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名取字的依据,古人取名字的讲究
中国古人名字里的字是如何取得的?有什么讲究?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远相近
古代取名和取字都有什么样的标准?名和字一样吗?
对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名字来说是一个词,但是在我们的中国古代,名和字其实是分开的,完全就是两回事,名就是一个人的大名,而对于字是成年之后由父亲母亲或是老师给取得。
在古代,古人小孩出生三个月之后,由他的父亲给他取一个名,叫作乳名或者是叫作幼名,等到他长大以后,进入了社会,因为要有称呼了,别人称呼他,就不能称名,这就还需要一个尊称,并且还需要一个字,具体来说的话,是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女子是十五岁行“及笄礼”,这些也都是成人礼。 那么这就在成人礼的仪式上就要由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辈或者是一些当地的贤人给取一个字,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这个字我们也是经常说表字什么什么,但是这个名和字虽然在意义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之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
对于取名字的标准,比方说,诸葛亮,字孔明,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这种关系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近的,相承的,相延的,相补的,甚至是相反的等等。相反的就有,比如说,韩愈,字退之,对于韩愈中的愈是前进的意思,但是呢这个退字就是恰好相反的,所以就有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在这就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对于古人的自称,只能称名,而不能称字,比方说,刘备,他只能说备怎么样怎么样,不而不能说玄德我在怎么样怎么样。
平辈或者是一些关系一般的人,长辈对于他的称呼只能称字,比如曹操称刘备就只能称玄德,在古代,直呼其名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我们常说的指名道姓就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不管男子有字,女子也是有字的。
古代人的字都是怎么取的?
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
《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
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
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子名“丘”,因为他生下后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
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
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
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
古人的名字中,流淌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托。
|古人取“字”有讲究|
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1-2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说起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1、并列,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
再比如,孟轲,字子舆。轲、舆在汉语中都表示车的意思。
2、辅助,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比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3、矛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4、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
古人取字有什么讲究?
古人起名取字,方式多种多样,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种。
扣合式:名与字扣合严密,共同表示一个深刻内容。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而为“平原”。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扣合为“巩固”。
并列式:名与字是等同事物或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孟子,名轲,字子舆,
“轲”与“舆”都同车有关系。东汉文学家王充,字仲任,“充”与“任”属性相同。
注释式:名与字有互相注释的作用,使道理讲得透切。东晋葛洪,字雅川,
有“大川洪涛”之意,寓有履行常规惯例,遵循和师法先贤道德规范之意,表达了远大的志向。
同用式: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明冯梦龙,字犹龙,同用一个“龙”字。
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字玄玉,同用一个“玉”字。
相对式:名与字对立相匹,对照强烈。南宋哲学家朱熹,字无晦,“熹”同“晦”明暗相对。现代戏剧家洪深,字浅哉,“深”同“浅”相对。
因果式:名与字互为因果,揭示出事物的规律。南宋辛弃疾,字幼安,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康。元朝马致远,字千里,骏马奔驰可致千里之意。
推导式:以其名而推其字,反之亦然。如唐张九龄,字子寿,“九龄”正属“童子之寿”也。唐李贺,字长吉,吉宿长临,正应庆贺。
呼应式:名与字互相呼应,揭示出意义。如东晋郭璞,字景纯,正是“璞玉”同“纯良”呼应。清孔尚任,字举重,“任”同“重”呼应,寓有“任重道远”之意。
仿照式:名字仿效前人,互为使用。南宋陆游,字务观,其名字仿效了北宋
词人秦观,字少游。西汉司马相如因慕战国蔺相如,把小名“尤子”改为“相如”。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为什么有了名,还要取字呢?《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孔颖达为《礼记·檀弓》的“幼名,冠字”作注说:“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就是说,这是出于尊重的需要,出于“为长者讳”的需要。
古人先名而后字,因此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即字与名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白虎通义·姓名》:“旁(傍)其名为之字者,闻其名即知其字,闻其字即知其名,若名赐字子贡,名鲤字伯鱼。”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可以是语义方面的,也可以是字形方面的,这就是汉语汉字对名字的影响。
名与字在语义方面的联系有很多类型。有的字和名是同义词,如宰予,字子我,“予”、“我”同义;许慎,字叔重,“慎”与“重”同义;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褚遂良,字登善,“良”与“善”同义。有的字和名是反义词,如韩愈,字退之,“愈”与“退”反义;赵孟頫,字子昂,“頫”与“昂”反义。有的字与名具有联想关系,如冉有,字子求,须“求”才“有”;赵云,字子龙,“龙”由“云”生。有的字与是同类关系,如孔鲤,字伯鱼,“鲤”是“鱼”类,郑樵,字渔仲,“樵”夫与“渔”翁为侣。
字与名在字形方面也有联系,古时有所谓“由名省形制字”的方法,就是离析“名”的字形而得“字”。如秦桧,字会之,“会”为“桧”的一个组成部分;姚椿,字“春木”,“春木”是对“椿”的离析;毛奇龄的字很多,有两生、大可、齐于、于、初晴、晚晴、老晴等,其中“大可”是对“奇”的离析。
因为姓名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人们取名时,往往又据姓而取。有的是取语义方面的联系,《唐书·魏征传》有“云朝霞”,《五代史·伶官传》有“镜新磨”,《辽史·伶官传》有“罗衣轻”,现在有“成龙”、“牛得草”、“马识途”、“马伯乐”等叫法,都是名因姓取。有的是取字形方面的联系,如老舍,姓舒,名舍予;聂耳,原名聂守信,他的听觉特别敏锐,又姓“聂”,人们依据“聂”的字形亲切地称他“耳多”,他就以“聂耳”为笔名,最终以笔名行世。除了姓名有字形、字义的联系以外,古人还有改姓的做法,也往往利用汉字的形体联系,如汉代淮阴侯韩信之后改姓“韦”,“韦”是“韩”的一部分;明代方孝孺族人为避祸而改姓“施”,用的是民间把“施”拆为“方人也”的习惯,暗含“方家后代”的意思。
古代皇帝怎么起名字的,为什么清朝皇帝的名字都是生僻字?
清朝皇帝的名字在我们看来真的有些奇特,主要有这几点原因,就让我门一起谈谈吧。
首先,因为清朝是满清通知,皇帝都是满族人,他们的姓氏都是从满文翻译过来的,所以我们现在这些人觉得奇怪也是很正常的。
其次,在古代言谈书写上都要避君主父祖的名字,总结起来说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因为古代避讳制度要求,君王的名字是不能和其他人一样的,所以每个君王在起名字的时候都会使用很多生僻字,所以我们觉得奇怪也不足为奇了。
另一方面说,从雍正之后每个皇帝的名字都要按辈分来取,所以就造成了皇帝孩子很多,所以为了区分,最后一个字一定要取的有特点才行,所以我们觉得古怪也很正常的。
封建君主在古代的地位是无比的神圣的,因此他们的名讳也是需要千思熟虑之后才可以取名的,而且有很多皇子的名字都是他的父亲赐给他的,古代封建帝王,饱读圣贤书,他的文学知识水平肯定是比我们好太多了,所以赏赐下来的名讳也是让我们无法理解的。
最后,满清贵族因为入关多年,清朝的满族文化深受汉语文化的影响,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汉化,毕竟中国古代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生僻文字数不胜数,在古代认为跟平常的文字,在如今我们也会觉得很奇特,还是我们的知识水平限制了我们哦。
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怎么取的?和元素周期表有什么关系?
明朝皇子取名字都是很讲究的,首先要按五行相生的顺序排,再者还不能重名。至于和元素周期表,没有实质关系,只是为了不重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