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凶悔吝解释,悔吝吉凶是什么意思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求解释

【原文】凡⑴《易》之⑵情⑶近⑷而⑸不相⑹得⑺则凶,或⑻害⑼之,悔且⑽吝⑾。
【译文】凡是《易经》记录的实际情况容易理解却不能从中察看出能有得意的结果就是不吉利,也许是害怕,懊悔或者感到为难。
注释:⑴“凡”凡是,表示概括。《周礼·春官序》:“凡内女之有爵者。”
⑵“之”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⑶“情”真情,实情。《国语·鲁语上》:“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⑷“近”浅近,容易理解,容易明白的,《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⑸“而”表示转折关系。但,却,可是,然而。《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⑹“相”察看,仔细看。《论衡·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⑺“得”得意,满足。《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⑻“或”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如: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
⑼“害”担心,害怕。《礼记·哀公问》:“仁义在己,不害不知。”
⑽“且”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战国策·苏秦谓齐王》:“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⑾“吝”感到为难。如:吝色(为难的神色);吝道(困难之道)。纠正一下原文:“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者,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凡是易经上(当然是卦爻象上)性情相接近,而又不相融洽的,就会有凶害发生,而且会悔恨交加!6,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系辞传》)
相得则吉,不相得则凶的“情”当然是情感之情。韩康伯云:“近,况比爻也。《易》之情刚柔相摩,变动相逼者也。近而不相得,必有乖违之患也。或有相违而无患者,得其应也。相须而偕凶,乖于时也,随事以考之,义可见矣。”[17] 韩氏的诠释相当深刻,把阴阳、刚柔、仁义与“时”的摩荡中,“情”的相违、相须而导致的吉凶悔吝说得很有生活的厚重感。近而不相得,故凶。为什么不说“远而不相得”呢?因为只有“近”,情感才会产生真正感应的作用,喜怒哀乐,才会引起应有的反应。阴与阳、刚与柔,都只有在一个能够引起彼此排斥或吸引的范围之内,才会相推、相荡,这与情感的感应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将“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之“情”解释为情感的另一个重要佐证,就是在这个表述的后面,《系辞传》紧接着就写道:“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金景芳先生针对这几句话说:“这段话与《周易》没有丝毫关系。总的来看,这一章语无伦次,杂乱无章,肯定不是孔子做的。”[18] 金老的这几句话说得过头了一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第一,这段文字也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之《系辞传》,说明这几句话已经由来已久,属于先秦文字的可能性很大。第二,我们说《易传》传承了孔子的思想,但是并不是说就一定是孔子亲笔所作,二者的区别是相当大的;孔子的后学良莠不齐是难免的,即便是写得差一点,难道就不是孔子的后学?尤其是,难道就不是传承孔子的学问?第三,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围绕着“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而发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凶、害、悔、吝”,另一方面也是总结相得与不相得之情有哪一些表现的方式,与“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乾·文言》)、“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系辞传》)的思想理路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辞”是人的性情的直接表现,在它的惭、枝、寡、多、游、屈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与动机,所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爱恶相攻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人类为什么会信仰?为什么要卜卦去求不可知的一面?为什么八卦每一卦都谈变动?这都是就人类自身利害与需为有关者而讲的,也就是“变动以利言”。而吉凶呢?则是根据人类心理的需为而定。同是一卦,在你看起来是大吉,在我看起来说不定是大凶;在别人看起来是大凶的,在我用起来说不定却是大吉的。所以说吉凶是因个人的需要而定,人们对变动的看法是着眼于利害关系的,“吉凶以情迁”,是看个人心理情绪的需要来讲的。
《易经》最后还是回到人文文化上来。什么情况才叫吉与凶呢?“爱恶相攻而吉凶生”。你不喜欢,给我好了,对你是大凶,因为你不喜欢嘛!你厌恶它,而我喜欢它,我们两个爱恶相反,爱恶因矛盾而相攻,古凶由爱恶心理而来。孔子研究《易经》到这里,所得的结论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吉凶,没有绝对的善恶,没有绝对的是非,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一切都是跟着人义文化,跟着人们的需要来的。所以“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肚子饿的时候面包摆在面前就很喜欢,不饿的时候摆在面前便很讨厌;需要的时候,一伸手就拿得到就很高兴,需为而得不到会很痛苦,所以“远近相取而悔吝生”。其道理就是如此。
“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情”就是真实的,“伪”是虚情假意的。一个人不要只听一句话“我爱你”便高兴起来,有时候这句话是真的,有时候是假的。“情伪”互相有感应,其实都不能骗人,也骗不厂人的。“情伪”互相感应而发生利害关系,这是孔子研究《易经》的最后的报告,非常重为。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我们研究《易经》以后,了解了人情世故,《易经》所谓的人生,“近而不相得则凶”。譬如夫妇两人刚结婚好得不得了,那当然是大吉大利了,最怕是“近而不相得”,那便是凶了。所以我也经常告诉大家,打垮自己的人,不是敌人而是你自己或最亲近的人。如果“近而不相得”,就是说越亲近越不能合作,这是最坏的最危险的。因而变成大害,即使不至于大害,但至少也是悔吝,那就很糟糕了。这些都为注意。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我们研究《易经》以后,了解了人情世故,《易经》所谓的人生,“近而不相得则凶”。譬如夫妇两人刚结婚好得不得了,那当然是大吉大利了,最怕是“近而不相得”,那便是凶了。
所以我也经常告诉大家,打垮自己的人,不是敌人而是你自己或最亲近的人。如果“近而不相得”,就是说越亲近越不能合作,这是最坏的最危险的。因而变成大害即使不至于大害,但至少也是悔吝,那就很糟糕了。这些都要注意。
****
吉凶悔吝
语出《易经系辞上传》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悔吝者,忧郁之象也”。悔,后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进而举棋不定等等,从而呈现忧虞之象。这些象都可以在六爻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得位、居中,就吉;不得位,就可能有忧虞之象;又不得位,又不居中,且其中阴阳组合又有诸多麻烦,那就可能呈凶象。 要视情况而定,不同的情景两个字的轻重不同,比如求财就是悔轻吝重,求官则相反。

《易经》里的吉凶悔吝

《易经》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拿《易经》卜卦的人也越来越多,有时候难免会卜到凶爻,就会很担心。其实不需要特别担心,《系辞》里面告诉大家,“一阴一阳之谓道”,还告诉大家,“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吉中有凶,凶中也会有吉。拿得失来说,没有失也就没有得,所以到底是好是坏,都不一定。但是,如果相信是坏的,就不去努力改变,结果一定不会是好的。老子告诉我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易经》里面的话,大家看的时候都要按照“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念,无论卜到什么卦,都只是指导。所有的像都会变,只有坚持正道,坚持为善,才会得到人生的吉卦。

吉凶悔吝语出何处?

语出《易经系辞上传》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悔吝者,忧郁之象也”。悔,后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进而举棋不定等等,从而呈现忧虞之象。这些象都可以在六爻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得位、居中,就吉;不得位,就可能有忧虞之象;又不得位,又不居中,且其中阴阳组合又有诸多麻烦,那就可能呈凶象。
要视情况而定,不同的情景两个字的轻重不同,比如求财就是悔轻吝重,求官则相反。吉,好,有利的,幸福的,与“凶”相对;凶,不幸的,不吉祥的:
悔,后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进而举棋不定等等。
这个结论正反映了人生吉凶成败转换的特点。人们做事的结果,必然会处在其中之一。所以,了解这种转换对把握人生大有好处。“吉凶”二字人们能够理解其含义,主要是看对“悔吝”的理解是否得当。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系辞传》下第一章笔记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八卦组成行列,象就在里边了。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在八卦的每一卦上面再加上八卦,就成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每卦都有六爻,所以说爻在其中矣。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刚可以变柔,柔可以变刚。八卦变为六十四卦后,便有了爻。有爻以后,就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就在于刚柔的互相转化。

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在爻下加上文辞进行说明,动就在里边了。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易经》常讲吉凶悔吝。之所以会产生吉凶悔吝,原因就在于刚柔相推产生的动。
刚柔者,立本者也。

《易》的根本是刚、柔。
变通者,趣时者也。

变化与通达,是配合时势趋向的发展。

吉凶悔吝生乎动,是啥意思

凡是一动,就会发生或吉、或凶、或悔、或吝的结果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