生拔下,非一下拔下,而是拉长,慢拽......后入剪刀地狱,铁树地狱。
第二层,剪刀地狱:在阳间,若妇人的丈夫不幸提前死去,她便守了寡,你若唆使她再嫁,或是为她牵线搭桥,那么你死后就会被打入剪刀地狱,剪断你的十个手指!更不用说她的丈夫还没死,就像《水浒传》中的王婆,潘金莲本无意勾引西门庆,王婆却唆使她讨好西门大官人,并赠予她毒药,毒害武大郎。且不说潘金莲,西门庆下场如何,单讲王婆,剪刀地狱够她一戗!
第三层,铁树地狱:凡在世时离间骨肉,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死后入铁树地狱。树上皆利刃,自来后背皮下挑入,吊于铁树之上。待此过后,还要入拔舌地狱,蒸笼地狱。
第四层,孽镜地狱:如果在阳世犯了罪,若其不吐真情,或是走通门路,上下打点固旃海,就算其逃过了惩罚,逃亡一生也终有死那天吧?到地府报道,打入孽镜地狱,照此镜而显现罪状。然后分别打入不同地狱受罪。
第五层,蒸笼地狱:有种人,平日里家长里短,以讹传讹,陷害,诽谤他人。就是人们常说的长舌妇。这种人死后,则被打入蒸笼地狱,投入蒸笼里蒸。不但如此,蒸过以后,冷风吹过,重塑人身,带入拔舌地狱。
第六层,铜柱地狱:恶意纵火或为毁灭罪证,报复,放火害命者,死后打入铜柱地狱。们扒光你的衣服,让你裸体抱住一根直径一米,高两米的铜柱筒。在筒内燃烧炭火,并不停扇扇鼓风,很快铜柱筒通红……看过《封神榜》吗?苏妲己的炮烙,到此你肯定激灵一下。
第七层,刀山地狱:亵渎神灵者,你不信没关系,但你不能亵渎他;杀牲者,别提杀人,就说你生前杀过牛呀,马呀,猫,狗,因为它们也是生命,也许它们的前生也是人或许还是你的......因为阴司不同于阳间,那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牛,马,猫,狗以及人,来者统称为生灵。犯以上二罪之一者,死后被打入刀山地狱,脱光衣物,令其赤身裸体爬上刀山......视其罪过轻重,也许“常驻”刀山之上。
第八层,冰山地狱:凡谋害亲夫,与人通奸,恶意堕胎的恶妇,死后打入冰山地狱。令其脱光衣服,裸体上冰山。另外还有成性,不孝敬父母,不仁不义之人,令其裸体上冰山。潘金莲定在!
第九层,油锅地狱:卖淫嫖*,盗贼抢劫,欺善凌弱,拐骗妇女儿童,诬告诽谤他人,谋占他人财产,妻室之人,死后打入油锅地狱,剥光衣服投入热油锅内翻炸,啪,啪直响!依据情节轻重,判炸N遍......有时罪孽深重之人,刚从冰山里出来,又被押送到油锅地狱里暖和暖和……平常人们所说的十八层地狱,数目是对了,但从意义上却却不见得理解。《十八泥犁经》中讲到这十八层的差别,最主要不在于空间的上下,而在于时间和刑法上的不同,尤其时间上。若与阳世的时间比教,第一层地狱是以人间的三千七百五十年为一年,在这里的众生必须此生活一万年,想要早死一天都不行,而这一万岁就相当于阴间的一百三十五亿年。而由于地狱的时间和寿命都是依次倍增的,所以,到了第十八层地狱,便亿亿亿年为单位,如此长期的受刑时间,可说是名符其实的万劫不复,痛苦和残酷的景象,是世人所难以想像和理解的。
第十层,牛坑地狱:这是一层为畜生申冤的地狱。凡在世之人随意诸杀牲畜,把你的快乐建立在它们的痛苦上。那么好,死后打入牛坑地狱。投入坑中,数只野牛袭来,牛角顶,牛蹄踩......(本人认为是最舒服的一层了。)另据记载,与之相反的还有名为“刀船地狱”的,未在此十八层地狱之列,后面将补充。
第十一层,石压地狱:若在世之人,产下一婴儿,无论是何原因,如婴儿天生呆傻,残疾;或是因重男轻女等原因,将婴儿溺死,抛弃。这种人死后打入石压地狱。为一方形大石池(槽),上用绳索吊一与之大小相同的巨石,将人放入池中,用斧砍断绳索......
第十二层,舂臼地狱:此狱颇为稀奇,就是人在世时,如果你浪费粮食,糟踏五谷,比如说吃剩的酒席随意倒掉,或是不喜欢吃的东西吃两口就扔掉。死后将打入舂臼地狱,放入臼内舂杀。稀奇的是如果你吃饭的时候说话,特别是脏话,秽语,骂街,死后同样打入舂臼地狱受罪。所以提醒大家,吃饭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话,特别是骂街。
第十三层,血池地狱:凡不尊敬他人,不孝敬父母,不正直,歪门邪道之人,死后将打入血池地狱。投入血池中受苦。我也不大明白,这里说凡难产,吐血,流血而死之人,死后也投入血池中受苦?
第十四层,枉死地狱:要知道,作为人身来到这个世界是非常不容易的,是阎王爷给你的机会。如果你不珍惜,去,如割脉死,服毒死,上吊死等人,激怒阎王爷,死后打入枉死牢狱。就再也别想为人了。我劝戒在世的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顽强的活下去,是懦弱的表现。特别是那些殉情的傻小子们。
第十五层,磔刑地狱:现在不多见了,不过此罪过很大。即挖坟掘墓之人,死后将打入磔刑地狱,处磔刑。
第十六层,火山地狱:这一层比较广泛,损公肥私,行贿受贿,偷鸡摸狗,抢劫钱财,放火之人,死后将打入火山地狱。被赶入火山之中活烧而不死。另外还有犯戒的和尚,道士。也被赶入火山之中。(这层应该人满为患了)
第十七层,石磨地狱:糟踏五谷,贼人小偷,贪官污吏,欺压百姓之人死后将打入石磨地狱。磨成肉酱。后重塑人身再磨!另外还有吃荤的和尚,道士皆如此。
第十八层,刀锯地狱:偷工减料,欺上瞒下,拐诱妇女儿童,买卖不公之人,死后将打入刀锯地狱。把来人衣服脱光,呈“大”字形捆绑于四根木桩之上,由裆部开始至头部,用锯锯毙。
更恐惧被关押的时间:十八地狱是以受罪时间的长短,与罪行等级轻重而排列,若随最短时间的光就居地狱之寿命而言,其一日等于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岁,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经一万岁,也就是人间一百三十五亿年,才命终出狱,逐次往后推,每一地狱各各比前一地狱,增苦二十倍,增寿一倍,到了十八地狱时,简直苦得无法形容,并也无法计算出狱的日期了。
婚姻在古代被称为昏因,除了这个古人们还有何讲究?
从古至今恋爱与婚姻就是人类两大永恒不变的主题,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流传五千多年,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姓结合”。从最原始的部落“群婚”到三妻四妾,再到现代社会约定俗成的“一夫一妻制”,既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中华文明与礼仪完善过程。
从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伊始,就为“礼仪”形成提供了天然沃土。当“礼仪”开始萌芽并经历发展与成熟期之后,最终在成为了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基础。一般认为华夏礼仪以“周”为最,“周礼”诞生之后华夏民族从蒙昧开始走向光明。
“周礼”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古代中国最为尊崇的礼仪典范,并且通过历朝历代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形成了独具华夏文明特色的“五礼”。所谓“五礼”即“吉礼、喜礼、宾礼、军礼、凶礼”,至此古代社会礼仪典范开始步入正轨。
“五礼”中的“喜礼”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婚礼”,这种礼仪作为婚姻关系合法化的标志,从西周开始建制并一直延续至今。“婚礼”作为四大人生礼仪之一,在古代社会不仅是年轻男女的个人私事,同时也是两姓家族携手联姻的大事。
1.人生礼仪之“婚”
“生、冠、婚、丧”是古代民间比较重视的四大人生礼仪,即出生、弱冠、婚姻、丧葬,几乎涵盖了整个人生旅程的各个阶段,这种习俗礼仪从西周时期就已经成型,并被当做社会发展规范一直延续至今。
《春秋左传》作者左丘明曾言:“服章之美为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也曾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两段文字记载都在反复强调一件事,服章、礼仪出现之后华夏文明也就此诞生。
2.“五礼”之一“喜礼”
“婚礼”作为古代社会“五礼”之一,从形成开始一直延续至现代社会,已经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从人类诞生并进入初级发展阶段之后,以“两性结合”为特点的原始“婚姻”,历经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发展与积淀,终于在西周时期形成“喜礼”制度。
从这一点来看人类从进入原始社会之后,历经上古部落联盟社会发展,再到夏启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基本上都没有出现过“礼仪”二字。也就是说这一系列历史阶段,都一直处于“礼仪”真空状态。
直到西周建立以及“周礼”形成之后,人们才开始有意识觉醒于“礼仪”二字。尤其是当“五礼”诞生之后让“礼仪”更加规范化,至此祭祀、冠婚、宾客、军旅、丧葬等习俗,才开始正式跨入礼俗范畴并渊源流传于后世。
3.“婚姻”又诶“昏姻”或“昏因”
“婚姻”二字自周代“五礼”开始,写入中国古代习俗礼仪制度之中。但最开始的“婚姻”却并非此二字,古代“婚姻”或为“昏姻”、“昏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与当时的婚俗,以及“造字法”都有很大关系。
据史料记载古代社会中的婚礼一般都在黄昏十分举行,这其实就是“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来源,同时也是“昏因”一词的真正起源。娶亲一方会在大约黄昏时段去女方家迎亲,而新娘子则会在此时与男方一起回到婆家。
但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婚姻”一词的起源,除了与黄昏娶亲古老习俗有很大关系之外,其实还与其他礼俗手法息息相关。汉朝郑玄曾言婚姻就是“嫁娶之礼”,或者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
而“昏姻”二字则是“昏因”的变体与发展,并最终被更具实际意义的“婚姻”二字所替代。“婚”与“姻”在历史沿袭中,之所以会替代“昏因”或者“昏姻”,除了在“喜礼”习俗中有所变更之外,同时,还将“女”字旁融入“昏因”二字之中。
从这一点来看“婚姻”二字其实,更加具备表词达意的实际内涵。在男方在“昏”时娶“女”过门,这其实才是“婚姻”二字的真正内涵。但是当“婚姻”与“喜礼”相结合之后,一种独具古代中国韵味的婚礼习俗应运而生。
男女婚姻自古以来就有两情相悦之说,但是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适婚男女,却只能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制规定下完婚。虽然不排除婚后二人因为朝夕相处而产生感情,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婚姻都会深陷苦海。
1.“三书”之礼
西周时期实行“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婚龄制。按照“五礼”之一“喜礼”习俗规定,“三书六礼”被定为古代传统婚俗礼仪。诗经《卫风·氓》中曾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这段诗文的主旨就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其实就是古代风俗礼仪的真实写照。所谓“三书”是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书,这三种极具古代婚俗象征意义的文书,在整个婚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
“聘书”专指订亲文书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于“纳吉”;“礼书”顾名思义就是在男方过礼时所用的文书,“礼书”上会明确列出礼物类目与数量;“迎书”简单说就是迎娶新娘的文书,男方在迎接新娘时需要递上“迎书”这样才算不失礼节。
2.“六礼”完备方能成婚
(1)“六礼”婚俗
而“六礼”则是指纳、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作为古代“喜礼”中的基本礼俗,在整个结婚过程中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从最开始的求婚一直到完婚都离不开“三书六礼”。
实际上“六礼”中“纳”是指请媒人去提亲,但是在提醒之前需要先准备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然后托媒人送给女方家属并静候佳音。实际上按照现代社会中的说法,“纳”习俗其实就是“求婚”。只不过要比现代社会中的求婚仪式更为隆重而已。
“六礼”中的“问名、纳吉、纳征”三礼,简单说就是男女双方互递名帖,然后找一些专门从事“卜卦”之人,请他们帮忙看一些二人生辰八字是否吻合,然后再通过迷信手法“占卜吉凶”,如果二人一切吉祥就会步入“纳征”阶段。
而所谓的“纳征”就是指“过大礼”,此时二人婚事已定男方家需要向女方家“过礼”。据《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这说明“纳征”之后就会进入“请期”和“亲迎”阶段。
(2)“六礼”中“纳征”习俗重要性
从这个礼俗规定可以看出“纳征”,在古代婚俗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作为整个古代婚姻中的关键环节,一旦进入“纳征”阶段二人婚事即可尘埃落定。作为古代汉族婚姻风俗中的重要环节,“纳征”之后的八个月作用男方就可以“亲迎”了。
据《晋书·志十一》记载:“太康八年,有司奏:婚礼纳征,大婚用玄纁束帛,加珪,马二驷。王侯玄纁束帛,加璧,乘马。大夫用玄纁束帛,加羊”。这个记载其实明确的写出了“太康”时期,古代婚礼“纳征”时的“大礼”。
可以说从西周定“五礼”开始,“喜礼”以及古代婚姻习俗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铺张浪费。从《晋书·志十一》的记载中可以得知,当时婚礼纳征所备之礼不仅特别名贵而且也十分豪华,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古代人对婚姻习俗的重视。
3.古代婚礼仪式之“贺辞”
婚姻从西周“喜礼”开始进入礼制时期,从西周一直到现代社会人们对“婚礼”依然倍加推崇。至宋代开始古代婚姻制度中又加入了“仪式”,时人结婚之时会有主婚人高声唱和:“某官以伉俪之重,加惠某官,率循典礼。有不腆之币,敢请纳征”。
同时也会有人附和:“某官贶某以重礼,某敢不拜受”。这两段婚礼仪式上的“贺辞”,不仅体现出了古代婚俗礼仪,同时也体现出了“纳征”在古代婚婚俗的重要作用。虽然现代社会早已无“纳征”之名,但却别出心裁以“礼”替之。
民国时期虽然已经逐渐摆脱古代婚俗制度的束缚,但是对于婚礼仪式却尤为重视。每当有新人结婚之时就会有主婚人念诵“贺辞”:“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这段婚礼“贺辞”不仅表达出了对新人美满婚姻祝福,同时也从侧面证实了古代婚俗礼仪的源于流传。其中,“两姓联姻,一堂缔约” 其实就是古代婚俗礼仪的核心。而“桃花灼灼”、“ 瓜瓞绵绵”则是对美好姻缘的最美祝福。
笔者认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婚姻自古以来,其实就是人类不断繁衍与延续的标志性礼俗。在古代社会婚姻并不是适婚男女的私事,它会牵涉到家族、社会关系甚至等多个层面。所以为了让“昏因”更具利用价值,古人才会在其内涵中不断增加附加值。
这其实也是古代婚俗礼仪出现的一个根本因素,适婚男女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是古代婚姻主角,但事实上在古代婚俗的束缚之下,很多人甚至从未体验过婚姻的幸福感。因为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才是古代年轻男女结婚的重要意义。
谁有算命的书籍啊,最好是关于姻缘,事业的
其实不用买书,百度一搜,各种各样的算命,也不能太相信,这是迷信,我劝你还是用行动掌握吧!祝新年快乐,求采纳!
古代的算命先生,真的会算命吗?
我们现代人对古代很多事情都非常的好奇,因为古代的一些灵异事件确实也吸引着我们。我相信大家在古代电视剧中会看到一类人,这类人肩扛一个旗杆写着算命。他们就是古代的算命先生,但是这是出自电视剧中的描写。古代的算命先生,他们算的命真的会准吗,他们是依据什么给别人算了命呢?
中国人自古就对玄幻一类的事情非常的好奇。很多人都会去探索一些事情,比如对未来的预测,对别人命运的预测,对自己命运的预测。很多人都管这个叫窥测天机。可是他们是怎么预测的,你不可否认的是有一些人真的算的特别准,而且在古代皇宫里还有一个职位观测天机的。简单点儿说,夜观星象来判断一件事是吉是凶,往往这类人算的还比较准。
其实这也是有些依据的,我们可以看一下《周易》这一本书,它里面记载了很多八卦的知识。有人说八卦是不切实际的,但是你不可否认的是八卦,他确实有一些用处,而且这些用处现在仍然用科学解释不了。科学没有发展到什么都能解释的那一天,但是他正在不断的发展,对于以前老祖宗提出来的东西,有很多人是非常好奇的。就是因为他具有神秘色,直到现在科学也没有能给出完美的解释。
古代的人有一些是真的会算命的,其实他们算命的方法没有流传下来,谁也不知道。兴许他们真的像书中描写一样,他们真的是天选之子。直到现在,算命也是一门非常小众的行业。你会发现很多地方都会有算命的,但是你不敢确定他们算的命是准的还是不准的。如果你对这方面感兴趣,你可以去看一下《周易》,那里面记载了很多的方法,可以说那个就是一部古代的哲学史,这本书非常的深奥,很多人穷极一生都在研究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