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卦与二十四节气对应表,二十四节气卦象图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一年有四季,四季有24节气,节气是农民们进行农事的参考,每一个节气都有特点,有其风俗习惯。以下分享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及相关资料。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1
1、立春: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
2、立夏: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
3、立秋: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
4、立冬: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
5、春分: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
6、秋分: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7、夏至: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
8、冬至: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
9、雨水: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
10、惊蛰: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
11、清明: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
12、谷雨: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13、小满: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
14、芒种: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
15、小暑: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
16、大暑: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
17、处暑: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18、白露: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
19、寒露: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20、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
21、小雪: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
22、大雪: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23、小寒: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
24、大寒: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扩展资料
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其是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因此被称为“太阳历”。
大约从夏朝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遵循二十四节气从事生产活动,所以其又被称为“夏历”。1972年河南伊川土门遗址出土了神农氏太阳历陶缸。历图整体作双踆乌载日,像一个大圆里面画了五只眼睛。据史学家王大有先生考证,这个图就代表了二十四节气。
今天建筑物前的装饰物华表柱,在炎帝时代是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时间、节气,并以此观测恒星的周期。早期先民也是靠这种“日晷”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并由此认识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如此看来,节气的发明最少有6000年了。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先民们总结出一套大自然运转的规律——即一个季节还可细分为六个节气,四个季节为二十四个节气。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2
1、春季
立春:公历2月3-5日交节。
雨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公历3月05-07日交节。
春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谷雨:公历4月19-21日交节。
2、夏季
立夏:公历5月05-07日交节。
小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芒种:公历6月05-07日交节。
夏至: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公历7月06-08日交节。
大暑:公历7月22-24日交节。
3、秋季
立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处暑: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公历9月07-09日交节。
秋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霜降: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4、冬季
立冬:公历11月7-8日交节。
小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冬至: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公历1月5-7日交节。
大寒:公历1月20-21日交节。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24节气也与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规律有关,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十五度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其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当今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用“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3
二十四节气表顺序
二十四节气的排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个节气是怎么排序的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
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节气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节气的传统节气知识
1.探梅
这个时候腊梅已开,红梅含苞待放,挑选有梅花的绝佳风景地,细细的游玩,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会为之清爽振奋。
2.冰戏
我国北方的每个省,人冬之后天寒地诉,冰期是十分的长久,动辄从十一月开始起,一直到次年的四月。春冬之间的时候,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都会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者是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着人前行。
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可以提供给游人玩耍,也有穿冰鞋的在冰面竞走,古代称为冰戏。《宋史》有:“故事斋宿,幸后苑,作冰戏。”《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有:“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倚晴阁杂抄》中关于北平旧时风俗,写有:“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篮酒具,铺截锐其上,轰饮冰凌中,亦足乐也。”
3.南京:吃菜饭
古代的时候,南京人对小寒有一点看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已经渐渐的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一点点的痕迹。
到了小寒的时候,老南京一般都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是很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而且非常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以是和腊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时节的时候,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的时候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这个时候,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4.羊肉汤
居民日常饮食也是比较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近年来,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在餐桌上,再现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南京人在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就好比说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如果遇到下雪的时候,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小寒养生知识
一、注意防寒保暖
小寒时节,人们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及时添加衣物,尤其是要注意头部和脚部的保暖,以免惹来疾病。出门时,头部保暖非常重要。戴顶帽子可有效防止身体的热量从头部散失。睡觉前用热水泡泡脚,搓搓脚心,能在防寒保暖的同时解除疲劳、促进睡眠。
二、进补不要盲目
虽然小寒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三、忌食生冷辛辣
冬天天气本身就很寒冷,一些生冷的食物寒性更大。在这个时候吃的话容易直接刺激胃部,使得它不正常的收缩,轻则引起食欲不振,重则还可能会导致呕吐、抵抗力降低等等。同理,辛辣的食物一样是具有强刺激性的,大量食用容易导致急性胃炎的发生
小寒养生注意事项
1、注重食补
气温较低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温热食物,为身体补充营养和能量,体质虚弱的人还可以适当食用红肉这样的高脂食物。此外,紫菜和海带等海藻类食物,也是很好的选择,它们含有丰富的铁元素,有利于血红蛋白的合成,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体的供血功能。
2、适当药补
适当进行药补,可以防御冷气的侵袭。这一方面人参、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小寒养生,健脾化痰、滋阴润肺的食物必不可少,推荐龙眼、山药、莲子、芝麻、百合等。药补需因人而异,体质偏热的人本身就容易上火,在进补时就要适量,还应注意辛辣油腻的摄入。
3、起居保暖
冬季睡眠的保证,对维持身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小寒时节更是如此,要做到避寒就应尽早入睡。夜间11点到凌晨1点之间,是一天之中最为寒冷的时候,也是最适宜的入睡时间。
二十四节气表时间表
二十四节气表时间表如下:
1、春季
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20日;惊蛰:3月5—7日;春分:3月20—22日;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1日。
2、夏季
立夏:5月5—7日;小满:5月20—22日;芒种:6月5—7日;夏至:6月21—22日;小暑:7月6—8日;大暑:7月22日—24日。
3、秋季
立秋:8月7—9日;处暑:8月22—24日;白露:9月7—9日;秋分:9月22—24日;寒露:10月8—9日;霜降:0月23—24日。
4、冬季
立冬: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23;小寒:1月5—7日;大寒:1月20—21日。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二十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请问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表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立春,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季节的更替,立春标示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雨水,标示着降雨开始,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春分,又有“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之称。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我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小满,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在北方地区这时节降雨小或无雨,另有解释小满是指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只是小满,还未完全饱满。
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农历书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夏至,是太阳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夏至这天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过后太阳高度逐日降低。但对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各地来说,夏至过后,太阳光照仍在增强。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立秋,表示自此进入了秋季。它是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
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霜降,反映的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秋燥明显的气候特征。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尚还热,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时节。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渐渐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冬季普通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
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时节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时节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
大雪,这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自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北半球各地(我国位于北半球)太阳高度逐渐升高,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对于北半球各地来说,太阳高度自此回升,太阳光逐渐增强。
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
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是在大寒节气最冷。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中国古时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已有多种版本,各地都有传唱。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以方便人们的耕种劳作。
二十四节气: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定气法”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古人十分注重“立夏”的礼俗,旧时人们在立夏时举行“迎夏”仪式,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是二十四节气里第七个节气,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是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夏字是“大”的意思,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在气候学上,日平均温度在10度以下为冬季,日平均温度在10度以上至22度以下为春季或秋季,日平均温度在22度以上为夏季。
2021 年 5 月 5 日 20时 25分,标志着进入到癸巳月。
立夏的三候为: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立夏后第一个五天蝼蝈鸣,蝼咕和蝈蝈开始鸣叫,蝼蛄俗名耕狗、拉拉蛄,地下越冬。清明后在地表活动,5月上旬~6月中旬是蝼蛄最活跃的时期。如果没有鸣叫,古人认为将有涝灾。
蝼蛄是多种地栖性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昆虫的总称,俗名耕狗、拉拉蛄、等,蝼蛄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各地,此类昆虫身体梭形,前足为特殊的开掘足,雌性缺产卵器,雄性外生殖结构简单,雌雄可通过翅脉识别(雄性覆翅具发声结构)。
蝼蛄也是一味中药,它的药性质,性味咸,寒。入胃、膀胱经。功能利水通便。可用于治疗水肿、石淋、小便不利、瘰疬、臃肿恶疮等。
蝼蛄在民间还有很强大的食用,主要油炸为主,撕去短翅膀,下油锅炸至金黄,撒上细盐。带有一点点泥土味道,口感脆,没什么昆虫特别味道,可能蛋白质不多,和蚕、马蜂、竹虫的味道差不多。
一候的植物:稠李,落叶乔木,蔷薇目蔷薇科稠李属植物,花期四月到五月。
北亚、北欧均有分布,耐寒性强。春观其花,秋观红叶和果实,是良好观赏树。叶子可入药,有镇咳祛痰之功效。果含蛋白质,糖等,可鲜食或加工。还是优质木材和蜜源植物。
第二个五天蚯蚓出,天气热了,地气足了,蚯蚓从地里爬出了地面。蚯蚓没有按时爬出来,古人认为后宫宠妃谋害皇后。
蚯蚓别称:地龙、曲鳝等,环节动物属爬行种动物,有“生态系统工程师”的美称。
蚯蚓是分解者,对于人类来说,它可以分解掉人类生产的有机垃圾,使其变成无机物,供植物等利用。
蚯蚓还可以作饲料、食品和药材,对人类的益处很大。
二候的植物:钝叶杜鹃,又名石岩,常绿灌木,花期三月到五月。原产日本,耐热不耐寒。观赏植物,是做花篱和盆景的优良材料。
第三个五天王瓜生,别名钩、藈菇《尔雅》性味苦,性寒,入心、肾经。天气热时,瓜开始长出来,如果王瓜没有按时长出,意味着贵族将会受贫。
王瓜是葫芦科栝楼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它主要生长于山坡疏林中或灌丛中,在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均有分布。
王瓜的主要功效有:清热,生津,消瘀,通乳。主治消渴,黄疸,噎膈反胃,经闭,乳汁不通,痈肿,慢性咽喉炎。
三候的植物:泡桐,又名白花泡桐。原产于中国,喜光,较耐阴,喜温暖气候,耐寒性不强。落叶乔木,三月到四月先叶开放,速生树种,春天白花满树,花、叶、果根均可入药,木材可以制造家具、乐器和造制纸的良好材料。
药用上,古时对药用也有记载,如《本草纲目》(1578年)记述:“桐叶……主恶蚀疮著阴,皮主五痔,杀三虫。花主傅猪疮,消肿生发。”医学上发现泡桐的叶、花、木材有消炎、止咳、利尿、降压等功效。
立夏的民俗:
一、迎夏
帝王会引领大臣到郊外,穿红衣坐红车,迎接夏天。
二、斗蛋或者吃蛋
三、吃豆饭
将豌豆和糯米蒸饭吃或者是将五豆(红豆、黄豆、青豆、黑豆、绿豆)和糯米一起蒸饭吃。
四、称秤
大家在立夏这天,称秤,一边称一边说些吉祥话,寓意着祝福。
五、疰(zhu)夏绳
将五线系在小孩手腕上,寓意消灾避难。
六、忌坐门槛
在古代时,门槛都是大木头做的,门槛因为埋在土上,夏天地气上升,门槛上湿气重,所以不能坐。同时,有句俗语:“夏不坐石,冬不坐木”。也是同理,在这些季节里,木和石的湿寒很容易进入体内。
立夏需要注意的衣食住行及事项:
一、衣
天气渐暖已经进入夏季,我们需要注意防晒,同时需要注意天气的变化,适时增减衣物。
二、食
在中医五行学说里,心属火,心主血,心最喜欢的颜色是红色。因此夏季养心最好吃些赤色食物。
夏季正好是各种绿色蔬菜上市时,木生火,可以吃绿色蔬菜,多食果蔬,增加维生素的摄取。
也可以多食:桂圆粥(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适用于劳伤心脾、思虑过度、身体瘦弱)
荷叶粥(荷叶1张、粳米100克)
三白饮(白茅根50克、白木耳15克、白糖10克,代茶喝)
三豆饮(绿豆100克、赤豆50克、白扁豆30克、煮烂代茶饮)
三黄饮(黄豆50克煮熟、黄瓜、蜂蜜)
四君子汤(健脾补气)
三、住
夏季多开窗通风,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家里多摆放些鲜花,让我们的心情愉快。
也可以点一些薰香,夏季蚊虫多,除了防蚊虫,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心情舒畅,心安于夏。
四、行
夏天的繁盛的季节,运动是非常适合的,各种运动都可以,运动中需要注意适量为好。
大家要晚睡早起有助于健康。我们感应天地的按排,珍惜时间,多多利用白天的时间。让我们如同草木一样繁盛起来。
五、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
立夏时节,阳气升腾,温差变化大,老年人应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感冒的发生。夏主心,心为君主之官,心主喜,喜欢喜悦快乐的情绪,加上上半年为阳气生发之时,要抒发助阳气为主,让心情愉悦,如遇不开心之事,可以到发泄出来,不要压在心里。
这个节气正好听一曲古琴曲《石上流泉》,正好应了这个节景。正如曲名一样,初夏的清泉,潺潺流过清青石上,青石上流清泉,让我们心头清凉安舒。
石上流泉初见于明代的《琴谱正传》。存谱为八段。关于它的作者,有伯牙或刘涓子等说法,并不可信。乐曲表现了碧涧泠泠、枕流漱石的意趣。
二十四节气代表的是气候变化、降水量变化,而易经六十四卦代表的是自然规律的总结,按照上古时候人们的想法,两者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甚至有对应关系,我们可以从每一种节气中对照查找出某些卦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与六十四卦之间的联系。
立夏对应的卦是:既济卦、益卦,这两个卦都是上卦。
既济卦:坎为水,离为火,水火相交,水在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大功告成。既,已经;济,成也。既济就是事情已经成功,但终将发生变故。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既济卦》象征成功:此时功德完满,连柔小者都亨通顺利,有利于坚守正道;开始时是吉祥的,但如有不慎,终久必导致混乱。
益卦:利于有所前往,利于涉越大河。
从卦象看,风骤则雷迅,雷激则风烈,两相助益,所以卦名为“益”。从卦义看,损上益下,益下则本固,实际上是下益上亦益,所以卦名为“益”。益卦上体为巽,巽为木,木可济川,所以言“利涉大川”。
卦辞言“利往”,又言“利涉”,意在告诫在主动争取可获益的情况,若有济变之机,便当奋力以求,不可坐失良机。
立夏是一个万物当立的节气,一年之中最为繁荣的节气,我们做人做事应上天的按排,珍惜时光好好努力。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为什么南北阴阳相反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为什么南北阴阳相反
六十四卦方圆图
古代流传下来一张六十四卦方圆图,传说乃宋朝易学家邵雍所创,邵雍根据先天八卦的阴阳之理,将六十四卦按照一定规律画成方圆图,由于邵雍的名气很大,所以,古今研究此图的学者不计其数,观点各异。有些学者将此图吹得很神,有的人说,包含了整个宇宙的规律,可以推演出宇宙大爆炸;有的人说,可以推演出地球的终极寿命;有的人说,有了这张图、其它所有的预测方法都可以扔掉,等等。
(邵雍六十四卦方圆图,箭头为子午线)
此图是根据“阴阳对立又统一”的原则绘制的,六十四卦中的每个卦都有相对应的‘错卦’,(错卦即阴阳相反),如果画三十二条直径将六十四卦连接起来,则每条直径所对应的两个卦互为错卦,这一点倒是与先天八卦的阴阳之理相符。
(直径线条画得浅,请仔细看)
不管是圆图还是方图,都是按照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顺序排列的,方图比较简单,一目了然,就是从下往上、从右往左逆排,始终朝一个方向,而圆图则分左旋右旋。
下卦是按照先天八卦的顺序排列的,只是每个卦要连续排八次,因为上卦有八次变化,圆图从乾卦到震卦左旋,共三十二卦,从姤卦到坤卦右旋,共三十二卦。
(先天八卦,1代表阳0代表阴)
关于方圆图的方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乾坤二卦应该与南北子午线对正,与先天八卦一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方圆图自古就没有与子午线对正,应该是包含有宇宙秘密。
其实这里没有秘密,古图没有与子午线对正的原因,是因为宋朝的印刷品粗糙,图太小、则卦图看不清,图太大、则一页纸印不下,所以,古人将方圆图分成两半,印在两页纸上,如果按照子午线分开,则乾坤二卦必然被切割成两半,为了保持卦图完整,古人将圆图向左旋转2.8125度。
(南北子午线)
那么,方圆图究竟该不该对正子午线呢?其实,对不对正都没关系,因为方图与圆图并没有太多联系,放在一起只是排版美观,如果与子午线对正,则东南西北四方各自的十六卦不完整,偏离的话,还可以表示乾卦统领左边三十二卦,坤卦统领右边三十二卦,因为左边为阳、右边为阴,但这个说法比较牵强,因为,先天八卦与子午线是对正的,乾卦同样统领左、坤卦同样统领右。
在宋朝以前,六十四卦并没有方圆图,《周易》书中有一个六十四卦的卦序,邵雍认为不合理,现在市面上有多种方圆图,有的将《周易》卦序画成方圆图,有的将京房五行八宫画成方圆图,有的将子午线对正或者是不对正,有的则是自创,不过,只有邵雍的方圆图才是主流。
(京房五行八宫方圆图)
方圆图被吹嘘一千年了,结果没有实际用途,现代学者又发明用此图进行预测,比如测行人失踪的方向等,先求得一个卦,然后在方图中找到这个卦,再根据此卦与周围的卦之关系来判断,笔者以为此方法不靠谱,因为此图不具备这个功能,只能用来研究六十四卦的内部结构。我们常见的八卦图,是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图研创的简易图.后来人们在这个图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定义,专为占卦而用,就演义成了伏羲八卦图.八卦图的前身简易图,是指导人们怎样治理自然和顺应自然及了解自然的一种工具,也是指导人们生活进行生产、猎捕、处世的工具.后来人们用占卜,在这个图上又有了很多发明和创意,在民间广为流传说是伏羲八卦图.
古代戈意图案.《太平御览》:“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以“—”为阳,以“--”为阴,组成八卦: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离为火、兑为泽,以类万物之情.八卦分据八方,中绘太极之图.《易传》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和“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八卦最初是上古人们记事的符号,后被用为卜筮符号.古代常用八卦图作为除凶避灾的吉祥图案.
八卦的“卦”,是一个会意字,从圭从卜.圭,指土圭,开始以泥作成土柱测日影.卜,测度之意..立八圭测日影,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这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多是记述日影变化的专门符号.爻有阴阳两类,阳爻表示阳光,阴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的天部,包括整个天体运行和气象变化,这些星象之学,古称天文.地部指观测日影来计算年周期的方法,用地之理了解生长化收藏的全过程.人部指把天文、地理和人事结合,以便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中一横叫二爻,上一横叫三爻.
八卦代表八种基本物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总称为经卦,由八个经卦中的两个为一组的排列组合,则构成六十四卦.
先天八卦讲对峙,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类物象分为四组,以说明它的阴阳对峙关系.《周易·说卦传》中将乾坤两卦对峙,称为天地定位;震巽两卦对峙,称为雷风相薄;艮兑两卦相对,称为山泽通气;坎离两卦相对,称为水火不相射以表示,这些不同事物之间的对峙.按上述峙图式的内容,先天八卦可分为三个周期:
第一周期:从坤卦左行,表示冬至一阳初生,起于北方;从乾卦右行,表示夏至一阴初生,起于南方,本周期指的先天八卦图的最内圈,即由卦的初爻组成.这一寒一暑,表示太阳在一年的周期运动.
第二周期:由卦之中爻组成,半圈阳爻表示白昼太阳从东方升起,经南天而到西方;半圈阴爻表示太阳落山后的黑夜,这是记太阳运行一日的周期图象.
第三周期:由卦之上爻组成,半圈阴爻表示月亮运行的上半月,即朔;半圈阳爻表示月亮运行的下半月,是为弦.由此可见,这一图象是统一年月日时周期.
[编辑本段]【后天八卦图】
后天八讲流行,形容周期循环,如水流行,用以表示阴阳的依存与互根,五行的母子相生.后天图是从四时的推移,万物的生长收藏得出的规律.
从《周易·说卦传》中可以看出,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周天360日有奇,八卦用事各主45日,其转换点就表现在四正四偶的八节上,这就构成了按顺时针方向运转的后天八卦图.
每卦有三爻,三而八之,即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于此可见这些卦图的实质了.
宋代朱熹写了一首歌诀帮助儿童来记住八卦的符号: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六十四卦
上面讲的这个八个卦,又叫八经卦。经,就是经纬的经,表示最根本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八个卦是基本单位。
既然有基本单位,那就有衍生单位,这就是六十四重卦。重卦,就是把把个基本卦两两重叠,而衍生出了六十四种组合方式或者说是六十四个类别,这新生的六十四卦,故而又叫别卦。
六十四卦排序古来就有很多种,每种都反映了一种理念。我们先来看通行的卦序版本:如图。
为了记忆方便呢,宋代的朱熹编了一首《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bì ,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kuí ,
蹇 jiǎn 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现在通行本周易就是根据这个卦序来解说爻辞的。但是这个卦序对于我们现在的六爻占卜体系来说用处是不大的,建议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不用背诵此卦序。
与占卜关系直接的是另一种卦序,叫做八宫卦序,如图。
这幅图之所以与六爻占卜体系关注重大,是因为我们将来要根据这个宫位图来确定一个六爻卦的五行属性。
比如乾宫的五行属金,那么他这一宫里的八个卦的五行都就属金了。同理,坎宫里面这八个卦的五行属性就都是水了,震宫里的八个卦五行属性都就属木了,等等等等以此类推,都是这么个道理。那位说,这要干什么?现在呢您就先记住这一点就行了,将来用到的时候您就明白了。
有朋友又问了,八个宫里的卦是怎么来的呢?或者说这么安排是个什么原理呢?他的排列规则是根据京房十六卦变而来的。咱们一乾宫为例。
乾卦六爻,初爻变就是天风姤卦。
再往上二爻变,就是天山遁卦。
再往上三爻变,就是天地否卦。
再往上四爻变,就是风地观卦。那位说,爻变不是不能突破地三爻吗?是的,那是在三爻卦的情况下,现在是六爻卦,那就得以六爻为整体为全局来看。
再往上五爻变,就是山地剥卦。
下一步再变,就不能变第六爻了。要往回往下变。那就是火地晋卦了。
至此,我都好理解。但是下一步很多朋友可能就看不明白了。为什么乾宫最后一卦就成了火天大有了呢?这还得从六爻十六卦变说起。如图。
这幅图上的骸骨、棺椁、冢墓等等是怎么回事儿,现在咱们先不展开,等后面学会排卦后,咱们再来说。重点要说两点。
一,绝命卦。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这个我们还得返回到前面,把那个洛书卦图拿过来。从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乾离、坤坎、震兑、巽艮是两两相对的位置,这种状态在易理上叫做对冲,寓意是相对立的两种状态。所以古人对于绝命卦给出的解读是:事多反复,为人孤独,不谐于俗。啥意思?通俗地说,就是互不兼容呗。
二,游魂卦和归魂卦。
乾卦的第十变就成了绝命卦离卦了。这就是易理“用九”的原则,超过九变,卦就会出现相对宫位的卦,乾卦的相对宫位就是这个离卦。也就是说这个第九变是一个分界点,以前的还属于本宫,以后的就不属于了。
但是我们又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第十变之前,有两卦与其他宫位相重合了,这就是火山旅卦和火风鼎卦,那么我们就不再把这两卦视作乾宫的嫡系部队了。
这样乾宫的嫡系部队就只有八个卦了,分别是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而在旅、鼎二卦前后的火地晋和火天大有两卦就并称作游魂卦和归魂卦了。就好像一个人叛变一样,在火地晋的位置心思就动摇了。到了火山旅的时候就跑出去了,到火风鼎的时候又要往回跑,到火天大有的时候,又跑回来了。
所以,游魂卦和归魂卦,虽然都还属于本宫嫡系部队,但是他们心思都不在本地、本宫位,都有摇摆不定的意思,用一句俗话形容比较贴切,那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要记住,将来断卦的时候会用到。就比如你想要出门旅游,想要占卜出门是否安全。如果遇到归魂卦,出门是否安全就先不要考虑,要先考虑很可能会因为其他事情束缚你的心思而去不了。当然最终决定因素还得看卦象里面的爻变情况。
而这个八宫卦序表,我们也得记住。我总结了这么个记忆方法。
乾宫八宫: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总结这么句:
天狗遁,不干不净,大有可为。不干不净谐音“否观剥晋”。
坎宫八卦: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
总结为:屯水节,挤挤隔风,明易湿。屯字挪到句首,成屯水节,因为有个著名的泼水节嘛。
艮宫八卦: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
总结为:山火喷,大畜(chù)损,李逵终不见。意思是山火喷射,大个的畜生都受到了损失,但是旁边的李逵就是视而不见。
震宫八卦: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
总结为:雷雨天,解横绳于井台,大过随身。意思是雷雨天在井边玩绳子,是有大过错的。
巽宫八卦: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
总结为:小畜家人益,勿忘这一股。意思是,平时要养成积蓄小钱的习惯,这样对家人是有益的,不要忘了这一桩事儿。
离宫八卦: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
总结为:火驴顶飞机,梦幻送同人。意思是一头火驴头顶一架飞机,梦想着送人们旅行。
坤宫八卦: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总结为:伏林泰,大壮,怪脾气。意思是伏尔泰有个兄弟叫伏林泰,长得个高又强壮,还有怪脾气。
兑宫八卦: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
总结为;吃口脆咸菜,牵过小妹手。
以上是我的一个记忆方法,仅供大家参考,您也可以自己总结适合自己记忆的方式,总之一点,那就是必须得达到一看某卦就得知道是某宫的卦才行。
下面咱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这幅图的排卦规则是这样的。
咱们先说这个内部的方图:从右下角乾卦起,分别向上和向左,按照“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样的顺序重卦。向上这一组,上卦为乾一直不变,下卦分别重“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向左这一组,下卦为乾一直不变,上卦分别重“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图上出现的那八个三爻经卦,其实也应该是六爻卦,但是为了显示其在横竖交叉位置的特殊性,故而标注成了三爻卦。
举例说明一下,比如那个三爻兑卦吧。他的横行是下卦兑卦不变,上卦从右向左逐一重的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他的竖行呢?上卦兑卦不变,下卦从下向上分别重的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再说外圈儿的圆图:外圈儿的圆图从上端开始排乾卦。逆时针旋转,从右向左先排中心方阵的最下一行,排完后接着排下数第二行,依然是从右向左。一直排到复卦后,先天八卦图的阳仪“乾兑离震”就算排完了。
再从上端乾卦的右侧顺时针排“巽坎艮坤”系列。从巽卦一行最右侧姤卦开始,从右向左依次排列。直到坤卦排完。
关于此图的来历还有这么一段故事。那就是此图最早也追述到是陈抟传出的,陈抟传给了一个叫穆修的,穆修又传给了李之才,李之才又传给了邵雍。但史料显示,邵雍只是得到了一张干巴巴的图,至于此图要表达的意义却是一无所得。所以邵雍“多其所自得者”,也就是其中的道理,都是他自己参悟出来的,据此写出了《皇极经世》一书。
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疑问了,那就是邵雍自悟的这些东西,全对吗?还是有一部分对、有一部分错?哪一部分对?哪一部分错?这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我在这里提这个疑问,丝毫没有对先贤不敬之意,而是希望咱们在研究学问的时候,都要带着怀疑的目标去研究,不要古人、名人,更不能盲从任何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