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上的风水精气神,面相看一个人的精气神

人有三奇,精气神,生生之本也,精伤无以生气,气伤无以生神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人的身上,有三种奇异的宝贝,我们称之为精,气,神,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本。人的精华受到损伤,就会没有产生元气的动力,而人的元气受到损伤就不能产生精神。(精气神在道家和医学均有不一样的见解,都是古代的一种哲学概念。)

什么是精气神啊?

就是 精神

什么是精气神?

养生,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古人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何谓精气神? 精,物之精华。看看“精”字,左边是“米”字,右边上面是“生”字的简化,“生”字下面是“月”,“月”,古代通“肉”。“米肉生”为精,指的是食物的精华。养生的首要在于良好的饮食。米肉,一素一荤,荤素结合。良好的饮食在于均衡营养。我们现在常用的“膳”字,也是这个意思。“膳”字左边是“月(肉)”,右边有草,是素,说明饮食要荤素结合,以求均衡,为养生之首要。精,主要就是从良好的饮食中获取。 古代“精”字中的“月”,又是“丹”字的变形,“丹”,寓意井中出丹,上面“生”字,表明良好的饮食是最好的灵丹妙药。 气,甲骨文的“气”字,是三根长短不一的横线,表示地气蒸腾而上,直达天际。为什么是三横?三横象征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老子说:“三生万物。”天地万物,包括人,乃由气聚散化生。气于天地人之间流动沟通,具有催发天地万物生长的能量。对于人来说,气从何来?从饮食中来。看看“吃”字,为什么“吃”是口乞,正是“以吃补气”。饮食化精,“练精化气”。 广义上可以说万物皆有气。具体说来有三种,也就是气的三种写法所表达的意义。第一种是外在之气,对于人而言,空气是人类生活的根本需要。良好的环境对于人的生存也很重要,对于环境,我们常用“地气”、“清气”;第二种是食物之气,可以写作带“米”字的“气”,实际上就是养生学上常常提到的精气;第三种就是人体的元气,道家谓之“气”。 再看看“神”字。“神”字由“示”和“申”两字组成,“示”上两横,表示上面的天,其下“小”字,为日月星之象。“申”,是闪电的象形。古人认为闪电威力无边,神秘莫测,便对它顶礼膜拜,奉为神灵。闪电是古人敬奉的最原始的神灵之一,是上天的代表,万物的主宰。人体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神在人身上,表示人的最高主宰,这就是人的思想、心灵、精神和灵魂及其表现。我们常说“气质”、“神气”、“心气”、“正气”,可以说,神也是气的一种。 中国养生学乃至中国哲学,往往是神物一元的,并不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对立。“神物”之间,由“气”来统一为一体。精气神,构成中国传统养生和生命学说的重要部分。 《灵枢·本藏篇》说:“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者失守而阴虚;阴虚者无气,无气者死矣。“从这一段经文也可以看出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五藏藏精,精为神之舍,有精才能有神,所以“积精“,才可以会神。精伤了,神就无所舍,是为失守,这是精与神的关系,也就是精为体,神为用。精不但为神之舍,又为气之母,精虚则无气,人无气则死。精气神,精是基础,是地;神是主宰,是天。气游离沟通其间,催发乃化生“精神”。所以《太平经》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三者统一于气,并互相增强和促进。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精气神的修炼,犹如林中火起。精是火,气是风,神是光和热。火起则空气流动—风加剧则火更大。风、火更大则光、热更盛。但是,火需要林木才能燃起。对于精来说,这个“林木”就是合理的膳食营养。 中国历来的养生之道,强调饮食要以素为主。对一般人而言,素食更易于正神,但是脑力体力劳动强度十分大的人,也应适当补充肉食,补充均衡的营养,以补充消耗的精气。 再来谈谈养气。养气首先要重视环境之气。我们都喜欢生活在环境清净、空气清新的地方。喧闹嘈杂的环境、污浊的空气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更不用提养生了。《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有“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之说,呼吸,是一种吐纳养生功夫,以此沟通内外精气。历来养生得道者,为什么喜欢隐居深山?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环境,吸取天地之精气。我们生活在城市中,也应该尽量居住在一个安静、清洁的环境中。其次要重视食物之气—精。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要注意饮食均衡,荤素结合,因人而定。 再次养精神之气—养神。儒家注重道德修养,以道德修养来培育人的精神。孟子更提出养“浩然之气“,实际上就是道德之正气。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使生活在喧闹的环境中,也如同在偏远清净之地。长寿的人,大多心胸开阔、心地善良、性情温和。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佛教和道教,对于精神的修养也很重视,如修道要讲虚心、学佛要有慈悲心等等。现代的医学也证明了人的精神能够影响到身体健康。 修炼以上三气的根本目的,在于培植身体的固有元气。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行气导引的方法,如一般人可以通过合理运动、气功练习,道家通过内丹修炼,佛家通过静坐禅定等方法,来增强元气,进一步促进化生精、神,达到精气神的统一和圆满,成就养生的最高境界。 常言说:“生命在于运动”。正确的运动,不仅使肌肉得到锻炼,也常常会涉及到呼吸导气,促进精气运行,实际上促进了“练气化精”,“练精生气”,进而达到养“神”的效果。因此运动以后,常常会达到一种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的状态。但是过量的或者不恰当的运动,则可能导致伤精、动气、劳神,其结果则适得其反。(中国中医)

能说一说怎么才能恢复一个人的精气神呢?

生命在于运动,人有灵动性、所以运动,食饱后适当运动有助消化,减肥,增氧、见光,运动中全身活络、血液沸腾、有助于排废纳新、有助于筛落身心上负性的东西、和谐身心灵节奏,运动整合人的精气神,即就是外像看着 静的微运动、气运动、血运动、灵性运动等等都有益处。

一个人的面相和一个人的精气神,哪个更重要

面相和精气神是分不开的。
相学第一,看的是精气神。十分面相,七分看眼,看眼先看精气神。
面相中,先看气色再看形。形再好,气色不好,照片命运多舛。

如何通过面相看一个人

俗话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天为大,生水,在万物身上为精;地为第二,生火,在万物身上为神。人有举动,神就展示出来而不隐藏。在人的身上看神的存在,主要从眼睛里看。眼为肝的窍,肝属木,木生火。所以神藏在眼中,假设掩盖住人的眼睛,神就没有地方可以安身了。中华易帆风顺研究院齐炳权师傅研究总结认为神有以下十四种:
 1,神藏;
目光平正,起初好像没有神,时间久了就会现出神,像美玉明珠,光蕴蓄,越看越清晰,其神秀丽,温和深沉,处变不惊,隐忍持重,不怒自威,人人敬畏。这是神藏的上相,能成大事之人。
2,神静;
初见此目光恬静安然,再一看则寂静沉郁,看得越久,表面上淡薄自若,蓄含的光只可内见,即使有所得也不会在目光里表现出来。这种目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至人之相,与世人不一样。
3,神和;
温和精粹,恬静纯洁,不喜似喜,虽有怒色,仍在喜中,远远地看,就见到了他的和善,不必久看才知。胸怀宽广,不妒忌,不偏激不冷僻,坦荡荡属于至圣之人,为有德的君子之相,所以人们见到就会爽心悦目。
4,神锐;
志锐则气锐,气锐则神锐,神锐见于言辞、举止、相貌。自矜而不谦虚会招来贬损。此种锐气不被磨挫,必招霉运。心高气傲,遇挫折,受教训,会有水火的灾患发生。如果不遇挫折,终究会自丧其志。
5,神驰;
神驰,神就像马一样奔跑。稍坐片刻,神便自去目的,不说话不矜持,默默驰骋。这样的人要提醒他,如果出神过久而不返回,时间一久一定得癫狂症,不是善相。
6,神露;
神露而不藏,眼珠凸出,不怒似怒,又称为神怒。如果眼有四白,一定会刑克而短命,即是富贵也不能长久。如果眉高有覆盖,则吉利。
7,神惊;
神惊在于心气不足。茫然若失,又像临深渊而步履艰危,满脸青气,有所胆怯畏惧,睡不安稳,坐不久,口经常快速蠕动,眼频眨动,久而不安。就算不失神,也属于低下愚钝没有安身立命之相。就算有贵,也会夭折,不是良才。
8,神慢;
动静举止都慢。特点是目不转睛,看物难忘,虽有很急的事情,目光还是很缓慢,终究不成大器。
9,神耽;
向下看就是耽。像虎一样看物,眼睛四白完全暴露。这是恶毒的狼虎贪婪残暴之相。如果再加上眼神凝滞,一定淫乱而受刑,死在郊野,不是善相。
10,神凝;
行动多犹豫,迟疑不决,言行举止若有所思,欲做不做,欲说不说,一坐下来,眼色脸色屡变。不属于贵相。
11,神醉;
坐立不安,经常像喝醉了。像痴又不像痴,眼神狂妄,视物豪迈,目光随物而去,神迷的样子。这属于愚贱之人,就算有贵,也会夭折。
12,神昏;
神昏见于色,满面之间如烟云四起,神半浮半露,神色不分不明。就算双眸大,看久了也没有光。事情做了,也说不清。属于贫贱不能安身立命之人。
13,神急;
神急,目光闪闪不定,洋洋自得,满面常有光华之色,又有喜气,但神浮不贴肉,中年有惊恐血灾。神急如果退掉,可以成器。常神急的人终不会长久。
14,神脱;
神脱常有,神忽然不见,目光发呆,像木偶,纵能走路、坐卧、饮食、言语,也没有神气。称之为行尸,不过一年就会死去,神色忧伤者三个月就会死去。
古人云:看相关键在于看眼神,眼神看清楚了,气色也就看清楚了,富贵贫贱就一目了然。看出一个人眼神的真正特点,才能领悟其命运层次。神清气爽,神似有似无在面上,一点神光都不散,此人一定做三公封侯。神清有贵,神浊也有贵,浊中有清,便是人间公卿位。神清怕寒,神浊怕实,又怕毛骨粗,神清骨秀两分明的人很早就会做栋梁柱石。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