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三界五行指的是什么,三界和五行指的都是什么
三界五行具体解释?
三界五行,是佛教用语三界和五行的简略说法。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欲界再分三界: 天界:天道、阿修罗道(鬼神道) 人界:人道、畜生道 地界:饿鬼道、地狱道 色界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 初禅天:不需分段食,故无鼻、舌两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有喜爱而与“意识”相应,有乐受而与三识“眼、耳、鼻”相应。 二禅天:只有第六识,但比较不稳定,会动念。 三禅天:只有第六识,比较稳定,不会动念。 四禅天:只有第七识。 无色界无色界,梵语a^ru^pya-dha^tu,巴利语aru^pa-dha^tu。又作无色天、无色行天。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即指超越物质(色)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 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属于无色界。要离开欲界才能进入色界,离开色界才能进入无色界。能离开三界,又能入三界,这是解脱者于三界出入自在。住居于禅定、而只存识心,谓之无色界。但即使四禅八定(世间定)具足者,其修禅仍依缘而有迎、拒之心,未能如修出世间定者一般涅盘从而解脱一切诸苦烦恼。 编辑本段道教解释三界“三界”指天,地,人三界。 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总的来说,道教的思想中“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认为在“三界”和“五行”这个范围里是有生有死,不如意的,跳出三界五行就是要脱离这个范围,不受这个范围约束,可以自由自在,长生不老。 编辑本段仙学解释三界“三界”一为欲界,二为色界,三为无色界,三界在人身中,炼精者可超欲界,炼炁者可超色界,炼神者可超无色界。 五行有两种说法,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2.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圣行是指菩萨修习戒定慧三业;梵行是指菩萨以清净心去运用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萨顺着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婴儿行之婴儿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萨以慈悲之心,示现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婴儿行;病行是菩萨为度众生,以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同受烦恼与病苦。
佛家三界是指哪三界,五行是指哪五行?
欲界 色界 无色界 佛教不讲五行 讲四大 地 水 火 风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什么是“三界”?什么是“五行”。“四大皆...
三界就是佛教所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五行就是道教所说的金、木、水、火、土。 三界和五行在中国的泛指人的一生受到束缚的自然规律,如生死,烦恼、痛苦,轮回,报应等。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着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着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会、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蜀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从水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质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于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乍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第六的涅盘境界不再轮回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国大物象的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只是五蕴中的一蕴而已。 甚么又叫做五蕴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 关于五蕴的内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绍,因为五蕴是个很大的题目,我们只能在此说一句: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时,我们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业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所以,佛教不仅不是唯物论者,倒是唯识论者。
"三界"与"五行"分别是什么?都有什么人物不在此列?
三界指天,地,人三界,传说各个界都有主管。据说分别是玉皇、阎王、和人间的君主。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构成这三种世界的基础物质,几种物质之间互相生克,缺一不可,包括人身也需要这几种物质特性的物质构成。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身在三界之中,但是不受这种基础规律的制约。脱离这些物质规律的生克规律,不受控制和约束!包括各界的主管。
三界五行具体解释?
三界五行,是佛教用语三界和五行的简略说法。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欲界再分三界: 天界:天道、阿修罗道(鬼神道) 人界:人道、畜生道 地界:饿鬼道、地狱道 色界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 初禅天:不需分段食,故无鼻、舌两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有喜爱而与“意识”相应,有乐受而与三识“眼、耳、鼻”相应。 二禅天:只有第六识,但比较不稳定,会动念。 三禅天:只有第六识,比较稳定,不会动念。 四禅天:只有第七识。 无色界无色界,梵语a^ru^pya-dha^tu,巴利语aru^pa-dha^tu。又作无色天、无色行天。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即指超越物质(色)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 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属于无色界。要离开欲界才能进入色界,离开色界才能进入无色界。能离开三界,又能入三界,这是解脱者于三界出入自在。住居于禅定、而只存识心,谓之无色界。但即使四禅八定(世间定)具足者,其修禅仍依缘而有迎、拒之心,未能如修出世间定者一般涅盘从而解脱一切诸苦烦恼。 编辑本段道教解释三界“三界”指天,地,人三界。 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总的来说,道教的思想中“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认为在“三界”和“五行”这个范围里是有生有死,不如意的,跳出三界五行就是要脱离这个范围,不受这个范围约束,可以自由自在,长生不老。 编辑本段仙学解释三界“三界”一为欲界,二为色界,三为无色界,三界在人身中,炼精者可超欲界,炼炁者可超色界,炼神者可超无色界。 五行有两种说法,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2.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圣行是指菩萨修习戒定慧三业;梵行是指菩萨以清净心去运用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萨顺着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婴儿行之婴儿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萨以慈悲之心,示现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婴儿行;病行是菩萨为度众生,以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同受烦恼与病苦。
《西游记》中三界指的是哪三界?五行又是什么?
三个不同等级的宇宙空间,通常可认为是凡界、仙界、神界
五行 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