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卜祭祀是什么意思,中国占卜师被称为什么

先秦祷疾仪式中占卜、祭祷、祝词分别有什么要求?

占卜的时候一定要说得委婉一点,祭祷的时候一定要说的更加深入一点,祝词一定要说得直白一点。

祭祀是什么?

祭祀,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高地位,尤其是古代中国。所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品的选择是祭祀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孝经》疏曰:“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礼者,似也,谓祀者似将见先人也。”而祭品是实现“人神相通”的重要道具。

古代祭祀中,动物类的祭品统称“牺牲”。“牺”指动物的毛色纯,“牲”指动物的完整无缺。“三牲”特指由牛、羊、豕(猪)这三种“牺牲”组成的祭品,往往用在祭祀天地和祖先等比较庄严隆重的祭典中。由于在祭祀之前,必须将牲畜在栏圈中畜养一段时间,所以经过畜养的“三牲”称为“牢”。春秋以后,牛、羊、豕三牲兼用称“太牢”(也叫大牢),是最高等级的祭献;仅用羊、豕二牲称“少牢’(也叫小牢);牛羊豕中单独用一牲称“特”。

祭祀用的“三牲”必须通过严格的占卜挑选和精心的饲养,在有些特别重大的祭典中,祭牲在祭祀前三个月就要在栏圈内专门喂养,而且非常讲究“牺牲”的毛色纯正和身体完整。《春秋·宣公三年》载:“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春秋·成公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牛角,乃免牛。”“郊”就是“祭天”,文中的意思就是说,祭天用的牛,必须经过占卜来确定,如果在圈养的过程中,哪怕是牛角和牛口有了小伤,也要“改卜”更换,如果更换的牛死了或又伤了,则宁愿“不郊”,也不敢用有瑕疵的牛来祭祀。被挑选出来圈养的“三牲”,由于它们是用来供祖先和天地享用的,所以其地位非常高。平时必被穿上绣有图集的“衣服”,《史记·老庄列传》载:“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同时古籍中“君式齐牛”、“国君下齐牛”等记载,说明即使国君见到它们,也要对其致敬。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天、地、祖先怀有怎样的崇敬之情。

古代中国严格的等级制度,也显现在祭祀活动中。具体到祭品,则表现在对“牺牲”的选用和“分胙”上。根据周代礼仪,帝王、诸侯致祭宗庙,牛、羊、豕全备,用“太牢”,卿大夫致祭宗庙,用“少牢”,不得僭越。《礼器》上也说,大夫以上祭祀用“太牢”叫做“礼”,士祭祀用“太牢”就是“无礼”,这叫做“攘”。同时,应该有的礼数没有达到也不行,齐国的晏仲平祭祀自己的祖先,做祭品的猪腿小到了盖不住豆,穿着洗过的旧衣服参加朝会,君子说他太小气,称之为“隘”。“胙”指的是祭品中的祭肉,“分胙”就是分食祭肉。古人认为,祭祀用的“牺牲”可以通神,神灵和祖先享用之后,会把福祉寄寓在牲体之中。分食这些牲体,就会得到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分胙”由主祭者来掌握,既要求平均,又要根据等级尊卑确定受“胙”的次序和享用的部位。

在具体的祭祀中,不同朝代对祭牲的毛色和部位有不同的喜好。《礼记·明堂位》云:“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夏后氏祭心,殷祭肝。”说明夏朝祭祀喜欢用黑色的祭牲,且爱用动物的心;商朝祭祀喜欢白色的公牛,且爱用动物的肝。而在周代天子祭天时,祭牲用骍,即黄赤色的牛。献牲时,天子要亲自牵牲。进入庙门,把牲系在石碑上。卿大夫坦开衣服宰牛,先取牛毛,以耳部的毛为好。再以鸾刀剖开牛腹,取出血和肠子间的脂肪,然后退下。等到生肉和熟肉都献上之后,天子才退下,以示对天的恭敬。同时,在不同的祭典中,对祭牲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比如,祭地时要把赤色小牛埋在坛下,祭四时之神时要把羊、豕埋在泰昭坛下等等。此外,对祭牲的生熟也非常讲究,一般来说,祭天用牲血,祭自然之神用生肉,祭祖先则用熟肉。但祭祀初祖则要用生肉,因为初祖生活在上古,而上古不熟食。

“三献”之礼,即三次进酒的意思,分为初献爵、亚献爵和终献爵。“三献”之礼是一项非常隆重的仪式。仪式开始前,要击鼓奏乐,主祭者要将手净、擦干。然后行初献爵礼,要在供桌上摆放筷子、盏碟等餐具。众人行三跪九叩之礼。叩首复位后,要读祝文。清代礼部颁发全国统一的《祝文》是:“维神迹著两垣,枢环北极。六匡丽曜,协昌运之光华;累代垂灵,为人文之主宰。扶正久彰夫感召,荐馨宜致其尊崇。兹届仲春、秋,用昭时祭。尚其歆格,鉴此精虔。尚飨!”读完祝文后,行亚献爵礼,上羹饭与肉等食物。众人再三跪九叩。终献爵时,上菜蔬、果品等时令食品。众人第三次行三跪九叩之礼。每次进献都要上香。三献完毕后,大家分食供品。

“祭祀”是什么 意思?

意思:〈动〉旧时习俗,陈设供品向祖先或神佛等致礼,表示尊崇并祈求护佑。

祭祀是什么意思?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把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

商朝占卜,以鬼神治国创造了哪些东西?

在商朝的遗址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商朝遗迹和甲骨文,而甲骨文大多是用来占卜的卜辞,这些卜辞记载了大量的商时历史,其中就有记载“武丁封子子宋於宋”的甲骨卜辞,这表明至少在武丁帝时分封就已出现。商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占卜,以鬼神治国的时代,众多文献记载商民信占卜鬼神之事,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都要占卜。

鬼神崇拜是商民的特点,具体起源不得而知,但由于鬼神崇拜,喜好占卜创造出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因为商民鬼神,巫师就要让鬼神可以显现,占卜是最能体现鬼神显现又最简单的方式,占卜就得以流行开来。

占卜的首要问题是怎么可以让巫师一目了然的知道结果,并且不让别人怀疑巫师的自我加工而相信是真的鬼神的意思。用历史事件或者发生过的事情来断定吉凶是最浅显和最让人信服的方式,于是记载历史事件就开始了。记载新的历史事件就需要一直创造文字,甲骨文也就越来越丰富。反之也一样成立,巫师用最早的文字记载历史事件来给商民占卜,慢慢成为了鬼神流行。

占卜越到后面越复杂,因为随着历史事件的增多,吉凶就越发的多样性,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祭祀鬼神也就出现了。商朝时由于处于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不足,牛羊等等用来祭祀的牲畜也可以用来促进生产和食力,而奴隶却要消耗粮食,同时奴隶也可以通过战争来补充,所以以人祭鬼神大行其道。安阳殷墟出土了众多的活人祭祀坑穴,同时出土的还有众多的活人殉葬坑穴。这是由活人祭祀鬼神而来。以人祭鬼神并且得到接受(因为没有反对所以是接受),那是否意味着以活人殉葬可以成为鬼神?即使不能成为鬼神带着众多活人殉葬也可以受到鬼神的照顾。这种想法只要有万一的可能也会被实行,而商朝更是一个鬼神治国的国家,这种想法极其诱惑,活人殉葬也就流行了起来。

但是人祭和人殉对于奴隶的需求就变大了,于是商朝就积极的向外扩张以获得奴隶。商朝的主要对手是东夷。

商朝的王国与巫卜家族,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为商王占卜的究竟是何人...

商朝的王国与巫卜家族是密不可分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